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管理方案(通用8篇)

農業管理方案(通用8篇)

  為了確保工作或事情能高效地開展,往往需要預先進行方案制定工作,方案是在案前得出的方法計劃。那麼什麼樣的方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農業管理方案,歡迎閱讀與收藏。

  農業管理方案 篇1

  一、目標管理考核機構

  為便於對農業三場目標管理考核,特成立縣農委農業三場目標考核領導小組,由考核領導小組負責對農業三場各項工作的考核。

  二、考核內容和方法

  1、從信訪穩定、安全生產、日常管理、財務管理四個方面對農業三場的工作進行定量考核,總分值100分;

  2、對應的目標管理全額獎勵金額為:主要負責人每人每年6600元,其他管理人員每人每年6000元(含原年度考核獎2400元);

  3、農業三場所有工作人員根據考核細則,每年的年底由縣農委農業三場考核領導小組對每個人員進行綜合打分,所得分值所佔的百分比乘以其本人的全額獎金就是該工作人員全年所得的目標管理考核獎金。

  三、農業三場目標管理考核細則

  (一)信訪穩定(40分)

  1、農業三場職工直接到縣農委透過書面或口頭投訴本單位的,三場管理人員應及時趕到縣農委進行現場處理,能妥善協調處理投訴的,不扣分;不能妥善處理的,一次扣所有管理人員各2分;(10分)

  2、農業三場職工透過市長熱線、縣長熱線、政民互動、12345政府直通車或直接到縣信訪局及其他縣級相關部門投訴的,三場管理人員能妥善協調處理並積極即時回覆的,一次扣所有管理人員各1分;不能妥善處理造成二次上訪的,一次扣所有管理人員各5分;(15分)

  3、農業三場職工透過電話、信件、電子郵件或直接到市級以上信訪部門及其市級以上相關部門投訴的,農業三場管理人員能妥善協調處理的,一次扣所有管理人員各5分;不能妥善處理的,一次扣所有管理人員各10分。(15分)

  (二)安全生產(20分)

  1、農業三場各單位必須切實做好本單位防火、防盜、用電安全工作,清查排除危房、機動車和水塘等安全隱患。建立安全生產預案,成立應急工作處理領導組,遇重大突發事件,要及時向農委分管領導和主要領導彙報,並按預案處理程式向縣應急辦、機要局彙報;(5分)

  2、設立險情警示標牌,做好安全生產宣傳工作(5分);

  3、如發生安全生產事故,每發生一次事故扣所有管理人員5分。(10分)

  (三)日常管理(20分)

  1、制定嚴格的上下班制度和請假制度,單位主要負責人出縣一天需向農委分管領導請假,出縣兩天以上需向農委主要領導請假,違規一次扣1分;單位其他管理人員,出縣需向本單位負責人請假,違規一次扣1分;(5分)

  2、所有工作人員正常工作日需在單位正常上班,農委考核領導組不定期對農業三場的在崗出勤情況進行檢查,發現不在崗工作人員,一次扣2分。(10分)

  3、切實搞好本單位的環境衛生,積極配合所在地鄉鎮做好三線三邊農村環境整治工作,此項工作不力者,扣所有管理人員5分。(5分)

  (四)財務管理(20分)

  1、嚴格財務審批手續,如發現有不規範審批手續的票據,每發現一筆,扣當事人1分;(5分)

  2、嚴格執行農委出臺的預算管理辦法,單位支出超出上級主管部門對該單位的預算,扣所有管理人員5分;(5分)

  3、嚴格按照上級主管部門要求,及時報賬,每季度報一次帳,報賬時間必須在每年的1、4、7、10月份內完成,超過時間報賬,一次扣財務人員4分,扣主要負責人2分。(10分)

  (五)以上各分項分值以所設分項總分值為限,扣完為止。

  四、本方案自20xx年7月1日起實施。

  農業管理方案 篇2

  局各科室、局屬各事業單位:

  為加強對柯橋城區主要河道“河長制”管理工作,根據《關於在柯橋城區主要道路(河道)實施“路長(河長)制”管理工作的意見》精神,結合我局實際,特制訂縣農業局“河長制”管理工作實施方案。

  一、成立局“河長制”管理工作領導小組

  同志為巡查員,同志兼任聯絡員。

  二、加強“河長制”單位日常管理工作

  1、局“河長制”責任河道為潘家漊直江,南至瓜渚湖,北至迎駕橋橫江,全長2720米。巡查員每週二次對責任河道進行巡查,無特殊情況定於週一和週四上午進行巡查,對巡查中發現的城市管理問題,及時督促職能部門整改落實,並對專業部門的履職進行考核打分。做好巡查記錄工作臺賬,並及時反映給縣數字城管系統平臺、縣機關黨工委、縣水電局。

