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小學數學社會實踐活動方案模板(精選6篇)

最新小學數學社會實踐活動方案模板(精選6篇)

  為保障活動順利開展,往往需要預先制定好活動方案,活動方案指的是為某一次活動所制定的計劃類文書。活動方案要怎麼制定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最新小學數學社會實踐活動方案,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最新小學數學社會實踐活動方案 篇1

  一、活動目的:

  透過數學實踐活動使學生體會數學與自然,數學與人類社會的密切聯絡,增進學生對數學的理解,增強學生應用數學的信心,使學生初步學會運用數學的思維方式去觀察社會、分析社會、認識社會,初步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去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問題,培養學生勇於探索、勇於創新的精神。

  二、活動原則:

  1、學科性原則:數學實踐活動必須緊緊圍繞運用數學知識這個中心,必須緊扣數學教材的內容;

  2、實踐性原則:數學實踐活動必須以學生的實踐活動為主,必須是學生的考察、參觀、訪問、製作、公益勞動等的實踐活動;

  3、全員參與的原則:數學實踐活動應是全體學生參與的活動,決不是教師或個別學生演示,或部分學生操作,其他學生看熱鬧,只動口不動手的活動;

  4、知識的應用性原則:數學實踐活動要使學生學以致用,教師要挖掘教材中與實際生活有密切聯絡的因素,讓學生運用數學的思維方式去觀察社會,去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5、探索創新性原則:數學實踐活動是在教師的幫助下,學生自主地實踐活動,對於解決問題的思路、途徑、方法,教師不必多加限定,讓學生充分開動腦筋,大膽地進行嘗試,努力有新發明、新創造地完成任務;

  6、活動多樣性原則:數學實踐活動方式的多樣性包括活動場地的多樣性:可以在室內,也可以在室外,可以在課內,也可以在課外,可以在校內,也可以在校外;活動方法的多樣性:如參觀、訪問、思考、製作、觀察、實驗、調查、討論、閱讀、操作、競賽、表演等;組織形式的多樣性:個人活動、小組活動、全班活動等。

  三、活動的內容:

  小學數學教材第十二冊的教學內容包括:百分數比例;圓柱、圓錐、球;簡單的統計以及整理和複習等,根據教材的這一教學內容,確定六年級下學期的數學實踐活動內容為:

  1、根據教材百分數的教學內容,進行以《小小銀行》為主題的數學實踐活動,透過實踐活動,使學生了解儲蓄的意義及儲蓄方面的有關知識,活動時間在三月份。

  2、根據教材圓柱、圓錐、球這一部分知識,進行以《做一做》為主題的數學實踐活動,運用所學的立體幾何知識,學做正方體、長方體、圓柱體、圓錐體等,活動時間在四月份。

  3、根據簡單的統計這一知識,進行以《簡單的統計》為主題的數學實踐活動,讓學生進行社會調查,並運用所學的統計知識對所調查的資料進行簡單的統計,活動時間在五月份。

  四、活動組織:

  1、根據學生居住範圍把全班學生分成若干小組,選出能力較強的學生作組長,小組的成員要兼顧學生各方面的表現,並對各小組的活動提出要求。班主任老師要與社群、單位等取得聯絡,徵得社會各方面的大力支援;或請家長幫忙,對於學生的活動能給予方便。

  2、小組活動的時間以學生的業餘時間為主,如週六、週日、節假日等,活動的方式以小組活動為主,也可以在小組長的協調下,合理分工,分散活動。

  3、把每週五夕會的十分鐘時間定為各小組實踐活動的交流與總結時間,班主任教師要了解各小組的活動情況,對活動的形式、內容等進行合理的調整,以達到對學生實踐活動的有效調控;同時各小組長要對一週來的活動情況進行總結,並提出下一週活動的具體要求。

  五、活動步驟:

  1、學生按劃分的小組在組長的組織帶領下,進行社會實踐活動,活動的內容要根據本學期數學實踐活動的主題來確定。每月的具體活動內容如下:

  三月份:

  活動主題:《你喜歡什麼電視節目》

  調查的主要內容:瞭解周圍人們對電視節目的喜愛情況;

  四月份:

  活動主題:《做一做》

  活動的主要內容:

  (1)蒐集長方體、正方體、硬紙盒、實物等。

  (2)把蒐集到的實物用剪刀剪開,觀察各形體展開的面的形狀,各部分尺寸與整體之間的關係。

  (3)準備做紙盒用的硬紙殼。

  五月份:

  活動主題:《簡單的統計》

  調查的主要內容:

  (1)調查近幾屆奧運會中國隊獲得獎牌的情況;

  (2)本校各年級男、女生人數的情況;

  (3)在教師的組織下實際測量各小組學生的身高,體重,並計算各小組男女生的平均身高與平均體重。並記錄所測量的資料。

  2、在教師的具體指導下,對各小組調查的材料進行篩選,刪除與數學知識關係不大的內容。

  3、在學生進行大量的實踐活動的基礎上進行全班學生都參加的數學實踐活動課。(活動時間不限於40分鐘,把準備的活動內容進行完。)

  最新小學數學社會實踐活動方案 篇2

  綜合實踐活動是指一種以學生的興趣和直接經驗為基礎,以學生學習生活和社會生活密切相關的各類現實性、綜合性、實踐性問題為內容,以研究性學習為主導學習方式,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及體現對知識的綜合運用為主要目的的實踐性課程模式。

  一、在思想上提高認識。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知識源於生活,又應用於生活。數學實踐活動是對這句話最好測驗證。現在眾多教師都認識到了它在教學中的地位與作用,但課本上每學期僅有的兩個實踐活動內容,遠遠滿足不了教學實際的需要。教師要帶領學生走出教室,接觸社會,開啟學生的眼界,增加學生的資訊量,使他們看到生活之中處處有數學,數學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有力工具。

  針對一年級學生的特點,結合學生所學的知識,鼓勵學生聯絡生活實際,開展社會實踐活動。我們設計了兩個主題:

  1、對各村種植農作物產值情況的調查。

  2、調查本班學生家長對學生學習情況、學校教育工作支援情況的調查。透過本學期的數學實踐活動,我們認為:開展好數學實踐活動,教師任重而道遠。我們應不斷學習和思考,不斷探索和嘗試,構建具有個人特色的數學實踐活動教學模式,為學生數學能力的提升,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努力,再努力!

  二、培養學生多方面能力

  1、觀察能力。如學習了“找規律”與“觀察物體”後,學生們經常留心觀察生活中的事物,從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與探討研究問題,觀察能力也隨之得到提高。

  2、動手操作能力。

  3、交流表達能力。數學實踐活動課為學生提供合作與交流的廣闊空間。數學交流主要表現在學會與他人合作,能與他人交流思維的過程與結果,初步形成評價與反思的意識。

  4、質疑思考能力。在開展“找找生活中的角”活動中,學生結合身邊一些物體指出角的存在。可有個別學生觀察得很細緻,他們發現生活中許多“角”的兩條“邊”不夠直,頂點不尖,有點鈍,並提出質疑:生活中的“角”並不像數學課本中描述的那樣規範。經過大家激烈的探討、驗證與交流,總結出生活中物體表面的角與數學課中嚴格意義規定的角存在著一定的聯絡和區別。

  5、創造能力。傳統教學方法以及問題的答案往往是單一與絕對的,這不利於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創造性思維的特點是能從多角度、多層次與多側面地分析問題,從而產生許多聯想。

  三、活動中教師與學生的關係

  在綜合實踐活動中,教師不再是傳授者,而是促進者,作為促進者的關鍵是促進學生自主學習,促使學生自己去感知體驗、實驗觀察、探究研討。教師成為學生最可信賴的心理支援源。在綜合實踐活動中學生不再是一個被動的接受者,而是一個充滿主動精神的探索的主體,一個提出問題並嘗試解決問題的研究者。師生之間是合作的關係,共同投身於問題的研究過程,共同享受成功的喜悅。

  四、數學實踐活動教學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1、制定切實可行的活動計劃

  教師要充分挖掘教材中可以利用的教育因素,緊密聯絡學生的學習與生活實際,以及學生知識水平與認知能力的狀況,努力做到目的明確,計劃周密。

  2、開展實踐活動要符合學生的年齡特徵

  初中學生,他們的主體意識逐漸增強,又有一定的數學知識基礎與社會生活經驗。因此,一般以開展"具體操作、實地測量、參觀調查、小課題試驗"等活動內容為主,逐漸培養學生髮現、探究與應用的能力意識。

