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農村社群建設工作情況彙報
2016農村社群建設工作情況彙報
下面是小編給大家分享的2016農村社群建設工作情況彙報,希望對你有幫助。
嘉禾縣建縣於1639年,位於郴州市西南部、郴州永州邊際區域中心,面積696平方公里,總人口40.5萬,其中農村人口24.3萬人,轄13個鎮、242個建制村、33個城鄉社群,是全省地域面積最小、人口密度最大的縣份之一。近年來,嘉禾縣圍繞建設“湖南省城鄉一體化示範縣”的總體目標,按照就地城鎮化、就近市民化的總體思路,在統籌城鄉發展中堅持“規劃同步、建設同體、設施同覆、發展同向、保障同效、管理同治”,把農村社群建設與城鄉一體化建設同步推進,著力推動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向鄉村延伸,城市文明向鄉村傳播,促進城鄉公共資源均衡配置,有力促進了城鄉共同發展、共同繁榮,有效推進了農村城鎮化、服務社群化。20xx年,嘉禾獲得了全國農村社群建設實驗全覆蓋示範縣的榮譽稱號,廣大群眾對社群建設給予了極大的支援和響應,並切身感受到了社群建設帶來的實惠,民調由2009年的全省第128位,躍升為20xx年的全省第9位。
一、我縣統籌城鄉發展的主要做法和特點
我縣根據縣小人密和群居生活的實際,在湖南省率先推進城鄉一體化建設,表現出三個方面的特點:
1、由注重“點”的打造向“面”的全覆蓋推進。嘉禾的城鄉一體化建設不侷限於花巨資打造幾個典型,而是全縣整體推進。雖然沒有特別“高階、大氣、上檔次”的點睛之筆,卻有“低調、實用、有內涵”的整體水平。按照就地城鎮化的總體思路,城鄉公交、供水、路燈等公共設施和社群服務、社會保障等一體化全覆蓋推進。全縣98%的行政村通水泥路,建成港灣式招呼站173個,開通公交一體化線路13條,87%的行政村通公交車,票價平均下降20%,65歲以上老年人等特殊群體免費乘坐,同城效應逐步顯現;供水一體化一期、二期工程竣工,17萬城鄉居民直接受益;城鄉視訊網路基本實現全覆蓋,通訊訊號覆蓋率達100%;建成城區遊園30個、村鎮遊園88個;全面推行“戶分類、村收集、鄉轉運、縣處理”垃圾處理方式,80%的村配置環衛設施、建立保潔隊伍;開展“點亮嘉禾”行動,縣城背街小巷、鄉鎮鎮區和行政村主道全面實現亮化;分批推進農村社群建設全覆蓋活動,80%以上的行政村完成了社群建設,推進了農村就地城鎮化和農民就近市民化。
2、由主要依靠財政投入向主要激發內在動力推進。推進城鎮化,錢怎麼來是關鍵。一是整合農業、交通、水利、社會保障、城市建設、造林綠化等方面的上級政策資金,集中財力投入城鄉公共設施建設。二是精心做好土地增減掛鉤和土地流轉、土地整理、舊村改造、閒置土地盤活等文章,做到耕地總量不減少、建設用地有保障,有效助推了專案建設。三是建立政府引導、市場運作的多元化投融資體制,歸集資產60億元,吸引信貸資金、社會資金、民間資本投入一體化建設。
3、由領導一時主觀意志決策向著眼長遠科學決策推進。推進城鎮化,群眾最擔心一任領導一個主意、朝令夕改,最忌諱東一榔頭西一棒子、雜亂無章。我縣以城鄉一體化頂層設計為總攬,編制了城鄉統籌發展總體規劃和公交、供水等詳細規劃,分步編制專項規劃,每個鄉鎮和50%以上的村編制區域規劃,實現了總體規劃與土地利用、產業佈局、路網建設、生態保護等規劃協調統一。縣裡統一制定《鄉鎮“八個一”工程和社群“十有”建設實施方案》,力求每個鄉鎮都有一套規劃、一條樣板街道、一條鎮村一體化示範帶、一個主題廣場、一個規範性市場、一個特色產業或標誌性企業、一個星級農莊、一個標準化政務小區。建立完善了縣鄉村三級規劃執法監督管理機制,維護規劃的嚴肅性和權威性,做到“規劃一張圖、審批一支筆、建設一盤棋”,實現了建設發展有規可依,嚴格依規辦事,不因領導意志而隨意改變。
