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振興考核準備情況彙報範文(通用7篇)
鄉村振興考核準備情況彙報範文(通用7篇)
在日常學習和工作中,我們接觸到彙報的場景越來越多,彙報可以是書面的,也可以是口頭的陳述,如果有PPT的話則更加正式,怎麼樣才能完成優秀的彙報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鄉村振興考核準備情況彙報範文(通用7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鄉村振興考核準備情況彙報範文(通用7篇)1
20xx年是脫貧攻堅工作取得全面勝利接續推進鄉村振興的起步之年,趙棚鎮認真貫徹中央、省、市關於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決策部署,嚴格落實“四個不摘”要求,堅決守住規模性返貧底線,鞏固“兩不愁三保障”成果,切實做好有效銜接各項工作。現就工作情況彙報如下:
一、基本情況
趙棚鎮是全省27個革命老區鄉鎮之一,轄有16個行政村,307個村民小組,總人口11001戶38006人,總面積112.4平方公里,一般農戶10156戶,系統內幫扶物件841戶1991人,其中監測戶以外的脫貧戶816戶1932人、脫貧監測戶6戶13人、邊緣易致貧戶18戶44人、突發嚴重困難戶1戶2人、易地扶貧搬遷119戶208人,20xx年年人均純收入均在6500元以上。
二、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工作情況
(一)突出銜接重點,持續落實政策。
1、“兩不愁三保障”及安全飲水政策鞏固落實情況。為進一步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趙棚鎮在安陸市脫貧攻堅指揮部的安排下於10月份在全鎮範圍內對照“兩不愁三保障”及飲水安全核心指標,進村入戶開展橫向到邊、縱向到底、不留死角、不留隱患的拉網式大排查。經過為期半個月的摸排全鎮所有農戶象無住危房、飲水安全無保障、醫療費用報銷不達標、失學輟學等現象發生。
2、兜底保障政策落實情況。按照“四個不摘的要求”調整最佳化兜底政策措施,補齊基本民生保障,對脫貧人口中完全喪失勞動能力或部分喪失勞動能力、且無法透過產業就業獲得穩定收入的人口,依規納入低保或特困人員救助供養範圍,做到應保盡保、應救盡救。截止20xx年10月全鎮脫貧人口中落實低保救助818人,特困供養救助256人。
3、產業幫扶政策落實情況。趙棚鎮始終堅持產業發展是鞏固脫貧攻堅成果的根本之策大力開展產業幫扶政策落實工作。一是大力發展實力產業。以伍欣甸園專案為依託,發展高階水果種植,其中3000餘畝的藍莓基地是華中地區最大的藍莓種植基地之一,解決了團山村及周邊400餘勞動力就業,村級集體經濟收入突破8萬元;二是為全鎮247戶脫貧戶、邊緣戶及3個村扶貧車間、1個養雞大棚購買產業保,最大程度降低脫貧戶產業發展過程中的風險,讓脫貧戶能夠放心種、放心養,為產業發展保駕護航;三是積極協助農戶申報產業獎補,目前正在為248戶脫貧戶及三類人員申報產業獎補411620元;四是大力開展消費扶貧,鼓勵機關幹部購買脫貧戶農產品,解決農戶農產品銷難的問題,目前共購買脫貧戶農產品22000元。
4、就業幫扶政策落實情況。始終把就業當做鞏固脫貧的重要性抓手多途徑的開展就業幫扶工作。一是鼓勵脫貧人口、邊緣戶外出務工,20xx年全鎮為538名脫貧、邊緣戶勞動力申報一次性外出務工交通補貼。二是公益崗開發,為了促進脫貧人口就近就地就業,全鎮利用光伏、人社等資金,開發公益性崗位132個,其中光伏公崗52個,人社公益性崗位80個。
5、小額信貸政策落實情況。全鎮現有存量貸款287萬元,其中20xx年新辦理小額信貸5戶22萬元,使用合規,無逾期現象。同時加大對已貸出的扶貧小額貸款的監管和到期預警,確保了資金安全,到期能夠及時收回。
(二)有序開展工作,鞏固脫貧攻堅成果
1、紮實開展防止返貧致貧監測幫扶工作。每月透過部門預警、村級摸排、農戶申請在全鎮範圍內開展摸排,逐一走訪調查會商研判,留存走訪記錄、會商記錄,將退出和納入監測幫扶人員名單報鎮鄉村振興辦彙總,鎮黨委每月召開黨委會,針對鎮振興辦彙總確認名單,逐一會商研判,看每個人是否符合退出和納入條件,最終形成決議報市鄉村振興局,20xx年鎮黨委已開展了10次會商研判。做到早發現、早幫扶,形成完整的動態監測幫扶閉環。目前已透過一事一議解決3戶脫貧戶自費醫療費用過高問題,透過防貧保解決42戶一般農戶醫療費用過高問題。
2、多措並舉開展易地扶貧搬遷後扶工作。以“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為目標,多措並舉開展後扶措施。一是鼓勵有勞動能力的易遷戶外出務工增收,同時為其申報一次性外出務工交通補貼;二是對於沒有勞動能力的易遷戶落實政策兜底;三是利用易遷後扶資金119萬元(易遷戶戶均一萬元)建立油茶深加工車間和藍莓包裝車間,租金(9萬元)按照戶數比例分配至各村對公賬戶,用於優先易遷戶產業發展、特困戶救助和公益性崗位。安置點配套設施按照“十個一”配置齊全。
3、紮實做好扶貧資產管理工作。對已建成的扶貧專案及資產進行全面核查,主要分為經營類資產、基礎設施類資產、易地搬遷類資產,逐一逐級登記,建立扶貧資產清單,對已形成的扶貧資產應納盡納、分級逐一登記造冊,明確各項扶貧資產資訊。
4、有序開展銜接資金專案實施工作。完成20xx年專案庫建設任務,趙棚鎮扶貧產業路建設專案批覆10.2公里,總資金規模408萬元,涉及扶貧資金153萬元。其中趙棚鎮和順村、聯星村、中灣村標段產業路建設5.8公里已完成市級驗收等待資金撥付,團山村、臘梅村、長龍村標段產業路建設4.4公里已基本完工。
三、和美鄉村建設情況
一是加快和美鄉村示範點的施工進度,目前全鎮3個和美鄉村示範點專案建設均已完成80%以上,確保在12月底前完成專案建設的全部內容;二是積極宣傳動員,提升群眾對和美鄉村建設的認識度,充分調動群眾的積極性,鼓勵廣大群眾參與到和美鄉村的、人居環境整治建設中來,不斷增強群眾的幸福感和獲得感;三是組織人員開展冬季夜間治安巡邏,確保冬季夜間治安穩定。
四、實力產業發展情況
一是堅持“紅色沃土,藍莓小鎮”的發展理念,把藍莓種植作為鎮級一大主導產業,目前趙棚鎮藍莓種植面積達3600畝,下一步將著力打造藍莓種植示範基地建設,擴大藍莓種植規模、提升藍莓品質;二發揮趙棚鎮種植大蒜的悠久歷史及“吉陽大蒜”的品牌知名度,在全鎮範圍內連片大規模種植吉陽大蒜,現已在陶廟、東昇、趙棚等村種植大蒜1060畝,目前正在進行“吉陽大蒜”地理商標註冊事宜,進一步擴大吉陽大蒜產品知名度。
鄉村振興考核準備情況彙報範文(通用7篇)2