  2、對責任河道城市管理的熱點、難點問題開展調研,並配合相關部門開展集中整治。

  3、加強宣傳教育,對河道沿線居民小區、商鋪、企事業單位開展城市法律法規、標準和實施辦法的宣傳,督促街道落實“門前三包”責任制,提高市民文明意識,並與所在街道、社群定期開展共建活動。

  三、做好“河長制”職能部門管理工作

  鑑於我局又是“河長制”城管問題處置職能部門,對於水域環境主城區內的漁網漁箔地籠等漁業設施和沿河岸的規模化雞鴨養殖設施由我局負責清理、查處。具體由局農發科、縣畜牧獸醫局、縣漁政站根據職能分工抓好落實。要積極開展調查和查處,研究出臺相關的政策和長效機制,加強日常巡邏和執法行動,並和相關鎮街及縣城管辦開展聯合行動,把柯橋城區主要河道“河長制”單位反映的問題及時整改解決。

  一般受理件原則上按如下流程進行處理:

  1、受理:對縣城管辦反映給我局的問題,屬我局職能管理範圍的進行局內部分解,不屬我局職能管理範圍的及時向縣城管辦進行解釋、退回。

  2、分解:根據問題類別,及時報送給相關分管領導和相關職能單位,由各職能單位及時進行查處。

  3、處理:縣畜牧獸醫局和縣漁政站根據各自的工作職責,及時進行調查和查處,如無法及時進行處理的,要填報《河長制職能部門特殊情況說明表》(見附件2)。

  4、反饋:縣畜牧獸醫局和縣漁政站將查處的結果及時反饋到局聯絡員處,由聯絡員反饋給縣城管辦。局辦公室將不定期對該項工作開展情況進行內部通報。

  四、工作要求

  1、統一思想。各相關單位要認識到實行“河長制”管理是貫徹落實縣委縣政府城市管理提升和城鄉環境整治工作總體部署的重要意義,一定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視。

  2、及時查處。各相關單位要加大執法和查處力度,與相關鎮街、職能單位進行聯合行動。

  3、加強宣傳。各相關單位要加強宣傳,向群眾宣傳有關政策,向社會公示有關執法結果,向縣“路長(河長)制”工作領導小組及時報送資訊。

  4、完善機制。各相關單位要積極探索和完善長效管理機制,以進一步推進我局職能管理工作的落實。

  農業管理方案 篇3

  第一條:為實現“市範圍參保面不低於30%”的目標,我市承保面須達到實際種植面積的50%,力爭80%。

  第二條:試點採取“政策性保險,商業化運作”模式,即人保財險分公司與市財政3:7聯辦共保的方式,保費分賬,風險共擔。

  第三條:試點險種和保額、費率的確定。試點所開辦險種在省保監局批准的全省統一的11個農業保險條款目錄中選擇,其中水稻、三麥、油菜為必保險種。保額:水稻200元/畝、三麥100元/畝、,油菜100元/畝、能繁母豬1000元/頭。費率:水稻5%、三麥6%、油菜5%、能繁母豬6%。

  第四條:所有保險責任按相關險種條款規定執行。

  第五條:所有從事農業生產和經營的農戶、種養大戶、農業企業、農業合作社、農場、農業園區等為參保物件,承擔財政補貼以外部分的保費(不高於保費的40%)繳付義務。政府鼓勵有條件的農村經濟組織代農民承擔部分或全部保費繳付義務。

  第六條:財政補貼政策。市財政對政發[]126號檔案中規定的試點險種或指定的其他險種實行保費補貼,補貼標準不低於保費的60%。對能繁母豬建立重大病害、自然災害、意外事故等商業保險制度,原則上財政補貼80%,飼養者負擔20%。市政府積極向省、市爭取中央財政和省財政補貼政策,並根據試點情況給予一定獎勵。

  第七條:保費收取辦法。嚴格按照業務操作流程和財務管理辦法,統一由(區)財政所收取保費,並負責做好登記、造冊、開票、統計和彙總工作,所收取的保費及時存入農險專戶。財政補貼、獎勵資金,由市農險協調小組根據當年人保財險公司向農民承保出具的保險單和銀行解款單,向財政部門按險種提出書面申請。所有保費實行分賬管理,形成農險保費專戶。市財政專戶、人保財險市支公司賬戶分別留存70%、30%。

  第八條:農險基金設立及管理。設立農業風險基金,基金來源為上年保費節餘及儲存利息等。人保財險公司按規定提取準備金。農險風險基金單獨開戶、單獨立賬、獨立核算、專款專用。基金本息滾存、逐年積累、以豐補歉。

  第九條:由政府指定部門(或委託人保財險市支公司)負責保險基金的管理,在農村合作銀行設立專戶,任何單位和個人嚴禁運用農業保險基金參與股票買賣、期貨交易和各種借貸、擔保活動等。積累的農業保險基金,統一由市農業保險領導機構監管,並受財政、審計部門和上級保險監管部門監督。

