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術特色課程實施方案範文

美術特色課程實施方案範文

  為了確保事情或工作得以順利進行,通常會被要求事先制定方案,方案是為某一行動所制定的具體行動實施辦法細則、步驟和安排等。那麼應當如何制定方案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美術特色課程實施方案範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美術特色課程實施方案 篇1

  一、課程開發目標

  為了加強本校學生藝術素養的培養,激發其藝術靈性,學校結合自身優勢,經課程開發小組共同討論,初步確定我校現階段校本課程的美術課程目標為:

  1.透過藝術教育,培養學生審美能力,從而提高學生藝術素養和能力,積累深厚的藝術文化底蘊,激發學生對藝術的熱愛之情。

  2.讓每個孩子都學有所長,透過美術教育,努力培養自己的一技之長,為他們的今後提供自我發展的空間。

  3.透過藝術教育,塑造學生健全完美的人格,培養他們良好的心理品質,從而豐富孩子們的人生,使他們健康快樂地生活。

  二、課程開發安排

  美術校本課程:漫畫、設計、國畫、素描、美術字及應用。

  三、課程實施與評價

  1.課程的實施

  (1)成立學校校本課程開發與實踐工作小組,校長是決策者,對校本課程開發進行全面負責。教務主任具體負責課程開發實施評價等工作,成員由各類課程的開發教師擔任,具體落實好各門課程實施工作。

  (2)制定形成校本課程的實施計劃,學校校本課程開發與實踐工作,起草校本課程開發總體方案。經學校審議通過後,各課程的開發老師根據方案制定具體的、操作性強的課程實施計劃,目標明確。其次是課程內容的安排,要求重點明確,按從易到難,聯絡學生的實際及課程資源的情況來安排。涉及到選擇什麼樣的內容來自編或選編校本課程的教材;怎樣組織這些內容,準備哪些教學用具或教學資源;在課程上如何設定等問題,然後是課程實施預設:涉及課程實施方法、如何組織教學,課時安排,場地的安排、人數的要求等內容,最後是課程評價建議:如何對教師自身和學生進行客觀合理的評價,涉及評價方式、評價內容等。

  (3)加強校本課程的培訓。“藝術教育校本化”猶如一顆晶瑩剔透的露珠,它柔和溫情,附著到每一個發展主體上,延著主體的個性特長潤溼、蔓延,甚至深入到主體的骨髓中去,使主體在寬鬆和自由的環境中不斷完善自我……為了將研究細化求得實效,我們把研究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編寫教材,付諸實施。把對學生藝術創作、藝術設計、工藝製作等方面要達到的要求與基本途徑羅列於上,各開發教師再根據本年級學生的個體差異,細化基本途徑,選擇合適的教材來充實校本教材,並付諸實施。第二階段:積累材料鼓勵創新,及時交流經驗,鑑定經驗的可取可行性,鼓勵學生在接受藝術教育的基礎上,有所創新。第三階段:完善校本化體系,展示成果。制定完善我校藝術教育校本化體系,整理和分析研究結果,撰寫研究報告,彙報觀摩課,展示學生才藝各類研究成果展示。召開驗收鑑定會,對課題研究進行評審驗收。

  2.建立校本課程的評價體系。為了確保校本課程開發的合理性,促進教師專業發展,張揚學生個性,形成學校特色,我們對校本課程進行評價,主要從幾個方面進行:

  (1)對教師的課程實施評價。主要是對教師教學過程的評定,包括:教學準備、教學方式、教學態度等方面評價,這樣有利於促進教師自身專業的發展。評價以教師自我評價為主,同時重視學生、家長、教師同行、校長對教師的評價,方法有課堂記錄、案例評析。

  (2)對學生成長的評價。評價時,我們特別注重學生個性和特長的發展,關注學生對校本課程的學習過程,強調評價主體的多元化。學生在學習活動中對師生關係的實際感受、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獲得成功的體驗等成為評價學生的主體內容。評價的方法除了觀察、調查、考查學習知識、成果展示等外,我們還將建立學生興趣特長髮展的“成長記錄長廊”,允許孩子們把自己認為優秀的作品(一張畫、一副手抄報、一個小製作……)放到藝術長廊中,可以想象幾年之後,當孩子們再去看哪些作品時,會發現自己又長大了,或許這些作品將陪伴他們以後的人生道路。

  四、保障的措施:

  1、學校將盡力地在經費、人力和物力上給予最大的支援。

  2、學校將對參加校本課程的`開發與實施工作的教師給予一定的獎勵。

  3、組織的保障。建立校本課程開發與實施領導組如下:

  組長:賈利民

  成員:李佔宇、陳連華、趙福民、付德才、張福義

  授課教師:和明明

  美術特色課程實施方案 篇2

  一.課題界定及理論依據

  課題界定:

