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養方案範文(精選11篇)

人才培養方案範文(精選11篇)

  為了確保事情或工作科學有序進行,通常需要提前準備好一份方案,方案是綜合考量事情或問題相關的因素後所制定的書面計劃。你知道什麼樣的方案才能切實地幫助到我們嗎?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人才培養方案,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人才培養方案 篇1

  一、現狀分析

  1.目前高職院校對創新創業教育重要性的認識尚未真正到位。創新和創業教育尚未變成高職院校師生的共同行動。原因是一部分管理者認為,現在學校擴招,教育資源嚴重不足,能維持學校的正常運轉就不錯了;一部分教師覺得現在生源質量下降,傳統意義上的學習質量都難以保證,還談什麼創新創業?大多數學生則在應付著各種考試,能否創新那是走上工作崗位以後的事。

  2.“雙創型”人才培養模式沒有得到根本性的確立。一是各種政策、制度和措施沒有形成一個系統的體系,而只是在傳統培養模式基礎上的區域性修正和補充;二是形式重於實質,在“雙創型”人才培養中沒有起到真正的作用。

  3.創新創業教育缺乏強有力的目標導向。長期以來創新創業教育還沒有真正納入教師教學工作業績考核範圍。對學生傳統單一評判模式的考核制度和考核方法依然在教學領域保持,成為實施素質教育、培養“雙創型”人才的“瓶頸”,阻礙著人才能力和素質的提高。

  二、方案探討

  1、轉變教育理念,實現創新創業的一體化教育創新與創業是一個辯證的統一體,創新是一個從新思想的產生到新知識、新技術、新產品或服務的發現、發明和設計的過程,創業是一個發現和捕捉機會並由此創造新產品或服務並實現其潛在價值的過程。創新是創業活動的前提和基礎,是創業活動的最核心要素和最本質的特徵,是創業的靈魂和關鍵,也是創業可持續性的保障。而創業基於創新,並推進創新。高職教育“雙創型”人才的培養也應實現創新教育與創業教育一體化。

  2、確定“雙創型”人才培養目標“雙創型”人才的目標特徵有以下二個方面:一是“雙創型”人才應具有紮實的知識根基和較完備的知識結構;具有良好的自主學習、再學習的習慣和能力;具有典型的創新創業意識和堅忍不拔的精神;具有敏銳的洞察力、獨到的思維方式,善於判斷和把握機會;具有高超的創新、實踐、實施和拓展能力;具有優秀的團隊精神和社會競爭力。二是“雙創型”人才也應該具有專業人才的行業特徵。

  3、最佳化“雙創型”人才培養模式建立由學校培養與學生自我發展相結合、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相結合、校內理論教學和模擬教學與校外實踐教學相結合、國內社會形勢教育與國際背景教育相給的開放式教育教學模式,充分發揮學生、學校、社會在“雙創型”人才培養中的多元作用。

  4、創新“雙創型”人才培養教學方法在教學過程中,強調學習過程比學習的結果更為重要,要摒棄傳統的以講授式為主的教學方法,積極推行以下三種教學方法:一是案例教學法,透過組織學生討論一系列實際存在案例,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案,使學生掌握有關的專業技能、知識和理論;二是模擬教學法,運用模擬器或模擬情境使學生在接近現實情況下扮演某個角色,並和其中的人或事產生互動,以達到預期的學習目的,以培養學生資訊獲得、動作技能和決策等能力;三是“實戰”教學法,在一個真實的社會環境和工作環境中,使學生在現實情況下扮演某個真實的角色,開展業務工作,以達到真實的學習目的。

  5、強化“雙創型”人才培養的實踐教育為了進一步加強對學生綜合能力、創新能力的培養,根據經濟社會發展形勢和科學技術的進步要求,不斷更新和最佳化實踐教學內容,增加綜合性、設計性、開放性、創新性實訓內容,確保學生在實訓教學環節中得到充分的基本技能和創新能力訓練。

  6、改革考核方式考核內容應以針對學生的能力、素質與創新因素進行檢測,要儘量具有挑戰性、競爭性,能充分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慾望、創新激情,能激勵學生不遺餘力地去探討、鑽研;在考核標準上,把創新因素作為最主要的評判指標。採用開放式、靈活多樣的考試方式,建立以開卷考核、分散考核、過程考核等為主要形式的考核方式。

  7、建立保障機制一是健全組織機構,成立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領導小組和大學生創新創業指導中心,負責全校大學生創業教育工作,加強對“雙創”教育的組織、協調和管理。二是健全規章制度,制定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指導意見,將“雙創”教育納入規範化、制度化管理。三是設立“雙創”專項基金,對學生的“雙創”活動進行專項資助。

  三、結束語

  本文旨在確定“雙創型”人才的培養目標定位,分析傳統的人才培養模式與“雙創型”人才培養模式的差異,在創新創業教育中人才培養模式如何進行轉型提供探討方法。

  人才培養方案 篇2

  企業高技能人才的合理定位

  1.企業高技能人才的內涵

  在理論研究和企業人才培養工作實踐中對高技能人才的內涵界定尚無公認的定義,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分類大典的定義是:高技能人才是在生產、運輸和服務等領域崗位一線的從業者中,具備精湛專業技能,關鍵環節發揮作用,能夠解決生產操作難題的人員。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於進一步加強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見》中,提到高技能人才包括:技術技能型、複合技能型和知識技能型三類。

  2.企業高技能人才的基本特徵

  企業高技能人才的基本特徵主要包括:第一,技藝的高超性,高技能人才“高”在有較強的動手能力和實踐能力,身懷絕技或技藝精湛,這是高技能人才諸能力中最本質的能力,也是最基本的特徵。第二,技能的屬人性。高技能人才的隱性知識是在實踐中不斷捕捉靈感並反覆琢磨而逐步積累起來的,屬於人的一種精神生產實踐。產生於實踐中的隱性知識具有主體性,不易明確,只可意會不可言傳。因此,人的技能產生於人的生存、發展的需要,並由人透過實踐創生,顯示其屬人性的個性化特徵。第三,層次的相對性。高技能人才是在相對比較中產生的,是各類人才中知識、技能、貢獻都出類拔萃的人物,是和特定的崗位相聯絡的,離開了崗位,技能人才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礎。高素質的勞動者、專門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在企業生產實踐中發揮著各自的作用。第四,標準的發展性。高技能人才的標準具有鮮明的時代性,隨著產業結構的調整、科學技術的發展,高技能人才的外延會發展、內涵會提升,今天的高技能人才未必是明天的高技能人才。第五,成才的實踐性。任何一項高的技術能力都非天生俱有,耐心地學習與實際經驗的積累才是重點。實踐經驗的積累是精力、時間、金錢堆積和記憶力的累積,是單純學歷教育和廣泛、密集查閱資料和充足資金所替代不了的。實際上,高技能人才的形成過程與教育程度並沒有嚴格的線性關係,知識多並不等於技能高。

  企業做好高技能人才培養工作的重要性

  1.企業高技能人才培養是我國新型工業化程序的必然要求

  我國致力於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發展以資訊產業為龍頭的高新技術產業,加快傳統產業升級,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既需要大量掌握核心技術的研究和開發人員,又需要一大批具有現代製造技術和服務能力的技能型人才。高技能人才具有保障加工裝置高效運作,生產裝置平穩執行的特有能力,是駕馭現代生產裝置和裝置的保護神。特別是企業要始終保持競爭優勢,必須培育和依靠技術技能人才隊伍,推動技術、方法和工藝的革新,提升產品和服務質量。因此,只有切實解決技能型人才培養問題,並充分發揮其在技術應用、工藝創新、產品研製、裝置除錯等方面的中堅作用,才能使新技術、新裝備得到更快更好地應用和推廣,才能使越來越多的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才能真正走出一條新型工業化道路。

  2.企業高技能人才培養是提升我國產業競爭力的必然要求

  目前,我國的產品在國際產業分工價值鏈中,整體上仍處於利潤水平的低位區間,許多企業生產的產品標準和質量不高,贏利空間小,創新能力弱,競爭力不強,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勞動者技能水平不高。不少企業由於缺乏技能型人才,難以承接工藝技術要求高的國際訂單。要加快實現由國際加工基地向國際製造業基地轉變,加快實現由“中國製造”向“中國創造”的跨越,不斷提高產業競爭力,迫切需要提高勞動者的素質,特別是培養大批高技能型人才。只有這樣,才能使我國的產品在整個國際產業分工價值鏈中處於有利的競爭地位。

  3.企業高技能人才培養是解決勞動力市場供求矛盾必然要

  當前,我國勞動力市場出現了勞動者數量供大於求、高技能崗位求大於供並存的矛盾局面。這說明,我國的勞動者素質跟不上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高技能型人才是我國人才隊伍的重要組成部分,往往是新興的、知識型產業的中堅力量,他們與經營管理人員、科研人員共同構成了企業的人才主體,是企業競爭力和國家競爭力的重要體現。技能型人才緊缺問題得不到很好的解決,必然影響到其他類人才作用的發揮。加快技能型人才培養,不僅能解決經濟發展之需,也有利於我國深化人力資源開發,把人口數量壓力轉化為人才資源優勢。