  國家免徵農業保險營業稅。從年起,全市納入試點農業保險種支付賠款後節餘部分申請免徵所得稅,以利農險基金的積累。

  第十條:理賠處理。保險賠款由市農險專戶資金、人保財險市支公司分別承擔賠付總額的70%和30%。不足部分運用歷年積累的農業保險基金,農險基金不足賠付時,由市政府、人保財險市支公司分別按70%、30%籌資賠付,並向省財政中請補助。在國家農險大災基金以及農險再保險機制建立後按政策規定或條款約定進行賠款攤回。市農險專戶在收到人保市分公司賠款通知書10個工作日內要確保向受災保戶支付賠款。

  第十一條:開辦及經營費用。農業保險保費(含政府補貼、獎勵)的15%,用於開辦和推進費用以及所有經營費用,其中,人保財險市支公司按9%提取綜合費用(含前期宣傳、機構鋪設、裝置設施、單證印刷、人力成本、交通費用、展業和理賠查勘費用等,不足部分自籌),6%用於政府有關部門的推動費用,以及(區)財政所的勞務費用。

  第十二條:業務管理模式。建立以人保財險市支公司為基礎,以(區)財政所和協保員為依託的農業保險綜合隊伍。由人保財險市支公司負責起草業務、理賠、財務管理辦法和業務操作流程,經市農業保險試點工作領導機構討論通過後執行。政府支援人保財險市支公司在(區)建設保險服務網點。

  第十三條:各(區)農業保險領導或協調機構,做好本地農業保險的推進工作,並定期向市農業保險試點工作領導小組報告農險經營情況,報送相關報表。

  第十四條:從農業行政管理部門、保險公司聘請部分農業和保險專家,成立農業災害定損調解委員會,負責理賠爭議的裁定。

  第十五條:本辦法由市農業保險試點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組織實施。

  農業管理方案 篇4

  農業機械的管理對農業的現代化有很重要的作用。隨著經濟和科技的快速發展,我國農業機械發展迅速,切實提高了農業生產效率。農業機械裝置越來越多,但是針對農業機械的管理卻沒有建立相應的制度,農業機械始終處於粗放式的管理和使用。基於此,對農業機械管理中的問題進行了分析,並提出了相應的解決辦法,旨在能夠提高農業機械管理整體水平。

  1 農業機械管理過程中的問題

  1.1 缺乏管理經驗 我國東北、華北大部分地區農業已經實現機械化生產,但是對農業機械進行有效管理尚未形成良好的迴圈機制。很多人認為農業機械管理對農業的使用沒有實際意義。其實不然,科學合理的農業機械管理可以提高農機的使用效率和使用壽命。在對農業機械裝置進行管理的時候,很多管理人員缺乏專業的機械裝置管理知識,同時,缺少管理經驗。有些管理人員雖然有一定的管理經驗,但是管理方法落後,沒有認識到農機管理的重要性。同時,在使用過程中,經常出現違規使用的現象,忽視了機械的裝置的維修保養,降低了機械的使用壽命。

  1.2 缺乏完善的管理體系 目前,我國農業機械管理的法律依據就是《農業機械管理條例》。但是條例死板,無法應對農業機械管理工作中可能出現的問題,僅僅依靠簡單的《管理條例》根本無法滿足複雜的機械管理工作。農業機械管理體制不完善主要體現缺乏完善的制度,沒有值得借鑑和學習的經驗,更不具備完善的監督體系,無法做的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導致農業機械管理非常混亂,不僅降低了機械的使用效率,同時,降低了機械的使用時間。

  1.3 農業機械技術較低 我國平原地區雖然已經廣泛使用機械化進行農業生產,但是機械化的技術相對較低。例如,我國華北地區使用的玉米收割機,在實際應用過程中玉米顆粒和玉米穗是混淆在一起的,兩者的分離技術也不高,需要進行人工分離。再如,使用收割機的時候,因為裝置的輪胎技術含量較低,導致裝置執行笨重,收割之後會留下深深的輪胎印,對以後的鬆土種植再來很多麻煩。

  1.4 機械管理人員缺乏專業的管理知識 受到各方面因素影響,我國真正從事農業機械管理的工作人員非常少,少數的機械管理人員也是農村幹部,沒有機械裝置管理經驗。目前,我國提倡大學生村幹部制度,很多大學生投身於農村基層,但是這些大學生所學專業並非機械製造與管理,而且沒有機械管理經驗,對於農村機械管理可謂一竅不通。此外,農業機械管理在農村管理中並不受到重視,基層沒有技能培訓,同時,缺乏管理手段和管理裝置,根本無法保障機械管理工作順利開展。

