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工作情況彙報材料
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工作情況彙報材料
農民自辦文化是繁榮與發展農村文化的重要內容,是推動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載體。下面是小編給大家分享的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工作情況彙報材料,希望對你有幫助。
【一】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工作情況彙報材料
近日,按照部裡統一要求,市文明辦以“‘種’文化推動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情況”為題,深入各縣(市、區)的村屯,透過實地走訪、召開座談會等形式進行了專題調研,形成報告如下。
一、基本情況
近年來,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視下,在全市各級宣傳文化部門的大力推動下,“種”文化作為我市發展農民自辦文化的一種創新模式,得到了長足發展。各種文藝組織方興未艾,鄉土文化人才得以挖掘,特別是持續開展形式多樣的群眾性文化體育活動,促進了農村文化的繁榮發展,在豐富農民的文化生活同時,改變了廣大農村幹部群眾的精神面貌,有力地推動農村精神文明建設。
——農村文化陣地進一步加強。截止目前,全市鄉鎮綜合文化站、文化共享工程基層服務點、農家書屋覆蓋率達到90%以上,各級圖書館累計支援各類圖書近100萬冊,建設各類文化(體育)廣場、影劇院、小劇場達近百個。如,我們調研的寧江區農林村、乾安縣君子村等村屯中,有的小劇場及活動室面積近3000㎡,規模和標準都很高,作用發揮的也很好,已成為豐富廣大農民精神文化生活、推動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載體。
——農村文藝隊伍不斷壯大。舉辦農民文藝輔導(表演、樂器演奏、文學創作、民間手工藝製作、書畫)短期培訓輔導班200期,累計派出下鄉輔導人員2500人次,培訓農村文藝骨幹7200人,培養剪紙、刺繡、根雕、泥塑等民間手工藝愛好者1000多人,文化熱心人6000多人,二人轉民間演員450多人,文藝表演愛好者2000多人,業餘文學創作者300多人,禮儀司儀250多人,文化戶近3000個,擁有鄉(鎮)、村屯小劇團、秧歌隊、文藝演出隊、籃球隊等各類農民自辦文體組織941個,在走訪調研的典型村屯,都有著一批較為專業的“草根”藝隊伍和民間藝人隊伍,有農民自發成立的小劇團,還有專門為小劇團創作劇本的土生土長的創作者。農民寫農村事,農民演農村事,極大的激發了農村自身的文化活力,成果豐碩,成為了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力量。如,寧江區農林村籌拍了電影《笑春》,乾安縣君子村的文藝表演登上了央視新聞。
——農民群眾性文化活動廣泛開展。舉辦農民藝術節、農民運動會、農民村晚等各級各類群眾性文化體育活動百餘場次,改編和創作文藝節目1280個,吸引農民累計約140萬人次,一批民辦鼓樂隊、民辦小劇團和民間工藝品等民間文化產業正在興起。特別是在乾安縣君子村等一些村屯,透過快板、二人轉、拉場戲等群眾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有意識地把黨的大政方針和富民政策、農村好人好事、文明新風融入文藝表演中,寓教於樂,使廣大農民在潛移默化中接受新思想、新文化,促進講文明、樹新風的良好社會風貌形成。如今, 在全市廣大農村,鄉鎮文化站、村文化大院成為最熱鬧、群眾最嚮往的去處,透過開展群眾性文化活動,使廣大農村呈現了“三多三少”的可喜變化,即:群眾參加文化活動的多了,參與打架鬥毆的少了;學科技、學文化、學知識的多了,酗酒、賭博、搞迷信活動的少了;互相幫助、互相諒解、互相謙讓的多了,鄰里糾紛、治安案件、刑事案件少了。在我們調研的典型村中,犯罪率、超生率幾乎為零,崇尚科學、創業致富、尊老愛幼、和諧文明等良好社會風尚蔚然成風,在農村起到了很好的示範帶動作用。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
透過調研,我們感到:近年來,雖然透過在“種”上下功夫,我市的農民自辦文化得到了繁榮和發展,取得良好效果,推動了農村精神文明建設不斷深入發展。但農民自辦文化在很多地方對農村移風易俗、村容村貌改善作用不十分明顯,農村的盜竊、賭博、打架鬥毆,以及不孝順父母,因經濟利益造成兄弟反目、姐妹成仇等一些不道德、不文明現象大量存在,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要求不相適應。一是活動內容有待進一步深化。當前我市的農村自辦文化主要是農民在農閒間的自娛自樂,內容選擇以農民的喜好為主,沒有把弘揚優秀的傳統文化、社會主義公民思想道德建設、現代文明規範以及科技、教育、扶貧、普法、計生等知識進行充分植入,與精神文明建設融入不足,“以文化人”作用沒有得到充分體現。如,在演出中,為了活躍氣氛,葷段子、低俗的表演也屢見不鮮。二是活動形式比較單一,需要進一步拓展。