根據《中共阜陽市潁州區委阜陽市潁州區人民政府關於做好20xx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實施意見》(阜州發〔20xx〕1號)檔案要求,區人社局20xx年主要圍繞穩定居民就業和農民工職業技能培訓等重點任務開展工作,現將相關工作開展情況彙報如下。
一、重點工作開展情況
(一)管好用好鄉村公益性崗位,促進農村人口就近就業。根據《關於繼續實施相關就業幫扶政策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助力鄉村振興的通知》阜州就辦〔20xx〕9號檔案,保持全區鄉村公益性崗位規模總體穩定。目前全區鄉村公益性崗位人員3044人,其中區級開發1967人,根據考核結果發放1-8月份崗位工資1302.06萬元。
20xx年以來透過2+N招聘活動在9個鄉鎮舉辦線下小型招聘會31場,向群眾宣傳就業政策,提供就業崗位。加大帶貧載體建設,目前全區共有就業幫扶車間13個,(居家)就業幫扶基地99個。就業幫扶車間共帶動426人就業,其中脫貧人口130人,(居家)就業幫扶基地帶動6989人就業,其中脫貧人口853人。為在帶貧載體就業的脫貧人口發放20xx年前兩季度就業崗位補貼192.26萬元,為57家帶貧企業發放帶貧補貼29.15萬元,為為7個就業幫扶車間發放第一批車間運營補助14.1萬元。
(二)加大勞務輸出力度,著力提高農民工職業技能水平。充分發揮勞務協作在勞動力轉移就業、人力資源區域流動的延伸擴充套件作用,構建資訊互通、組織最佳化、服務高效的勞務輸出平臺。同時發揮基層就業服務平臺和人力資源服務機構優勢,加大力度促進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20xx年全區外出務工農村勞動力17.48萬人,其中省外務工11.56萬人,省內市外務工1.35萬人,市內區外2.86萬人,其餘區內務工。省外務工中長三角地區3.74萬人,珠三角地區1.13萬人。為跨省外出務工的脫貧人口20xx人發放交通補貼103.7萬元。
加大農民工職業技能培訓工作力度,開展汽車維修、母嬰家政、電子商務、機器系統操作等專業技能培訓,大力培育技能型人才,截至目前培訓農民工1765人次。
二、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是進一步暢通農村勞動力就業崗位資訊獲取渠道,為自然形成的農村勞動力市場提供政策支援保障活力,在鎮村開發更多的就業崗位資訊釋出平臺,蒐集整理全國各地企業招工資訊並定期釋出,及時統計勞動力就業需求,精準匹配崗位推薦就業。二是大力宣傳培訓政策,透過職業培訓學校免費培訓、以工代訓、企業招錄新員工培訓等方式推進農民工職業技能培訓。
鄉村振興考核準備情況彙報範文(通用7篇)3
一、基本情況
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全省少數民族人口21.93萬人,佔全省總人口的0.49%。5個少數民族人口過萬,13個少數民族人口超過千人。與第六次人口普查相比,有三點新變化:一是首次56個民族成份齊全;二是少數民族人口總量增長較快,佔全省總人口的比重從0.35%提升到0.49%;三是外省籍來贛流動少數民族人口增多,世居的少數民族人口有所下降,畲族人口從9.1萬人下降到7.4萬人,流動少數民族人口從3萬多人增長到超過6萬。這是新時代各民族大流動大融居趨勢增強、交往交流交融速度加快、共享改革發展成果更多的結果。
全省共有8個民族鄉、82個民族行政村、398個民族村民小組。黨的十八大以來,民族工作取得顯著成績。尤其是民族鄉村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通鄉通村公路建設和深山區移民搬遷成效顯著,走在全國前列;34個貧困村全部退出,民族地區3690戶14760人如期脫貧,脫貧攻堅、全面小康與全省同步,開啟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江西新徵程。
20xx年以來,我省民族地區按照全國和全省部署,全面推動鄉村振興,實現良好開局。
一是脫貧成果持續鞏固。建立了防返貧監測平臺,對脫貧不穩定戶、邊緣易致貧戶和突發嚴重困難戶做到及時發現、及早幫扶。20xx年5月,我省民族鄉村摸排監測物件203戶415人,全部落實了幫扶措施,有效消除了返貧致貧風險,守牢了不發生規模性返貧的底線,持續鞏固了民族地區脫貧攻堅成果。
二是鄉村振興有序推進。出臺了一系列銜接政策,民族地區脫貧工作機制、政策措施等平穩有序向鄉村振興過渡。16個民族村列為“十四五”省定鄉村振興重點幫扶村,佔比為19.51%,有65個民族村派駐了工作隊。20xx年,民族地區村級集體經濟收入達到100萬元的村開始出現,50萬元以上的村不斷增多;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12.84%,達到18698元,首次超過全省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結束了民族鄉村有統計資料40年來與全省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較大的歷史。
三是創新舉措效果明顯。各地不斷探索推動民族地區鄉村振興創新舉措,如吉安市形成市縣鄉三級黨委書記、副書記聯絡民族鄉村,深入做好民族工作;撫州市做好“兩山”轉化文章,支援民族鄉村把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因地制宜發展生態農業、生態資源+民族文化資源的旅遊經濟,發展特色鮮明;上饒市大力實施“培根鑄魂、共富發展、民族同心、現代化治理”四大行動,工作亮點初顯;贛州市財政安排預算資金210萬元投入民族地區鄉村振興工作,推進效果明顯。
在財政部等6部門組織開展的20xx年度銜接推進鄉村振興補助資金績效評價考核中,包括少數民族發展任務在內,我省取得了六項全“A”的最好等次。這些成績的取得,在於省委、省政府不斷加強對我省民族工作的領導,在於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方略在我省民族地區得到全面貫徹。
二、主要工作
以全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帶動民族地區鄉村振興,促進民族地區與全省共同發展、融入發展,形成了民族團結鞏固、民族經濟發展、社會事業繁榮的良好態勢。