  2 農業機械管理的建議

  2.1 摒棄傳統觀念,加強思想進步 時代在發展,社會在進步,傳統的管理理念根本無法適應現代化農村的發展需求。在農業機械管理工作中,不論是管理者還是執行者,都要徹底摒棄傳統的管理理念,以全新的管理知識武裝自己,深入研究科學的管理辦法。例如,管理者可以借鑑工業機械裝置管理經驗和管理方法,使其適應農業機械管理辦法,在機械管理的基礎上創新農村機械管理手段,提高農業機械裝置的使用壽命,提高管理的科學性等。

  2.2 建立健全機械管理機制 國家相關部門應該繼續完善農業機械管理的相關規範。農業機械管理需要根據不同地區的實際情況制定相應的制度,並對制度進行逐步完善。只有調查才有發言權,不能全國都使用一個機械管理制度。所以,政府和地方各部門之間要加強相互協作,切實解決機械管理的問題,保證農業順利生產,最終提高農民的經濟收入,解決三農問題,實現新農村建設。

  2.3 提高農業機械管理人員的綜合素質 提高農業機械管理人員的綜合素質,是對農業機械進行有效管理,實現農業機械化的重要手段,成立培訓組織,提高農機機械管理人員的專業技術水平,增強其服務意識,對農業機械管理人員的綜合素質有一個大的提高,使其不僅能夠熟練的操作冬種農業機械,提高農業生產的效率,還能夠更好地為廣大的農民朋友提供幫助,助力農業經濟發展的同時,為新農村建設添磚加瓦。

  2.4 構建農業機械管理體系,提升技術含量 建立健全的農業機械組織管理體系,是對農業機械進行有效管理的前提,按鄉(鎮)、村莊分級設立農業機械服務組織,充實農村機械服務人員的隊伍,構建完善的農村機械管理體系,加大農業機械技術創新方面的資金役人,提升農業機械的技術水平,根據農業生產的實際需要,研製新型的農業機械,提升農業生產的效率。

  農業管理方案 篇5

  農業生產關係著國計民生,一直以來我國對農業也都非常重視。在農業不斷髮展過程中,現代化農業機械裝置應用越來越廣泛,有效地提高了農業生產的效率,而且提升了產量。但當前我國農業機械應用水平還較低,因此需要加快推進農業機械管理創新,以此來促進農業經濟的快速發展,有效的保障種植戶的增產增收。

  一、農業機械管理創新的必要性

  農業是我國支柱性產業,近年來我國農業取得了長足的發展,糧食產量不斷增加,有效的保障了我國的糧食安全。但仍應對當前我國農業發展現狀有一個正確的認識,特別是農業機械化程度和生產效率低的問題制約了當前我國農業的發展,因此需要加快推動農業機械管理創新步伐,改變傳統的農業生產方式,提高現代化農業機械的使用。當前我國農業機械化管理水平還參差不齊,再加之相關法律法規還不健全,缺乏完善的農業機械化管理機制,因此有效的解決這些問題,以此來促進農業的健康發展,就需要透過開展農業機械化管理創新工作,全面提高農業機械管理工作者的水平,為農業機械管理創新工作質量的提升起到重要的保障。

  二、農業機械管理創新策略分析

  (一)加強農機管理創新的意識

  農業機械作為現代農墾生產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於農業發展具有無可替代的作用。因此需要努力提高農機管理創新意識,強化對農機管理部門及相關人員的管理,努力提高農機管理部門及人員的管理服務能力,從而為農業機械化的實現創造良好的條件。

  (二)應用先進的計算機技術

  隨著計算機技術和網路技術的發展並在各行各業的廣泛應用,需要將計算機技術引入到農業機械管理工作中來,加快推進農業機械管理資訊化建設,構建農機資訊資料庫,應用先進的農業機械管理資訊系統來全面提高農業機械管理水平,更好的促進農業現代化的發展程序。

  (三)提高農業機械管理工作的系統性

  我國經濟發展不均衡現象十分顯著,東部地區經濟較為發達,西部地區較為落後,這也使各區域農業發展水平存在較大的差異,經濟發達地區農業機械化水平相對也較高。由於各地對農業機械的投入、重視度等存在一定的區別,因此需要加快構建一個系統化的農業機械管理資訊系統,加快農業機械化的推廣和完善,全面提高農機管理質量,更好地促進我國農機管理工作的長遠發展。

  (四)促進農業機械管理的數字化發展

  資訊科技的廣泛應用是農業機械管理數字化的重要保障。依託於資訊科技遠端監控來獲取資訊,並構建農業機械資料庫,實現資訊的快速查詢,全面提升農業機械管理水平,這不僅有利於提高農業機械管理工作的效率,而且能彌補原來農業機械管理系統中的不足之處,更好地推動農業機械管理的創新。

  (五)加大創新投入,提高農業機械產品的技術水平

  為了提升農業機械產品的技術水平,需要加大技術創新的力度,透過加大資金投入,並根據農業生產實際需求來研發有針對性的農機產品,使其在農業生產中進行有效使用,增強農業機械與農業生產的聯絡性。這樣農業機械在滿足不同使用者實際需求的同時,可以全面提高農業生產效率,生產企業透過對市場的準確定位,實現了農業機械產品的市場佈局,能有效地滿足不同的市場需求,加快了農業機械化的推廣程序。

