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敬”和“祭奠”以及“改變”的話題

“孝敬”和“祭奠”以及“改變”的話題

  兒子:

  又到一年清明雨紛紛的時節了,昨晚看到天氣預報上的黃色寒潮預警,馬上忍不住發給了你。很快外邊就起風了,今早上班路上,風很大,我騎著電動車,感覺人和車好像要被風掀翻了似的。路上有幾處廣告牌被吹倒在地了,當時要是有人剛好路過,一定會被砸傷的,想想真可怕。

  你可能又覺得媽媽要叮囑你注意彆著涼,走路要注意安全之類的話了。你是否覺得我太婆婆媽媽了,總是把眼光放在這些瑣碎的小事上,根本無視你已經長大的現實。媽媽也知道不該如此對我的兒子不放心,只不過有時候難免存在天下所有母親都會有的心理,還希望你能理解。媽媽也在儘可能的改變,希望能和你像朋友一樣聊天談心。

  這不馬上到清明節了,今天我就打算結合我看到聽到想到的一些內容和你聊聊關於“孝敬”和“祭奠”以及“改變”的話題,這個格局應該稍微大了些吧。

  最近周圍大多是關於祭祀已逝親人的事和話題,賣紙錢以及其它各類祭祀用品的,身在外地無法親自給亡故親人上墳而只能在十字路口畫圈燒紙表達哀思的,恰好都在附近的兄弟姊妹相約一塊回老家上墳的……? 人們用各自能辦到的做法寄託著對逝者的懷念和祭奠,空氣中都彷彿染上了一層憂傷的氣氛。

  與此同時,人們口口相傳,或者利用網路媒體電臺等凡是能夠起到傳播作用的各種渠道,談論著關於祭祖,關於懷念的話題。

  有人據此延伸展開了“何為真正的孝”,“厚葬而薄養”,“如何祭奠”等具有深層含義的討論。觀此種種,我不由感慨網際網路的神奇力量,讓天涯海角互不相識的人在思想上有了交集和碰撞。

  科技的進步勢必推動人們在意識形態領域產生不可思議的改變,這是值得高興的事。在眾說紛紜的聲音裡,顯示了人類思想上的進步。人們在思考,新舊觀念在碰撞。也許有些混亂,可這是發展的必經階段,而最終一定是新的替代舊的,該改變的一定會改變。

  然而有一點我們必須明白,無論社會如何進步,不管人類的思想變化有多大,但有些東西缺永遠不會改變,比如“孝道”,比如“愛”,比如“親情”………

  似乎說的有點遠了,而且這個話題也好像有些沉重。但我覺得身為這個社會的一員,我們不能只關注自我的喜怒哀樂和榮辱得失。而輕鬆家常的談資裡也應該滲透一些人類共同擁有的問題,這也是我們每一個人終將要面對的,所以說說又何妨?

  作為一個有思想有追求的現代人,我們應該把眼光放開闊些。時不時的觀察一下生活,瞭解一下週圍的人和事,關心一下他人的悲歡離合,或許真的可以讓我們丟掉自身的狹隘和淡漠,變得更豁達,更通透一些。

  國人對“禮”的追隨由來已久,孔夫子對“禮”的堅守也讓人們從古至今奉若神明。我們今天生活的方方面面也無不滲透著這位偉人留下的印痕,尤其在農村婚喪嫁娶的儀式裡,還處處顯示著禮的隆重甚至繁瑣。

  然而時代畢竟在前進,隨著城鄉結合的步伐不斷加快,新的思潮和觀念不斷衝擊著舊的一切。有些東西已經悄然改變,有些正在面臨改變,而有些卻還需要有人勇敢的領先一步。

  近年來,國家不斷的提倡文明安葬,反對浪費和鋪排,這兩年更是倡導一種全民性的網上獻花等祭祀英烈系列活動。可以說在保持節約,保護環境不受汙染的.情況下,我們依然可以有許多方式表達對親人的追思與緬懷。

  據說我們臨縣的一些地方,已經有人簡化了親人去世後的紀念形式。老人安葬完畢之後,當家的兒子便讓喪事司儀向親友宣佈,此後的七七災災不再舉行儀式,到時只是自家兄弟姊妹燒紙上墳紀念一下。聽了這話,一般親友也便明白,今後的祭奠活動可以不用再來參加了。

  可想而知,第一個提出這話的人,他的舉動勢必引起一片譁然,各種非議和指責肯定紛至沓來。如此舉動,簡直是冒天下之大不韙,此人勇氣可嘉!