二、我縣農村社群建設的主要做法
1、堅持“四輪驅動”,社群建設“同頻共振”。我縣始終把農村社群建設作為推動“就地城鎮化”的重大民生實事來抓,著力構建“黨政主導、部門配合、社會支援、群眾參與”的大建設格局。一是強化領導,高位推動。縣級成立了以縣委書記為顧問,縣長為組長的領導小組,各鄉鎮、建制村成立了相應的領導小組,對重點難點問題現場辦公、限時解決,確保了工作高位高效推進。二是建章立制,責任驅動。制定了《嘉禾縣農村社群建設實驗全覆蓋建立活動方案》、《嘉禾縣關於開展農村社群建設實驗全覆蓋基礎設施檢查驗收的通知》等檔案,明確工作目標、責任要求、落實措施,把該項工作納入全縣綜合目標績效考核範圍,形成了強有力的責任驅動機制。三是緊密配合,上下聯動。明確了21個職能部門和13個鄉鎮的主要職責,細化了132項工作任務,各責任部門齊心協力、緊密配合,自覺做到專案優先立項、手續優先辦理、資金優先安排,確保了社群建設所有專案整體推進、合格達標。四是多元籌資,投入帶動。建立完善“政府投入、部門支援、社會捐資、資源盤活”的多元投入機制,為農村社群建設提供強大的財力支撐。縣財政對每個社群建設按“一事一議”標準下撥5萬元,驗收合格後再給予3—5萬元的獎勵,近三年,財政共投入建設經費2400餘萬元。各級部門大力支援,聯鄉包村單位共支援農村社群建設資金1800餘萬元。倡導社會踴躍捐助,企業和社會賢達人士捐資達1200餘萬元。同時,整合盤活農村社群自有資產和財力,著力解決活動場所用房和專案用地問題。目前,全縣已多方投入1.8億元,有力推動了農村社群建設。
2、夯實“四大基礎”,社群建設“一以貫之”。一是規劃編制“一張圖”。結合湖南城鄉一體化示範縣建設,對農村社群建設進行頂層設計。每個農村社群規劃建設嚴格執行“十有”標準,即有機構、有機制、有規劃、有標準、有設施、有場地、有制度、有隊伍、有產業、有考評。同時,根據縣域面積小、人口居住密集的特點,科學佈局服務設施、全力打造“一公里”農村公共服務圈,確保基本公共服務“一公里”全覆蓋。二是綜合設施“一條龍”。按照“夠用、適用、能用”的原則,在農村社群實施“ 12345” 基礎設施建設工程,打造“一條龍”式服務設施平臺。“ 1” ,即一個小遊園;“ 2” ,即文化長廊、公示欄兩個陣地;“ 3” ,即建立專業管理人員、服務站人員、志願者三支隊伍;“ 4” ,即多功能活動室、衛生室、圖書室、廣播室四個室;“ 5” ,即社群農業服務站、社會事業服務站、衛生服務站、社會保障服務站、綜合治理服務站五個站,農村社群的行政管理、日常便民、文化體育、醫療保健、社會治安和黨建服務等六大功能得到充分發揮。三是為民服務“一站式”。建設公共服務中心,保證每天有2個以上社群幹部在公共服務中心值班服務,方便群眾辦事。每個社群統一設定了社會救助、社會福利、社會保障、就業服務、社會治安、醫療衛生、計劃生育、文教體育等便民服務視窗,對群眾要辦理的事項,能辦結的當場辦結,不能一次性辦結的由社群幹部代辦,直至走完各項程式。社群“一站式”服務體系建立後,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農民辦事成本,不少群眾感嘆“有事不出村,辦事快如風”。四是社群管理“一條心”。建立完善社群幹部值班備勤、工作考評、應急管理等規章制度,做到用制度管人、按制度辦事。加強社群幹部培訓,委派優秀鄉鎮幹部到重點社群掛職鍛鍊,實施“一村一社群一大學生”計劃,組建社群志願者隊伍,打造了一支高素質、職業化的社群工作者隊伍。建立健全社群組織體系,對農村社群,按照村黨組織、村民代表會議、村民委員會、村務監督委員會、農村社群服務中心“五位一體”的模式管理,形成了各類組織齊心協力、齊抓共管的良好格局。