  (六)建立農業機械管理創新與發展機制

  在現代化農墾建設過程中,農機管理部門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第一,要明確農業機械在農業發展中的重要地位,並加大力度來提升農業機械現代化水平,全面提升種植戶的勞動生產率。第二,全面提升農機管理人員的綜合素質。在日常工作中,需要重視農機管理人員的培訓,使其在培訓和學習過程中不斷提升自身的專業技能,掌握農業機械的基本操作和維修保養知識,對於農業機械管理的智慧化系統熟練使用,全面提高農業機械管理的整體效率,建立健全農業機械管理創新與發展機制,不僅可以有效提升農業發展過程中各部門的協作能力,而且有利於激發農機管理人員的主觀能動性,全面提升我國農業機械化水平,為新農墾建設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農業管理方案 篇6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農業作為一個傳統行業在逐漸進行改革和創新發展。效率一直是農業發展的重點,沒有效率化生產,就不能提升農產品的產量和質量。農業生產管理包括很多方面,比如現代化管理、種植技術管理、機械化生產管理等。機械是農業生產中的一種必要工具,在機械生產過程中,必須要加強管理,確保機械操作人員的操作正確無誤,以此提高農業生產水平。

  1農業機械管理存在的問題

  機械化生產是現代農業發展的一個必然方向,在此過程中必然要使用機械,尤其是一些大型的農業專案,還會使用先進的大型機械裝置,因此機械生產過程中的管理十分重要,但當前的生產管理存在如下問題。

  1.1缺乏農業機械管理意識

  缺乏農業機械管理意識是當前農業生產過程中的一個重要問題。在農業機械管理過程中,很多農民都沒有加強對農業機械的檢查和管理,尤其是在生產之前,對裝置的檢查力度不夠,沒有對機械裝置的效能進行必要的檢測,因此在使用時很容易出現較大的問題,比如機械不能正常運轉。農業機械管理是一個動態過程,無論是農技部門的人員還是農民,都應有相應的管理意識。

  1.2農民的綜合素養不高

  農業機械的使用率與農業生產水平有很大關係,而農機的使用情況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農民。但是,當前有的農民自身對現代化農業生產的'認識不足,因此在農業生產過程中對機械的認知也不夠,有的地區甚至還採用原始的方式進行耕作,對農業生產水平的提升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1.3農業機械管理的制度和體系不夠完善

  在農業生產過程中,農業機械管理是整個農業發展實現現代化轉型的重要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農業部門應對農業機械進行科學合理的管理。但是這種管理並沒有得到落實,對於農業機械管理而言,其相關的制度和體系都不夠完善,因此導致農業機械管理流於形式,管理過程中的約束過多,導致很多農業機械的推廣應用並沒有落到實處。

  2農業機械管理的策略

  2.1改變傳統管理理念

  隨著資訊時代的不斷髮展,農業也要實現現代化發展,為了實現現代化,農機作為一種重要的生產工具,就必須要加強對農業機械的利用。隨著農業的不斷髮展,在農業生產的農業機械管理過程中,應加強培養相關人員的農業機械使用意識,不僅要對農民加強農機使用理念的灌輸,同時還應對農業部門的工作人員加強農業機械化生產理念的灌輸,從而使得農業生產逐漸實現機械化、現代化。另外,機械作為農業生產中的必要工具,尤其是一些大型機械的使用,存在很大的安全隱患。當前由於機械操作失誤、機械自身質量問題引起的安全事故很多,在農業機械管理過程中應加強安全管理意識的鞏固,使得農民在使用機械時可以提高安全意識,防止出現安全事故。

  2.2加大投入力度

  農業機械投入不足,是阻礙農業機械化和現代化發展的重要原因,加大對農業機械化的投入力度,是農業機械發展的必經之路。由於我國農民收入不高,農民支付農業機械產品還有一定難度,當前我國在推行農機化生產過程中最常用的方法就是實行國家和政府的扶持,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就是實施購機補貼,針對當前農業生產過程中的一些產品,可以加強補貼力度,進一步完善各種補貼機制,改進補貼方式,從而使得百姓可以從中獲得更多的利益。另外,針對我國現在的農業機械企業缺乏資金的問題,加強貸款的扶持力度也是一個重要方面。一些銀行可以透過一些信貸服務為農業機械製造企業提供優惠的貸款政策,提高企業對農業機械產品的研發生產能力,為農業生產提供更多價效比高的機械。

