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慶67週年活動簡報
國慶67週年活動簡報
簡報一:
為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六十七週年,香港文化藝術推廣協會主辦,香港視藝界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慶委員會協辦“香港藝術界慶祝六十七週年國慶大匯展”,昨日於香港中央圖書館展覽廳舉行開幕禮,展期至九月四日,來自香港、澳門、內地的約七百名藝術家參展,為祖國六十七週年國慶獻禮。
中聯辦宣傳文體部副部長朱挺,港區全國人大代表馬逢國,香港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助理署長陳承緯,中國書協香港分會主席施子清,廣州羊城書法研究會名譽會長連登,廣州羊城書法研究會會長江澤桂,澳門水墨藝術學會會長曾國明,香港蘭亭學會會長王齊樂,以及香港勁艹藝田會會長鄺啟濤等出席開幕禮並擔任主禮嘉賓。
馬逢國於開幕禮致辭時表示,文化藝術是人們精神文明的一種體現,是國家軟實力的一種表示,隨著國力的增強,中國藝術越來越受到國際的關注。今次書畫展堪稱一場文化盛事,並且於國慶日之前舉行,顯得極為恰當,參展的七百名藝術家,將精心創作繪畫、書法、雕塑和攝影藝術呈現在公眾面前,讓市民可看到國家文化發展的精神面貌。香港是一個多元化的城市,所以藝術作品往往會體現中西合璧的意味,內地與香港藝術家各有特色,未來若加強交流,必會形成強大推動力,將中國藝術推向更高峰。
作品分為兩個階段展出
是次匯展分為兩個部分,首部分由即日起至八月三十日下午五時,展出書法、篆刻、國畫、現代水墨畫等類別合共三百五十幅作品,既有祖國名山大川、亦有一庭一院花鳥游魚,藉“記錄”祖國美好河山,抒發書畫家的內心情懷。第二部分於八月三十一日下午四時起向公眾開放,展至九月四日下午五時,展出西畫、攝影及陶瓷範疇作品。
從國畫的細膩筆法,可窺畫家個人感悟。施子清有感於民國湘潭人張齡題臺北指南宮對聯當中,對洞庭湖的詠嘆以及思鄉之情,此次帶來去年創作的一幅書法作品:“騎鶴定重來,與君縱目觀滄海。登樓如更醉,寄我歸心過洞庭。”筆法細膩有力,充滿張力。
木雕作品承託美好期盼
本地畫家何百里今次展出“靈山秀水”系列作品《翠谷青煙》,畫面翠綠墨色暈染開來,山澗溪流、路道盤桓、峰巒起伏,頗有一番中國文人畫的韻律。何百里將意境入畫,用精準的對形的塑造表達出深廣的東方意蘊和審美哲學。他說:“中國畫講究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追求的無外乎是一個‘和’字,西方畫的構圖是黃金分割,中國畫重意蘊和留白,如這幅作品中,我特意選擇以方形紙張畫靈山秀水、煙雲流動,營造不平衡的美感。雖如清代畫家石濤一般並非見景即畫,卻是讓自然之法定位,勾勒中國山川美感。”
既然是獻禮,就少不了喜氣。本地雕塑家酉星以柏木雕塑《如意吉祥》,採用金文、篆刻以及象徵如意安康的吉祥雲雕塑暗含中國《易經》陰陽學“天圓地方”的雕塑作品,承託對祖國的美好祝福,以及對國泰民安的美好期盼。
簡報二:
7月21日訊 香港同胞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7週年籌備委員會昨日隆重成立,會上通過了籌委會架構名單,來自全港近20個界別,逾700位人士出任籌委會成員。籌委會定於10月1日及2日一連兩晚在香港體育館舉辦文藝晚會及音樂會共兩場大型演出,首場晚會以“我們的中國心”為主題,第二場青年音樂會則以時尚活力為主,與年輕人歡度國慶。
成立大會在香港中華總商會禮堂舉行,由全國政協副主席、主席團執行主席董建華主持會議,近百位籌委會委員出席;中聯辦主任張曉明應邀出席並發表了重要講話。會議確定今年國慶籌委會定名為“香港同胞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7週年籌備委員會”,並通過了籌委會主席團名譽主席、主席團主席、主席團顧問、主席團成員、正副秘書長及各組正副主任人選名單。
紅館辦文藝晚會與音樂會
籌委會秘書長蔡冠深表示,今年將於香港體育館舉辦兩場演出慶祝國慶,包括10月1日籌辦的“香港同胞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7週年文藝晚會”及10月2日晚上演出“國慶青年音樂會”。文藝晚會演出時間為晚上七時,演出約1小時15分,青年音樂會演出時間則為晚上八時,演出約兩小時。節目將由獨立製作公司負責製作,並將安排在本港及外地電視臺、電臺以及網際網路播出,讓香港市民以至全球華人均可分享國慶的喜悅。
他介紹,首場晚會以“我們的中國心”為主題,透過不同節目環節,以多種藝術表演形式,包括音樂、舞蹈、歌唱、微電影等,表達對祖國發展成就的喜悅和自豪。他續說,第二場國慶青年音樂會於去年首次籌辦,反應熱烈,廣受歡迎,決定今年再接再厲。
籌辦費用逾千萬增一倍
他指,今年音樂會邀請了內地知名女歌手吉克雋逸、香港歌星張敬軒、韓國人氣組合Infinite、Wonder Girls、Day 6、miss A的霏霏,與青年人齊齊歡度國慶,而今年籌辦兩場晚會的費用逾千萬元,是去年的一倍。他呼籲為使慶祝活動能夠順利舉行,希望各界大力支援,贊助活動經費。
籌委會委員來自全港近20個界別,包括社群人士、地區代表、專業人士、勞工社工代表、工商貿易界、金融界、航運旅遊界、教育界、新聞界、影視界、文藝界、婦女界、青年學界、宗教界、體育界、漁農、新界人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