目前全市廣大農村農民自辦文化多數以大秧歌為主,形式單一,沒有特色,一些傳統的快板、拉場戲等群眾喜聞樂見的.文藝活動形式很少,籃球、乒乓球等體育活動形式也比較少,農民自辦文化與農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的需求還有差距,與對農村精神文明建設促進作用的要求還有距離。三是土生土長的鄉土創作人才隊伍建設亟待進一步加強。農民自辦文化活動,講的是群眾身邊的事,說的是農民自己的話,農民創作人才最重要。在調研中我們看到,村屯文藝人才和文藝骨幹、特別是創作型人才非常缺乏,很難保證文化大院切實能發揮其文化陣地的作用,極大的制約了我市“種”文化的發展,制約了農民自辦文化對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促進作用。如,寧江區農林村,在村裡較強的集體經濟的支援下,農家書屋、健身房等文體設施完善,籃球隊、秧歌隊伍等農民文體隊伍齊全。但是,由於缺乏鄉土創作人才,小劇場只能外請劇團來為農民演出,本村農民參與文化建設、精神文明建設的主體用沒有得到充分發揮。四是政府支援力度需要進一步加大。目前各文化大院的維護資金僅夠開展一般性活動,多是農民自發參與,或是經濟條件好的農民自己購置,資金的短缺制約了農民自辦文化的發展規模,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開展。同時,“三下鄉”活動存在著與農民需求相脫離的情況。
三、幾點建議
可以說,當前我市農民自辦文化處於初級階段,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客觀要求還不適應,特別與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融合度不夠,自辦文化的層次和水平亟待進一步提升,已經到了一個發展的拐點,迫切需要在形式、內容等方面進行拓展。
一是要不斷豐富活動內容。隨著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民物質生活改善,農民群眾求知、求樂、求富、求美,追求科學文明健康生活方式的願望更加強烈,對農民自辦文化發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要跳出娛樂型的“小文化”框框,引入科技、教育、扶貧、普法、計生等人文學科、構築“大文化”框架,更多層面地滿足農民群眾的需求,促進農村移風易俗。要緊密結合新農村建設的實際和農民的特點,以鄉土為根基,以傳統為依託,以時代為基調,大力挖掘和弘揚民族優秀文化,把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貫穿其中,特別是把孝道內容突出出來、融入進去,倡導文明新風。要本著“宜居”、“宜業”的村落文化建設要求,結合各地不同文化資源優勢和保護、發掘非物質文化遺產工作,積極扶持引導有條件的農村開展特色文化鄉村建設,著力規劃建設一批特色文化縣鄉、特色文化村組、特色文化團體和特色文化企業,形成“一縣一品”、“一鄉一品”或“一村一品”,防止各地農民自辦文化單一化、同質化。同時,要透過規劃引導,綜合開發利用,逐步形成產業優勢,做大做強做優農村特色文化產業,夯實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物質基礎。
二是要拓展活動形式。形式多樣化的文化活動是增強農村自辦文化吸引力的主要抓手,是推動農村精神文明建設重要載體。要充分利用農村節慶日、農村農民農閒時機,把經常性、小型多樣的文體活動與定期舉辦大中型群眾文體活動相結合,把“三下鄉”與“常下鄉”相結合,把傳統節目與現代節目相結合,把民俗表演與政策形勢宣傳相結合,多開發舉辦一些農民運動會、農民藝術節、鄉村籃球賽等符合實際、兼顧鄉土氣息與時代新風的活動載體,做到以娛樂型教育農民,以實用型引導農民,讓農民在與中提升素質,提高文明程度。要依託鄉鎮文化綜合站、農民書屋、農村文化大院等主要場所,積極開辦“農民大講堂”,以國家政策法規解讀、道德宣講、科技普及、文化宣傳等為主要內容,引導廣大農民群眾崇尚科學、破除迷信、移風易俗、抵制腐朽文化,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學文化素質。要積極開展文明建立活動,按照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要求,不斷賦予文明村、文明戶的建立內容,積極營造村容整潔、鄉風文明的良好氛圍。