  2.3完善農業機械管理體系和制度

  農業機械管理的監管力度不夠,是造成機械化推廣出現問題的主要原因,要想保證農業生產過程實現機械化生產,則需要完善農業生產管理過程的機械管理體系和制度,構建一套更加科學合理的體系和制度,不斷推進農業生產機械化的程序。比如,對農機推廣人員的責任進行確定,並且對其進行嚴格的考核,使得各項推廣工作能夠落到實處;對於農技人員,應引導他們多下鄉,給百姓提供一對一的幫助,使得百姓可以掌握各種機械的使用方法。

  2.4提升農機管理人員的綜合能力水平

  在農業發展過程中推行機械化生產,農機管理人員是一個重要的角色,農機管理人員應具備專業化的管理知識,熟悉各項管理工作。同時,應加強對他們的培訓,使得他們可以不斷提高自己的綜合能力水平,提高管理意識,從而能夠將管理理念運用在整個管理過程中,加強農機使用技術的普及和推廣,進而不斷提升農機普及效率。比如,在農業生產開始前,應引導農民加強提升安全意識,加強對各種機械進行檢查,對於落後淘汰的生產器械和生產裝置要予以丟棄,以防在生產過程中廢舊的機械影響到生產安全和生產效率。對於機械裝置的檢查,應是定期定時的,每次生產之前的檢查是必須的,而且在日常養護過程中也要加強對機械裝置的檢查,一旦發現機械裝置出現了較大的質量安全隱患,要進行修理或者購置新的機器,確保農業機械化推廣的順利進行。

  農業管理方案 篇7

  一、當前基層農業技術推廣面臨的困境

  (一)農業技術推廣隊伍自身素質不過硬一是鄉鎮農業服務中心在機構編制上隸屬鄉鎮政府序列,鄉鎮政府需要處理的日常事務龐雜,人手不足,鄉鎮幹部在統籌人員安排中,重視考核權重較大的工作,將農業技術推廣作為軟指標。所以,農業技術推廣人員時常被安排到其他綜合管理的事務性工作中。加之很多基層鄉鎮農業服務中心性質為自收自支或差額撥款事業單位,經費有限,人員待遇不高,也沒有很好的激勵機制,嚴重挫傷了開展本職業務的積極性,甚至很多農業技術推廣人員在工作時間也忙著自營創收,將本職業務放到一邊,沒有履行好本職職責。二是由於缺乏良好的培訓體系,農業技術推廣隊伍不斷更新交替,農業技術推廣知識發展加快,造成了基層農業技術推廣隊伍的知識斷層、老化嚴重,不能滿足當前農技推廣的業務需要。

  (二)農業技術推廣的形式方法單一陳舊農業集體經濟時代,我國大力推廣種植業,特別是糧食作物的耕作技術,以促進糧食的增產增收。基層農業技術推廣的主要服務物件為農業集體,推廣手段主要依靠自上而下的行政命令。改革開放之後,這樣的工作方法有所改觀,但隨著現代農業和資訊科技等一系列革命性的變化,很多基層農業服務中心的工作方法卻停滯不前,農民多半是被動接受,轉化到實踐成果的比例卻不高。

  (三)農業技術推廣的內容過於片面包產到戶作為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主要形式,在我國人均耕地不足的實際情況下,每戶的生產規模太小,無法滿足全家的經濟收益需要。伴隨農業產業化和市場經濟的深化發展,農民開始追求自身的經濟利益。這造成了農業技術推廣需求人群呈現兩種極端變化。

  二、如何走出當前基層農業技術推廣面臨的困境

  (一)加強農業技術推廣隊伍建設,提升業務人員素質一是推廣農業技術推廣人才職業資格准入制度。在經過考試、技能鑑定等考核合格的條件下頒發職業資格證書,新招聘或者原有工作人員持證上崗。二是建立農業技術推廣人才交流機制。隨著不同區域農業結構的調整,適時調整不同鄉鎮原有的農業技術推廣人才的配比分派,更加適合當地農業發展需要。農忙時節遇到疑難問題,邀請專家到基層問診把脈,幫助農民出謀劃策。三是完善農業技術推廣人員培訓機制。定期組織基層農業技術推廣人員進行集中學習、外出交流學習,提升農業技術推廣人員的業務能力,豐富知識儲備。不定期組織優秀的基層農業技術推廣人員到農業院校、農業發達地區等開展學習交流,培養高精專的農業技術推廣人才。

  (二)形式靈活多變,創新農業技術推廣途徑一是傳統的農業技術推廣形式方法不能丟。特別是進村入戶、手把手傳授對於留守農村的老人婦女來說是非常有效的農業技術推廣手段,因為這些人員素質不高,獲取外界知識的途徑非常有限。二是組織農民進行集中培訓。順應當地農閒時節,建立培訓計劃,組織縣鄉村各級農業技術推廣人員、農業專家透過專題講座、現場諮詢等形式,給農民提供指導服務,提升農民的農事管理水平。三是做好示範園區、科技示範戶的指導示範。對於新品種、新技術的應用,只有將農民帶到實地去考察參觀,才能切實打消疑慮,以點帶面,加速農業技術推廣。四是利用微博微信、手機APP等新媒體手段,實時、全天候地向農戶傳遞農業技術推廣資訊。