  這肯定會讓許多人接受不了,尤其是那些自以為佔據道德制高點的人,他們必擺出同仇敵愾口誅筆伐的架勢。他們驚呼:太讓人震驚了吧!受了一輩子苦和累的老人,就剩下在這世間的最後一程存在感。而自己的子女,卻連給他過個週年都不願意,真是太不孝了!老人若地下有知,該有多傷心啊!

  在這群人中,反對最為強烈的的人應該是逝者同輩的兄弟姊妹。他們會譴責死者的兒子,也就是他們的外甥或者侄兒:做事太欠考慮,不把老人和他們這些舅姑姨叔放在眼裡。這不得惹旁人笑話?怎麼老人就養了這麼一個白眼狼啊?

  有人為此吵鬧不休,甚至反目成仇。更有同輩的手足們,也會因為無法接受而抱怨主事的那位:咱又不是給爸(媽)過不起週年,你這不是丟人現眼嗎?

  據說臨縣第二位想赴首位開創者後塵的兒子,在父親去世的葬禮前,終於扛不住親友的壓力向舊俗妥協了。親友們心滿意足,主家感到窩火卻又不得不承擔妥協的後果。

  而另一位則泰山崩於前不改其志,眾人再不滿,親友的抱怨指責再多,哪怕為此吵得不可收拾,他當初怎麼決定仍舊怎麼辦。葬禮從簡,此後老人的忌日,也始終只是燒些紙錢,點上蠟燭,沒有花圈紙紮,不請人誦經,不叫自樂班,沒有歌舞和秦腔,擺脫了所有的舊俗。雖然顯得寂寥了很多,但他說母親生前我好好照顧了,我認為這就是真正的孝敬。母親去世後沒有必要搞得那麼鋪張,母親地下有知,也一定會支援我這麼做的。親友說好吧,你有主意!你就犟吧!無情無義的不孝子!

  此後很長一段時間,有人支援效法,也有人反對並且堅決保持舊的做法。這是新事物取代舊現象的必經階段,而改變將是不可更改的現實。最終當這新的形式被人們逐漸接受的時候,關於“怎麼做才是真正的孝”的討論,應該會有了新的內容吧。

  今晚的焦點訪談節目,就講述了沂水地區政府帶領人們改變喪葬陳規陋俗,簡化過去繁瑣的喪葬流程減輕農民負擔節約土地資源的事。起初也有反對的,但最後都接受了,而且大家一致稱讚這樣的做法利國利民。

  能說這是對死者的不敬嗎?改變有什麼不好?接受改變之後的人們也不見得就親情淡漠不遵守孝道了呀!

  時間會改變很多事情,而親情永遠不會變,孝敬會在真心的付出裡開出最樸素的人性之花。祭奠不在於形式,真誠的思念超越了一切外在的東西。

  前世多少次的回眸,才會換來父母和子女的今生相伴!我們應該好好珍惜這來之不易的緣分,用心對待我們最親的人,讓今生的相依相守不留遺憾。

  當父母的,應該盡其所能的愛護和培養自己的子女,讓他們變成對社會對他人有用的人,這是責任和擔當。而善良,則是留給子女為人處世最根本的財富。

  做子女的要保持一顆謙卑的赤子情懷,在新的歷史條件下賦予孝道以全新的意義。贍養父母一定要用心,孝敬雙親應該真誠而又無怨無悔,用我們豐厚的愛和真誠的心,讓父母幸福快樂,安康吉祥。

  厚葬薄養不是真正的孝敬,勇於打破陳舊習俗的人也許比那些為父母大辦葬禮的人更加懂得孝敬的含義。

  而已逝的親人,也應該不願看到為了自己的身後事而造成親友反目,手足成仇的局面。

  所以我覺得重視“孝”和“祭”都沒問題,可是如果因為追求個人對此的不同理解,而造成親人不睦,產生矛盾和隔閡,那就值得深思了!

  如果親人之間能夠多一些包容和理解,互換一下身份,多站在對方的角度理性考慮問題的話,許多不愉快也許都將不存在,許多問題也都將迎刃而解。

  今天的話題確實有些沉重,但對生活的思考應該是不知疲倦的。如果我們都可以在追求理性和感性和諧統一的道路上走得更愉快更舒心一些,這樣的思考又何樂而不為呢?

  好了,又囉嗦這麼多,我真該精簡自己的語言了!

  明天降溫很厲害的,你要照顧好身體,我也就不再叮嚀了。早些忙完休息吧!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