三是要著力打造農村本土文化創作人才隊伍。紮根於農村的文化創作人才隊伍,是農民自辦文化科學發展的根本保證,是推動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因素。要提高全市文化工作者的素質,經常組織文化工作者、文藝人員深入農村生產生活的第一線,從新農村建設的生動實踐積累、激發靈感,為廣大農民群眾奉獻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糧。要發揮好村級文化組織員作用,以農民自辦文化發展和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為主要內容,透過加強培訓和管理,充分發揮其組織、協調、輔導和開展農村文化活動、推動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基礎性作用。要大力發展群眾文體隊伍,規範和加強群眾業餘文體團隊建設,培育和發展鄉鎮、社群、村以及基層單位的文體團隊,努力提高基層群眾業餘文體團隊的文化素養和水平。要保護和培養民間藝術人才,重視發現和培養紮根基層的鄉土文化能人、民族民間文化傳承人,特別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專案代表性傳承人。要加大對農村業餘創作者的培養和扶持力度,利用表彰、獎勵等形式,鼓勵他們積極投身鄉土文學的創作,引導他們在弘揚傳統美德、提倡文明新風上下功夫,進一步促進農民創作群體的健康發展,帶動紮根於農村的民間創作人才的不斷湧現,推動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深入開展。要創新培訓機制,制定切實可行的培訓計劃,逐步提高農村鄉土文化人的整體素質和知識水平。建立農村基層文化骨幹培訓網路,堅持崗位培訓與學歷教育培訓相結合,提高他們的文化技能、知識技能,全面提高文化人才的綜合素質。透過鄉村文化人的培養,為農民自辦文化和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提供有力人才支撐。
四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政府扶持不僅是加快農民自辦文化繁榮發展的有效手段,更是推動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基礎性保障。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根據松原實際,研究制定全市關於發展自辦文化、推動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扶持政策。鼓勵具有較高水平的小劇團、小表演隊面向市場,充分挖掘和利用已有資源,走專業化或綜合發展的道路,繁榮農村文化市場,豐富農村精神文化生活。引導和鼓勵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和個人投資興辦農村文化事業或捐助公益性文化事業,逐漸建立起多渠道的農村文化建設投資新體制。要加大資金扶持力度。在加大公共文化服務投資力度的同時,也應根據農民自辦文化的開辦情況、規模大小和推動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實際成效,透過以獎代補的形式給予一定的資金扶持,使其步入良性迴圈與發展的軌道。特別是對發展農民自辦文化成績突出的村、表現優秀的團隊,要給予重點扶持,以此帶動、提高農民自辦文化的積極性和競爭意識,打造出一批貼近專業水準的品牌隊伍。要進一步完善農村文化表彰獎勵機制。透過設立文化獎勵基金,定期對在農村文化建設以及推動農村精神文明建設中作出突出貢獻的先進單位、個人、優秀文藝團隊、示範性文化大院、文化帶頭人等進行表彰獎勵。要最佳化基層公共文化資源配置,推動“三下鄉”活動制度化和科學化,按照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的原則,在做好農民在文化、科技、衛生等方面的需求調研基礎上,探索實施選單式“三下鄉”模式,送農民現實需要的,送農民迫切想了解的,切實提高活動的實效性。透過政策扶持,推動建立農民自辦文化發展常效機制,更好地促進農村精神文明健康發展。
【二】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工作情況彙報材料
近年來,桂平市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和自治區黨委八屆六次全會精神,大力推進農村精神文明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廣泛開展建立小康生態文明村和文明戶活動,不斷滿足廣大農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積極改變農村落後的生產生活方式以及髒、亂、差的環境,取得了明顯成效。
一、基本情況
桂平市是個農業大市,轄區有26個鄉鎮,7個社群,425個村,全市人口170多萬,農村的比例占城區的85%以上。隨著近年來桂平市精神文明建立工作的不斷深入,建立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加快了城區建設的步伐,同時,城鄉聯動、共創文明的氛圍也逐漸形成,據統計,全市有自治區級文明村6個,貴港市級文明村10多個,縣市級文明村80多個,農村文化陣地建設也取得了長足發展,全市有文化活動室300多個、衛生室280個、體育健身場所250多個,農村通達工程、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使農村面貌煥然一新,湧現出金田鎮理村、中沙鎮上國村、石咀鎮小汶村等一批村級建立典型,農民的整體素質有了極大的提高。
二、主要成績
