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生態環保工作總結

精選生態環保工作總結

  二零一三年,大漈鄉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工作在縣委、縣政府的正確領導和生態辦的大力扶持下,堅持以人為本理念和可持續發展思想為指導,以穩定區域環境質量、提高人民群眾生活水平為宗旨,進一步統一思想,緊緊圍繞縣生態辦生態縣建設目標任務,立足實際,鞏固國家生態鄉成果,堅持專案帶動搞建設、多形式宣傳發動、大投入整治提高、硬措施保障實施,有力地推進了環境與經濟的協調發展,使生態環保各項工作任務達到預期目標。

  一、嚴格落實 加強監管

  鄉黨委、政府將生態環保工作納入重要議事日程,經常性研究部署和檢查落實生態環保工作,及時協調解決生態環保工作的重點、難點和熱點問題。建立和完善環境與發展的綜合決策機制,將環境保護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年度計劃和長期計劃,使生態環保工作走上了規範化、制度化和程式化軌道。鄉黨委、政府堅持把生態環保工作作為促進經濟社會全面發展的一項重要工作來抓,做到生態力量、環保經費、依法實施三保證,並且將生態環保工作納入幹部考核和評優的重要內容,凡認識不到位、措施不得力,造成後果的嚴肅追究責任人的責任。從而形成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確保建立工作有條不紊地紮實推進。

  二、高度重視,精心組織。

  大漈鄉有著非常良好的生態系統,自古以來,這個地方的居民就追求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生活習慣,對古木山水有著崇敬之心,到處都是原始森林和參天古木。近年來,隨著人們環保意識的增強和環保力度的加強,野生動物被捕獵的現象逐漸減少,植被也得到了更好的保護,大漈的生態系統非常好的保持了其原有的完整性和豐富性。大漈鄉和大漈景區是“景政合一”、“村景合一”,大漈鄉黨委、政府對生態鄉建立高度重視,結合實際,提出了“生態立鄉、特色興鄉、旅遊活鄉”的發展思路,把生態鄉建立放在工作的首要位置,分別召開鄉班子會議專題研究部署,建立鄉、村兩級領導小組,並簽定責任書層層落實責任,形成鄉黨政“一把手”親自部署,村級主要負責人具體抓落實,形成鄉、村上下互動的工作機制,制定和完善了《大漈鄉環境集中整治實施方案》、《大漈鄉生態鄉建設規劃》等工作方案,切實加強領導,確保生態環保工作的順利實施。同時,進一步整合資源,充分發揮各個協會的作用,積極倡導養魚養竹,引導村民勤勞致富、整治衛生環境、樹立社會新風,併成立護林小組和衛生監督組,保護生態公益林,督促森林保護公約和文明衛生公約等的實施,努力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

  三、積極引導,廣泛宣傳

  生態環保工作要搞好,宣傳教育很重要。我鄉始終把強化宣傳,增強全民建立熱情,作為搞好全民建立鞏固國家級生態鄉鎮的基礎性工作來抓,切實有效地促進了幹部群眾環境意識的提高。一是發揮鄉村陣地作用。充分利用廣播、電視、鄉村電影宣傳主渠道作用,組織觀看環保專題影片、領導專題講話。並利用村公佈欄、學校畫廊刊登環保政策法規,普及環保知識。二是開展環保知識培訓。要求黨員幹部開展環保政策法規培訓,增強他們搞好環保工作的責任心和事業心。三是結合建立綠色學校等工作,在學校不定期舉行環保知識講座、讓學生學習掌握環保理論,參與環保宣傳教育,在學生中樹立環境保護,從我做起、從小做起意識。四是抓好“6〃5”世界環境日宣傳活動,以一年一度的“6〃5”世界環境日為契機,精心組織全鄉開展一系列的宣傳教育活動,形成人人珍愛生活之園,珍惜生命之水,珍視生存之土,維護良好的生態環境。

  三、專案帶動,最佳化環境。

  以西一、西二村的沐鶴溪兩岸及景區公路兩側為主線向外輻射,集中精力在全鄉範圍內以村莊整治為切入點,透過美化、亮化、潔化、綠化等專案的實施,全面落實日常管理和維護、健全保潔隊伍工作機制、加強群眾參與和監督。開展了以潔淨鄉鎮、潔淨村莊、潔淨家庭為目標的“三潔”行動,對環境衛生和農村面源汙染集中整治活動,徹底改變“髒、亂、差”現象,改善村容村貌,提升大漈村對外形象。同時加強基礎設施建設,著力改善村居環境和生活條件。著力改善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專案資金之多、基礎設施建設力度之大已經為歷史之最。切實改善了村民的居住環境,建設與旅遊、文化名村相匹配的村容村貌,提高了生活質量和文明程度。

  四、突出重點,發展產業。

  按照省委提出的迴圈經濟、綠色經濟的先進理念,緊緊圍繞縣政府確立的綠色生態立縣的生態戰略方針,立足實際,合理地利用現有的優勢,發揮自已的特色,建設生態農業,生態林業以及生態旅遊等產業,鄉黨委、政府提出了“生態立鄉、旅遊活鄉、特色興鄉”的總體思路,突出重點領域生態農業、生態林業、生態旅遊建設,實施 “135”工程,即人均發展1畝冷水茭白,每戶發展3畝厚朴、5畝毛竹等,為該村農民增收開闢新思路,使全鄉的各項經濟指標更上一層樓,走上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資源節約利用的良好局面。此外,借景發揮,努力做好生態環境和豐富的人文自然景觀等旅遊資源的保護工作,深入挖掘大漈特色文化,把大漈的景觀、歷史、民俗、生態文化和生態文明有機結合,加大投入,建設以觀光、休閒、度假、養生、科教為主要功能的風景名勝區,大力發展“生態休閒旅遊農家樂”,做強做大生態旅遊經濟。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