  企業怎樣做好高技能人才培養工作

  1.整合社會優質資源,建立區域化技能型人才培訓基地

  一般來說,企業高技能人才培訓是以本企業培訓中部門為主,但企業內部培訓資源的侷限性表現較為突出。因此,要推行企業與高校、企業與企業、企業與社會的高度合作開展高技能人才培養。加強培訓資源整合,結合區域經濟發展和產業發展趨勢,以支柱產業和高新技術發展為導向,以優勢資源和區域佈局為根本,建立區域化技能型人才培訓基地,結合國家高技能人才培養工程的實施,依託一批條件好、質量高、管理規範、技術先進、技能人才培養成效顯著的大型骨幹企業建立企業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在現有職業教育培訓資源的基礎上,透過更新改造和改建擴建,提升培養層次。支援一批水平高、規模大、設施完善、特色鮮明的區域內高職院校建設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加快高技能人才培養速度,擴大培養規模,滿足區域經濟發展和產業發展的需要。

  2.最佳化培訓師資,構建共享型高技能人才培訓專家庫

  企業高技能人才培養的關鍵是擁有一支善教學、會管理的培訓師資,一是打造雙師型師資,按照具備紮實系統的專業理論功底,擁有嫻熟高超的專業操作技能這一標準選拔組建門類齊全、結構合理的培訓師資隊伍。二是推行職業資格證書制度,要求從事高技能人才理論教學、實操指導的教師,需持有企業培訓師資格證書上崗,並依據崗位特點提高其薪酬待遇。三是構建培訓專家庫,充分依靠區域內高職院校的師資力量,師資共享。透過加強政策支援和技術服務,推動企業大力開展技能提升培訓和崗位培訓,完善推廣名師帶徒措施,指導企業建立技能型人才業務進修和培訓制度,為技能型人才創造良好的發展空間。有效利用企業突出工程技術人員、離退休老專家、院校資深教授和行業技術專家等人才資源,構建共享型高技能人才培訓專家庫,實行擇優聘用和動態管理。

  3.開展技能競賽,建立高技能人才的獎勵和激勵機制

  在市場經濟的作用下,薪酬的高低能夠對高技能人才技術的提高、工作積極性的發揮產生直接的影響,因此企業在制定高技能人才薪酬體系的'過程中,應先對企業內部的高技能人才進行崗位評價,將其素質分為專業知識、專業技能等各個方面進行評定,根據評定結果劃分不同的薪酬等級。同時,對於突出貢獻的高技能人才給予特殊貢獻獎或者特殊津貼,使高技能人才得到精神上和物質上的雙重獎勵。技能比賽活動也是培養高技能人才的一種激勵機制,透過企業內部或者企業之間的崗位練兵、技能比賽,可以展現高技能人才的操作技能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企業可以將比賽結果作為優秀技能人才選拔或晉升的重要依據,形成技能競賽長效機制,為高技能人才選拔和展示技能成果搭建舞臺,推動高技能人才的不斷成長。

  4.充分發揮高職院校在企業高技能人才培養中的作用

  高職院校是培養高技能人才的重要陣地,應發揮好高職院校的作用,企業在與高職院校開展合作的過程中,可採用“走出去”和“請進來”兩種方式,“走出去”有兩個方面的含義,一方面將企業內部優秀的高技能人才送往學校,選擇學校部分有潛力,且與企業自身需求相匹配的學員作為重點培養物件,專門進行技能培訓和企業文化教育,為企業培養儲備的高技能人才;另一方面是將企業內部一部分,或大量的高技能人才送到學校,接受學校內部優秀教師或者優秀技工的培訓。“請進來”即請學校內部優秀的教師參與企業的技術創新、技術改造和技術攻關,積極將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

  高職院校應積極主動地深化教育教學改革,透過強化就業導向,加強校企合作,搞好技能實訓,培養人才市場短缺、企業急需的高技能人才。在培養模式上,以職業崗位需要為依託,實施“校企合作、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堅持從崗位和崗位能力分析入手,根據技術技能型、複合技能型和知識技能型人才的不同要求來設定課程,形成適應經濟需要、科技進步和學生個性發展的現代職業教育課程體系,及時更新內容,隨時充實生產一線的新知識、新技術、新工藝,以適應現代化、資訊化、國際化的新要求。

  高技能人才是企業技能操作隊伍的核心骨幹,是企業人才隊伍的重要組成部分,企業高技能人才的培養是一項長期、複雜的工作,既要重視數量,又要提高質量。合理定位高技能人才是企業做好培養工作的前提,企業必須結合自身實際情況,採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大力促進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形成以企業行業為主體、職業院校為基礎、學校教育與企業培養緊密聯絡、政府推動與社會支援相互結合的高技能人才培養體系。

  人才培養方案 篇3

  1 培養目的

  1.1 根據公司確立的“五個一”目標,透過建立和完善人才梯隊培養機制,有計劃、有步驟地合理開發和挖掘各層次人才的潛質,以促進A服務業優秀人才的培養與儲備,為公司新的改革與發展提供有效的人才資源保障,實現:

  1.1.1 人才無斷層:要保有一到二名的合適人選,當某個關鍵職位由於前任提升、退休或辭職等原因出現空缺時,可接替這個職位。

  1.1.2 工作順利交接:要保證連續性較強及較重要的工作,當承擔工作任務的人員突然離開崗位時,後繼的人選在短時間內能順利交接工作。

  1.1.3 形成人才磁場:要保障良性的人才培養機制,樹立公司良好的形象,吸引各類賢才的加盟,達到人才“蓄水池”的作用。

  2 培養原則

  2.1 領導問責培養原則。各級單位及部門負責人對人才培養工作負直接責任,人才培養的成效應納入考核範疇。

  2.2 滾動進出培養原則。不論資排輩,實行“賽馬制”滾動培養,每年根據實際工作表現調整人才梯隊,選擇優秀人才納入人才庫中,對實際工作中表現一般的人員淘汰出人才梯隊。

  2.3 個性化綜合性原則。堅持專業培養與綜合培養同步進行,根據培養物件的特點和培養方向,設計針對性的發展通道和培養方法。

  3 適用範圍

  本管理辦法適用於A公司本部及各子公司。

  4 管理職責

  4.1 人力資源部。作為公司人才培養的組織協調部門,負責建立“統一管理、分級實施”的人才培養體系,具體負責專業技術人才的培養規劃、人才甄選政策和程式的制定、培養物件的認定和培養計劃的統籌安排。

  5 甄選方法

  5.3.1 職業操守、知識技能、工作資歷等基本條件透過個人材料,結合日常工作觀察情況進行分析。

  5.3.2 關鍵能力資質透過調查表、訪談等形式進行分析,條件具備的可藉助專業機構的測評軟體進行測評。

  5.4 甄選程式

  5.4.1公司關鍵崗位的數量可按公司當前職位總數的30%之內進行評定,每個關鍵崗位至少要選定1~2名後備人員。如果公司內部沒有合適人選的特殊崗位,可考慮外部招聘。

  5.4.2 後備人才由各單位根據公司制定的甄選原則及條件進行篩選確定,並報A人力資源部稽核備案。

  5.4.3 確定的關鍵崗位一般應公開,但關鍵崗位後備人選根據各單位實際情況,可在單位內部公開,也可只在單位領導班子範圍內公開。

  5.4.4 流程:

  步驟 流程內容 責任部門

  1 提交關鍵崗位及後備人選 各管理部門

  2 關鍵崗位及後備人選資質稽核,並繪製關鍵崗位及人才梯隊配備圖 人力資源部門

  3 提交公司領導班子評定 人力資源部門

  4 確定關鍵崗位及後備人才名單 公司領導班子

  5 後備人才培養與開發計劃制訂、跟進實施 管理部門、人力資源部門

  6 後備人才的考核、評價 人力資源部門、管理部門

  7 後備人才的調整 公司領導班子

  8 後備人才庫的維護與管理 人力資源部門

  6 關鍵崗位人才梯隊庫

  6.1 目的作用。公司人力資源部彙總稽核各單位根據甄選條件確定的後備人才,建立關鍵崗位後備人才庫,完善後備人才檔案,以促進資訊查詢、跟蹤培養、管理評估、選拔與調動等管理。

  6.2 梯隊層級。根據同一關鍵崗位對人才培養的先後順序,按照各單位的綜合評價劃分一級梯隊和二級梯隊,一級梯隊人才為優先發展級,二級次之。

  6.3 梯隊晉升。當關鍵崗位出現人員缺位時,優先考慮從一級梯隊人才中選拔合適人員,同時從二級梯隊人才中選拔合適人員補充到一級後備人才;當二級梯隊人才空缺時,則相應從公司選拔優秀者補充空缺。