桂平市開展農村精神文明建立活動,極大地激發了廣大農民群眾"用自己的雙手建設自己的美好家園"的熱情,農民以高度的主人翁意識和強烈的責任感積極投身其中,認真搞好村莊規劃,進行改水、改廁、改灶、改房、改路,綠化、美化村莊、庭院,硬化鄉村道路和戶間道路,積極配合做好村村通公路和村村通廣播電視工作,全市已建沼氣池4萬多個、衛生廁所約5萬多個,初步實現了道路暢通、庭院淨化、村莊綠化美化,取得了文化、衛生、體育等社會事業的新發展,帶來了農村人居環境、群眾精神面貌和黨群幹群關係的新變化,促進了城鄉共同繁榮,經濟社會事業不斷髮展。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農村特色經濟得到發展。在建立生態文明村活動中,桂平市積極發展農村生態經濟,調整最佳化產業結構,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的有機統一。按照優質、高產、低耗、高效、生態、安全的要求,引導農民發展生態農業,打造綠色品牌,發展特色、無公害產品和"農家樂"特色旅遊等,增加農民收入。如中沙鎮上國村以企業為龍頭,帶動村中第三產業的發展,拉動村級經濟發展;金田鎮理村利用傍山依水、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綠化、美化村莊,搞生態旅遊,發展旅遊經濟,取得滿意的效果;石咀鎮小汶村搞生態農業示範園,發展現代高效農業,生態農業效益顯著。
2、農民生活方式、思想觀念不斷進步。首先,從總體上說,農民健康文明的現代化生活方式已初步形成。隨著近年來桂平市農村精神文明建立活動的深入開展,各類主題教育活動、各類文明戶、好婆婆、好媳婦、優秀黨員等這些主題突出,參與性強的創評活動入村入戶,《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深入人心,農民良好的行為習慣逐步形成,文明程度大大提高。其次,政策意識、科技意識、法制意識進一步增強,由於農村廣播、電視事業的發展和廣泛開展宣傳政策法規及科技、文化、衛生"三下鄉",農民的政策、法制、科技意識不斷增強,運用政策、法律、科技的自覺性不斷提高。競爭意識、開放意識、風險意識在農民的思想觀念中也日益增強。
3、農村文化陣地建設取得了長足發展,農民業餘文化生活日益豐富。各鄉鎮、村、街道均建立和完善了包括黨員活動室、文化站(室)、圖書室、文化娛樂中心、錄影室、音像電子資訊館、體育活動場所等農村文化設施,廣泛開展多種形式的文化娛樂活動,組織開展農民文藝調演、卡拉ok比賽、象棋比賽、乒乓球比賽、籃球賽、書畫展等農民群眾喜聞樂見,老少皆宜,趣味性強的文體活動,豐富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又讓先進文化佔領農村的文化陣地。
4、農村村居環境有所改觀。近年來,特別是在黨的十六大精神鼓舞下,各村積極開展建立生態文明村活動,按照"統一規劃、合理佈局、分類指導、分期實施"的要求和"因地制宜、實事求是、量力而行、尊重群眾意願"的原則,積極引導農民群眾整治村容村貌,抓好村邊環境、村內環境和農戶家中環境建設,從農民反映強烈、生產生活急需解決也有條件解決,又最能凝聚民心的硬化道路、淨化庭院、綠化村莊的"三化"入手,並以此為建設農村小康社會的突破口。抓好村中道路硬化,修建水泥路、柏油路、沙石路甚至磚路,硬化連村公路及串戶道路;淨化庭院,治理柴草亂垛、糞土亂堆、垃圾亂倒、汙水亂潑、禽畜亂跑等"二亂"現象。綠化村莊,在庭院和村道兩側植樹,在各個角落種植經濟林木,利用荒山荒坡、廢棄地營造環村林帶。經過努力,農村"三化"取得明顯成效,如中沙鎮上國村和金田鎮理村成為桂平市文明村建設的兩張靚麗的"名片"。
三、存在問題和今後努力方向
桂平市農村精神文明建設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也存在許多困難和問題,一是思想認識不到位,建立活動開展不平衡。部分鄉鎮領導認為農村精神文明建立活動分散精力,影響農業生產,影響農民經濟收入,因此,對建立工作不夠重視,走過場。二是整合社會力量不佳,齊抓共創力度需加大。建立工作涉及很多相關的部門,這些部門有的各自為政,對建立工作不是那麼熱心和盡力。作為一項長期任務和系統工程,農村精神文明建立活動要靠許多部門共同努力才能完成,建立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把建立活動引向深入,需要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努力形成齊抓共創的局面,不斷探索新的建立形式。三是建立資金不足,硬體建設跟不上。建立中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用於硬化村道,綠化、美化村莊,改水、改廁、改路、改灶、改房,但由於桂平市財政比較艱難,沒能安排建立專項資金,致使一些基礎設施建設無法實施。在今後的建立工作中,應多渠道籌集資金,堅持以專案資金為依託,實行財政補貼一點,群眾投資投勞出一點,社會各界捐資一點的多元投入方式,積極探索市場運作模式,多渠道籌集資金,加快農村基礎設施建設。20xx年,我們要再接再厲,堅持從實際出發,按照十六大精神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調動一切積極因素,銳意進取,真抓實幹,努力開創桂平市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