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原文翻譯及賞析彙編15篇

清明原文翻譯及賞析彙編15篇

清明原文翻譯及賞析1

  清明

  黃庭堅〔宋代〕

  佳節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雷驚天地龍蛇蟄,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餘驕妾婦,士甘焚死不公侯。

  賢愚千載知誰是,滿眼蓬蒿共一丘。

  譯文

  清明時節,桃紅李白,含笑盛開。田野上那驚長滿雜草的墳墓令人感到淒涼。春雷滾滾,驚醒了冬眠中的龍蛇百蟲;春雨充沛,滋潤郊野曠原,使草木變得青綠柔美。古有齊人出入墳墓間乞討祭食以向妻妾誇耀,也有介”推拒做官而被大火燒死。不管是賢者還是平庸之輩,千年之後又有誰知道呢?最後留在世間的只不過是滿目亂蓬的野草而已。

  

  桃李笑:用擬人手法形容盛開的桃、李花。蟄(zhé):動物冬眠。“人乞”句:《孟”》中有一則寓言。說齊國有一人每天出外向掃墓者乞討祭祀後留下的酒飯。回家後卻向妻妾誇耀是別人請自己吃飯。這是一個貪鄙愚蠢的形象。“士甘”句:用春秋時介”推寧願被燒死也不願再出仕的典故。蓬蒿(hāo):雜草。丘,指墳墓。

  鑑賞

  這是詩人觸景生情之作,通篇運用對比手法,抒發了人生無常的慨嘆。

  首聯出句點題:“佳節清明”,似無新意;繼而寫景,“桃李”春風“野田荒壠”,意象格調迥異,再對舉喜“笑”和悲“愁”,意境頓出。突兀的情感,鮮明的對比,讀來令人悚然。 “清明”對於“桃李”來說,自是“佳節”,因為向前看有一大番好的前程,即便是眼下,也綻盡春光,引領季節的舞臺,緣何不“笑”呢?只是這“笑”越張揚,越能對比出下句的悲涼。 “野田荒壠”似乎更適合於“清明”這個節日本身。累累埋骨,處處荒冢,忠奸賢愚冤怨節烈,統歸於黃土,怎會不“生愁”呢?大地無言,只能卻披衰敗荒蕪的外衣,由詩人、世人解讀它的哀傷。由此看來,首聯起筆寫景,淡定散闊,別有境界;感情平抑內斂,為下文的議論人生蓄勢張本。

  頷聯描寫清明時節生物的活躍情景。“雷驚天地龍蛇蟄”,寫的是動物的活動。春雷震響,天地驚動,動物於冬眠中被驚醒,雷聲告知它們春天已經到來,於是它們便紛紛走出蟄居之處,活躍於春的氣氛之中。 “雨足郊原草木柔”,寫的是植物的生長。春雨貴如油,是說春雨能像乳汁一樣,讓草木迅速生長。雨足之後,郊原上的草木自然就萌發柔嫩了。

  以上兩聯寫了桃李、荒冢、龍蛇、草木。頸聯的兩個典故,兩種活法。“人乞祭餘驕妾婦”說的是古代那個專靠到墳塋地裡乞討人家祭祀剩下的供品以飽食終日且炫耀於妻妾的人,“士甘焚死不公侯”說的是拒官隱居雖被燒死亦不甘心妥協於社會的正直之士。一樣人生,兩種境界,不置可否的對比中,暗含著詩人對介之推高蹈品格的肯定與讚揚。

  尾聯生髮疑問:蓬蒿荒丘,遺骨一土,千載萬世,誰知誰是賢愚?即便是活在當下,誰又辨賢愚?“知誰是”的反問中,浸透著詩人的滿腔憤懣;以景做結的末句裡有悟透生死的通達。這種通達,是貶謫失意的心灰意懶,是不滿現實的諷刺反擊,是堅守人格操守的格格不入。