  6.4 晉升條件。關鍵崗位空缺時,應優先從後備人員中聘任,後備梯隊人員一般應在經過1年以上培養後才能晉升上一級管理崗位(特聘人員除外)。

  7 培養使用方式

  主要透過掛職鍛鍊、崗位交流、雙向選聘、工作最佳化、導師制等方式迴圈培養,合理地挖掘、開發各層次人才,以便建立公司的人才梯隊,為公司可持續發展提供人力支援。

  新員工試用(見習)期的培養管理,按照《新員工入職指導管理辦法》執行。

  7.1 掛職鍛鍊

  7.1.1 掛職物件。主要針對中高階專業技術型人員開展“T”形培訓,讓他們在熟悉本專業技術工作的同時,縱向或橫向增強對其他單位和上級有關部門的認識和了解,以進一步提升綜合素質,拓展業務工作能力。

  7.1.2 掛職週期。由派出單位與掛職單位協商確定,原則上按全日制3~6個月為一個週期,或按每月掛職工作時間不低於15天。

  7.1.3人事管理。

  (1)掛職職位一般跨單位或部門安排,以部門副職或助理職位為主,以學習、調研、議政等形式參與兼職部門工作,在業務上接受掛職部門領導的管理,並接受所在掛職部門負責人的考核,考核結果應反饋給派出部門。

  (2)掛職人員人事關係仍然隸屬於派出單位,享受掛職前的薪酬待遇。

  7.1.4 審批流程。

  (1)跨單位掛職鍛鍊的,由擬派出單位提出議案(明確掛職人員、培養目的、工作時間、工作內容要求等),提交A公司人力資源部稽核、協調派出單位和接收單位的掛職工作;

  (2)跨部門掛職鍛鍊的,由擬派出部門或所在單位人力資源管理部門提出議案,並報單位負責人批准。

  (3)掛職申請批准後,統一由負責稽核的人力資源部門簽發派遣通知函,以書面的形式明確掛職人員的崗位職務、職責許可權和工作安排等事項,正式通知接收單位或部門。

  (4)接收單位(或部門)應當為掛職人員提供相應的工作環境和條件,並且負責安排好掛職人員的工作。

  7.2 崗位交流

  7.2.1 交流物件。主要針對具有培養潛質的中高階專業管理骨幹,透過單位(部門)之間雙向或單向交流方式,讓交流人員熟悉多種業務,提高綜合管理能力,培養具備多種能力的複合型人才,同時,推動A公司範圍內人才的良性流動,進一步最佳化專業管理人才隊伍結構。

  7.2.2 交流週期。原則上為6個月~1年或以完成一定任務為限,具體交流時間由各單位根據實際情況確定。

  7.2.3人事管理。

  (1)崗位交流以跨部門為主,一般參照同級別職位交流,由接收部門聘任上崗,直接參與部門的具體工作,並按新聘任崗位考核,發放薪酬待遇。

  (2)由子公司提出議案,經A公司同意後跨單位交流的,人事關係一般隸屬於派出單位,薪酬待遇也在派出單位發放。

  (3)由A公司根據工作需要直接安排的崗位交流,人事關係一般轉移到新聘任單位,並按新聘任崗位相應的標準發放薪酬待遇。

  7.2.4 審批流程。

  (1)單位內部交流:由各單位自行調配——單位人力資源部門備案;

  (2)跨單位交流:由各單位提出議案——A人力資源部稽核——公司領導批准。(財務、組織人事、監察、審計等崗位人員交流還應徵詢業務主管部門意見)

  (3)崗位交流申請批准後,統一由負責稽核備案的人力資源部門簽發派遣通知函,以書面的形式明確交流人員的崗位職務、職責許可權和工作安排等事項,正式通知接收單位。

  7.3 雙向選聘

  7.3.1 選聘物件。業務拓展難以獲取的特殊專業人才或急需人才,一般根據工作物件專業工作特長,結合本人的意願在A內部進行最佳化配置,由單位與個人雙向選擇後聘用,以充分發揮專業人才的作用,促進A公司人才資源的共享。

  人才培養方案 篇4

  湖南九典藥學專業人才培養示範基地位於湖南瀏陽生物醫藥園區,是在認真貫徹落實我省“科教興湘”和“中部崛起”戰略背景下,依託長沙醫學院藥學、藥物製劑、生物技術、市場營銷等學科優勢資源和湖南九典制藥有限公司雄厚科研、生產實力,於xx年簽約建立本科生實踐教學人才培養基地,xx年6月經教育廳批准正式立項建立校企合作人才培養示範基地【湘教通xx(272)】。在前期幾年的合作與建設過程中,學校與公司領導多次互訪,就執行機制、管理模式等方面進行了探討,公司培訓中心與教學院系、專業教研室也多次在培養方案、實習大綱、實習計劃等方面開展了大量的工作,在雙方共同努力下,基地在軟硬體建設方面均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本示範基地將繼續通過後期的規劃和建設,為培養應用型、複合型、創新型藥學類專業人才提供良好的平臺。

  一、指導思想

  以《教育部財政部關於“十二五”期間實施“高等學校本科教學質量與教學工程的意見”》(教高[xx]6號)和《教育部等部門關於進一步加強高校實踐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見》(教思政[xx]1號)等檔案為指導思想,以深化校企合作為主攻點,加強學校與企業之間相互交流探討,利用人才培養基地的各種有利條件和政策,打破原有的管理框架和模式,率先探索、嘗試一些改革措施,推動和深化教育教學改革,提高教學水平、教育質量和辦學效益,使基地真正成為學校具有品牌效應和示範、輻射作用的高階創新性人才培養基地,帶動相關學科的教學改革,促進學校各項工作的全面提高和發展。

  二、建設目標

  遵循“立足湖南、貢獻地方,聯合培養、優勢互補,形式多樣、注重實效,互惠互利、共同發展”建設原則,以專業核心能力培養為切入點,堅持以培養藥學行業高素質、高技能應用型人才為目標,以健全的制度體系和精簡的組織結構為基礎,以實踐教學改革為動力,以師資隊伍建設、生產性實習實訓教學體系建設、實訓中心建設、網路建設為支撐,透過理論聯絡實踐,強化大學生專業實踐能力和科研創新能力的培養,建設功能齊全、設施完備、執行靈活、資源共享,且相對穩定的集教學、培訓、生產、技術服務於一體校企合作人才培養示範基地。

  三、建設內容

  長沙醫學院抓住學院的專業辦學特點優勢乃至長沙市經濟快速發展、省級示範性院校專案建設兩大機遇,進一步深化校企合作,透過體制和制度創新,搭建制度框架下的校企深度合作平臺。以此為基礎,建立教學質量標準和柔性化管理體系,適應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的要求;建立在共建、共享、共贏基礎上的校企合作辦學模式和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透過改革創新,建設以應用型能力為基礎,以工作過程為導向的課程體系,校企共同打造品牌優勢較強的重點專業及相關專業群。建設一支校企互通、專兼結合的結構“雙師”教學團隊;構建具有真實的企業生產環境,集生產實訓、虛擬模擬為一體的校內外實訓實習基地。

  (一)建立學校-院系-基地三級管理體制

  學校管理:健全校企合作組織機構,成立由校領導及各部門主要負責人(教務處、學生處、科研處、基建後勤處等)組成的“校企合作指導委員會”,全面指導協調我校校企合作各項工作。學校出臺相關政策和制度規範校企合作工作,明確各部門職責,指導示範基地的總體規劃、實施方案、管理辦法與規章制度的制定及實施監督。

  院系管理:校企合作專案由長沙醫學院藥學院負責管理,成立“校企合作專案管理中心”。管理中心由藥學院指定一名負責人負責組織、協調全面工作。配備1~2名專(兼)職校企合作聯絡員,分管校企合作工作,並負責校企合作工作的開展。主要負責基地的具體建設規劃及落實,抓隊伍建設,抓任務分解以及目標管理。下設教學管理人員1名、學生工作管理1名。主要負責校內外實踐教學活動的管理、執行及學生的安全教育和思想工作教育。建立校企合作考核指標和獎懲措施。

  基地管理:基地成立學生工作管理小組,由企業承擔相關教學管理職責,學校選派教師協助進行管理,為基地建設創造良好的工作、生活條件和環境。

  (二)規劃、落實、執行雙師型教師建設

  以優秀專業教學團隊建設為重點,以專業帶頭人和專業骨幹教師隊伍建設為核心,透過校企深度融合的長效機制的建立和專業教學團隊管理體制和執行機制的完善,努力建設一支結構最佳化、專兼結合、高素質的結構型“雙師”教學團隊。

  1、根據重點專業及所帶動專業群建設的需要,引進專業帶頭人1~2人,培養專業帶頭人1~2人;引進骨幹教師1~3人,培養骨幹教師10餘人;選派5~10名左右專業課青年教師到企業頂崗實踐或授課,提高師資隊伍整體素質。

  2、加強師資隊伍的校企合作,互通有無。校企雙方創造條件,一方面學校為企業員工提供系統學習的機會,透過組織培訓等工作,提高主要崗位人員的理論與業務水平。同時,合理安排具有豐富生產經驗的教師參與企業的擴建與改建及相關技改工作。另一方面學校聘請來自企業的兼職教師,保證實踐技能課程有一定比例由來自企業的技術人員、能工巧匠講授和指導。