  3、轉變教師角色,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數學綜合實踐活動要求教師把學習的主動權與個性發展權還給學生,讓學生唱“主角”。教師要從知識的傳授者轉變為活動的組織者、指導者和參與者。

  4、做好綜合實踐活動的評價工作

  客觀、正確的評價具有一定的導向性與激勵性,因此要積極做好綜合實踐活動課的評價工作,發揮積極的激勵作用。

  最新小學數學社會實踐活動方案 篇3

  一、指導思想:

  數學是研究數量關係和空間圖形的一門學科,它具有基礎性和人文性。數學是知識海洋中一顆璀燦的明珠,它有助於啟迪智慧,開發智力,培養創新意識和提高實踐能力。“我是小小數學迷”數學節活動旨在培養學生對學習數學的興趣,提高學生的數學基本能力,讓學生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學會用數學的眼光去關心環境,關心社會,去獲取和發現新的知識,使學生從中體會到數學學習的成就感,從而增強學習數學信心,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

  二、活動目的:

  1、透過形式多樣的解決實際問題的訓練,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2、透過設計手抄報等實踐活動,培養學生創造美、欣賞美的能力。

  3、進行數學小論文的評比,促使促進學生用數學的眼光來觀察生活,學會用理性的思維來研究問題,進而展示學社的數學才能,體驗數學的價值。

  4、透過豐富多彩的活動,充分讓學生感受到數學的魅力,切身體會到數學在成長過程中的作用,進一步激起愛數學、學數學、用數學的熱情,形成校園良好的數學學習氛圍。

  三、活動時間:

  四、活動參與物件:

  全體學生及數學教師

  五、活動安排:

  1、一本課外書

  閱讀數學家的故事,汲取數學家的智慧和孜孜不倦的奮鬥精神,促使學生愛上數學,逐漸形成理性精神。閱讀數學家或者數學科普作家的書籍,如李毓佩、談祥柏的書籍,讓學生學會數學地思維,並進行一些基本數學思想方法的滲透。然後在學生充分閱讀的基礎上,開展讀書交流會。

  2、一份手抄報

  教師首先在內容選擇和版面設計上進行指導;然後採用小組合作或者個人獨立的方式進行手抄報的設計;其次在學生完成之後,教師組織展評,並評出一(2人)、二(3人)、三等獎(5人);最後挑選出最精美的手抄報進行張貼展示。

  3、一則小論文

  讓學生留意身邊的數學問題,關注一道問題的解決,實現解題方案的多元,寫一篇數學日記。教師在學生原有作品的基礎上進行修改、加工、潤色,讓學生二次作文,形成較為成功的小論文。每班上交5到10篇數學小論文,形成《數學未來星》的小冊子。

  4、一次小競賽

  我們利用學生“好動”“好勝”的心理,結合本學期的數學學習內容,設計一些具有生活情境的實際問題,激發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興趣,促使每個學生都積極參與。

  根據學生在四方面的綜合表現,評選出“XX年度明道數學之星”頒發證書和獎品。

  最新小學數學社會實踐活動方案 篇4

  活動任務:

  1、完成圓臺周長的測量。

  2、按方位找出已放物品

  3、用所得物品進行主席臺設計

  活動目標:

  1、學生能夠運用給定的工具,嘗試採用不同的方法完成中央圓臺的周長測量。

  2、學生能夠運用所學知識實地判定方向,依據所給的方位描述,找出預設的物品。

  3、學生能在找尋物品後,依據自己的審美標準,結合物品設定,合理佈局,設計方席檯布置,達到美觀大方。

  4、在活動中,學生能積極討論,小組合作,鍛鍊協作能力。

  活動形式:本次活動共分紅、黃、藍、綠四個小組,採用小組合作的形式進行,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評價,協調共進。

  活動安排:

  1、實際測量:根據所提供的工具(繩子,捲尺,量角器),小組內合理分工,可採用不同的測量方式,在規定時間內,比一比誰能最快完成任務為勝。

  2、廣場探寶:事先按預設方位,把“寶物”依不同的方位埋好,有不同顔色的標識,各小組依手中的方位描述,找出與自己組顔色相對應的寶物,不能拿其他組的,看哪一組用時最少為勝。

  3、小小設計師:根據所尋得的寶物,小組內討論,共同設計出廣場主席臺的.佈置工作,佈局要合理,美觀大方,用時少,並能清楚表達自己組設計者為勝。

  活動過程:

  同學們今天我們齊集櫻桃溝廣場,進行實踐活動。這是一個難得的機會,本次活動我們將完成闖三關任務,希望同學們在活動中積極動腦、動手,共同協作,完成任務。

  一、活動介紹

  教師把學生集合後,講明本次活動的主要目的和活動的規則及評價方法,並把學生進行分組,每組選出組長一名,記錄員一名,便於組織。每組要自己商定各組的名稱和口號。

  杜:組織學生進行分組,發放組別標識,評選組長等。

  王:講解本次活動各個環節的活動規則,發放活動安排表及活動記錄表

  二、實踐操作

  (一)實地測量

  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領取“實地測量”所分配的工具,小組成員在組長的帶領下,小組內商定測量方案(為時2分鐘)後,各組分散進行實地測量,用時5分鐘,在5分鐘內完成任務者,比一比認證量的快,認證量的準,勝出者得星一顆。

  杜:活動其間關注學生的測量情況

  王:關注活動時間

  教師在此活動中要關注學生採用的測量方法,對活動中存在的問題和活動中出現的亮點,在活動後進行小結。

  杜老師:進行本環節的總結。

  王:對本環節成績進行公佈,指導進行下一個活動。

  (二)廣場尋寶

  按第一關完成的先後順序,開始進行第二關廣場尋寶,(教師要記錄好時間)學生按發給的方位描述圖,小組合分工,誰能又快又準的找出屬於自己組的寶物。

  杜、王:發放方點陣圖

  教師在活動中,要關注學生的活動情況,尤其是小組中的分工合作,對於合作效果好的小組,給予肯定評價,並對其採用的分工方法進行剖析,讓學生對合作價值有所瞭解。

  王:本次活動中學生的表現進行總結

  杜:對本次活動的成績進行公佈。

  三、小小設計師

  完成廣場尋寶後,各小組到教師處領取各組的展板,小組內討論,自主設計,完成對主席臺的佈置設計。

  設計好後,由各組的發言人,對本組的設計進行闡述介紹。

  四、活動總結

  根據三關完成的情況,對各組的活動情況進行評價,重點指出各小組所表現出來的優點,評出本次活動中表現最好的小組,授以“實踐小能手”稱號。

  杜老師:對本次活動進行整體的評價

  王老師:公佈最終的活動成績。

  最新小學數學社會實踐活動方案 篇5

  活動目標:

  (一)知識訓練點。

  1、鞏固長方形、正方形的周長及面積的計算方法。

  2、使學生能根據乘、除法的含義及實際情況預算所需材料。

  (二)能力訓練點。

  1、在操作、觀察、想象等學習活動中,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2、培養學生綜合運知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意識和能力。

  3、培養學生多角度思考問題的意識與能力,並培養其最佳化意識。

  4、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

  (三)德育訓練點。

  培養學生的協作意識與協作能力。

  活動準備:教師準備多媒體軟體一套。

  學生每組準備房子、圍牆(可拼拆)、門等模型。

  活動過程:

  一、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1、教師敘述:小強的奶奶家最近蓋了新房子,(螢幕顯示房子)新房子所佔地面呈長方形,長15米,寬5米。

  這幾天,小強的奶奶正尋思著要砌圍牆,她準備圍出一個長20米、寬10米的長方形,連圍牆上的鐵門也買好了,鐵門寬2米,但是,她還沒想好究竟怎麼砌。同學們,今天我們都來當“小小設計師”,幫小強的奶奶出出主意,好不好?

  2、讓學生充分發言。然後教師概括:對學生提出的合理化建議予以肯定,同時指出:今天這節課重點來研究一下圍牆的位置。

  二、協作研討,探求方法

  1、小組活動。

  發給每個小組房子、圍牆(可拼拆)、門的模型,讓學生互相合作,動手操作,設計圍牆的位置。

  2、小組彙報。

  每個小組派一名代表上臺演示,並說明自己的設計方案,根據學生演示在電腦上顯示出實物圖,並抽象出平面示意圖。

  估計可能會有以下幾種方案(陰影部分表示房子,粗線表示鐵門):

  3、深入研究。

  (l)猜一猜。

  請學生猜一猜,小強的奶奶會選擇哪一種方案,並初步說明理由。(鼓勵學生從多種角度去考慮)

  (2)算一算。

  a、提問:怎樣才能預算出砌圍牆共需多少塊磚?