三、關於農村社群建設全覆蓋的體會和思考
我縣在統籌城鄉發展、推進城鄉一體化和農村社群全覆蓋建設過程中,在“摸著石頭過河”的同時,不斷地在探索中實踐,在實踐中探索。
1、要正確認識新型城鎮化與農村社群建設的關係。一方面,新型城鎮化與農村社群建設相輔相成。新型城鎮化是以城鄉統籌、城鄉一體、節約集約、生態宜居、和諧發展為基本特徵的城鎮化,是統籌城鄉發展的重要途徑和破解“三農”問題的有效手段。農村社群建設豐富了新型城鎮化的內涵,是新型城鎮化的拓展延伸,其目的是城鄉共榮,縮小城鄉差距。因此,新型城鎮化與社群建設兩者之間相輔相成,相得益彰。另一方面,新型城鎮化與農村社群建設存在較大差異。新型城鎮化有“人口集中、產業聚集、管理一致”的特點,而農村則具有“人口分散、產業零星、管理鬆散”的特點。農村社群,既有別於傳統的行政村,又不同於城市社群,它是由若干行政村合併在一起,統一規劃,統一建設,或者是由一個行政村建制而成,形成的新型社群。新型農村社群建設,既不能等同於村莊翻新,也不是簡單的人口聚居,而是加快縮小城鄉差距,在農村營造一種新的社會生活形態,讓農民享受到跟城裡人一樣的公共服務,享受城裡人一樣的生活。
2、要因地制宜開展農村社群建設工作。一是雙管齊下抓建立。農村社群建設,政府既不能大包大攬,也不能撒手不管,要堅持“政府引導,社群主導”的原則。政府引導就是要成立班子,有人管事;統一規劃,便於做事;以獎代補,有錢做事;強化監管,辦好實事。社群主導,就是要群策群力、自願建立,主動作為、創先爭優;減少負債,量力而行;民主管理、發揮作用。政府要根據農村實際,打造城中村改造型、小城鎮集聚型、功能區整合型、龍頭企業帶動型、中心村融合型等五種型別的新型農村社群,先易後難,成熟一個啟動一個,啟動一個成功一個。雙管齊下抓建立,社群建設井然有序,殊途同歸。二是因地制宜創特色。建設新型農村社群不是簡單地“小村並大村”,也不是單純的“平房換樓房”,更不是把農村都建成城市,而是要體現地域特色,凸顯田園風光,打造特色社群。按照宜工則工、宜農則農、宜商則商的原則,結合當地實際,規劃產業園區,建設一批特色農業園區、工業園區或服務業園區,解決農民的就業增收問題。農民以社群為“根據地”,願意繼續從事農業生產的,逐步變成職業農民或一定規模的農場經營者;願意從事二、三產業的,可以就近就業創業,並將原承包土地透過租賃、入股等方式,獲得財產性收入,促進居住方式、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同步轉變。三是規範管理起作用。農村社群要規範管理,常態運作,才能發揮應有作用。首先要便民服務,就近辦事。醫療衛生、教育培訓、證件辦理等事項,讓老百姓少跑腿、少花錢、少受氣,讓便民服務普惠百姓。其次要接通地氣,讓民做主。要充分尊重民意,在選舉、政務、財務等方面給群眾知情權、監督權,讓權力在陽光下運作,做到公開透明,變為民做主為讓民做主,充分調動起群眾參與的積極性,才能真正把好事辦好、實事辦實。
