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治區貧困學生資助工作簡報
自治區貧困學生資助工作簡報
自治區貧困學生資助工作簡報一
從金秋助學活動啟動以來,寧夏回族自治區各級工會逐年擴大助學覆蓋面,並不斷推動和建立助學活動長效機制的建立。一系列活動的開展與相關措施的出臺,讓每一位貧困學子和他們的家庭感受到濃濃的關愛和溫暖。隨著“工會班”這一助學品牌的日漸確立,寧夏回族自治區總工會的助學活動聲名鵲起,成了當地社會家喻戶曉的民心工程。
金秋助學:一個都不能少
“金秋助學”是寧夏回族自治區各級工會歷來重視的一項工作,在積極爭取各級黨政高度重視和社會各界的廣泛參與、支援下,寧夏回族自治區總工會逐年擴大“金秋助學”覆蓋面,力爭讓每一個困難家庭的學子能夠繼續他們的求學夢想。
來自自治區總工會的一項統計顯示,2014年以來,寧夏回族自治區全區各級工會組織共發放助學資金20199.53萬元,救助建檔困難職工和農民工家庭子女共14949人,在很大程度上解決了困難職工家庭子女上學難問題。在各級工會組織的推動下,寧夏回族自治區“金秋助學”活動的廣度、深度都不斷得以拓寬和加深,助學的質量連年提高。
2016年,寧夏回族自治區總工會把助學活動作為進一步幫扶困難職工家庭擺脫貧困的重要舉措,併為此召開了專項會議研究部署。區總撥出工會經費424萬元作為“金秋助學”活動專項資金,要求各個部門明確重點,落實各自的責任。從7月份開始,全區各級工會透過認真排查摸底,掌握了需要幫助的困難職工子女家庭的基本情況,讓“金秋助學”做到了有的放矢。為了確保助學實際效果,寧夏回族自治區總工會還建立健全了資金封閉執行、專款專用、資助物件回訪等管理制度,力求做到高標準、規範化和嚴要求。2016年度的“金秋助學”活動採取領匯入戶慰問和直接發放救助金的方式進行。從8月末開始,寧夏回族自治區政協副主席、總工會主席左軍等領導先後多次來到困難職工家中,親手為貧困學子送上助學金。
為讓“金秋助學”這一惠及困難職工的好事人人皆知,全區各級工會透過多種方式,自上而下進行宣傳發動,從區總到市、縣(區)工會,從鄉鎮工會到社群工會、企業工會或班組,逐一進行宣傳,使每一名符合條件的貧困學子都能得到及時的救助。各級工會充分利用各種宣傳平臺,深入報道“金秋助學”取得的社會效果和助學活動中湧現出來的先進典型和感人事蹟,大力宣傳捐資助學的愛心企業、愛心人士的社會責任感和高尚情操,進一步擴大了“金秋助學”的影響力。
寧夏回族自治區總工會工作人員表示,今後,寧夏回族自治區各級工會組織還將在助學的精準化、長效化和社會化方面做出努力。
工會班:助學的創新之舉
提起“工會班”,寧夏回族自治區幾乎無人不曉。這一收穫眾多讚譽的創新之舉,來源於寧夏回族自治區總工會助學方面的精耕細作。
2008年,寧夏固原市總工會嘗試著在當地的中學開辦了兩個“工會班”,僅僅1年的時間,其在“小手拉大手”的扶貧助學中顯現了良好的效應。2009年開始,寧夏回族自治區總工會決定將這一助學形式推廣開來,自治區總工會在石嘴山市第一中學、吳忠市同心縣同心中學、中衛市海原縣第一中學、固原市西吉縣第一中學等4所中學高中部分別設立了1個“工會班”,由自治區總工會資助當地困難職工、農民工子女完成高中學業。2013年在鹽池縣高階中學、隆德縣六盤山高階中學、涇源縣高階中學、彭陽縣第三中學等4所中學高中分別新增設1個“工會班”。2014年在銀川市第九中學、固原市第二中學、中衛市第一中學、紅寺堡第一中學等4所中學高中又分別新增設1個“工會班”。目前,自治區總工會資助的“工會班”已累計達到60個,救助學生3000人。其中,1200名學生已經畢業,1800名學生在校就讀。