  3、聘請國內的知名專家、學者、校長等專業人士來院講學,引導教師學習理解研究新的教育理論,明確努力方向,自覺實踐,不斷提升內在素質;選派學校專家、學者、骨幹教師進行校企、校際間的交流合作。

  4、繼續加強校企科研合作與交流。充分利用長沙醫學院高學歷專業技術人才和重點實驗室科研平臺,以及湖南九典制藥有限公司在藥物製劑研發的管理和生產經驗,不僅能實現資源的有效利用和整合,而且能達到培養師資人才隊伍,提升整體技術研發實力的目的。合作採取“校企合作聯合申報科研課題”,“企業委託學校研究開發”,學校科研成果進行“技術轉讓”或“聯合開發”等多種形式。本年度,將繼續推進正在合作開展的4項科研專案:“氯波必利生物黏附性緩釋片的應用基礎研究”、“膠體果膠鉍幹混懸劑”、“克黴唑陰道片”、“吡喹酮長迴圈奈米脂質體及其抗血吸蟲的應用基礎研究”。同時,擴充套件雙方在其他科研專案上的合作,實現互惠互利,優勢互補。

  (三)建設具有專業特色的實踐教學人才培養新模式

  由學校和企業共同研究培養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體系,共同研究開發培養人才的教材,共同選定培養人才的師資,共同實施培養人才的計劃,逐步實現課程設定與市場需求零距離、教學內容與培養目標零距離,提高校企合作培養人才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1、構建新的藥學、藥物製劑、生物技術、市場營銷等專業實踐教學人才培養方案及課程體系框架。依據專業定位,校企雙方在明確專業人才培養定位的基礎上,合作開發出針對性強、適用性強的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體系,彰顯我校專業建設的特色。

  2、初步構建實踐教學研究和實踐教學改革平臺框架。學校與企業共同開展市場調研,進行崗位技能需求、專業建設、專業設定、課程設定、教學計劃、教學模式等研究,努力實現培養目標與工作崗位無縫對接。

  3、探索學生職業素質培養平臺建設。透過開展企業現場教學、專題講座、實訓實習等社會實踐活動,讓學生感受企業氛圍,提升學生團隊意識、合作意識、質量意識、科研意識、職業道德,為適應今後的工作打下堅實的能力基礎。在此

  基礎上,總結成功經驗,逐步推進建設具有生產性質學生職業素質培養平臺。

  4、加強實踐與理論的結合,強化基本技能訓練,注重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逐步完善實踐教學體系。該實踐體系的構成由實驗教學(公共基礎課實驗、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實驗)、見習、實習、課外實踐(社會實踐/調查、學生創新性實驗和研究性學習專案)等組成。前期、中期透過實驗教學培養學生基本實驗操作方法和技能,後期結合校企合作基地進行見習和實習、畢業論文和科學研究等,重點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透過校企合作創新性實驗和研究性學習專案,讓學生提前接觸科研,培養學生創新能力。透過實習使學生從課堂走向社會,直接掌握服務於社會的知識,培養學生服務社會的崗位技能。充分利用寒暑假的時間,根據企業生產進度和要求,適當安排學生進行定崗實習。

  (四)加大軟硬體建設力度,打造基地特色

  加大軟硬體設施投入,建設具備先進教學條件設施的藥學專業人才培養實訓平臺。

  1、組建一個集先進性、綜合性、生產性、虛擬模擬於一體的多功能實訓中心。其中,重新籌建校內2個實訓室,改造升級示範基地5個實訓室,使藥物製劑、藥學等實訓中心達到省內同類院校先進水平。購買一套虛擬模擬教學系統,搭建適合於學生自主學習、自由創新的實踐教學育人環境平臺。為提高學生基本技能和創新意識,提高學生勇於探索、敢於創新、積極實踐的學習氛圍創造條件。

  2、建立網路實踐教學資源庫。擬建立體現本基地特色的、開放式、多元性的教學資源庫。教學資源庫擬分為教師模組和學生模組。教師模組提供教師在備課和製作課件時所需要的多種資源, 如教學中用到的各類圖片、音訊、影片等多種媒體素材,教學所需軟體、教案、教學案例等。學生模組提供關於學生在課後自學和複習以及進行知識擴充套件方面的學習資源, 包括題庫、電子教材、多媒體課件、教學錄影、教學單元知識以及與學科有關的網路課程。本年度規劃建設好3門以上網路課程。

  (五)加強制度建設和評價體系建設

  在人才培養模式、實踐教學體系和實踐教學內容與方法等方面進行了改革,必然要求在教學制度、教學執行機制和教學管理上做出相應的調整和變更,最佳化創新人才成長環境,使其能適應培養學生具有較強藥學知識應用能力和創新意識的要求。各項制度包括《實訓基地管理制度》、《實訓教師管理制度》、《實訓學生管理制度》、《科研專案管理制度》、《實訓教學管理制度》、《實訓室管理制度》、《實訓基地考核制度》、《安全制度》等。

  四、基地執行與管理模式

  1、基地硬體建設由公司根據自身生產與培訓需要,投入建設並管理。

  2、基地制度建設共性部分由雙方共同制定,廠區實訓相關安全等管理制度由公司制定,學生日常管理由校方制定。

  3、培養方案、實習大綱、計劃等由學校教學院系或專業教研室負責,企業組織相關人員參與制定。

  4、師資隊伍建設方面採用互補的模式,企業實習指導教師由學校委派教師到企業透過理論授課、專題講座等方式,傳授相關理論基礎知識;學校指導教師則透過到企業進崗鍛鍊的模式,以提高工程實踐能力。

  5、資金運作與管理方面,遵循企業硬體企業負責,校內硬體校內負責,軟體建設與學生實習執行費用學校主體負責的原則。

  五、預期效果

  1、建成一支以教學理念先進,結構合理、專兼結合、高素質的“雙師”教學團隊。

  2、構建新的藥學、藥物製劑、生物技術、市場營銷專業實踐教學人才培養方案及課程體系,初步形成具有專業特色的實踐教學人才培養新模式,培養具有豐富實踐經驗,與工作崗位相銜接的高素質藥學類專業人才。

  3、構建一個教學研究和教學改革平臺,學生職業素質培養平臺,組建一個集先進性、綜合性、生產性、虛擬模擬於一體的多功能實訓中心。

  4、建立體現本基地特色的、開放式、多元性的網路實踐教學資源庫。

  5、建立產學研合作科研平臺。校企雙方將在產品研究開發、成果轉化、人才培養、對外開發和交流、社會效益等方面進行合作,並達到一定的目標。

  6、透過教學方式方法改革,建立一套基地實踐教學管理與考核體系和有效的執行管理模式。

  7、建設具備先進的教學條件設施,在深化實習實訓教學改革、提高實踐教學質量等方面可以起到示範輻射作用的產、學、研緊密結合的校企合作人才培養基地。

  具體目標為:

  1、 構建示範基地的管理制度和組織機構。實現管理的科學化,形成先進的教育教學管理體制、管理辦法和執行機制,切實提高管理效果和教學質量。

  1、人才培養方面與企業廣泛交流合作,構建具有現代化教育思想,被培養者知識、能力、素質綜合協調發展的人才培養模式;

  2、建立一支教學理念先進、結構合理、專兼結合、高素質的“雙師”型教學團隊;

  3、構建先進的實踐教學條件和設施,初步形成科學、先進的教學內容、課程體系、教學方法和手段,,培養符合我省“四化兩型”建設需要的高素質、應用型藥學專門人才。

  人才培養方案 篇5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與變革,高等教育不斷髮展壯大,大學的功能得以擴充套件和延伸。但不變的是,大學始終圍繞著人才培養這個根本任務,致力於提高人才培養的質量和水平。無論提升科研水平、發展研究生教育,還是拓展社會服務多麼重要,本科教育始終是研究型大學生存和發展的根基。在經濟發展新常態和高等教育大眾化背景下,我國研究型大學的本科教育應定位於:為高階人才的成長奠定基礎。成人教育和成才教育是本科教育階段的兩個基本任務,研究型大學需基於高階人才應具有的素質和能力,在對學生實施成才教育的同時,更加關注對學生進行成人的教育。武漢大學將以人才培養為本、本科教育是根作為基本的辦學理念,努力打造世界一流本科教育,深入推動教學內涵建設和本科教育教學改革,以期為經濟社會發展培養出更多更好的拔尖創新人才。

  一、高等學校本科教育使命的迴歸

  在經濟和社會發展日新月異,大學功能不斷拓展的新形勢下,再次強調大學人才培養的基本職能,既是對大學傳統的堅守和弘揚,也是基於經濟社會發展對大學地位和作用的深刻認識。從世界高等教育的發展歷程看,人才培養是大學的最初使命,也是大學承擔的根本任務。在大學建立研究所、實驗室,鼓勵教師和學生參與到學術知識的創新過程之中,有利於培養出具有創新性的學術人才。在承擔人才培養、科學研究職能的同時,強調大學應該肩負的服務社會功能,則拉近了大學與社會的距離,增強了大學培養的人才的社會屬性和社會適應性。儘管大學的職責和功能隨著社會的發展在不斷地擴充套件,但大學的根本任務依然是培養人才。大學是由教師和學生組成的一個學術共同體。沒有大學生的機構,就不能稱其為大學。凡是有大學生要教育培養的地方,都必須把高質量的教學工作作為基本的要求。因此,無論大學如何發展,無論社會對大學有什麼期待,只要有學生需要培養,人才培養就是大學的根本任務。