  詩人看到大自然的一片生機,想到的卻是人世間不可逃脫的死亡的命運,表達了一種消極虛無的思想,悲涼的情緒纏繞於詩行間。這與詩人一生政治上的坎坷以及他所受的禪宗思想的濃厚影響是分不開的。但作品體現了作者的人生價值取向,鞭撻了人生醜惡,看似消極,實則憤激。

  這首詩的景物的描寫、感情的抒發,無不得力於對比。不但桃花與荒冢有對比、齊人與介子推有賢愚之比,而且自然界的蓬勃春景與人生的無味黯淡也是一組鮮明的對比。

  黃庭堅

  黃庭堅(1045。8。9—1105。5。24),字魯直,號山谷道人,晚號涪翁,洪州分寧(今江西省九江市修水縣)人,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為盛極一時的江西詩派開山之祖,與杜甫、陳師道和陳與義素有“一祖三宗”(黃庭堅為其中一宗)之稱。與張耒、晁補之、秦觀都遊學於蘇軾門下,合稱為“蘇門四學士”。生前與蘇軾齊名,世稱“蘇黃”。著有《山谷詞》,且黃庭堅書法亦能獨樹一格,為“宋四家”之一。

清明原文翻譯及賞析2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翻譯/譯文

  清明節的時候,詩人不能夠回家掃墓,卻孤零零一個人在異鄉路上奔波,心裡已經不是滋味;況且,天也不作美,陰沉著臉,將牛毛細雨紛紛灑落下來,眼前迷濛蒙的,春衫溼漉漉的。詩人啊,簡直要斷魂了!找個酒家避避雨,暖暖身,消消心頭的愁苦吧,可酒店在哪兒呢?

  詩人想著,便向路旁的牧童打聽。騎在牛背上的小牧童用手向遠處一指――哦,在那開滿杏花的村莊,一面酒店的幌子高高挑起,正在招攬行人呢!

  註釋

  ①清明:二十四節氣之一,在陽曆4月4日或5日。舊俗當天有掃墓、踏青、插柳等活動。宮中以當天為鞦韆節,坤寧宮及各後宮都安置鞦韆,嬪妃做鞦韆之戲。它我國傳統的掃墓節日,在陽曆四月五日前後。

  ②欲斷魂:形容傷感極深,好像靈魂要與身體分開一樣。

  這兩句是說,清明時候,陰雨連綿,飄飄灑灑下個不停;如此天氣,如此節日,路上行人情緒低落,神魂散亂。

  ③借問:向別人請問。

  賞析/鑑賞

  這首小詩,一個難字也沒有,一個典故也不用,整篇是十分通俗的語言,寫得自如之極,毫無經營造作之痕。音節十分和諧圓滿,景象非常清新、生動,而又境界優美、興味隱躍。詩由篇法講也很自然,是順序的寫法。第一句交代情景、環境、氣氛,是“起”;第二句是“承”,寫出了人物,顯示了人物的悽迷紛亂的心境;第三句是一“轉”,然而也就提出瞭如何擺脫這種心境的辦法;而這就直接逼出了第四句,成為整篇的精彩所在—“合”。在藝術上,這是由低而高、逐步上升、高潮頂點放在最後的手法。所謂高潮頂點,卻又不是一覽無餘,索然興盡,而是餘韻邈然,耐人尋味。這些,都是詩人的高明之處,也就是值得我們學習繼承的地方吧。

清明原文翻譯及賞析3

  原文:

  蘇堤清明即事

  宋代:吳惟信

  梨花風起正清明,遊子尋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萬株楊柳屬流鶯。

  譯文:

  梨花風起正清明,遊子尋春半出城。

  風吹梨花的時候正是清明時節,遊人們為了尋找春意大多都出城踏青。

  日暮笙歌收拾去,萬株楊柳屬流鶯。

  日暮時分笙歌已歇,遊人歸去,被驚擾一天的流鶯回到楊柳叢中享受這靜謐時刻。

  註釋:

  梨花風起正清明,遊子尋春半出城。

  梨花風:古代認為從小寒至穀雨有二十四番應花期而來的風。梨花風為第十七番花信風。梨花風后不久即是清明。

  日暮笙(shēng)歌收拾去,萬株楊柳屬流鶯(yīng)。

  笙歌:樂聲、歌聲。屬:歸於。

  賞析:

  陽曆四月四日或五日為清明節。清明前後正是中春,以後就步入暮春了。清明前後春意盎然是踏青賞春的佳時。吳惟信這首詩描寫了清明時西湖美麗的蘇堤和遊人遊春熱鬧的場面以及遊人散後幽美的景色。清明是美的,西湖的清明更美。

  《蘇堤清明即事》雖短小,容量卻大,從白天直寫到日暮。春光明媚、和風徐徐的西子湖畔,遊人如織。到了傍晚,踏青遊湖人們已散,笙歌已歇,但西湖卻萬樹流鶯,鳴聲婉轉,春色依舊。把佳節清明的西湖,描繪得確如人間天堂,美不勝收

  首句“梨花風起正清明”詩人點明瞭節令正在清明。梨花盛開,和風吹拂,時值清明。天氣有何等的溫暖也不必說了。梨花開在杏花,桃花的後面,一盛開就到了四月。風吹花落,那白白的梨花有的在枝頭,有的隨風飄落,彷彿是為了清明的祭祀而飄落的。清明時節,人們也忙碌著。

  遊子尋春半出城。人們遊春賞玩,大多數人都出了城來到西湖蘇堤上。一個半字點出了出城遊玩的人很多。西湖邊又是多麼熱鬧。

  後兩句“日暮笙歌收拾去,萬株楊柳屬流鶯。”是說,日暮人散以後,景色更加幽美,那些愛趕熱鬧的人既然不知道欣賞,只好讓給飛回來的黃鶯享受去了。運用側面描寫, 反映了清明時節郊遊踏青的樂趣:“梨花風起正清明,遊子尋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萬株楊柳屬流鶯。”江南三月正是“梨花萬朵白如雪”的季節,青年人結伴出城,踏青尋春,笙笛嗚咽,歌聲嫋嫋,微風拂面,楊柳依依,真是“心曠神怡,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寫出了西湖風景的優美宜人。

清明原文翻譯及賞析4

  原文:

  清明二絕·其二

  宋代:陳與義

  卷地風拋市井聲,病夫危坐了清明。

  一簾晚日看收盡,楊柳微風百媚生。

  譯文:

  卷地風拋市井聲,病夫危坐了清明。

  春風捲地,拋進來街頭陣陣歡樂的聲浪。病弱的詩人,卻高堂端坐,靜賞清明風光。

  一簾晚日看收盡,楊柳微風百媚生。

  簾外的夕陽漸漸西沉,看那微風中的楊柳,婀娜多姿,百般嬌媚輕狂。

  註釋:

  卷地風拋(pāo)市井聲,病夫危坐了清明。

  市井:市街。危坐:端坐。了:了結,度過。

  一簾晚日看收盡,楊柳微風百媚(mèi)生。

  賞析:

  這首詩首句“卷地風拋市井聲”,承其一而來,寫風吹市井喧鬧之聲自外傳來,角度在自己,喧鬧在別人。“卷地風”,語出韓愈《雙鳥》詩“春風捲地起,百鳥皆飄浮”,但僅取其“卷地春風”之意;“市井聲”,化用黃庭堅《仁亭》“市聲鏖什枕,常以此心觀”詩句,亦僅化出“市井聲”一詞;受陳師道《春夜》“風回晚市聲”一語啟發,著一“拋”字,狀”市井”喧鬧之聲如在目前,頓使全句神采飛揚,活靈活現,充滿春天的活力。次句“病夫危坐了清明”,讀來令讀者陡然一緊,與牆外市井之聲的喧鬧相反,詩人卻自稱“病夫”,而且“危坐”,那份拘謹,那份壓抑,躍然紙上;尤其是一“了”字,更是透出了詩人充滿遺憾且有所不甘的心情。其時,詩人名震朝野,眾目所矚,也有些許跡像看來於已不利,因此他只能努力壓抑著自己,端坐高堂,不去遊春。但身未動心卻”飛,“拋”過來的市井之聲時時喧鬧著詩人之心。眼隨心轉,“簾晚日看收盡,楊柳微風百媚生”,無奈之下,只得眼盯著一簾之隔的窗外,看那一抹晚霞漸漸收起,楊柳吐綠的柔條,在微微春風中輕舞飛揚,婀娜多姿,百媚橫生。雖此一窗春色,卻已令詩人心旌搖盪。“百媚生”,語取白居易《長恨歌》“回眸一笑百媚生”,以人擬物,更見出楊柳春意。

  “文似看山不喜平”,詩歌亦然。此詩雖短,卻一波三折,寫得搖曳多姿。加之語句暢朗,音節瀏亮,風格俊爽,既有江西詩派鍛字煉句的精工,又具有陶、謝、韋、柳妙契自然的神韻。

清明原文翻譯及賞析5

  清明日狸渡道中

  宋代:范成大

  灑灑沾巾雨,披披側帽風。花燃山色裡,柳臥水聲中。

  石馬立當道,紙鳶鳴半空。墦間人散後,烏鳥正西東。

  譯文及註釋

  灑灑沾巾雨,披披側帽風。花燃山色裡,柳臥水聲中。

  淚水沾滿綸巾,連綿不斷。散亂的頭髮,帽子也被風吹斜了。繁花染紅了山野,柳條臥在水面上。

  巾,古冠之一種。以葛、縑製成,橫著額上。披披:散亂的樣子。側帽:帽子被風吹歪。

  石馬立當道,紙鳶(yuān)鳴半空。墦(fán)間人散後,烏鳥正西東。

  石獸立在道路兩旁,紙也在半空中旋飛。人們離開了墳墓以後,烏鴉小鳥們活躍起來,四處覓食。

  石馬:墳前接道兩旁之石獸。紙鳶:鷹形風箏。墦:墳墓。

  譯文及註釋

  譯文

  淚水沾滿綸巾,連綿不斷。散亂的頭髮,帽子也被風吹斜了。繁花染紅了山野,柳條臥在水面上。石獸立在道路兩旁,紙也在半空中旋飛。人們離開了墳墓以後,烏鴉小鳥們活躍起來,四處覓食。

  註釋

  范成大在紹興二十四年(1164)任徽州司戶參軍。此詩當作於赴任途中。聯絡詩集中前後詩篇分析,“狸渡”似在皖南南陵一帶。

  披披:散亂的樣子。側帽:帽子被風吹歪。

  石馬:墳前接道兩旁之石獸。

  紙鳶(yuan):鷹形風箏。

  墦(fan):墳墓。

  創作背景

  范成大在紹興二十四年(1164)任徽州司戶參軍,赴任途中時值清明,山行道中兩旁的所見所聞令世人有感而發。

  鑑賞

  詩人范成大就清明山行道中所見景象,一路敘來。山風、細雨,花燃,柳臥,唯獨不見一個人影,在這樣空廓的背景上.大自然顯得頗有活力,但這只是一種藝術的對照。後四句寫墳地上掃墓的人散去,只剩下石馬、紙鳶這些沒有生命的東西作伴。而令人憎惡的烏鴉之類則活躍起來,上下翻飛,四處覓食,暗示出長眠地下的死者亡靈的寂寞。反映出范成大離鄉遠行途中,心頭泛起的一種悵惘、失落之感。

清明原文翻譯及賞析6

  原文:

  拾翠歸遲,踏春期近,香箋小迭鄰姬訊。櫻桃花謝已清明,何事綠鬟斜嚲、寶釵橫。

  淺黛雙彎,柔腸幾寸,不堪更惹其他恨。曉窗窺夢有流鶯,也覺個儂憔悴、可憐生。

  譯文:

  遊春晚歸,郊遊的日子臨近,收到鄰家女子的書信:一桃花落,已是清明時節,幹嘛不精心梳妝一番出門呢!