(一)高位推動民族地區鄉村振興。推動民族地區與全省共同發展、共同走向社會主義現代化。一是召開會議專題研究部署。20xx年8月和20xx年3月、4月,省委常委會、省政府常務會議專題研究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推進新時代我省民族工作高質量發展工作。20xx年2月,召開省委民族工作會議暨全省宗教工作會議,要求全省各級黨委政府扛起新時代民族工作責任,全力支援民族地區融入全省、融入當地、融入區域發展,走共同繁榮發展之路。二是出臺政策措施全力推進。今年4月,以省委、省政府名義印發檔案,提出著力抓好民族地區鄉村振興與全省鄉村振興的全方位對接和全過程融合。三是編制規劃方案抓好落實。20xx年11月,省民族工作領導小組印發《江西省民族團結進步事業發展規劃(20xx-20xx年)》,啟動新一輪省直有關部門對口支援民族鄉村工作,提出了推動民族地區鄉村振興的目標任務和具體措施。同時,各設區的市和有關縣(市、區)行動迅速,全面貫徹中央、省委民族工作會議精神,相繼召開工作會議部署民族工作,出臺貫徹中央和省委民族工作會議精神的政策措施,並推動落實落地。
(二)差別化支援促進民族地區鄉村振興。堅持把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納入全省工作大局中統籌推進。20xx年2月,省政府印發《江西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贛府發〔20xx〕5號),提出要“支援和幫助民族鄉、村加快發展”。其他專項規劃和區域性發展規劃都支援民族地區主動融入並服務全省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戰略。同時,組織省直部門持續完善差別化區域支援政策,助力民族地區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一是持續加大資金支援力度。今年,中央少數民族發展資金達到3990萬元,省財政配套資金達到958萬元;安排民族團結進步建立、民族教育等財政預算資金1600萬元,支援民族地區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建立,建設各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基地;在基層組織運轉保障資金安排上,省財政對民族鄉、民族村補助標準分別高於非民族鄉村補助標準40萬元、4萬元,在我國中東部地區是第一個。二是強化基礎設施和民生專案支援。“十四五”期間民族地區農村公路建設專案補助標準(含獎勵資金)較一般地區上浮20%;城鄉一體支援民族地區基礎設施、高標準農田和醫療衛生服務能力、集中供水設施等民生專案建設,提升民族地區鄉村振興的支撐保障能力。三是堅持科技引領。建立科技特派團(員)服務民族地區鄉村振興機制,向民族鄉村派出4個科技特派團、38名科技特派員,探索科技、資訊、人才、資金、管理等要素向民族鄉村集中的新路子,在我國中東部地區也是第一個。四是繁榮發展民族文化。創作推出歌劇《七彩畲鄉》《熱血山哈》和音樂劇《雲上鳳凰》,連續三屆參加全國少數民族文藝會演,均獲優秀劇目獎;成功舉辦第三屆全省少數民族文化藝術節,積極籌辦第三屆全省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鼓勵支援民族文化同區域文化、紅色文化、時代文化深度融合。
(三)對口支援重點幫扶民族地區鄉村振興。連續25年開展省直部門對口支援民族鄉村工作,廣大機關幹部在民族鄉村一線與群眾交往、交流、交心,幫助民族鄉村實施了一系列重大專案,解決了脫貧攻堅、全面小康程序中的許多困難和問題,推動了民族鄉村經濟社會快速協調發展,促進了各民族廣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共同譜寫了全省各民族團結進步的精彩華章,形成了江西民族工作的特色品牌。20xx年至20xx年開展的第五輪省直部門對口支援工作,各部門幫扶資金達到2.6億元。20xx年11月,省民族工作領導小組印發《江西省民族工作領導小組成員單位第六輪對口支援民族鄉村經濟社會發展工作方案》,提出透過五年對口支援工作,使受援民族鄉村振興基礎更加紮實,融入發展、共同發展水平更高提升,民族團結進步事業更具特色。截至目前,24個省直對口支援單位全部編制了工作方案,各單位的主要領導或分管領導多次赴受援民族鄉村開展調研,指導、排程支援措施落實,安排幫扶專案30多個、幫扶資金2186.3萬元,協調爭取其它專案資金20xx多萬元。贛州、吉安、上饒、鷹潭、撫州和會昌、樂安、泰和等有關市、縣相應開展了市直、縣直單位對口支援民族村、民族村小組工作,做到了對口支援全覆蓋,形成了各級各部門整體發力推進民族地區鄉村振興的良好局面。
(四)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建立助推民族地區鄉村振興。堅持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作為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區鄉村振興的主線,引導各族群眾牢固樹立休慼與共、榮辱與共、生死與共、命運與共的共同體理念。在落實中央和省委會議檔案精神、實施民族團結進步事業發展規劃、開展對口支援工作、安排使用少數民族發展任務資金專案等方面,都堅持向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聚焦發力,把深入推進民族團結進步建立作為民族地區鄉村振興的特色。按照人文化、實體化、大眾化總要求,大力支援各地各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基地建設,不斷深化各個層級民族團結進步建立梯度推進、升級提檔,著力推進民族地區鄉村振興與對口支援工作深度融合。近年來,25個單位先後被評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建立示範單位、4個單位被評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基地,1個民族鄉列入全國民族團結進步建立重點示範基地,33個單位被評為全省民族團結進步建立示範單位,在鄉村振興的時代實踐中做實做深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工作。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引領民族地區鄉村振興,正在全省形成更加廣泛的共識共為。
三、存在問題
當前,制約民族地區鄉村振興和高質量跨越式發展的深層次矛盾仍然存在,面臨的任務依然繁重。
一是民族地區產業振興的基礎還不牢固。一方面,民族地區傳統主導產業向優勢產業整體邁進步伐滯緩,尤其是毛竹、油茶、水稻等傳統產業規模小、分佈零散、產業鏈短的矛盾尚未得到解決。另一方面,重大基礎性生產設施支撐保障能力還有不足,6個有大面積毛竹林的民族鄉生產性林道、便道開設不足,8個民族鄉不同程度存在山洪和旱澇安全隱患,制約了產業發展振興和資源開發利用。