  二、我國研究型大學本科教育的定位

  辦學定位是指大學為明確自身在整個高等教育體系和格局的位置,理性把握自身角色和使命,確定服務面向、發展目標而進行的一系列前瞻性戰略思考和規劃活動。一方面,辦學定位體現了大學的基本辦學指導思想和辦學理念,是大學歷史傳統的延續和傳承;另一方面,辦學定位對大學的辦學行為和未來發展具有統領作用,它必將引導大學的改革和發展方向。 我國對高校的分類有多種標準。不同型別、不同層次的大學,其本科教育的定位理應不同。按科研含量和學術水平來說,大學分研究型大學、教學研究型大學、教學型大學;按學科的綜合性程度來說,大學分單科性院校、多科性院校和綜合性大學;按人才培養的層次來說,大學分專科院校、本科院校、具有碩士或博士授予權的大學等。按本科人才培養的規格來說,大學有應用型本科教育和學術型本科教育之分。而且,同一型別或者同一學校在不同歷史時期,其本科教育的定位也可能不同。改革開放以後,由於國家經濟社會發展急需大批專門人才,因而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我國不同型別的高等學校本科教育的定位也是培養專門人才。

  三、武漢大學本科教育改革基本設想

  在我國經濟發展新常態和世界高等教育大發展的背景下,武漢大學將以“人才培養為本、本科教育是根”作為基本的辦學理念,努力打造世界一流本科教育,深入推動教學內涵建設和本科教育教學改革,以期為經濟社會發展培養出更多更好的拔尖創新人才。作為一所學科齊全、科研實力雄厚、面向國際的綜合性、研究型大學,武漢大學的本科人才培養目標定位於:致力於培養具有堅定的民族精神、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開闊的國際視野、人格健全、知識寬厚、能力突出的拔尖創新人才。

  課程教學是本科人才培養的主渠道。採用什麼樣的課程體系來組織教學,直接影響和決定著高等學校人才培養的規格和質量。只有經過精心設計,符合知識內在邏輯與學生髮展需要,與學校的人才培養目標高度吻合的課程體系,才是較為科學和完善的課程體系。因此,大學究竟應該構建什麼樣的課程結構,應該開設哪些課程,課程的教學內容如何確定,以及怎麼處理前繼課程和後續課程的關係,是大學教師要研究的重要課題。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大計,教師為本。教師的師德師風、教學水平和綜合素質是促進本科教學質量的關鍵因素。好教師的言傳身教、為人為學,對處於成長期的青年學生來說,發揮著潛移默化的影響和作用。好的教師能夠帶領學生在求知的道路上不斷進取,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和動力,指導學生正確選擇專業、課程,並幫助學生做好自己的人生規劃。因此,高等學校教育教學改革應以提升教師教育教學素質為核心,透過開展一系列教師教學培訓和專業發展工作,引導每一位教師成為懂教育的學者,不僅學問做得好,教學水平也很高,既做學問家,又做學問教育家。

  大學是一個學術性組織,承擔著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與傳承創新文化等多項職能。如何認識和落實本科教育的基礎地位,如何引導教師積極投入教學,如何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如何營造全員育人的良好氛圍,如何發揮科研對教學的促進作用,如何推進教育與教學的有機結合,如何促成有效的教育教學管理體制和機制的建立和執行等等,都是高等教育管理者應該思考的重要內容。大學應透過一系列規章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不斷創新教育教學管理制度,為深入推進高等教育改革提供政策保障。

  人才培養方案 篇6

  一、 資格條件

  (一)認同寶源企業文化和歷史使命,為人誠信,擁有良好的個人品質和職業道德,愛崗敬業。

  (二)能夠較好的面對和處理工作中的壓力,能夠以發展和變化的眼光對待工作,善於接受新鮮事物,擁有良好的學習習慣,具備持續的自學能力。

  (三)具有較強的溝通和語言表達能力。

  (四)在寶源工作期間,有良好的工作業績和績效評價,具備較強的專業工作能力。

  (五)大專(含)以上學歷,35歲(含)以下,在集團工作1年(含)以上。

  二、後備人才的申報與選拔程式

  各部門、各基地於每年的6月及12月上報本部門的後備人才名單。綜合管理部根據各部門、各基地申報名單對候選物件進行審查、考核,篩選,確定人選,進入後備人才庫。

  (一)申報

  申報人填寫《後備人才申報表》(附後),透過以下方式上報綜合管理部:

  1、各部門、各基地以部門、基地名義推薦,並將申報表報綜合管理部。

  2、各部門、各基地員工向綜合管理部自薦,直接將申報表報公司綜合管理部。

  3、公司提名。

  二 選拔入庫

  綜合管理部對申報材料進行初審後,通知申報人參加選拔測試。透過測試者正式進入後備人才庫,並開展培養工作。 選拔考核主要包括以下4輪,每輪考核設定基準分,未達到基準分者即淘汰。達到基準分者進入下一輪考核。每輪考核成績保留,最後成績為各輪成績加權平均。

  1、專業英語水平測試: 主要包括英語筆試和英語口試。

  2、價值觀念及綜合素質測試: 主要包括職業傾向測試、個性特徵測試、智力測試或寫作。

  3、業務知識測試:

  4、面試: 由公司領導、綜合管理部領導及相關部門人員組成面試小組進行面試,採取一對一交談或無領導小組討論形式,側重思維、表達能力的測試。

  三、後備人才的培養

  後備人才的培養有基礎培訓、輪崗實習、內部兼職和掛職鍛鍊四種方式。

  一基礎培訓

  1、培養主題:企業文化、管理知識、溝通技巧等通用性知識。

  2、培養方式:參加集團或公司統一組織的企業文化、管理知識、溝通技巧等培訓;參加公司安排的外部培訓。

  3、培養目標:使後備人才熟悉業務知識、管理工具、管理方法等。

  二輪崗學習

  1、培養主題:業務流程、實際技能的掌握和應用

  2、培養方式:將後備人才安排到各部門進行工作學習,瞭解該部門實際情況。重點了解各崗位業務知識、工作流程、相關規章制度等內容。輪崗週期分為三個月、六個月、一年三種。輪崗結束,後備人才需在一個月內上交輪崗實習報告,報告應注重實效,達到分析現狀、解決問題、最佳化管理的目的。考核報告由該部門經理初評打分、綜合管理部經理複核評分,兩者按6:4比例權重後得出實習報告最終成績。實習報告成績將作為輪崗實習工作的主要考核依據。

  三內部兼職

  培養主題:增強對各部門工作的認識和了解,提升員工 綜合素質和能力。 培養方式:兼職人員以學習、調研、協助為職責,參與 兼職部門具體業務的運作過程,提出相關意見和建議,並承擔相關工作,在兼職業務上接受兼職部門領導管理。

  四掛職鍛鍊

  1、培養主題:綜合技能的全面鍛鍊和提升

  2、培養方式:將後備人才安排到各部門相應崗位上掛職,由綜合管理部審批發文。掛職的時間不應低於10個月。 掛職鍛鍊的崗位編制做為臨時編制,僅用於培養後備人才,不作為公司正式的編制。

  四、後備人才的考核、淘汰、出庫、任用及後續跟蹤

  一 後備人才考核

  1.後備人才考核、淘汰週期為2年。

  2.考核包括培訓考核、崗位考核、能力測試3大部分。

  其中:培訓考核指每次培訓結束後,由培訓組織單位組織各種形式的考試(如筆試、小組討論、心得撰寫、課題研究等),對培訓結果給予評價。 崗位考核指每半年由後備人才所在部門對其進行績效考核,對後備人才的工作情況進行評價。 能力測試指檢查兩年內後備人才是否取得一項中級(含)以上職稱或考取更高階學位。

  二 後備人才淘汰 有以下情況者,經公司領導審批後,從後備人才庫中淘汰:

  1.崗位考核成績連續兩年處於所在部門50%排名以下者;

  2.能力測試不合格者(兩年內未完成自學內容者);

  3.培訓表現不合格者(未能參加必修課程學習或違反培訓紀律、培訓考核成績兩次以上不合格者);

  4.違背誠信承諾書內容,或在工作中及公司組織的各類活動中,行為方式與寶源集團倡導的企業文化理念不符者。

  三 後備人才出庫及任用

  1.後備人才在培養過程中或培養結束後,根據公司各部門、各基地的人才配置需要,由綜合管理部統一調配,兼職培訓、輪崗學習或掛職鍛鍊。經考核合格,成為公司新設或空缺崗位聘任的首要人選,正式任命後,視為正式出庫。2年內未任命的後備幹部自動出庫。