  “小學美術課堂”這裡指的是按教學常規要求進行的美術課堂教學,即在以40分鐘為一節課的單位時間裡,以班級為單位在教室裡進行的教學活動方式。要求在一節課內要完成教學任務,達到教學目的。這種教學形式的特點是地點固定、時間固定、學生集中、內容集中、目標性強、環節緊湊。一節真正意義上的美術課不能照本宣科,還必須根據本地學情、教學裝置、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因時制宜地備課、準備教具、制定教學方法和採用教學手段,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性,以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綜合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為最終目的教學實踐活動。

  “學生學習習慣”是指學生在長期的學習實踐過程中逐漸形成的不需要意志努力和監督的自動化行為傾向。

  “策略”就是為了實現某一個目標,首先預先根據可能出現的問題制定的若干對應的方案,並且在實現目標的過程中,根據形勢的發展和變化來制定出新的方案,或者根據形勢的發展和變化來選擇相應的方案,最終實現目標。

  理論依據:

  讓學生透過自己的探究獲取知識,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是課程改革的新理念。有國內外相關資料表明:學習的好壞,20%與智力因素相關,80%與信心、意志、習慣、興趣、性格等非智力因素相關,其中學習習慣佔有重要的位置。世界著名心理學家威廉?詹姆士也說過:“播下一個行為,收穫一種習慣;播下一種習慣,收穫一種性格;播下一種性格,收穫一種命運。”可見習慣有一種多麼強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為了儘快改變小學美術課堂上學生學習習慣不良的現狀,尋求培養良好學習習慣的途徑與方法,探討在小學美術課堂教學中學生課堂養成教育進行研究。

  二.選題背景及研究意義

  選題背景:

  周玉仁教授曾說過“凡是學生能自己探索得出的,老師決不替代;凡是學生能獨立思考的,老師決不暗示”,注重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學模式也是新課程改革的重要目標和內容標準之一,而要能有效的實施這種教學模式,必須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學生具有了這一良好的學習習慣,才能去主動的學習,才能探究出問題的原因,教師才能真正做到把學習的時間還給學生,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才能更有效地促進學生的發展,才能使課堂教學立於不敗之地。同時,對小學生來說,除了基本知識、基本技能培養外,很重要的是要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發揮和突出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培養他們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因此,小學生課堂學習習慣的培養應是基礎教育的重要內容。讓小學生帶著問題,帶著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思維進入課堂對於學生有著重要的作用。

  研究意義:

  在美術教學實踐過程中,我們經常會發現有這樣一種非常嚴重的不良課堂狀態:學生工具準備不夠充分,在學習中積極性不夠高;學生的參與率低,缺乏足夠的思考空間。這種現狀的出現歸根結底是我們沒有讓學生養成良好的課堂學習的好習慣。俗話說:“好習慣終身受益”。良好的學習習慣是一個人走向成功的基礎,也是人素質高低的體現。對小學生來說,他們年齡小,知識少,行為習慣正處在形成之中,可塑性大,可變性強。

  由此可見,如何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美術課堂習慣已經是迫在眉睫的事情,於是我決定,就以此為我課題研究的主題,探討小學生美術課堂養成教育的策略研究。

  三.課題研究目標及內容

  研究目標:

  在小學美術課堂教學中,注重學生的課堂學習習慣的養成教育,構建“主動——探究”式教學模式,本教學模式的研究,從微觀領域著實於研究教學策略。旨在探究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突出體現對人的教育,透過審美教育,藝術實踐,藝術體驗,以提高學生的主體意識、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以及獨特的個性品質。在交流中架起連線師生情感、傳承美術文化和審美思想的橋樑,共同探索未知的領域。在愉悅體會成功的情感中發展學生的創新能力,是在實踐中形成的並依據一定的教育理論構建的教學模式。

  (1)掌握小學生學習美術過程中的學習習慣養成狀況。

  (2)探討小學美術教學中養成課堂學習習慣的途徑和方法。

  (3)構建“主動——探究”的教學模式。

  主要內容:

  (1)小學美術課堂教學中學生課堂學習習慣養成的現狀調查,利用問卷調查、個別訪談、召開座談會等方式,調查學生課堂學習習慣差的原因,為分析形成原因奠定基礎。

  (2)小學美術課堂教學中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不高的原因調查與分析。從教育學、心理學、生理學的角度分析小學生不喜歡美術教學活動的原因,同時也要從教師教學方面尋找原因,並進行認真分析。

  (3)制定小學美術課堂教學中“主動——探究”模式並付諸實踐。

  (4)小學生喜歡美術活動的個案研究。

  四.課題研究過程及方法

  研究過程:

  (1)利用“課前預習”,培養學生蒐集學習材料的好習慣。課前讓學生帶著問題去搜集有關材料。透過這一過程,學生做好了課前的充分準備,為課中練習奠定了必要的物質基礎,同時也讓學生養成了帶學習工具的良好習慣,他們逐漸體會了動手操作的快樂。