二是民族地區人才還比較缺乏。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民族地區各類人才缺口較大,尤其是科技示範、創業引領、文化藝術等方面人才缺乏,一定程度上制約鄉村振興和高質量發展。一方面是人才總量偏少,外出務工勞動力多數從事勞動密集性行業,人才成長環境和質量受限。另一方面,在鄉在村人才流出加快,有的民族鄉村反覆出現再注入再流失現象。
三是民族地區文化發展還存在不足。在文化傳承保護上,少數民族文化傳承和保護面臨人才缺乏的困難,一些村莊的民族文化景觀、歷史記憶和鄉村特色風貌加速流失。在文化發展振興上,一些地方在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推動時代文化、民族民俗文化、紅色文化、區域文化深度融合上,理念不新、質量不高,在講好民族團結故事、做好文旅結合文章等方面有差距。
四是民族地區生態優勢發揮還不充分。我省民族鄉村大多處在江河、溪流的源頭和上游,生態環境優美,生態優勢突出。但把“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的能力還不足,對如何把生態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競爭優勢和發展優勢辦法不多、效果不佳。此外,民族地區農村人居環境的整治和改善,道路、供水等基礎設施的升級和改造,還存在一定困難。
五是民族地區的基層組織建設還需加強。民族地區以基層黨組織為核心、各類群眾性組織為基礎,引領鄉村振興的組織格局尚未形成。民族地區村級黨支部書記中,50%以上超過50歲,大部分只有高中或高中以下文化水平。同時,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經濟性組織發展不充分,體育協會、文化藝術協會等群眾性組織發展不健全,影響了民族地區鄉村振興。
四、下一步工作打算
認真貫徹落實中央和省委關於推動新時代民族工作高質量發展的決策部署,推動民族地區落實“三新一高”要求,紮實全面推進民族地區鄉村振興,共同打造新時代鄉村振興樣板之地。
一是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推進民族團結進步建立。把民族地區鄉村振興與民族團結進步建立有機結合,在鄉村振興實踐中深化民族團結進步建立。透過民族團結進步建立,豐富創新民族地區鄉村振興的內涵,使中華民族共同體理念紮根各民族群眾心靈深處。把民族團結進步建立活動同革命傳統教育、愛國主義教育活動相互融合,打造江西民族團結進步建立工作的升級版。推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宣傳進鄉村,形成點面結合的江西特色。弘揚偉大建黨精神,傳承紅色基因,促進紅色文化、民族文化與民族團結進步宣傳教育深度融合,培育形成江西經驗。在民族地區建設一批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實踐基地、示範基地,推動民族團結進步建立落實落地。
二是持續推進民族地區鞏固脫貧攻堅成果銜接鄉村振興。做好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文章,強化新老政策有效接力,既不延長銜接過渡期,又確保民族鄉村同步之後不掉隊。把民族鄉村納入各級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範圍,明確民族鄉村享受鄉村振興重點幫扶村待遇。在民族地區實施一批基礎設施和產業發展重大專案,著力解決民族地區基礎設施支撐保障能力不足和產業發展質量不高問題。有針對性加大民族地區人才培養力度,實施“走出去、請進來”戰略,協調農林院校、職業院校、科研院所、文藝院校舉辦專業專題培訓,專門培養產業發展人才、文化藝術人才。紮實開展科技特派團(員)服務民族地區產業發展工作,加大對民族地區科研專案扶持力度,以科技力量驅動民族地區產業高質量發展。
三是創新對口支援民族鄉村工作。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作為新時代民族工作的“綱”,成為對口支援工作的嶄新抓手和重要內容。支援對口支援部門參與民族鄉村第一線黨建工作和民族團結進步建立工作,架起省、市、縣各部門和民族鄉村“聯創共建”的橋樑。創新對民族地區鄉村振興的幫扶方式,注重市場引導、“兩山”轉化、文旅融合,支援民族地區發展新經濟新業態。增加省屬國有企業、省級農業龍頭企業、文藝院校(劇團)分別對口支援8個民族鄉,形成政府、企業、文藝院校(劇團)疊加式幫扶機制,培育和提升民族地區幹部群眾的市場化理念、“兩山”轉化能力和文旅融合水平,引領民族地區產業發展市場化經營、生態資源高效化利用、文化旅遊融合化發展,以點帶面促進民族地區鄉村振興。
四是全面提升民族地區鄉村治理能力和水平。把黨的領導貫穿民族工作全過程,形成黨委統一領導、政府依法管理、統戰部門牽頭協調、民族工作部門履職盡責、各部門通力合作、全社會共同參與的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格局。指導督促各地各相關部門落實落細具體工作,解決民族地區急難愁盼的實事。加強基層民族工作機構建設,把民族事務治理納入社會治理網格化體系,充實工作力量,保障工作經費,建立完善縣鄉村三級民族工作網路,防範化解民族工作領域風險隱患。健全民族鄉村幹部隊伍培養、配備、管理、使用機制,健全完善考核激勵機制,注重在一線淬鍊幹部,選優配強“領頭羊”,將能力強、有潛力的少數民族黨員納入後備幹部庫。
鄉村振興考核準備情況彙報範文(通用7篇)4
20xx年,我鎮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總要求,以實現農業高質量發展為主線,以增加農民收入為核心,以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為突破口,以推進鄉村人居環境整治為著力點,全面推進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推動了農業提質增效、鄉村文明進步、農民增收致富。現將有關工作情況彙報如下:
一、20xx年鄉村振興工作推進情況
今年以來,青山橋鎮凝心聚力抓產業,邁出了鄉村振興的新步伐。
(一)利用三個閒置。利用老舊的學校、村部等閒置資產,透過招商引資發展產業;租用閒置的農房集中發展雲芝、羊肚菌、食用菌等現代農業,增加村民收入;引導一批婦女和中老年閒置勞動力參與技能培訓,投身鄉村振興產業發展熱潮。