  2.後備人才出庫後,納入各公司的正常管理程式。

  3.後備人才庫將遵循“滾動、跟蹤、淘汰、發展”的培養原則,淘汰不合格者,發展新的後備人才,實現人才滾動培養。

  五、相關說明

  一 後備人才入庫後,其原人事關係不變動。

  二 後備人才入庫後,由綜合管理部根據培養方案,安排其參加培訓、考核或者掛職鍛鍊等。

  三 為了做好後備人才的選拔和培養工作,各部門需提高對此項工作的重視程度,參照選拔條件,積極、慎重地推薦後備人才候選人;對於申報或入選後備人才庫的員工,所在部門要在日常工作中給予大力支援,公司將後備人才的培養工作,作為對該部門第一負責人考核的指標之一。

  四 參加崗位鍛鍊的後備人才薪資待遇參照其輪崗崗位值執行,由鍛鍊所在部門考核;後備人才原崗位由所在部門安排人員頂替。

  人才培養方案 篇7

  我係機電一體化技術專業是省教育廳批准於2002年開始招生的。培養目標是:本專業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熟悉安全標準和規範,掌握機電專業必備的基礎理論和專門知識,能夠從事機電一體化裝置操作、組裝、除錯、維護、檢修、技術改造和銷售等崗位工作,具有從事本職業領域實際工作的基本技能和基本能力,德、智、體等方面全面發展的高階技能型專門人才。圍繞這一目標,我們認真實施了教學計劃,現總結如下:

  1. 嚴格落實課堂教學計劃,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課堂教學是主要的教學活動之一,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環節,必須抓緊、抓實、抓好。我們透過上公開課、示範課和老師之間互相聽課,互相學習,共同提高。2002年以來,我校開展了一系列教學評獎活動,如:我係朱建平(2005年)、孫紅霞(2008年),分別獲得東營科技職業學院青年教師講課比賽一等獎。其次,我們安排講師以上職稱的教師和具有碩士學位的教師擔任本專業主要課程的教學。另外,根據學院的相關規定,我們安排老教師擔任新進和青年教師的授課導師,指導青年老師備課及上課,迅速提高青年老師的授課水平及教學效果。

  2. 精心挑選教材

  教材是教學內容的載體。教材的質量關係到教學內容的深度、廣度和準確度。教材應該溶傳統性、時代性、先進性、前瞻性於一體。帶著這種理念,我們專業全部課程都採用了“十二五”或“十一五”家級規劃教材和教育部規劃教材。

  3. 切實抓好教學實習和實習基地建設

  教育實習是檢查教學效果的重要環節之一,實習基地建設是抓好教育實習的重要保證。因此,我係對機電一體化技術專業的教育實習高度重視、周密部署,安排有教學經驗的老師指導教學實習,教學實習效果深受實習單位好評。我係與東營泰星模具有限公司、東營萬通模具有限公司、山東

  博瑞制動有限公司、山東東營匯豐集團、山東恆豐橡膠有限公司、山東鴻亦機械有限公司、山東華簾集團、企業簽訂了實習協議,並把這些學校作為我係重點建設的實習基地。實習基地的建立為我係教育實習工作的順利進行提供了很多有利條件。

  4. 最佳化教學內容,創新教學手段

  為了使教學內容符合學生畢業後就業的需要,我係曾多次下企業進行企業調研,修改專業培養方案,不斷調整課程設定和課時分配;為了更新知識,我係採用了全國最新編寫、出版的優秀教材,絕大多數教材是“十二五”國家級規劃教材。為提提高教學效果,我係配備了12個專業實訓室,多媒體教室等。我係絕大多數教師能用現代教育技術進行教學,能用電腦收集教學資料、進行課堂教學和從事科研教改活動。

  5. 重視課程設計和課程改革

  課程設計最能培養學生的運用知識的能力,課程改革是深化教學改革的重要內容。經過反覆論證以及不斷的實踐和摸索,根據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我係不斷完善機電一體化技術專業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在調整專業培養方案時,把夯實學生專業基本功作為第一要物,把學生的知識和技能最大程度的融合,把培養學生的技能貫穿於始終。其一,加強課程的實用性和針對性,使課程設定更加符合國家專業課程標準。其二,注重專業知識的傳授和技能訓練有機的結合,提高了課程的效益。其三,積極開設新課和改造現有課程,重點摸索如何培養學生的實際運用能力,鍛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同時,在確保專業技能訓練課的前提下,加大選修課開設力度加強科學技術知識教育。 目前機電一體化技術專業培養方案的幾大模組在課程設定、教學程序、學時學分的分配上合理,符合機電一體化技術專業人才的要求,可行性強。機電專業基礎課開得比較紮實,有利於培養學生紮實的專業基本功;方向課能反映出不同方向的主要核心課程,選修課有利於拓展學生的知識面、提高學習興趣,有利於人文素質和科學素質提高,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6. 抓好畢業論文的指導與設計

  我係成立了畢業論文評審工作領導小組,負責學生畢業論文指導、質量監控等工作。以確保畢業論文質量符合培養目標和教學要求。

  1)由系主任張震和主管教學的副主任陳為全負責畢業論文指導的組織與管理,制定了一系列有關畢業論文(設計)的工作實施方案、論文寫作規範與要求,對畢業論文工作做了具體佈置,對選題、資料調研、開題報告、論文撰寫、論文答辯等環節都作了嚴格、具體、規範的要求;

  2)挑選科研能力較強、工作認真負責、具有講師及以上技術職稱或者碩士學位的教師指導畢業論文。

  3)對學生論文寫作及教師指導工作進行階段性檢查,論文分一、二、三稿和最後定稿,每一稿都要求學生認真寫作和修改,老師要提出自己的修改意見。

  4)認真嚴格組織論文答辯工作。將學生分成多個小組進行論文答辯。每個答辯組至少有三個答辯老師,對答辯不合格的學生需要重新組織答辯,重新答辯不合格的學生扣發畢業證。

  7. 加強課程建設和專業建設

  在繼續原有的院級精品課程《電氣控制與PLC》的基礎上,《電工電子技術》課程正在積極申報院級精品課程。各門課程的課程標準已得到完善。學校領導高度重視,學科、專業定位準確,全系教師密切配合,專業學科建設正朝著健康有序的方向發展。

  8. 加強教研室建設,開展教改、教研活動

  教研室是教學的基層單位,根據我係的教學需要和實際情況,我係現有機械和電氣自動化兩個教研室。每年各教研室都制定了教研室計劃,並按計劃開展一系列的教改教研活動(不得少於10次)。我係的常規教學以教研室為單位開展,檢查教學計劃執行的情況,組織公開課、示範課教學和教案檢查,開展以教學為中心的課外活動等等。

  9. 加強綜合能力和綜合素質的培養

  為了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和綜合素質,我係開展了一系列的、有特色的課外活動,如:校內專業技能比賽、學術講座等活動,系還成立了創業社團,每年組織外語戲劇演出,這些活動有利於提高學生的專業水平,有利於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有利於把我係素質教育推向前進。同時,我係不斷修改教學計劃,增開很多選修課程,調整課時分配,其目的是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改進學生的知識結構,增強學生在市場上的競爭力,提高學生畢業後的就業率。

  總之,在過去幾年的教學中,我係圍繞專業培養目標,嚴格執行了機電一體化技術專業的教學計劃,全面完成了授課計劃,加強了薄弱環節的教學,提高了專業的教學質量,培養了一批優秀的畢業生,達到了專業的培養目標,滿足了市場對機電一體化畢業生的需求。

  人才培養方案 篇8

  根據《江蘇省技工院校校企合作培養高技能人才工作實施意見》和《江蘇省“百校千企”緊缺型高技能人才培養工程實施方案》,特制定本實施方案。

  一、指導思想

  根據我市經濟社會發展對高技能人才的需求,透過實施常州市“十校百企”緊缺型高技能人才培養工程(以下簡稱“十校百企”工程),推進院校和企業全方位、深層次、多形式合作,建立政府搭臺、校企互動、產學結合、資源共享、校企雙贏的校企合作新機制,為加快培養適應我市產業結構調整和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發展急需的緊缺型高技能人才、促進我市經濟持續健康快速發展提供有效的技能人才保障。

  二、目標任務

  1、全面推行緊密型的校企合作機制。省級重點技工院校要和不少於10個企業開展緊密型合作,國家級以上重點技工院校要和不少於20個企業開展緊密型合作,制定具體的校企合作方案,並有效執行。每個高階工班、技師(含預備技師)班專業均要與2家以上企業簽訂校企合作培養協議,制定具體的校企合作方案,並有效執行。

  2、努力擴大培養高技能人才的規模。技師學院的高階班、技師(預備技師)班在校生的比例達到50%(或者1200人)以上,年組織企業高階工以上高技能人才培訓500人以上;高階技工學校高階班在校生比例達到30%(或者800人)以上,年組織企業高技能人才培訓400人以上;國家級重點技校高階班在校生的比例20% (或者300人)以上,年組織企業高技能人才培訓200人以上。