  如果砌1米長的圍牆需要200塊磚(顯示實物圖),那麼你們能算出砌自己設計的圍牆大約需要多少塊磚嗎?圍出的空地面積呢?(顯示下表:圍牆長度。所需磚的塊數、圍出的空地面積資料暫空,待填)

  b、學生分組計算。

  c、彙報。教師根據學生的彙報逐步顯示完成下表:

  (3)想一想。

  提問:看看算出的資料,你想說什麼?

  重點思考:

  a、哪幾種最節省材料?為什麼?(回答後閃動表中相應的部分)

  b、哪幾種圖出的空地面積最大?為什麼?(回答後閃動表中相應的部分)

  學生充分發表見解後,教師略作小結。

  三、學以致用,解決問題

  1、出示問題。

  2、獨立設計。

  3、彙報討論。

  (1)指名學生彙報,教師根據學生彙報顯示出平面示意圖:

  (2)討論:哪一種最節省材料?為什麼?

  得出第二種最節省材料。(閃動第二種示意圖中表示籬笆的兩條邊,刪去圖①)

  4、預算材料。

  (1)給出條件:如果用細竹竿作籬笆,每5釐米插一根竹竿,那麼圍出這塊菜地至少需要幾根細竹竿?

  (2)學生計算(如有困難可自由討論)。

  (3)學生彙報:(電腦顯示在示意圖旁)

  正方形面積為4平方米,說明邊長是2米。

  籬笆長度:2x2=4(米)=4OO釐米

  竹竿根數:①400÷5=80(根)

  ②400÷5-l=79(根)

  (4)討論:要不要“減1”?為什麼要“減1”?

  電腦模擬插竹竿的過程:閃動一段5釐米長的邊,插一根竹竿(伴以“叮咚”的聲音),(這樣插四根後中間過程省略,直到最後兩個5釐米)閃動倒數第二個5釐米,插一根竹竿,再閃動最後一個5釐米,(問:還需要再插一根竹竿嗎?為什麼?)閃動那一段圍牆,說明最後一根竹竿可以省略,所以要“減1”。

  四、總結方法,活動小結

  1、總結方法。

  2、評選“優秀設計師”,並委派他們課後把研究結果告訴小強的奶奶。

  最新小學數學社會實踐活動方案 篇6

  小學數學實踐活動是教師結合小學生的有關數學方面生活經驗和知識背景,引導學生以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的方式,開展形式多樣、豐富多彩的學習活動。從廣義上講,實踐活動包括學生在理解數學知識形成,建立數學概念過程中親自進行的動手、動腦、動口等一切操作活動,它貫穿於數學教學的始終。實踐活動是綜合應用的基礎,綜合應用是實踐活動的歸宿。在實踐活動中往往要強調解決實際問題,可見在“實踐活動”中就自然蘊涵“綜合應用”。因此,研究“實踐與綜合應用”,就應該重點研究怎樣為學生創設有數學研究價值的實踐活動。

  一、讓課堂小組合作學習成為學生思維起飛的樂園

  課堂實踐活動小組合作學習是指在教師的引導下,讓學生在課堂內圍繞著問題情景進行的實踐活動,主要有操作型、模擬型等形式。

  1、操作型實踐活動是為解決某一抽象的知識點,讓學生藉助學具操作,將抽象的數學概念形象化,化難為易的一種形式。

  “手和腦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絡,手使腦得到發展,使它更明智;腦使手得到發展,使它形成思維的工具的鏡子”(蘇霍姆林斯基語)。操作型實踐活動能很好地把學生手的動作和腦的思維結合起來,以活地勸促思維,調動學生各種感官參與學習活動,它在小學數學課堂中的某一教片段應用較為普遍。如在教學“數的認識”,讓學生透過數小棒的圓片、撥數位順序表的珠子等大量的具體學具的操作過程抽象出數的概念;教學“分數的初步認識”,讓學生透過摺紙、畫圓等操作方式主動認識分數,都屬於這種形式。又如在“認識物體”教學時,學生透過看一看、摸一摸、搭一搭鞋盒、牙膏盒、茶葉筒等自備學具,並進行“摸物體說特徵”的遊戲活動,學生動眼觀察、動手操作、動腦思考、動口敘說,再引導學生將這些自備“學具”分分類,總結出物體的聯絡和區別,從而很好地認識長方體、正方體、球等基本幾何圖形的特徵。這樣讓學生在動手實踐過程中透過各種感官獲得數學知識,不僅對知識的形成有著重要的促進作用,而且對其學習方法、思維方式以及學習態度的形成都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