  (三)豐富農業技術推廣內容,全方位服務三農建設從農業生產過程中的應用技術推廣,擴充套件到產前、產中、產後全覆蓋的技術資訊支援。一是農產品需求趨勢資訊。農產品在不同時間、區域上市,價格波動起伏,潛伏巨大的交易風險。各級農業技術推廣機構透過資料收集、客觀分析,作出短長期預測,可以給農民提供很好的參考。二是農業投入資訊。農業機械、化肥農藥、種子等農業投入,相關廣告鋪天蓋地,農民對其實際質量知之甚少,甚至很多假冒偽劣產品也混雜其中,如果權威機構能給出客觀評價和推薦,也會極大降低農民投入的風險。

  三、結語

  當前基層農業技術推廣中面臨隊伍建設、形式方法、內容等方面的缺陷,制約了農業技術推廣的效率和廣度。基於此,筆者認為農業技術推廣工作要與時俱進,積極探索,並針對性地提出適應新形勢農業技術推廣的方案,為我國農業生產順利發展提供強力保障。

  農業管理方案 篇8

  1基層農業技術推廣中存在的問題

  1.1資金投入嚴重不足目前,在我國很多的農村基層技術推廣上資金投入力度不足的現象是最為普遍的,上級領導層在這方面的經費投入存在很大的侷限性,導致下層相關部門在進行推廣時遇到了很多無法克服的困難,最直接的表現就是對那些新的技術、新的產品型別以及一些比較專業的專門用於技術推廣的裝置等等方面的採購不能有效進行,這就導致技術推廣工作的正常進行不能得到應有的保障。具體表現在3個方面。第一,農業技術人員不穩定。對於農業技術推廣,某些地方政府並沒有從態度上給予重視,對農業技術推廣的公益性還缺少認識,再加上用於農業技術推廣的經費不足,導致農業技術推廣隊伍不夠穩定。現階段,很多農業技術人員的工資都難以正常支付,基層農業機構的經費大多是差額撥款或者自收自支,因此用於農業技術推廣的費用就少之又少。第二,工作條件艱苦。因基層農業發展中缺少資訊、缺少服務、缺少技術的難題一直得不到解決,農業科技的觸角並沒有真正伸入到農戶,還沒有打通徹底的資訊通道,缺乏現代化的資訊科技裝置,推廣農業技術的基礎設施較為落後。第三,農業技術人員素質普遍不高。基層農機推廣隊伍中具有高水平農業技術的人員佔很少一部分,而且由於投入經費的不足,用於農業技術人員培養方面的投入就更少,因此技術人員知識老化,跟不上時代的發展,整個基層的農業技術人員的素質都普遍不高[2]。

  1.2科技成果轉化為生產成果的不多儘管這幾年我國農業科技得到了快速的發展,也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但是這些成果並沒有在廣大基層得到推廣。目前,我國農業成果所實行的執行機制是論證立項、研究與應用活動、驗收鑑定、自下而上層層報獎。這種機制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成果數量,但是卻容易增加生產成本,而且與市場脫節,不利於直接應用於實際生產中。另外,這種機制也容易滋生現有成果擠壓得不到進一步推廣的現象。此外,我國現行的農業技術推廣方式還比較單一,滿足不了農戶對技術高效化、多樣化的需求,不僅不重視區域效果,而且也沒有發揮出技術的整體作用。而且,現行技術推廣方式與農業生產和農民的實際需求錯位,對產後加工、農產品安全和節本增效等技術的應用服務能力比較弱。

  1.3農民吸收新技術的能力不強目前,我國農民對新技術的吸收能力並不強,出現這一現狀的原因在於推廣應用新技術需要有一定的文化知識基礎,而我國農民的科學文化素質過低,以致大多數農民不會應用新技術,先進的農業技術僅被一些具有一定知識的科技帶頭戶所掌握。同時,許多農業技術的推廣需要一定的經濟基礎,但是我國農村中的生產經營基本是以家庭為單位,資金薄弱,規模也小,而且小農生產意識強烈,他們往往會選擇一些收益高、見效快的技術,或者那些效益低但保險的傳統技術。而且近年來,農村進城務工的人員越來越多,留在農村務農的多為老年人,因此農村生產勞動力的素質就又被拉低了[3]。

  1.4缺乏健全的農業技術推廣機制和體系現階段,我國很多鄉鎮基層整體上推廣機構的人力和物力都存在欠缺,農技推廣人員往往被外調或借用。上級部門對農業技術推廣的支援力度不是很大,農業技術研究分析和技術推廣間存在差距,還沒有形成相對健全的推廣機制和體系,只重視農產品的肥料和種子,不能把農業新技術應用在普通農民的農業生產中,也缺乏專門的推廣服務網路管理,致使基層農業技術推廣受到一定的阻礙。