  3、著力提高高技能人才培訓質量。在夯實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同時,透過校企合作著力提高分析、解決生產實際難題的能力,確保高階工、技師(預備技師)考評合格率80%以上,對口就業率90%以上,用人企業認可滿意度80%以上。

  三、實施要求

  實施“十校百企”工程,關鍵要找準企業和院校的對接點,注重在載體、途徑和方法上下功夫,不斷推動校企合作深入發展,院校和有關企業要因地制宜、不拘一格、突出特色,積極探索多種模式和靈活有效的合作形式,共同搭建對接平臺。

  1、畢業生供求資訊對接平臺。市經信委和市人社局將共同搭建常州市技工院校畢業生供求資訊對接平臺,為促進畢業生充分就業提供資訊服務。各企業要積極為“平臺建設”提供人才需求資訊,為技工院校畢業生提供豐富的就業崗位資訊;各技工院校要及時提供畢業生就業資訊,實現畢業生就業資訊與企業需求資訊緊密對接,拓寬畢業生和企業方便快捷的雙向選擇渠道。

  2、人才交流對接平臺。建立教師到企業實踐掛職制度,技工院校要派教師到企業掛職,頂崗實踐,參與產學研活動,系統掌握相關業務技術流程,積累教學所需的職業技能、專業技能和實踐經驗,以提高實踐教學技能,建立企業優秀人才到技工院校兼職制度,聘請優秀企業家、能工巧匠和專業技術人員,作為特聘教師到院校授課,形成校企人才交流機制。

  3、課程改革對接平臺。建立院校專業設定、課程內容改革與企業發展聯動的促進機制。校企共同研究一體化教學內容、教材和課程體系,根據企業人才層次和數量需求變化,引導學科專業結構的調整,推動院校深化教育教學改革,逐步實現專業設定與用工需求零距離、課程裝置與職業活動零距離、教學內容與培養目標零距離,增強校企合作培養高技能人才的緊密性和有效性。

  4、物質交流對接平臺。加快校內校外基地建設,大力推行“學校在企業建立實習基地”與“企業在學校建立生產車間”的做法,建立校企合作的物質交流平臺。選擇一批優秀企業、行業協會和產業叢集,分類建立學生實習基地,以提高學生的實踐與創新能力。

  5、技術交流對接平臺。充分發揮企業和院校各自優勢,校企聯合建立“技術研發中心”或“名師工作室”,共同研發新材料、新工藝、新技術與新產品,建立校企合作的技術交流平臺,不斷提升技工院校的辦學水平,提高企業的產品質量和生產效益。

  四、保障措施

  1、加強領導。成立常州市“十校百企”工程領導小組,負責統籌協調和指導、督查校企合作培養高技能人才的各項工作。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負責具體組織實施,推動工作的展開。各院校要建立相應的組織機構,制定本單位“十校百企”工程實施方案並推動組織實施。 組織機構由學校領導和教學骨幹,有關行業、企業的領導,人力資源部門和技術骨幹組成,其中行業、企業代表要佔一定比例。

  2、合力共推。市經信委和市人社局將充分發揮部門綜合協調與指導服務的職能,建立協調共推的協作機制,共同推動技工院校和企業在人才培養、畢業生就業、科技成果轉化、企業發展等方面開展全方位合作,協調解決校企合作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並在政策上予以扶持,促進校企合作健康發展。

  3、強化考核。各技工院校要按照本實施方案抓緊建立機構、制定規劃和實施方案,確定具體的工作進度,在高技能人才培養數量和質量上見實效。市經信委將“十校百企”工程培養高技能人才作為建立現代職工培訓制度的重要內容進行部署和安排,並將校企合作培養高技能人才的成效作為對企業經營管理者進行業績考核的一項重要指標。市人社局建立技工院校校企合作培養高技能人才統計、檢查評估、考核和通報制度,並將“十校百企”工程納入技工院校“十專案標”考核指標體系每年年終進行考核評比。

  4、表彰激勵。建立激勵機制,根據行業企業和技工院校培養緊缺型職業(工種)高技能人才數量和工作績效,按照政府購買培訓成果辦法給予適當補助。對“十校百企”工程中取得顯著成效的技工院校和企業,給予表彰或獎勵。

  5、跟蹤服務。擬成立常州市技工院校校企合作研究會,圍繞常州市技工院校校企合作的主題和“十校百企”工程的相關工作,組織開展理論研究和實踐探討,校企合作調研、技術交流、文化共建等合作活動,研究建立校企合作機制的有效辦法,探索全方位多元化的合作模式,建立科學合理的校企合作評估指標體系,對校企雙方進行監控和考核評估,推動“十校百企”工程順利開展。

  五、實施步驟

  1、組織發動。5月中旬制訂《常州市“十校百企”緊缺型高技能人才培養工程實施方案》,適時召開常州市“十校百企”工程推進會,部署緊缺型高技能人才培養工作。

  2、建立機構。6月上旬成立常州市“十校百企”工程領導小組,各技工院校根據本實施方案,建立相應的組織機構,制定本單位“十校百企”工程實施方案。

  3、校企對接。6月,十所技工院校、百家相關企業根據本實施方案開展校企對接活動,確定對接專案,簽訂合作協議;籌辦常州市技工院校校企合作研究會,完成“十二五”校企合作研究課題開題報告,力爭8月結題;搭建畢業生供求資訊對接平臺,院校提供高技能人才培訓選單,企業提供高技能人才需求資訊,在常州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網上實現畢業生供求資訊對接。

  4、開展督查。6月下旬,市經信委和市人社局共同對“十校百企”工程實施情況進行一次督查,並將督查彙總上報省人社廳。

  5、考核評比。12月,將“十校百企”工程成效納入全市技工院校“十專案標”考核指標體系進行考核評比。

  6、總結交流。**年1月召開“十校百企”工程經驗交流會,總結經驗,表揚先進,抓好典型,全面推廣。

  人才培養方案 篇9

  學校自一九九二年一月四日實施拔尖人才重點培養計劃以來,我校青年學科帶頭人的選拔、培養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績,一批在國內外有較大影響的青年學科帶頭人脫穎而出。為進一步加大拔尖人才選拔培養力度,根據《東北林業大學名師英才工程實施方案》精神,結合我校“十·五”期間教師隊伍建設發展規劃,學校在總結以往工作經驗的基礎上,決定在“十·五”期間繼續實施拔尖人才重點培養計劃。現就選拔培養拔尖人才工作重新規定如下:

  一、培養目標

  學校透過拔尖人才重點培養計劃的實施,力爭用5年的時間選拔出80名左右年輕的優秀人才作為“拔尖人才”進行重點培養和扶持,經過幾年的努力,使學校重點建設的各學科領域都有一批年富力強的中青年學科帶頭人,並且使他們都成為本學科領域國內知名的專家、學者,從而保證我校重點建設的各個學科能始終保持國內領先地位。

  二、選拔條件

  1.遵紀守法,愛崗敬業,有良好的職業道德和嚴謹求實、科學民主的治學作風。

  2.團結容人,有與同代人及隔代人合作共事的品格和獻身教育、獻身科學的無私奉獻精神。

  3.具有堅實的理論基礎,學術思想活躍,勇於開拓創新,善於集思廣益、博採眾長,有很大的發展潛力和培養前途。

  4.掌握兩門外語,其中一門能熟練地進行學術交流。

  5.能使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從事教學活動。

  6.具有博士學位,職稱為副高職以上。

  7.身體健康,精力充沛,年齡一般不超過40週歲。

  8.在具備上述各項條件的同時,還須具備以下任意兩條:

  ⑴ 5年獲國家(科技進步、自然科學、發明創造、教學成果)三等獎以上1項或省部級二等獎以上1項或省部級三等獎2項。以上各獎均應是獲得證書並在課題中承擔主要任務者。

  ⑵ 近5年獨立撰寫並正式出版有學術價值的專著或主編過由專業指導委員會批准出版的本學科全國統編教材1部。

  ⑶ 近5年在國際著名學術期刊上發表論文2篇;或在國內本學科領域最具權威的期刊雜誌上發表論文5篇以上;或所發表的論文有一篇被sci收錄,有3篇被ei收錄的。以上所發表的論文要求本人必須為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

  ⑷ 在國際學術機構擔任職務;或在國內一級學會擔任理事以上職務者。

  ⑸ 已經或正在使用雙語進行教學者。

  ⑹ 近5年是國家級科研專案或國家及省部級各類科研基金專案的主持人,其個人獨立支配的科研經費在10萬元以上,人文社會科學領域的科研專案,個人獨立支配的科研經費在5萬元以上者。

  ⑺在科技開發和科技成果推廣中成績顯著,取得一定的經濟效益,為國家和區域經濟做出突出貢獻並被國內同行一致認可者。

  三、選拔程式

  選拔拔尖人才必須按以下程式進行:

  1.根據選拔條件,個人提出申請並填寫《東北林業大學拔尖人才重點培養物件登記表》,學科或專業進行民主評議,然後由所在學院按照條件要求組織專家進行初評。

  2.各學院經過初評產生的候選人要向學校人事與專家工作處提供《東北林業大學拔尖人才重點培養物件登記表》、代表其學術水平的論文、著作以及鑑定證書、獲獎證書、課題立項說明書等有關佐證材料。