  2、模擬型實踐活動是讓學生在教師所創設的有數學價值的模擬情景中進行操作,以感悟體驗主動獲取新知,同時增強數學學習的趣味性、生活性。

  人類在現實生活中遇到的實際問題常常是整合各類資訊而綜合顯現的。我們將“處理”的實際問題引入課堂,讓學生在接近實際情景的實踐活動中應用數學知識和經驗,主動去解決生活中簡單的實際問題。如應用比例尺的知識根據房間的平面圖設計使用方案;運用統計圖表分析NBA籃球技術統計;還可讓學生設計旅遊中租車購票方案、鋪地磚的方案、物品的包裝方案等。學習了幾何圖形之後,讓學生用長方形、正方形、圓等設計出美麗的圖案,裝飾自己的教室、房間。孩子們邊畫邊想,這樣不但鞏固了幾何圖形的畫法,還培養了數學美感。

  模擬性實際活動在課堂教學中比較靈活,可以是一二個片段,也可以貫穿整個課堂;既可以安排在某一階段,也可以單獨設計為生活實踐課。

  二、讓校園實踐活動,成為學生知識運用的舞臺

  當實踐活動內容在教室無法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時,就需要更大的空間,這時我們將活動空間自然延伸到校園中。校園實踐活動主要有測量型、體驗型、調查型等形式,其表現主要有以下幾種情況:

  1、課堂難以描述解釋的數學概念,透過校園實踐活動來幫助學生建立概念,如較大單位千米、公傾的認識等。以千米概念的建立為例,可以先讓學生到校園去走一走,知道一米約有兩步,再讓學生用步測的方法知道“100米有多長”,從而估計操場的一圈有多少米,1千米大約需要圍操場走幾圈,感受“1千米有多長”,最後進行實地測量驗證。還可以讓學生用目測的方法估計學校到哪裡有“1千米”。

  2、幫助學生確立方向感,形成空間表象,到校園環境中親身感受效果更好。如在“方向和位置”教學中,讓學生繪製從家到學校的路線圖,也可以在效遊後讓學生透過回憶,畫出郊遊路線,促進學生形成方向與位置的感受。

  3、調查校園中可利用的實踐活動教學資源。

  一是財產資源,如藏書量、佔地面積、水電費資料等等;

  二是生命資源,如學生成長資料、睡眠時間、運動時間等。

  讓學生用調查資料瞭解自己的成長,還可以讓學生調查統計全校學生的上網時間、學習時間等,用資料分析同學們的學習習慣;三是活動資料資源,我校每學期都要開展許多如藝術節、科技節、運動會等大型活動,在這些活動中有許多可利用的資料(參與人數、獲獎人數等),學生透過調查整理利用分析資料來思考活動中存在的各種問題,從而培養了學生的綜合實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發展創新意識。如透過設計“科技作品的分數展出”這一問題,學生就需要綜合運用空間幾何知識和分類思想等。

  透過校園實踐活動,讓學生親身體驗、感悟,能較好地突破教學難點。如“植樹問題”的教學一直是小學數學教學的一個難點,學生對封閉的、不封閉的路線上植樹,兩端都植樹、兩端都不植樹、一端植樹另一端不植樹等型別很難分清,導致容易出錯。為了解決這一教學難點,可以利用校園實踐活動,讓學生利用課餘時間,到校園尋找植樹問題的生活原型,併合作解決這些實際問題。由於校園裡這類生活原型非常多,學生很容易找,如跨樓梯、花壇四周的護欄和插紅旗、防欄柵、排隊伍等問題都是各種植樹問題的生活原型。透過實踐活動,學生就比較容易掌握植樹問題的數量關係,輕鬆地做出正確解答。