  2解決措施

  2.1加強投入力度加強對基層農業技術推廣資金投入力度,要正確認識在基層農業和國家農業中實施農業技術推廣的重要性,想方設法在基層穩紮穩打地推行農業技術推廣工作。首先,加強管理。針對科技工作建立科學導向機制,採取垂直管理模式,推廣基層農業科學技術,使農戶接受種養殖新技術新科技,突破傳統觀念。其次,加大投入。針對專項技術推廣,縣鄉政府要認識到其重要性,在資金方面加大投入,並嚴格監管資金使用情況,確保專款不被挪用得到充分利用。另外,大量投入人物力,對農業技術和資訊採取資訊化媒介推廣,拓寬農業技術推廣體系的渠道。最後,要確保硬體設施的與時俱進,及時更換購買,以免農業技術推廣發展受限[4]。

  2.2提高農戶及推廣人員的科技綜合素質用人制度堅持優勝劣汰,高薪聘回撥離農業部的優秀技術員,鼓勵高學歷畢業生入站工作,同時清除不稱職人員,使人員整體素質得以提高。針對專業進行技術培訓,藉助宣傳諮詢、講座等形式科學推廣農業技術,以及充分利用網路媒介進行傳授。同時,選擇站內優質技術骨幹到鄰近鄉鎮等進行交流學習,促進其隊伍整體素質不斷提升。另外,農戶作為農業技術的應用者,其主體地位必須給予充分重視。政府農業部門積極開展農業科技培訓工作,透過各個渠道提高農戶農業生產水平。加強培訓村級幹部轉業技術,注意科技骨幹的選拔培養。最後,強化農戶現代技術培訓,建立相關資訊平臺服務於“三農”發展,進一步增強農業資訊和技術推廣的結合,使農戶全面掌握推廣技術。

  2.3提高科技成果的轉化率

  2.3.1建立激勵機制促進農業科研機構與生產經營主體開展技術合作,並把農業科技研究成果的轉化率作為科研人員考核的指標,進一步促進農業科研人員與農業從業者之間的合作。及時地將科研成果應用到農業生產中,促進農業新技術的推廣應用,從而降低科研成果的轉化成本。2.3.2開展品牌戰略,提高企業自主創新的能力在當前的市場經濟環境下,現代企業要想獲得更好的發展,必須透過建立自己的品牌,從而提高市場的競爭力。企業自主創新不僅是推動農業產業化發展的主要動力,也是企業良好發展的保障。

  2.4加強資訊化技術建設,開拓推廣形式在使用廣播、報紙等傳統媒體進行推廣的同時,繼續擴大推廣形式。現代農業科技推廣的主要功能是為農民提供技術服務,這是一項綜合了生產前、生產中和生產後營銷全過程的一項服務,其本質就是對農業生產基礎資訊傳遞和反饋的過程。在農業資訊化的過程中,充分利用計算機網路與通訊技術,建立農業技術推廣資訊平臺,釋出農業資訊,點選滑鼠,將農技推廣的相關資訊傳送農民的通訊工具上,能實現技術傳播的時效性。在農產品進入市場時,充分利用資訊平臺交流功能,釋出供求資訊,擴大農產品銷售渠道。

  2.5完善管理體系首先,人事管理機制的完善。對農業技術推廣人事管理現存問題進行深入研究分析,找出原因制定針對性解決措施,並加大人事制度改革的決心和力度,實行推廣人員全面聘用制度,使其在強烈職業危機感的推動下,在思想上提高對工作的認識,從被動工作轉變成主動工作,總之,農業技術推廣成效取決於不斷改革創新的基礎上。其次,健全推廣人員考評制度。建立一個多維度的考核評價體系,該體系主要包括上級主管部門、推廣人員及地方領導,嚴格執行考評獎懲,使推廣人員在劣罰優獎的推動下積極開展農業技術推廣工作。最後,分配機制的進一步創新。既往分配製度主要是大鍋飯平均分,這對部分推廣人員而言相對不公平,為此必須進行創新,最佳的工資機制是與績效掛鉤,根據不同績效分發工資,讓各個檔次的推廣人員都能得到相應的回報,進而充分調動其工作積極性。

  3結語

  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業發展的好壞直接影響我國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而農業技術是農業發展的技術支援,農業技術的推廣可以促進科學技術研究成果在農業上的應用與實施。特別在基層,農業技術推廣可以幫助農民改善作業方法,創造低耗能、低汙染的生產環境,在此基礎上提高生產效率,提高農民收入,從而從根本上改善農民生活。此外生產經營者也要加強學習,提高管理水平,總結經驗,吸取教訓,借鑑與學習發達國家的先進理念,科學、穩妥地推進改革與發展。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