  (2)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有意識地訓練學生學會聽課,並利用有效地教學手段適時檢查學生的注意力集中情況,學生課中認真傾聽的習慣才能慢慢得到培養。

  (3)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在思想上產生不同的認識,想法,見解,教師必須提供有效的時間和空間,啟用課堂。

  (4)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學會與人合作,學會在合作中張揚自己,接受別人,只有學生在學習過程不斷交流,融會貫通,課堂教學內容才能得到不斷地深化和昇華。

  (5)借鑑別人的做法:建立教師、學生、家長相結合的評價聯絡卡。

  研究方法:

  該課題目的是體現“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主要研究如何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利用學生求知慾,學生養成課堂學習的習慣。在實驗研究過程中,利用靈活多變的教學手段去激發學生求知慾,使其成為每個學生主動學習的內驅力,進而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以求對學生今後的繼續學習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採用的研究方法有:

  (1)案例研究法。透過學生主動學習與美術學科教學整合案例研究,有針對性的積累實踐經驗。特別是研究課前預習與課堂教學的有機結合問題。

  (2)行動研究法。在學習、教育、教學、教研方面不斷實踐,透過上教研課、主動聽別人的課、評課、編寫導學案、撰寫教學反思、參與學生的實踐活動、進行個案分析等途徑來研究。

  (3)經驗總結法。不斷挖掘與課題有關的相關要素,及時總結體會和經驗。

  (4)文獻資料法。查閱相關資料,參考相關成果,進行綜合分析,尋求理論與實踐創新。

  五.課題研究的實施

  第一階段:準備階段:(xx年12月——xx年2月)進行相關理論的學習,制定課題實施方案。

  第二階段:實施階段:(xx年3月——xx年4月)嚴格按照課題的實施計劃方案實施本課題的研究。採取閱讀學習、聽課研討、實踐反思等達到良好行為習慣的基本養成。

  第三階段:總結階段:(xx年5月——xx年6月)整理和分析各種研究資料,彙總研究成果,撰寫研究論文;撰寫課題研究結題報告,申請結題。

  六.預期結果

  1.促進教師教育教學經驗的提升及自身的成長。

  2.促進學生美術技能、理論學習、動手能力等方面的提高,調動學生學習美術的積極性。

  3.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學會學習,學會做人,全面發展。

  4.形成小學美術課堂教學中“主動——探究”模式理論體系。

  5.撰寫結題報告。

  6.撰寫一篇《美術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的論文。

  美術特色課程實施方案 篇3

  兒童美術教育並不是以培養少數畫家為目的,而是對人進行心理、思想、情操和人格的教育,是人的素質教育,是全面育人的教育。在當今資訊化、知識經濟全球化時代,社會對人的素質要求越來越高。為了培養出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和符合時代要求的複合型人才,不僅要抓緊好課堂教學,還要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開展課外活動。實踐證明,美術特色活動是美術課外活動最主要的活動方式。它是培養美術人才的搖籃,是對學生進行美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本學期,根據學校教學工作安排,結合我校學生的基礎特徵,擬定如下實施方案。

  一、指導思想

  為促進我校各科教學和課外活動教育的和諧發展,豐富校園文化生活,提高藝術教育教學水平,成功挖掘學生的潛能,發揮學生的特長,展示孩子們的精神風貌和教育成果。

  二、目的與任務

  1、透過組織美術特色活動,繼續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和提高學生的繪畫水平。

  2、培養學生的觀察力、記憶力、想象力和創造力,培養學生美的情操和陶冶他們完美的人格。

  3、把一些對美術感興趣、有特長的學生集中起來,為他們創設特定的環境、氛圍,讓他們在一起相互交流、探討、觀摩,從而擴大他們的視野,增長知識,發展個性。

  三、活動內容及要求

  內容:以簡筆畫、油畫棒畫、創作畫為主要學習內容。 要求:達到基本掌握繪畫步驟、方法,能夠對身邊有趣事物進行寫生和創作。

  四、組織形式 分班輔導。

  五、學習時間

  每天下午最後一節課。

  六、具體措施

  1、宣傳發動,加強對老師的培訓。

  2、向學生說明美術特色活動開展之目的和任務。

  3、制定活動規章制度和獎懲制度。

  4、每週一個主題,每期兩次畫展。

  5、採用誘導的方法進行輔導,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和思維能力。

  七、學習內容與時間安排

  九月份:宣傳發動,召開會議,要求教師向學生說明開展美術特色活動的目的、任務以及所學內容和所需學習用具。

  十月份:學習繪畫知識、科幻畫創作。

  十一月份:寫生練習、主題創作、舉辦畫展。

  十二月份:繼續加強對老師的培訓,建立學生美術特色成長檔案。

  元月份:第二次畫展、表彰獎勵。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