  3.學校組織專家進行會議評審。候選人在規定時間按規定要求要向評審專家彙報個人學習經歷、工作業績以及科研等情況,並闡明自己近3年的學術計劃。同時還要回答評審專家的提問。

  4.評審會專家評議討論並投票表決。

  5.學校對專家評審透過的人選進行公示。

  6.學校批准公佈。

  四、選拔範圍

  拔尖人才選拔的範圍包括學校規劃確定的所有學科和專業。同時,學校特別鼓勵教學科研人員在新興學科、交叉學科以及邊緣學科領域裡尋找新的生長點。凡近年來在一些新興學科、交叉學科和邊緣學科領域內有較為深入研究的教學科研人員符合上述選拔條件的,也可以按程式申報。

  五、支撐條件與組織管理

  1.為確保此項計劃的順利推進,學校將成立由校長任組長的“東北林業大學名師英才工程領導小組”負責抓這項工作,由下設在人事與專家工作處的辦公室負責具體實施。

  2.學校為確定的拔尖人才提供如下支援條件:

  (1)為每位拔尖人才配備一臺膝上型電腦。

  (2)拔尖人才每月享受特殊貢獻津貼100元。

  (3)學校每年為拔尖人才提供1~2次參加國內重要學術會議的差旅費用。

  (4)每年為拔尖人才提供500元書報資料費補貼。

  (5)為每一位拔尖人才指定一名導師。

  (6)對拔尖人才工作、生活上的實際困難,學校優先予以考慮解決。

  3.對拔尖人才的任務要求:

  拔尖人才不僅要完成規定的教學任務,而且還必須完成下列科研任務:

  ⑴每年必須在東北林業大學中文學術期刊目錄a類所規定的雜誌中發表一篇學術論文或在國外著名學術期刊中發表論文1篇。上述發表的論文要求均應為第一作者,且必須是以東北林業大學名義發表的。

  (2)3年內必須申請獲得一項省部級科研專案,且本人必須為第一主持人,個人可獨立支配科研經費在10萬元以上;人文社會科學領域的科研經費在5萬元以上者。

  (3)5年內必須出版一部高水平的學術專著;或獲得一項省部級科技獎勵。

  4.學校的拔尖人才實行動態管理。每年進行一次考核,兩年進行一次評估。完不成規定任務指標,經評估低於三分之二票數者,將取消拔尖人才重點培養資格,不再享受拔尖人才各種優惠政策。

  5.拔尖人才在下面情況下將不再作為重點培養物件繼續培養:

  (1)經民主推選並經組織批准為學科帶頭人;

  (2)年齡滿45週歲;

  (3)有嚴重的學術腐敗問題和學術製假者;

  (4)由於種種原因不宜作為拔尖人才繼續進行培養者。

  6.實施拔尖人才重點培養計劃是我校在新世紀之初培養中青年學科帶頭人的重大舉措。各個學院要高度重視,千方百計為他們的成長創造寬鬆、自由、和諧的工作環境,並且要注意給他們壓擔子,讓他們積極參加所在學科重大科研專案,安排他們到一些重要崗位上去鍛鍊,以增長他們的才幹,培養他們的組織協調能力,還要積極為他們出國考察、訪問及參加各種國內外學術交流創造條件,特別是要積極推薦他們到有關學術團體中擔任職務,提高他們在國內的知名度。

  人才培養方案 篇10

  1.培養目標

  本專業培養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質和道德修養,具有較紮實的生物科學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基本技能、具有數理化基礎、人文社科素質、國際化視野和科學思維能力,掌握現代教育理論與教育科研的方法,達到具有基本的教育教學能力、教育管理能力和教育科研能力,為基礎教育培養“厚基礎、寬口徑、高素質、強適應”的優秀教師和未來的學科教育專家。

  2.規格要求

  本專業學生主要學習數理化基礎、生物科學和教育學方面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受到生物科學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方面的科學思維和科學實驗訓練,具有較好的科學素養,同時掌握現代教育理論和教育科研方法。畢業生應獲得以下幾方面的知識和能力:

  1)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高度社會責任感和豐富的人文科學素養;

  2)掌握數學、物理、化學等方面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

  3)掌握動物生物學、植物生物學、生物化學、分子生物學、微生物學、細胞生物學、遺傳學、生態學等方面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

  4)瞭解生物科學的理論前沿、應用前景和最新發展動態;

  5)熟悉生物學及其發展規劃的相關方針、政策和法規;

  6)瞭解相近專業的一般原理和知識;

  7)掌握資料查詢、文獻檢索及運用現代資訊科技獲取相關資訊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實驗設計,創造實驗條件,歸納、整理、分析實驗結果,撰寫論文,參與學術交流的能力;

  8)具有較強的適應基礎教育教學、教育科學研究的能力;

  9)具有一定的國際視野和初步的交流、競爭與合作能力。

  3.方向介紹

  生物科學是現代自然科學中發展最迅速,最活躍的基礎學科之一,它在分子、細胞、組織和個體等不同層次上,研究生命現象及其活動規律,揭示生物體的結構和功能及其相互關係,並進而揭示生命的本質。生物科學專業教育涉及諸多分支,包括植物生物學、動物生物學、生物化學、分子生物學、微生物學、細胞生物學、遺傳學、生態學等學科的基礎知識及其相關實驗技能,同時加強教師教育的基本素質培養。本專業是理科專業,畢業授予理學學士學位。

  4.隸屬專業類

  生物科學類

  5.主幹學科

  生物學

  6.相近專業

  生物技術

  7.學位課程

  植物生物學,動物生物學,生物化學,分子生物學,微生物學,細胞生物學,遺傳學。

  8.學歷學制學位

  學歷:本科

  學制:4年

  學位:理學

  畢業最低總學分:170

  人才培養方案 篇11

  第一章 總則

  第一條:為認真貫徹企業人才發展戰略規劃,加快人才的培養、使用,使人才培養工作規範化、制度化,滿足企業發展規劃對人才的需求,經研究,特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人才培養堅持“甄才、選才、育才、用才、留才”的用人方針,實行目標管理策略,有目標、有措施、有責任、有落實,留住人才,培養人才、用好人才,造就一批年富力強、紮實肯幹的企業人才隊伍。

  第三條:為充分調動各子公司培養人才的工作積極性,經研究,設立人才培養基金,主要用於鼓勵、支援企業及各子公司在人才培養、管理、使用過程中經費的需要。

  第二章 管理機構

  第四條:企業人才培養實行統一領導,分級負責的辦法。黨支部負責企業人才需求計劃的制定及引進,並負責對各子公司人才培養計劃、措施的指導、監督及考評工作。

  第五條:各子公司人事主管部門在黨支部的統一指揮協調下,負責對本單位人才的培養、使用和管理工作,企業本部人才的管理由企業人力資源部負責。

  具體工作職責:

  1、審定列入企業人才培養計劃的人員名單;

  2、負責人才培養目標和措施的制定及落實;

  3、做好人才培養基金的分配、使用和管理工作;

  4、研究人才培養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問題。

  第三章 管理實施

  第六條:人才培養規劃的制定。對每年引進的大中專以上畢業生,都要列為人才培養物件,並根據所學專業和特長制定培養目標及措施,做好人才培養規劃。

  第七條:人才的跟蹤考評。對納入人才培養規劃的各類人員要實行動態管理,人事部門應跟蹤考評,要建立人才培養跟蹤考評記錄,納入人才培養檔案;每季度要對培養物件進行一次考評,並根據培養人員的工作表現及思想情況在培養方式上進行適當的調整,激勵人才增強自我完善意識,珍惜機遇,自我加壓,早日成才。

  第八條:人才的培養方式:

  1、以老帶新。對新引進的各類畢業生和專業人才,在培養期內,要安排有豐富工作經驗的同志擔任指導教師,負責對其思想政治、業務技術上的指導幫助,使他們能快速的成長,儘快地成長為企業的有用之才。

  2、加強培訓,提高整體素質。要積極組織人才培養物件參加各類培訓學習,增強其綜合知識水平,使其整體素質不斷提高。

  3、加強鍛鍊,促其成長。對人才培養物件要敢於壓擔子,提要求。在用人機制上,應提供更多的競爭上崗機會,可先壓擔子,後幫帶,先試用,後定職,透過掛職、定崗等多種形式,促進各類人才的健康成長。

  4、提供學習深造機會。企業將根據企業的發展需要,組織、選送部分對企業做出突出貢獻、具有一定培養前途的優秀畢業生和專業技術人員到高等院校、科研單位繼續深造,使他們真正成為企業的支柱人才。

  5、加強交流、取長補短。要透過多種渠道,為各類人才提供技術交流的機會,有計劃地選送青年人才到其它省市單位進行學術交流、科技合作、參觀訪問或進修學習,開闊他們的視野。

  6、積極開展豐富多彩的業餘文化生活,滿足青年人才物質和文化生活需要。關心他們的工作生活,積極組織各種健康文明的文娛體育活動,增強企業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