寧夏“工會班”所取得的成績有目共睹。在近十年的時間裡,寧夏回族自治區各級工會在“工會班”的'管理中,逐步形成了一整套規範有序的建設標準:一是明確招生物件範圍,只有家庭人均月收入570元以下的職工、農民工、下崗失業人員以及因自然災害、大病等原因導致家庭困難且中考成績達到本市、縣(區)當年普通高中錄取分數線,3年操行評定達到全優的應屆初中畢業生,方可申請報考“工會班”;二是統一資助標準和時間,從2014年開始,將資助標準由原來的每人每年1200元統一增加到1800元。每班招收50名學生,從高一開始連續資助3年至高中畢業;三是明確資助重點地區,“工會班”先期選擇在貧困縣(區)設立,將寧夏中南部貧困縣(區)的學生作為資助重點,並逐步向其他縣(區)推開。目前,全區已經有12個市、縣、區開設了“工會班”;四是優選配強任課教師,按照工會與設立學校的協定,學校要為“工會班”制定專項教學計劃,選配責任心強、教學水平高的班主任和優秀老師任教管理,對學生進行定期考核評價並計入學生檔案;五是實行專屬管理,招生採取學校初審公示,符合條件的考生由所在地縣(區)工會簽署意見,並將家庭情況錄入困難職工檔案系統,地方教育行政部門按分數從高到低錄取。
為確保“工會班”資金能按時足額髮放到學生手中,各級工會按照困難職工建檔條件和標準,逐一建立困難職工、農民工檔案,依檔實名制核發助學資金。根據統計,寧夏回族自治區總工會共計投入“工會班”專項資金1140萬元,資助數以千計的貧困學生順利完成高中學業,圓夢大學。
自治區貧困學生資助工作簡報二
2017年內蒙古將全面提升學生資助工作的“精準度”,從資助物件認定對資助標準劃分檔次,再到資助資金分配和發放等都將精準實施。
近年來,自治區各級黨委、政府不斷加大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資助力度,實現了各個教育階段資助“全覆蓋”。僅2016年各級財政資助資金投入就達56.01億元,資助學生466.3萬人次,資金投入較2007年增長了8倍,資助學生較2007年增加了136萬人次,基本實現了“不讓一個學生因貧失學、不讓一戶脫貧戶因學返貧”的目標,下一步內蒙古將重點建立健全精準資助機制。
自治區教育廳要求各盟市、旗縣學生資助中心要進一步摸清底數,於近期儘快組織開展入戶摸底調查,深入、直觀地瞭解學生家庭經濟狀況。同時,積極研究制定符合當地實際情況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辦法或實施細則,並積極與當地扶貧、民政、殘聯等部門溝通協調,實現資料共享,將建檔立卡學生名單與各個學段的學籍系統進行認真比對,精確識別學生所在學校、年級,建立動態資料庫,力爭做到“精準認定”。在資金和名額分配中,對民族地區、貧困地區將予以適當傾斜,並改革和完善資助資金髮放機制,確保資助資金按時發放。
各地要加大對建檔立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和民政部門認定的低保家庭學生(含特困人員、孤殘學生、烈士子女)等群體的資助力度,透過差異化資助政策確保教育精準扶貧取得新進展。據悉,2017年自治區將在繼續對低保家庭子女和孤兒高校新生每年資助1萬元的基礎上,把建檔立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也納入該項政策實施範圍。並將啟動實施“營養改善計劃”自治區試點工作,至此全區31個國貧縣農村牧區義務教育階段28.7萬餘名學生將受益,每生每天享受4元的營養餐補助,為貧困地區學生健腦補體提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