(二)堅持三個培育。培育加工產業。有效引進電子、鞋業、飲用水生產等產業,拉動農村經濟發展;培育高效農業。鼓勵發展羊肚菌、雲芝、魔芋、稻魚輪作等高效農業產業,實現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飛躍;培育種養大戶。構建一支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的新型職業農民隊伍,為鄉村振興奠定堅實基礎。
(三)把握三個重點。實現產業轉移承接。適應經濟發展形勢,做好產業承接,引導製鞋、電子加工等勞動密集型企業向我鎮轉移,努力發展鎮域內工業企業。實現資本轉行銜接。透過鄉村振興的帶動,引導房地產、工業資本等投資到農業產業,給鄉村振興帶來活力和希望。實現產業鏈延伸對接。對接經開區美妝谷和現代農業園,積極承接其原材料的種植和加工,發展黃桃、迷迭香、魔芋等種植業,提高產品的經濟附加值,提升產業經濟效益。
(四)引領三支力量。“黨建+能人”治鄉。吸收本地能人進入黨組織隊伍和“支村”兩委隊伍,積極參與鄉村治理,帶領群眾致富。“鄉友+資源”回鄉。發揮在外鄉友的資金、資產和人脈優勢,引導回鄉創業,加快鄉村振興步伐。“資本+專案”下鄉。在鄉村振興的大背景下,農村將是經濟發展的大舞臺,引導轉型企業在鎮域內紮根,運營專案建設,壯大產業資本,服務廣大農村。
二、各點的推進情況
20xx年我鎮申報6個美麗宜居村莊點位,以現有的屋場分佈、地形地貌、特色文化為基礎,以長沙市美麗宜居村莊建立45條驗收指標為指導,組織召開村支兩委會、戶主會進行動員宣傳、研究討論,確定點位實施範圍,鋪排建設專案內容,制定實施計劃,邀請專業的設計公司進行屋場規劃設計,充分調動群眾參與積極性,籌資籌勞,並將住戶房屋分佈圖、規劃設計圖、戶主明細表、建立專案鋪排表、住戶籌資籌勞計劃明細表、建立專案實施計劃表公示在屋場的核心位置,接受群眾的監督。
為推動建立點位的施工進度,我鎮建立聯村、聯點、駐點工作機制。聯村領導統籌協調所聯美麗宜居村莊建設全面工作。聯村幹部聯點,督促建立申報、實施進度等。駐村幹部及一名村幹部駐點,負責每個美麗宜居村莊的具體實施和建設,幫助協調解決建設過程中的矛盾糾紛和籌資籌勞等具體事宜。現將我鎮6個美麗宜居村莊推動建設情況彙報如下:
(一)石獅橋村石壩灣美麗宜居村莊。位於青山橋鎮石獅橋村二組,共52戶,181人。計劃投入220萬元,已動員群眾籌集資金125500元,完成水溝護砌、清淤、安裝護欄;山塘護砌、清淤、護欄安裝;公路拓寬;苗木栽培、修剪;節能路燈安裝、維護;廣場提質改造、安裝健身器材;垃圾分類場建設;石友元、胡澤良危房拆除;牆面美化;水稻、油茶、魔芋種植;各類文化宣傳欄安裝;群眾議事廳建設。
(二)石獅橋村安家灣美麗宜居村莊。位於石獅橋村九組,共54戶,254人,計劃投入260萬餘元,已動員群眾籌集資金395280元,已完成山塘護砌、清淤、安裝護欄;水渠護砌、清淤;公路拓寬;苗木已栽培,修剪;安裝節能路燈;廣場提質改造、安裝健身器材、群眾議事廳、娛樂活動中心建設;杆線移除;公共設施整治已完成;建立汙水處理設施;胡普如危房拆除;牆面美化;水稻種植;各類文化宣傳欄安裝。
(三)青山橋社群景德觀美麗宜居村莊。位於青山橋社群二十組、二十一組;共126戶,541人,計劃投入180萬餘元,已動員群眾籌集資金20000餘元,已完成黃桃基地等產業專案建設,完成綠化、亮化、健身廣場建設;拆除破舊烤煙房,正在進行標準化停車坪建設。
(四)心田村湖竹塘美麗宜居村莊。位於心田村湖竹組、毛咀組,共66戶,328人,計劃投入180萬餘元,已動員群眾籌集資金50000餘元,已完成魚塘護砌、部分公路護砌,廣場清基整平,完成約1公里道路黑化及兩旁綠化、亮化,推進小微水體建設。
(五)田坪村排門美麗宜居村莊。位於田坪村十三組,共57戶,273人,計劃投入180萬餘元,已完成楚之源農副產品加工廠、長沙隆隆食用菌種植基地等產業專案建設,已完成部分綠化、亮化、生態停車坪、仿古城牆等建設。
(六)竹峰村朝陽灣美麗宜居村莊。位於竹峰村四、五組,共72戶,338人,計劃投入280萬餘元,已完成“稻魚共生”等產業專案建設,啟動了文化廣場建設,河道護砌和兩旁景觀道、步道建設已完成徵地。
三、目前存在的問題和困難
(一)產業發展受限。經濟發展缺乏強有力的產業支撐和產業帶動。農業主導產業和完整的農產品深加工產業鏈條缺乏,產業結構分散單一,沒能形成規模化,“一鎮一特”、“一村一品”特色不明顯。缺乏龍頭專案,影響經濟的持續增長,容易導致動力不足。
(二)基礎設施落後。歷史遺留債務繁重,財政增收乏力,各村(社群)發展不充分、不平衡,村級集體經濟提升困難,導致基礎設施配套滯後,美麗宜居村莊建設進度遲緩。
四、下階段工作打算
(一)發展優勢產業。與湖南農大合作,建設雲芝大棚20畝,種植40萬個菌包,預計產量8萬斤,預計實現盈利80萬元左右。建設羊肚菌標準大棚200畝,預計實現盈利400萬元,透過培養本地人才、市場引導和企業帶動,逐步實現穩妥推廣。發展羊肚菌200畝,逐步做大優勢產業,廣泛開展農產品產銷對接活動,從而帶動和實現農民收入穩步增長。
(二)快速推進美麗宜居村莊建設。進一步發揮群眾的主體作用,透過組織外出觀摩、召開戶主會等方式,充分調動群眾參與建設的積極性,讓群眾成為美麗屋場的“締造者”。群策群力、籌資籌勞,積極參與“院美”“室美”“人美”“廚廁美”“村莊美”的美麗屋場打造,提升群眾滿意度和獲得感。
(三)著力現代農業產業領軍人才培育。突出新型職業農民、農民合作社帶頭人、農村創新創業帶頭人、農村電商人才、鄉村工匠等領軍人才培育,滿足鄉村振興戰略的人才需求。
(四)深入挖掘革命傳統文化。青山橋鎮紅色文化資源豐富,散葬烈士73處,市級紅色資源點12處,深入挖掘革命傳統文化,建設紅色文化紀念館和文化廣場,讓廣大黨員、群眾在潛移默化的革命思想文化薰陶中受到啟發教育,內化成自身的優良品質。
鄉村振興考核準備情況彙報範文(通用7篇)5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黨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抓好鄉村振興、促進農民增收、繁榮農村經濟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近年來,特別是今年以來,我們深入貫徹落實上級各項部署要求,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不斷加大強農惠農富農力度,鄉村振興工作取得顯著成績,為全縣各項事業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
一、主要成效與做法
(一)扛牢政治責任,脫貧攻堅取得決定性勝利。全縣66465戶、163616名貧困群眾全部脫貧,109個省定扶貧工作重點村全部“摘帽”,建設各類產業專案495個,建成運營扶貧車間545個,其中248個發展為中小微企業,為全國扶貧車間現場會、全國“萬企幫萬村”扶貧車間現場會提供了觀摩現場。
