教師教課工作總結

教師教課工作總結

  全縣小學青年教師賽教課決賽評比活動在拉堡小學舉行。來自全縣各鄉鎮、縣城、廠場小學的16名選手參加了這次比賽。他們均是經學校、鄉鎮在初賽、複賽的基礎上層層選拔的推薦出來的佼佼者。經過激烈角逐,評委會認真評議,共評出一等獎3名,二等獎6名,三等獎7名。

  兩年一度的賽教活動既展示了我縣近幾年新課程改革實驗的成果,發現人才,選拔、培養優秀青年教師,也是為了研究、探討、解決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以達到提高教學水平,促進教師專業成長的目的。同時,我縣的賽教也是為選拔優秀選手參加柳州市第七屆小學青年教師賽教課比賽。

  為了檢驗參賽教師的綜合素質,這次比賽首次採用上課、反思、評課三項內容進行綜合評分。其中上課佔80%,反思佔10%,評課佔10%。具體的操作辦法是:參賽教師先上課,時間35分鐘,上完課後立即用5分鐘時間進行口頭反思,然後聽下一位參賽教師的課,在參賽教師反思時評課者回避5分鐘,反思結束後即對所聽的課進行當場點評,時間5分鐘之內。

  一、成績方面:

  從總體上看,這16節課,努力落實《語文課程標準》,力求體現“倡簡務本,求實有度”的精神,課堂上琅琅的讀書聲多了,學生自讀自悟的時間多了,多媒體課件的運用更注重實用性了,老師們在更新教學觀念、轉變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改變語文教學孤立、封閉、僵化的局面,加強語言實踐,重視語言積累,培養語感等方面,都邁出了可喜的步伐,進行了一些有益的嘗試。具體說來,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

  1、從教學目標上看,著眼於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是貫穿修訂版“大綱”的一個基本觀點,是《語文課程標準》的一個基本理念。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就是要既注重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又注重培養和提高包括品德修養、審美情趣、良好的個性、健全的人格等在內的人文素養。

  我們欣喜地看到,在這次展示的課堂教學中,有一部分課著眼於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在組織、引導學生進行語文實踐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對學生進行薰陶感染。要使學生受到課文的感染、薰陶,首先要求教師全身心地投入。如教《番茄太陽》的劉瓊老師,教《螞蟻和蟈蟈》的易寧老師等;其次,要引導學生進入課文所描述的情境之中,使學生從形象具體的材料中感受、體驗,從而同課文的作者產生共鳴。如教《恐龍》的何素舟老師,以及教《真想變成大大的荷葉》的梧雪珍老師。當然潛移默化、薰陶感染,最常用的方法是誦讀。只有反覆誦讀,才能達到入情入境的目的。

  2、從教學過程看,突出了學生的語言實踐活動

  強化語言實踐,是《語文課程標準》突出強調的一個觀點。《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

  重視語言實踐,可以說是我們這次賽教活動的一個突出特點。語言實踐在閱讀教學中,主要是讀的實踐;在口語交際課中,主要是說的實踐。這次決賽的16節課,大多數都是把讀和說貫穿於課堂教學始終的。值得注意的是,這次有不少課,不僅注意讓學生充分讀,而且注意了發揮教師引導、指導的作用。這種作用主要體現在引導學生體會課文的思想感情,感受課文描述的情景上。那種形式上的指導,如用什麼語調,哪個字讀得重一點、輕一點等,大大減少了。劉瓊老師上的《番茄太陽》、覃素華老師上的《雲雀的心願》、鍾健興老師上的《春筍》、韋豔芳老師上的《雨點》等都是在指導朗讀方面較為突出的課例。以劉瓊老師在《番茄太陽》一課中設計了以“笑線牽引、感悟內涵、反覆品讀”的環節指導學生入情入境地朗讀,抓住文中的關鍵詞句,透過三個迴環螺旋上升的品讀感悟,從而避免面面俱到,並從不同層次的讀來體會人物的內心活動,讀的方式有小組讀、自由讀、男女生賽讀、師生分角色讀、齊讀等。由於教師做了一系列正確的指導、引導工作,同時注重引導學生體驗、感受,所以學生讀得聲情並茂,情真意切,對課文的情感體驗水到渠成。

  3、從學習方式看,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更注重實效性

  學習方式的轉變,是當前正在進行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核心內容。在《語文課程標準》中,又把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列為語文課程的基本理念。在這次賽教活動中,大多數課給了學生一定的自主學習的權利,有的課根據需要安排了合作學習的環節,相比前兩年只注重合作學習的形式不注意合作學習有效性有所進步。