  校園實踐活動比提煉出來的“純”數字問題更具綜合性、開放性、體驗性和挑戰性。因為校園是學生生活的主要場所,學生非常熟悉校園環境,學生在校園實踐活動中能自常見地綜合運用數學知識、數學思維方式、生活經驗等,在生活情景中使學生能容易切身感受到數學的優越性以及數學與社會生活的關係,懂得數學的真正價值。因此,教師要充分挖掘校園資源,加強校園實踐活動,提高學生真正參與社會生活的能力,真正體現了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發展的理念。

  三、讓校外實踐活動成為學生能力發展的天地

  數學知識來源於生活實踐,又應用於生活實踐。現實生活、生產中處處蘊涵著數學問題,把數學經驗生活化,運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問題是數學學習的出發點和歸宿點。因此教師應創設條件充分利用社會資源,讓學生走出校門、走向社群,加強校外實踐活動,使學生了解數學在生產生活中的應用,在社會情景中體驗數學的價值,樹立學好數學的信心。

  校外實踐活動形式比較廣泛,主要包括製作型、調查型、測量型和課題型實踐活動等幾種形式。讓學生製作一個正方體或長方體屬於製作型實踐活動。在學習“利率”之前,讓學生做以下幾項實踐活動:檢視銀和地利率表;把自己的部分零花錢存入銀行或提取自己或家庭的存款;請教家長或銀行工作人員講解存款單和利息清單上的有關內容,瞭解利率的相關知識。這就是調查型實踐活動。教學“計量單位”,可以進行測量型實踐活動。學習面積單位之後,就可讓學生測量自家客廳、臥室的面積和估測社群、院子、廣場的佔地面積。學習體積單位後,可讓學生估計小到教室大到醫院門診大樓、火車站主樓的體積。

  課題型實踐活動也是校外實踐活動的好形式。小學階段課題型實踐活動易採用小課題研究,讓學生在大量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分析和解決問題,最終以數學小報告或小論文的形式體現。比較常見的是學習了某一系統知識之後,組織引導學生的馬所學的知識聯絡運用於生活實際,既可以使數學知識得到繼續、擴充套件和延伸,又可以促進學生探索意識、發現問題意識和創新意識的形式。如學了“可能性”組織學生分析社會上的一些摸獎、買彩票的中獎機率問題;

  學習“百分數”後,引導學生去超市調查,尋找有關商品降價、打折或其他促銷手段的資訊,想想怎樣購物最合算。再如我校新校區建設,針對“怎樣使新校區設計得更合理、更美麗?”這個問題,設計實踐活動,組織學生開展實地測量、展開想象、科學規劃,最後起草方案,向學校提出了合理化建議。

  又如數學實踐活動“可怕的白色汙染”,讓學生到社群透過調查統計塑膠袋個數的活動,經歷資料的收集、整理與描述和分析的過程,加強對不同統計量意義的理解,並且在活動中綜合運用所學的知識和技能,感受到亂丟塑膠袋的行為會對大自然造成汙染,以此喚起學生的環保意識。

  這一實踐活動大大超越了數學課堂的範圍,它既需要學生有綜合運用數學知識的能力,又需要學生積極思考、主動與同伴合作,積極與他人交流,無形中促進了學生知識、技能、情感及實踐交往、創新能力的協調發展。在低年級記數學日記也是一種很好的形式,當學習了某一單元的知識後讓學生自己到生活中找一個能用這單元知識的問題加以解決,並記錄下來。

  實踐證明:I字生髮現生活中數學的觸角可謂無處不在,有的學生根據書本的難題引申到實踐生活中並加以拓展,有的學生提出新的數學方法(如一位一年級學生就在自己的數學日記中寫“乘法湊十法”),有的學生記錄生活中一次運用數學解決問題的經歷……真是豐富多彩,孩子的數學視野真是寬闊無比!

  小學數學實踐活動能讓學生獲得對數學知識的良好的情感體驗,逐步形成用數學眼光觀察事物的意識和興趣,讓學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理解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主動提出和解決問題,獲得數學活動經驗。教師只要充分利用課堂資源、校園資源、社群資源,整合教學內容,設計具有一定挑戰性和綜合性的問題,創設有數學研究價值的實踐活動,組織課堂、校園和校外等多層面的實踐活動,才能幫助學生綜合應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經過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有助於學生溝通數學與生活的聯絡,鍛鍊學生構建數學模型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讓我們放開教師“呵護備至”的雙手,讓學生在數學的殿堂中找到連線活動的通道,成為真正的探索者吧。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