(二)發揮產糧大縣優勢,狠抓糧食生產不動搖。緊抓整縣制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和亞行貸款黃河流域綠色農田建設專案,強力推動“藏糧於地、藏糧於技”落地落實。20xx年小麥種植面積145萬畝,實現夏糧收穫14億斤以上,預計秋糧收穫面積120萬畝、產量12.9億斤;深入實施糧食產業鏈條延伸工程,著力推動糧食“產購儲加銷”全鏈條一體化發展,國家農業產業強鎮糧食深加工專案年底投用。成為全省農業專業化社會化服務機制創新試點縣。
(三)依託民營經濟活躍優勢,狠抓農業生產經營主體培育。紮實推進新型經營主體提升行動,規範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運營發展,推動種養加、產供銷、貿工農有機結合、一二三產深度融合,全縣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到5432家,其中國家級示範社8家、省級42家;規模以上農副產品加工企業達到208家,省級以上龍頭企業8家,位居全市首位。
(四)聚焦產品效益提升,狠抓農業品牌建設。在全市率先發布“好鄆來”農業區域公用品牌和“e品好鄆”電商區域品牌,“三品一標”發展到192個,市級以上“一村一品”專業村達到25個,“鄆半夏”榮獲國家地理標誌認證,2個鎮納入省級、1個鎮納入國家級農業產業強鎮建立範圍,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透過掛牌認定。省農科院牡丹、蘆筍產業研究院落戶鄆城,成為國家肉牛優勢產業叢集建立縣、國家級綠色種養迴圈農業試點縣、全省科技支撐型鄉村振興齊魯樣板示範縣、全省首批省級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
(五)圍繞農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穩固農村基層基礎。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連續多年超過城鎮居民收入增幅,去年達到15449元,全縣人均居民存款達到5萬元,實現了藏富於民。新改建農村公路2800公里,戶戶通、自來水實現全覆蓋,建制村實現村村通客車,鄉村學校、醫院、養老院等逐步規範提升,新建村史館、文化館200餘處,農家書屋、健身廣場實現全覆蓋。圓滿完成村“兩委”換屆,年齡結構、學歷層次均實現大幅最佳化,“一降一升一強”目標順利實現,基層黨組織戰鬥力不斷提升。產權制度改革有力有效,累計清查集體資產12.9億元,股份經濟合作社實現全覆蓋,其中村級黨組織領辦創辦合作社428個,全縣村(社群)集體經濟收入5萬元以上的村達到579個、佔比87.3%,10萬元以上的376個、佔比56.7%。基層治理有力有效,探索實施村級“小微權力”清單制度,率先開發“及時雨”一點通微影片接訪平臺,入選全國鄉村治理體系建設示範試點縣。
二、存在的問題與困難
在肯定成績的同時,我們也清醒地看到工作中存在的問題短板,主要表現在:一是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仍有較大壓力。國家扶貧系統內還有2萬多戶、5萬多名群眾脫貧享受政策,這些群眾多為失能半失能人員,脫貧基礎尚不牢固;扶貧產業收益尚不穩定,扶貧資產效應發揮不夠明顯,個別扶貧產業沒有達到既定效益。二是農業產業化層次低、基礎弱、鏈條短。傳統種植業佔農業總產值的60%,沒有形成諸如金鄉大蒜、章丘大蔥、壽光蔬菜等享譽全省、全國的大型種植叢集;規模以上農副產品加工企業營業收入低、產業回報率不高。三是農田基礎設施亟待加強。高標準農田面積較小,中低產田103萬畝,佔全縣總耕地面積的61%,由於歷史原因,建設標準不一,配套設施建設不全,作用效益大打折扣。四是農村基礎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存在短板。投用的公共文化設施作用發揮不夠明顯,農家書屋閒置、活動場所利用率不高,部分村莊髒亂差的現象沒有得到根本改善。
三、下步工作思路
鄉村振興是一項系統性工程,也是一項長期的戰略任務。我們將以此次審議為重要契機,在縣委縣政府正確領導下,以更加務實的作風、更加紮實的舉措,推動鄉村振興戰略不斷取得新成效、實現新突破。下步,將著力抓好以下幾個方面:
(一)守底線,堅決守住不發生規模性返貧的底線。保持幫扶政策總體穩定。持續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做好同鄉村振興的有效銜接,切實做到政策對接不留空白。落實好防止返貧致貧動態監測和幫扶機制。進一步健全縣級動態監測和幫扶機制,在監測物件、監測內容、發現認定、幫扶措施等方面,嚴格規範程式,及時發現、快速預警、精準幫扶,確保監測無遺漏、幫扶全到位,應納盡納、應幫盡幫。促進脫貧人口穩定增收。持續強化產業扶貧專案運營管理,對495個產業扶貧專案,強化資產監管,確保專案長期穩定收益,對尚未發展成小微企業的扶貧車間,強化幫扶引導,落實優惠政策,力爭更多的車間轉化為“致富車間”。
(二)夯基礎,夯實鄉村振興的產業基礎。堅決守住糧食安全這條底線。要繼續加大高標準農田建設,有序推進已建成專案區改造提升,基本具備農業用水計量收費條件,確保今年新建高標準農田7萬畝、達到97萬畝,糧食總產達到25億斤以上,力爭3年內糧食總產突破28億斤大關,20xx年實現高標準農田全覆蓋。持續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強對農業龍頭企業、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的規範指導,力爭新增規模以上農副產品加工企業3家,省級以上龍頭企業達到9家,規上農業企業總營收達到200億元以上;持續加大土地流轉、託管力度,不斷深化與糧好農業、金豐公社等社會化服務組織對接合作,充分發揮為農服務中心作用,年內培育隨官屯、唐廟等區域性服務中心、站點27家,實現農業託管服務面積100萬畝以上,切實提升農業現代化化水平。
(三)育人才,打造強大的鄉村振興人才隊伍。在“引”上做文章。依託各地返鄉創業服務站、商會(協會),深入開展“歸雁興鄉”返鄉創業行動,建立“戶籍在外人才資源庫”,透過“專案、親情、政策”吸引人才回鄉創業,每年培育有影響、口碑好的反哺家鄉人才100名以上,讓曾經“走出去”的成功人士“走回來”。在“育”上求突破。依託農業農村高階專家智庫、省農科院“三個突破”工作隊等資源,按照農民“點餐”、專家“掌勺”、政府“買單”的方式,實施“專家授課+課堂培訓+基地實訓+創業指導+扶持政策+新型職業農民”的精準培訓,每年培育技藝水平高、創新創業能力強的鄉土人才100名以上。在“用”上見實效。注重內部隊伍建設,努力學習鄉村振興特別是農業農村知識,採取名師授課、內部培訓、自我學習等多種方式,提升服務農業農村的能力和本領。