  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的基礎是自主,關鍵也是自主。沒有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就無從談起。要讓學生真正自主學習,首先必須轉變教學觀念,在思想上確認、在行動中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要給學生自主學習的時間,還給學生自主學習的權利。所謂自主學習的權利,在閱讀教學中,主要是自主讀書的權利;這次賽教,這方面有較大的進步,幾乎每個老師都給了充分的`時間讓學生自主讀書,做得較突出的是梧雪珍老師的《真想變成大大的荷葉》、劉宇老師的《生命橋》,在口語交際課中,給了學生說的權利,如洛滿福塘小學的覃貴環老師上的《春天來啦》。

  4、從教學方式上看,變“串講”、“串問”為組織、啟發、引導

  這次賽教活動展示的課堂教學,儘管在少數課上還無法擺脫串講串問的弊病,但可喜的是,大部分課教師所起的主要是組織、引導的作用,他們顯然並不把講課視為自己的主要任務,而是把組織引導學生主動學習視為自己的天職。引導學生學習,首先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愛讀書。生動感人的畫面,優美動聽的導語,激勵學生的語言等等,都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方面發揮了很好的作用。引導學生學習,還要善於啟發,善於點撥。如譚志任老師在《燕子》一課中,遇到“輕巧、掠過”等詞語時,沒有簡單地給這些詞下定義,而是透過課件演示,體會燕子的活潑機靈;再如劉慶蓮老師在《荷花》一課中,透過引導學生結合圖來理解“挨挨擠擠”是什麼意思,用換詞法理解“冒”,動作表演加上想象體會“翩翩起舞”;又如吳新婷老師上的《荷花》,透過聽錄音和老師的描述,讓學生閉上眼睛想像,伴錄音配樂品讀感悟荷花的美,等等,這實際上也是一種引導。另外,老師聲情並茂的範讀、精心設計的練習,都屬於啟發引導。

  教師的引導作用,還包括對學生錯誤的指正。我們現在強調正面鼓勵學生,課堂上儘量多表揚,少批評,我們也強調要尊重學生在閱讀中的多元感受。但任何事物都有一個度,走過了頭就走向反面。如果有的課在一些知識性、科學性方面的問題,出現明顯的是非問題,教師就應該站出來表態,而不要一味說好。

  5、從教學內容看,突出了重點、難點

  語文教學最容易面面俱到。實際上,長期以來存在的從第一段串講串問到最後一段的現象,就是一種典型的面面俱到。面面俱到的思想根源在於,我們總認為學生學習任何一篇課文都是從零開始的,而且學習任何一課書裡的任何一項內容(字詞句段)都必須一次性徹底掌握。而事實上,任何一個學生學習任何一篇課文都不是從零開始的,學生真正掌握任何一種語言形式(比如一個字,一個詞)一般都須經歷一個迴圈往復、螺旋式上升的過程,不是在一篇課文的教學中完成的。因此,語文教學從教師的指導而言,必須突出重點。這次賽教活動中的有一些課,在學生充分閱讀的基礎上,教師抓住重點、難點,引導學生理解、體會,避免了面面俱到,平均用力。如劉瓊老師的《番茄太陽》一課中,只抓了寫明明幾次笑的句子,透過種種教學手段和方法引導學生體會課文;韋志勇老師的《我不是最弱小的》只抓了“為什麼薩沙說自己不是最弱小的”這個問題引導學生討論、交流,而其他的內容不過是鋪墊。

  6、從評價方式看,體現了激勵性和發展性

  過去,我們教師對學生精彩的回答或出色的行為表現,多給予“你真棒”“真不錯”“你真聰明”等寬泛的語言評價,注重了形式,但對學生的發展作用並不大。這次青賽課,我們看到老師們的這種注重形式的寬泛評價減少了,而更講求實效,注重運用豐富的評價語言激勵學生學習的興趣,透過評價引導學生更好地思考與探索,鼓勵學生髮表自己獨特的見解。同時,在評價中,教師還引導學生善於發現別人的長處,提出自己的意見,使得學生能在評價中得到發展。

  二、存在的問題及建議

  1、對教材的準確把握不夠

  在聽課中我們發現,執教老師把握教材還不夠準確,部分教師忽視了對文字的閱讀理解,某些選手甚至出現對教材理解有偏差的現象,導致了對教材的處理過於膚淺或者不夠正確。比如在有的課中,老師對重點詞句的品讀品析關注不夠,從學生的讀就可以知道學生並未真正理解,所以朗讀因缺乏真正的感悟而顯得膚淺了。對此,我們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第一,正確把握語文學科的基本特點。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因此,我們在進行教學設計時,一定要把握、利用好課文中豐富的人文教育資源;在處理教材時,要充分考慮如何以教材為載體,在語文訓練中讓學生自己選擇學習內容、學習方式,指導學生自主探究等。對於“工具性”,我們應該更多地考慮如何利用好教材,充分培養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