3、要加快政府公共服務向農村社群延伸。一要讓基礎設施“硬”起來。要按照“政府預算、社群籌措、部門幫扶、社會捐助”的多元化投入機制,配套完善社群的水、電、路、氣、通訊、排汙、綠化、文體活動、垃圾收集處理等基礎設施,讓群眾住得舒適滿意。二要讓便民服務“活”起來。社群的一項重要職能是為政府職能部門分擔職責,為人民服務。如殘疾證、計生證辦理、新農合報賬等工作,各級各部門要加快政府職能轉變,減少審批、簡政放權,交由社群辦理。讓便民服務“活”起來,有利於深入推進政企分開、政資分開、政事分開、政社分開,努力建設職能科學、結構最佳化、廉潔高效、人民滿意的服務型政府。三要讓廣大農民“富”起來。農村社群建設要注重產業支撐,讓農民“離土不離鄉、就業不離家、進廠不進城”,就地就業致富,為農村社群建設提供持久動力。如引導群眾土地流轉,把耕地透過租賃形式由現代農業公司、農業合作組織或種植養殖大戶經營,從而取得租金;整合閒置土地發展企業,鼓勵村集體以入股的方式讓村民取得分紅。
4、要為農村留守兒童、留守婦女、留守老人有針對性的提供社群服務。一要建立健全監管機制。社群要把關愛“三留”人群列入日常工作。要建立臺賬,適時記錄他們的勞動生產、飲食起居、身心健康等情況。要定期走訪慰問。社群幹部要進村入戶,為他們排憂解難,疏導不良情緒。要及時化解矛盾。對於鄰里糾紛、家庭矛盾等,社群幹部要及時調解處置,避免矛盾升級。二要建立健全服務機制。社群要充分發揮婦聯、團隊、農業合作社、紅白理事會等社團組織的作用,服務“三留”群體。要透過駐外地的行業協會、商會開展團聚活動、親子活動,想辦法解決兩地分居問題。要加強普法宣傳和安全防範教育,切實維護婦女兒童的合法權益。三要建立健全救助機制。社群要公正公平的貫徹落實惠民、惠農政策。要把醫療救助、社會養老、農村低保等資金髮放到位。要建設好、管理好敬老院、幼兒園、醫務室、小遊園、活動室、社群學校,切實解決好有所養、有所醫、有所學、有所樂的問題。
四、兩點建議
在上級民政部門的精心指導和大力支援下,我縣農村社群建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在建設中也還存在一些不容忽視和我們本身一時難以解決的問題。一是幹部群眾對農村社群建設的理解不夠。部分幹部群眾把農村社群建設誤以為“村改社群”,誤以為農業戶口變成了城鎮戶。二是農村社群幹部的作風要轉變。個別社群幹部對於到社群上班還不習慣、坐不住,對群眾辦事的語言態度有點生硬,為群眾服務的能力有待提高。三是農村社群幹部的待遇有待提高。村幹部工資由縣、鄉兩級配套,目前僅為300餘元每月,開展農村社群建設後,村幹部工作量加大,勞動與報酬不協調,工資待遇急需提高。同時,一些優秀農村社群幹部渴望得到政治上的進步。四是農村社群工作運轉資金欠缺。縣、鄉、村三級財力較小,縣級財政撥付每個農村社群工作經費是1萬元/年,多數鄉鎮因財力弱未配套農村社群工作經費,大部份村無集體經濟收入,缺乏資金來源,工作運轉困難。藉此機會,特提幾點請求。
1、請求對我縣加大業務上的指導、財力上的傾斜、工作上的關心。懇請上級領導多來我縣加強業務指導,同時,派遣專家下鄉開班授課,打造一支能力強、素質高的農村社群幹部隊伍。由於我縣縣小財弱,財力有限,要更好地開展社群全覆蓋建設,困難重重,請求各級民政部門加大我縣農村社群建設資金扶持力度。
2、積極改善農村社群幹部待遇,提高農村社群幹部工作積極主動性。建議參照城鄉社群的管理辦法,省級撥付專項資金,相應提高農村社群幹部工資待遇。建議組織上面向農村社群幹部加大公開選拔力度,把優秀人才吸納到鄉鎮黨政領導隊伍中來,以激發社群幹部的工作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