(四)樹新風,持續滌盪鄉風文明。建好用好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站所)。建立“雁領隊”隊伍品牌,把更多黨員幹部、鄉賢、返鄉大學生、義務紅娘、文藝工作者等納入其中,靈活運用“講評幫樂慶”五種形式開展各類文明實踐活動。建立“鄆城大地黨旗紅”宣講品牌。推廣諸如張營街道“歡‘營’你來講”、武安鎮“紅‘動’武安”、程屯鎮“‘程’心向黨”等衍生宣傳品牌,加大宣講力度。建立“德來好鄆”主題品牌,積極開展曬家風家訓、選孝賢之星、評最美家庭等新時代文明實踐主題活動,把文明實踐工作融入全國文明城市建立,不斷提升鄆城縣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的知名度和影響力。用優秀傳統文化孕育農村社會好風尚。留住“鄉愁”,年內每鄉鎮新建1處集村史、檔案、榮譽、歷史文物、民風民俗等於一體的村史館,“記住鄉愁”“留住鄉情”。守望“鄉愁”,透過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廣泛開展道德講堂、送戲下鄉等文化活動,年內每個村至少開展1次符合本村實際的優秀傳統文化宣傳宣講。用紅色文化激發農民群眾奮鬥熱情。以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積極開展紅色故事宣講活動,用鮮活的例子講政策、說變化,講奮鬥、曬成就,用紅色精神鼓舞人心、助推發展。
(五)美家園,打造農民生態宜居的美麗家園。強化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建設。明確工作重點和推進措施,在水電氣暖、道路交通、教育、醫療、養老等方面增加必要投入,加快推進縣域內城鄉基礎設施一體化、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加快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按照《鄆城縣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三年行動實施方案》要求和責任分工,聚焦農村生活垃圾治理等九項考核內容,對題作文、常態化整治,力爭新建立省級美麗鄉村5個以上、市級示範片區2個以上。積極發展鄉村旅遊。充分發揮深厚的紅色文化、黃河文化、水滸文化、民俗文化等優勢,按照文化旅遊發展規劃和“美村、造景、串線”工作思路,加快推進鄉村旅遊重點專案建設,辦好“中國(鄆城)好漢節”、“黃河人家鄉村旅遊節”等精品節慶活動。
下一步,我們將在縣委縣政府的領導下,緊緊抓住鄉村振興戰略的歷史機遇,以“農產富縣”為引領,穩定糧食生產,大力發展特色農業,千方百計實現農民增收,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讓農民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讓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為實現鄉村振興努力奮鬥。
鄉村振興考核準備情況彙報範文(通用7篇)6
我鎮16個村1個社群,3.6萬人,地域面積168平方公里,山場18萬畝,處在縣城最南端,鎮內高速2條、省道1條。2座大中型水庫,8座小二型水庫。新四軍第五師司令部,地處我鎮,李先念、任志兵、陳少敏等曾今戰鬥過的地方。全國防返貧監測資訊系統內1886戶6264人,其中脫貧戶1829戶6063人,脫貧不穩定戶23戶77人,邊緣易致貧戶33戶117人,突出嚴重困難戶1戶7人。脫貧不穩定戶及邊緣易致貧戶風險已全部消除。現將我鎮鄉村振興工作彙報如下:
(一)壓實責任,嚴格落實“四個不摘”要求。一是在責任落實上,嚴格落實黨政“一把手”負總責的工作責任制,堅持每週例會研究一次鄉村振興具體困難和問題,並利用集中學習、班子成員會、工作部署會、支部主題黨日,對鞏固脫貧攻堅成果有效銜接鄉村振興的方針政策及時傳達學習達13次,專題研究達15次。二是在政策落實上,保持現有幫扶政策總體穩定,持續落實好教育、醫療、住房和飲水安全等政策,鞏固拓展“三保障”成果。三是在幫扶落實上,配優駐村工作隊和第一書記,並做好工作銜接。堅持每月開展兩次結對幫扶日活動並下發結對幫扶日任務清單,堅持每月開展鞏固拓展“兩不愁三保障”成果排查工作及防止返貧監測和幫扶工作。四是在監管落實上,要求駐村幹部每週必須到所駐村至少召開一次碰頭會,傳達、安排、督辦鄉村振興相關工作。
(二)持續發力,不斷鞏固脫貧攻堅成果。一是鞏固“兩不愁三保障”成果。我鎮按縣內政策嚴格落實兩扶三保政策,均已落實到位。上半年落實綜合保障政策共477.61萬元,落實教育扶持791人次66.75萬元,落實醫療政策1890人次363.47萬元,落實務工補貼25.50萬元,落實自主脫貧創業扶持基金54.49萬元,已申報“三類人口”及低收入人口戶自主發展產業271戶次。二是做好防止返貧監測和幫扶工作。透過用好農戶自主申報、基層幹部排查、部門篩查預警三種監測方式,做好貧困戶返貧監測。目前監測我鎮芳畈村有1戶突發嚴重困難戶,並已根據相應政策建立幫扶機制。三是做好易地扶貧搬遷後續扶持工作。目前我鎮已完成安置住房不動產登記和發證工作,易遷後續扶持穩步落實,確保搬遷群眾穩得住、有事做、能致富。四是如期完成精準扶貧檔案規範化管理工作。嚴格落實縣級精準扶貧檔案管理工作會議精神,嚴格按照縣級要求,全力配合第三方公司,目前已完成村級及鎮級檔案整理工作。五是紮實推進專案建設管理。我鎮已完成扶貧專案資產確權工作,並完成了20xx年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和鄉村振興專案庫入庫工作,我鎮入庫專案109個,規劃資金3200萬元。
(三)全面推進,落實鄉村振興“三項行動”。一是建設“功能鎮區”方面。積極聯絡縣交通局,為鎮域內芳畈村14、15、16、20組通組路進行黑色化,配套完善了鎮區S243省道兩側下水道建設。已安裝太陽路燈100盞。聯合縣消防大隊,對鎮區私搭亂建進行拆除。二是建設“和美鄉村”方面。全鎮在白果樹灣、滾河村、澴河村、五四村開展美麗鄉村試點先行,村級試點灣全面推開,每個村以一個村民小組為示範點,以點帶面促進全鎮鄉村振興建設。每週五組織各村開展“村莊清潔日”活動,紮實推進廁所革命,改善村民居住環境。三是建設“實力產業”方面。一擴大茶產業種植面積,目前我鎮茶葉面積共12350畝。二冬桃、葡萄、玉皇李、藥菊、秋霜梨、牡丹、茶樹菇等種植業蓬勃發展。三小龍蝦、胖頭魚等養殖業做大做強。四光伏產業擴面增收。90兆瓦3500畝光伏專案基礎上再繼續建設6個村級光伏區和佔地1500畝的集中光伏區。五發展旅遊產業,推進白果樹灣村美麗鄉村示範點建設,將新四軍第五師紀念館建設成大悟精品旅遊景點,打造“4A”級景區。
