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業管理處貫徹落實房產局工作會議精神有關情況
物業管理處貫徹落實房產局工作會議精神有關情況
局上半年工作總結和下半年工作部署會議結束後,為更好地落實此次會議精神,高質、高效地完成本年度的工作任務與工作指標,物業管理處專門組織相關人員對會議精神進行了學習,並系統的對物業管理處的工作進行分析,透過認真總結上半年工作,研究物業管理當前所面臨的形式,下半年物業管理處將著力做好以下幾項工作:
一、物業管理工作
1、出臺《瀋陽市物業管理規定》
目前,經過了多次專題論證,已形成《瀋陽市物業管理規定》(討論稿)並通過了局內會籤,今年8月初將上報市政府法制辦,力爭在9月份以政府規章的形式出臺。出臺後,我處將與瀋陽報業集團聯合,對《規定》大力宣傳,發揮輿論作用,引起社會效應,使《規定》深入人心。
2、建立新型住宅區管理模式
第一,在上半年對我市普通住宅區的管理現狀、經營狀況和維修服務等進行了調研,起草了《關於普通住宅區物業管理現狀的調查報告》的基礎上,下半年,提出《住宅小區實行分級分類實施意見》並先行在市內五區開展試點工作。對於不同等級的住宅區按照“分等定級,分類管理”的原則,實行分級分類指導。特別是對於普通住宅區的物業管理,要在充分徵求業主和社群意見的基礎上,有針對的實行專項管理服務,充分保障物業管理企業、社群、業主的共同利益。
第二,年底前初步建立層次分明的四種管理模式。一是實行專業化物業管理的住宅區;二是鼓勵開發建設單位,因地制宜,借鑑“百步亭”“以人為本”的服務和建設理念,形成“開發建設、物業服務、社群自治”三位一體的北方“百步亭”;三是對於暫不具備物業管理條件的普通住宅區,按照屬地劃分的原則交由社群委員會實行專項管理;四是實行專項管理的住宅區,可透過綜合整治等手段,努力創造物業管理環境,逐步實行物業管理。
第三,透過上半年對住宅區的拉網式排查工作,全市具備物業管理條件的住宅小區244個,年底前物業化率要達到100%、規範化率達到70%。同時,對年檢不合格的物業企業,限期整改,整改不合格的,取消從業資質並登報公佈。
3、進一步規範物業管理活動
一是出臺《瀋陽市前期物業管理招投標辦法》,進一步規範物業管理招投標行為,堅決杜絕誰“誰開發、誰管理”的模式,創造公開、公平、公正的競爭環境,從源頭上規範物業管理活動,充分保障物業管理活動中的各方權益。
二是建立物業管理企業誠信檔案、物業管理企業經理信用檔案和准入、退出機制,強化對物業管理行為的監督。對不誠信的物業管理企業或物業經理人,在實行考評分制度的同時在媒體上予以公佈,接受社會監督。
三是建立區、街道、業主委員會三級考核機制,發揮區、街道辦事處、社群和業主委員會的組織、監督作用,規範物業管理企業行為,形成街道、社群、物業管理企業和業主四方“共治”的'局面,建立起“業主自治管理、政府基層管理、企業物業管理”三位一體的新型管理體制。
四是抓好物業管理從業人員培訓工作。今年8月份與建設部聯合開展物業管理從業人員培訓班,逐步提高我市物業管理從業人員素質,把專業性強、一專多能的複合型管理人才引入到物業管理企業中。
4、繼續開展“走進物業大家談”活動
下半年,為進一步推動我市物業管理專業化、市場化、社會化程序,再次掀起學習、宣傳、貫徹《條例》及其配套檔案的熱潮,促進《瀋陽市物業管理規定》的實施,繼續與新聞單位聯合,開展“走進物業大家談”活動,使物業管理更加貼近百姓,更進一步掀起人人走向物業的高潮中。談認識、談體會,使我市的物業向法制化、規範化、專業化的方向健康發展。同時,透過該項活動,評選出住戶信得過的物業企業30家。
二、房屋防汛和安全工作
1、建立和完善防汛責任制
主要做到躲險戶、躲險地點和監護人“三落實”工作,本著“以人為本,安全第一”的原則,重點是對棄管房,特困戶、低收入戶所在危房的助修力度。落實房屋搶險工作職責,明確誰管房,誰負責。特別是危險房屋落實治理責任,進一步加強監督、檢查力度,對重點危險房屋,派專人進行跟蹤落實。對於危險房屋處理不及時的單位,下發整改通知單,整改不及時的要嚴肅處理,確保不倒房、不傷人。
2、進一步做好危險房屋勘察工作
雖然,汛期前已經對危險房屋進行過拉網式排查,但當前正直主汛期,重點要做好對有危險點的房屋進一步排查處理。嚴格按照《關於做好汛期危險房屋排險解危工作的通知》(沈房[20xx]79號)檔案要求,切實地做好汛期危險房屋的勘察處理工作。
3、認真落實汛期值班、值宿人員崗位責任制
值班人員要堅守崗位,不得出現漏崗、離崗現象。值班、值宿期間密切注視雨情,及時掌握並迅速可能出現的汛情險情,同時做到資訊暢通,及時解決可能發生的問題。
三、直管公房行業管理工作
中心組建後,逐步轉變物業管理處職能,從原來重點做好直管公房經營修繕工作向行業管理轉變,加大在房產管理方面的政策制訂、行業監管、調查研究方面的工作力度。按照“以證管業”的要求,從產業管理、租賃管理、修繕管理等方面草擬、修訂工作流程,加強政策指導,建立全新管理體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