  第二,準確把握課文的特點。

  準確把握課文,一是準確把握課文的思想內容,知道課文寫的是什麼,表達什麼樣的思想和情感,對體現課文中心的重點詞、句、段要有深刻的理解,而不能只是大體上知道它的意思。二是要準確把握課文的表達特點。三是準確把握課文的重點和難點,重難點明確了,我們才有了主攻的方向。

  2、對教學的反思能力不強,把說課與反思相等同,評課能力有待提高。

  從參賽選手的現場教學反思看,部分反思的質量偏低,老師們更多談的是“教學設計”,而忽視了對自己教學得與失的反思。有的反思只是對教學中的成功之處或亮點部分進行“錦上添花”的分析,對自己教學的不足之處卻迴避不談或輕描淡寫。評課時則剛好相反,對所評的課談問題的多,談優點少,有的看不出主要問題,只能提一些零碎的問題。因此,從總體上看,選手們的教學反思能力和評課能力仍需進一步加強。建議老師們在今後的教學中重視進行教學反思,端正對教學反思的認識:

  第一,教學反思就是教師把自己的教學實踐作為認識物件,進行全面深入的冷靜的思考和總結,從而進一步最佳化自己的教學,使學生得到更充分的發展。因此,我們既要對教學中的“得意”之處進行總結提煉,更要對“不如意”甚至是“失敗”之處進行反覆深思求證,直至得到正確的認識。

  第二,教學反思是教師提升自身專業水平的一種有效手段。有反思才有提高,存在問題就整改,發現問題則深思,找到經驗就昇華。教師要敢於懷疑自己,敢於和善於突破、超越自我。

  3、面向全體學生體現不夠

  在比賽中,許多選手可能是因為緊張、時間緊等緣故,安排學生髮言、讀書的面比較窄,得到實踐機會的學生多停留在小部分會說、愛說、說得好的學生身上。新課程改革,更強調以人為本、面向全體、重視個體差異,我們教師應該為每個學生都能獲得良好的發展而創造平等公正的機會和條件。班級群體總存在著一定的差異,不同學生處在不同的層面。這就要求教師不能以一個模式、一個標準來授課、來要求學生。應重視其個性發展和個別發展,才能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全體發展。

  4、充分利用課堂生成資源體現不夠

  在賽教中,有的選手過於迷信教案,侷限於原有的教學預設,對於教學過程中學生思維碰撞出來的可貴的生成資源未引起足夠重視,被判為“節外生枝”而未加處理與利用,非常可惜。其實,課堂教學是一個動態的不斷髮展推進的過程。這個過程既有規律可循,又有靈活的生成性和不可預測性。利用好課堂生成資源,是當前課改向我們提出的又一個嶄新的課題。我們在今後的教學中,要善於利用好課堂生成資源,使其為完成教學目標服務。

  5、語文教學應處理好幾種關係

  (1)理解與感悟的關係

  一些選手在教學中有一種誤區,認為只要讓學生理解課文講什麼內容,知道句子是什麼意思,能夠讀通讀順課文,教學目的就達到了。這樣的認識導致詞句教學流於形式的感悟,缺乏深層的理解和品味。比如說,運用字理識字的方法學習字詞,本應留給學生深刻的印象,但在我們的實際教學中,教師僅讓學生瀏覽漢字演變的過程,僅僅是水過鴨背而已,至於字的每個部件代表什麼,為什麼這樣演變,其依據是什麼等一些深層的東西則被忽略了。“閱讀是學生、教師、文字之間對話的過程。”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到書中去鑽研、理解、分析語言文字,加強積累、感悟、運用的語文實踐,既要讓學生理解課文的內容,還要能夠讓學生藉助語言文字將體味到的細膩敏感的情感透過讀書準確地表達出來。

  (2)繼承與創新的關係

  新課改理念下的語文教學,強調的是在工具性基礎上,加強關注語文的人文性,注重教學內容中人文內涵對學生的薰陶感染,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多元反應和獨特體驗。

  反思這次賽教課中的閱讀教學,在處理“工具性”與“人文性”關係的問題上,或把兩者機械割裂開來,或重“工具性”輕“人文性”,或重情感態度的渲染而輕“工具性”。例如有的課,重視渲染故事情境而對語言文字的賞析不夠。傳統教育的理論是前人實踐經驗的結晶,我們理應批判地繼承,在發展中繼承,在繼承中發展。

  (3)形式與內容的關係

  此次賽教,在教法的選擇和教學的形式上,可以看出許多選手是費盡了心思的,也收到了一定的效果。同時,我們也應該認識到,好的形式可以烘托課堂氛圍,提高教學效果,但是,形式只是內容的載體,不是教學的目的。形式是為內容服務的,不能為了課堂的熱鬧氛圍而重形式輕內容,造成捨本逐末。

  最後,我們還要感謝各鄉鎮選送的選手,是他們為我們提供了具體生動的課例,為我們提供了學習、交流、研討的機會,對16位選手付出的辛勤勞動,我們表示感謝!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