(四)抓好配合,結合兩帶協同促鄉村振興。一是抓好示範路建設促功能鎮區。積極縣交通局爭取專案和資金對觀新線芳畈部分路段改造升級和觀新線龍潭湖大橋建設。二是加快生態修復。積極向省自然資源廳爭取專案和資金,對門坎嶺碎石場進行生態修復。三是加快中源楚城環保專案投產。四是抓好示範村建設促和美鄉村。已完成龍潭湖村劉家灣、新建村葉家崗、滾河村悟峰街環境衛生清理,並在新建村拆除舊廁1處。重點結合白果樹灣村美麗鄉村建設,完善了紅色美麗村莊規劃設計,明確了專案建設內容和投資規模;對村灣環境進行了綜合整治,拆除魏家咀、何家灣、下嚴灣破舊廁所、豬圈、牛欄和房屋45處,建設擋土牆3處,完成了何家灣水道建設和河道清理;按照鄂北民居風格改造了魏家咀民居4戶,馬頭牆1處;對魏家咀標誌物紅旗進行了重新噴漆,對草坪進行全面清理,對垮塌石坎、臺階進行了改造,樹立“不忘初心、砥礪前行”宣傳牌1處。五是抓好示範基地建設促產業發展。以滾河村金果、野菊花、苗圃基地為產業示範基地,目前已購買金果種苗6000棵,全部進行了種植。
下一步打算
(一)持續鞏固脫貧成果,提升群眾幸福感。一是紮實落實上級幫扶政策,強化易地搬遷後續扶持,深化職業教育培訓,激發群眾內生動力,確保脫貧不返貧。二是堅持每月安排幹部主動下村入戶摸排,認真核實每雙月部門篩查反饋預警資訊,對“三類重點人口”,做到及時發現、快速響應、動態清零,嚴守致貧返貧底線。三是強化鄉村振興人才支撐,實施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程,著力培育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職業農民隊伍。四是引導各村因地制宜透過發展特色產業、土地流轉經營、鄉村旅遊等多種途徑,拓寬村集體經濟增收渠道,增強自身“造血”功能。
(二)加強鎮區綜合治理,提升“功能鎮區”水平。一是強化鎮村規劃管控,強力依法拆除亂搭亂建,改造鎮區破舊房屋、廢棄場所,改善鎮區面貌。二是大力開展鎮區路面黑色化改造,規範設定停車位,拉通大塘黃家咀至芳畈村鵝頸全長2.5公里繞鎮公路,並實施路燈亮化,改善鎮區交通出行條件。三是補齊供水、環衛、綠化、文化設施等公共服務設施短板,定期開展治違、治亂、治汙、治堵行動,常態化開展市場化保潔,提升鎮區公共服務功能。四是透過強化宣傳、“門前四包”、每日督查、每月評比等形式,進一步提升鎮區居民、部門幹部參與文明城鎮建立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三)建設生態美麗家園,提升鄉村內涵品質。一是常態化開展“掃乾淨、拆通透、碼整齊、清溝渠、改圈廁、栽滿綠”活動,定期排查私搭亂建。二是依據村實際將環境整治、塘堰整治、汙水治理、垃圾清運等專案納入專案庫,依靠專案進一步改善村容村貌。三是發揮白果樹灣、滾河、澴河等村試點作用,聘請專業公司,在農業產業、特色文化、基礎提升等方面進行連片包裝設計,推進三產融合,打造芳畈鎮鄉村振興美麗鄉村示範區。四是紮實開展文明村鎮、文明家庭、十星級文明農戶評選活動,規範宗教、“兩堂”等場所監管,寓教於樂加強鄉風文明建設,推進移風易俗,樹立良好灣風民風。
(四)發展現代農業產業,培植鄉村振興動能。一是透過發揮玉皇李、餘坡蘿蔔、茶樹菇、茶葉、冬桃、藥菊等產業優勢,著力在壯大規模、開發品牌、開拓市場上加力度、見成效。二是積極對接“悟之念”等網路公司,培植一批電商銷售人才,採取“電商+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農戶”等直採直銷模式,努力實現基地有特色、產品有銷路、產業有效益。三是發展壯大茶樹菇、悟峰名茶、冬桃基地、光伏電站等農業產業合作社,探索完善“合作社+農戶”“黨支部+合作社+農戶”“龍頭企業+基地+農戶”等利益聯結機制,促進產業發展和農民致富。四是充分發揮白果樹灣紅色經典景區、大悟山天然綠色生態、滾河餘家店休閒觀光、風電光伏玩賞等各類旅遊元素的優勢作用,做實、做好、做大鄉村旅遊、農旅融合文章。
鄉村振興考核準備情況彙報範文(通用7篇)7
一、工作開展情況
(一)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方面
1.持續開展防返貧動態監測。深化網格化管理,對網格員進行動態調整,開展網格員業務培訓。核查衛健、民政、人社等部門反饋預警資訊84人次,動態更新監測人員名單並落實幫扶措施。
2.有效落實幫扶政策。開展春節走訪慰問活動,制定20xx年度脫貧戶幫扶方案,全額及定額資助133人參加20xx年城鄉居民醫療保險,完成250人家庭醫生簽約工作,完成脫貧人口“防貧保”保費收繳工作。動態調整村級專案庫,制定村資產收益分配方案。迎接縣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專項督導。
(二)鄉村振興方面
1.推進重點專案建設。召開新元村陶文化發展座談會,完成陶新路拓寬改造工程,協助縣鄉村振興公司收購陶窯村民組閒置民房5處。完成宣涇高速二標段臨時用地、涵瑞專案徵遷任務,開展宣涇高速及暢通、暢惠專案相關征拆工作。
2.推進重點工作任務。召開20xx年度組織生活會,開展民主評議黨員工作,1名預備黨員按期轉正。配合做好派駐紀檢監察組到村督查、縣委巡察組到村開展巡察相關工作。開展區域性核酸檢測應急演練,每日摸排重點地區來返涇人員資訊,按要求落實核酸檢測和隔離措施。開展“美麗街道”“美麗鄉村”建立工作,集中整治S206省道沿線髒亂差24處,拆除無功能建築543平方米,摸底登記“四類房”4545平方米。協助兩戶種養大戶申報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完成村規民約修訂完善工作。推進秸稈禁燒、未經備案養老服務場所處置、血防區牛羊淘汰及禁牧等階段性工作。
二、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持續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常態化開展防止返貧監測和精準幫扶,做好政策銜接轉換,強化宣傳引導,確保各項幫扶政策平穩過渡。
(二)突出抓好重點專案建設。搶抓鄉村振興示範片區建設機遇,高質量編制村莊規劃,有序推進琴溪鎮現代農村創新創業基地專案、陶窯文化旅遊專案等鄉村振興重點專案建設進度。
(三)進一步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村集體流轉土地80餘畝,計劃與種植大戶合作種植蓮藕、向日葵,擴大果蔬基地規模。依託新元旅遊服務有限公司,增加勞務分包類經營範圍,探索開展勞務服務,提高村集體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