  一雙淡眉彎彎,一副柔腸幾寸,更不敢招惹青春流逝之恨。鶯兒掠過清晨的'窗外,彷彿窺探了我的夢境,婉轉的叫聲彷彿外說:這個人如此憔悴,可憐可憐。

  註釋:

  ①踏莎美人:顧貞觀的自度曲,一半《踏莎行》,一半《虞美人》。

  ②拾翠:拾取翠鳥羽毛以為首飾,後多指婦女遊春。語出三國魏曹植《洛神賦》:“或採明珠,或拾翠羽。”

  ③踏青:清明前後到野外去觀賞春景。

  ④香箋:即信箋。因少女之手,散發香氣,故云香箋。

  ⑤鄰姬:鄰家女子。訊,通“信”。

  ⑥綠鬟(huán):烏黑髮亮的頭髮;斜嚲(duǒ):斜斜地垂下來。

  ⑦淺黛:用黛螺淡畫的眉毛

  ⑧個儂:這人或那人。

  ⑨生:用於形容詞詞尾。

  賞析:

  詞的愛好者,見過《踏莎行》,見過《虞美人》,《踏莎美人》這樣的詞牌名恐怕第一次見。這是納蘭性德的好友顧貞觀的自度曲,一半《踏莎行》,一半《虞美人》,頗為不俗。

  淡淡的春日裡,閨房中的女子百無聊賴,意興闌珊。拾翠踏青,別的女孩子求之不得,個個擺出躍躍欲試的模樣。“香箋小迭鄰姬訊”,隔壁的女子早早就寫信相約了。可是這位女主角顯然有些與眾不同,她陷入了莫名的春愁:清明快要到了,正是遊春踏青的好時節,鄰家女伴寫來信箋相邀遊春。然而櫻桃花都謝了,清明將過,卻不知為了何事而蹉跎。只因疏慵倦怠,本就愁緒滿懷,於是不願再去沾惹新恨了。如此愁緒誰能明瞭,恐怕唯有那清曉窗外的流鶯知曉了。

  “柔腸幾寸,不堪更惹青春恨”一句,點破了女孩的心事——當然,這出於人性使然,也許她自己都未曾發覺。春天萬物萌生,百配,人的也甚於平常。花樣年歲的女孩,心中生長出了隱隱約約的慾望。女伴之間的嬉戲,已經無法滿足這位女孩孤寂的心了,她需要更多的心靈慰藉,需要一位靈魂的伴侶。但是在那個時代,女子是沒有主動追求愛的權利的。一個女子主動說思慕男子,會被認為是沒有教養、粗鄙 。但不說春色,不代表沒有春意萌動。古來對女子的刻畫並不見少,《牡丹亭》裡大量篇幅講的,其實就是杜麗娘遊園思春,做了個美麗的性夢。《西廂記》裡的崔鶯鶯一樣是打著不白受人恩惠的旗號,與張生私會,且初次見面二人就共赴巫山。

  絕大部分的女孩,是沒有崔鶯鶯那份大膽的,甚至沒有杜麗娘的那點兒自我意識。她們大多處於一個封閉的環境中,有來處,無去處,只能在盈盈春景中獨自輾轉,將如春草般萌芽的慾望一點一滴地消磨掉。

清明原文翻譯及賞析7

  海棠亭午沾疏雨。便一餉、胭脂盡吐。老去惜花心,相對花無語。

  羽書萬里飛來處。報掃蕩、狐嗥兔舞。濯錦古江頭,飛景還如許。

  翻譯

  長著海棠的亭子中午時分還淋著細雨,僅僅片刻之後,鮮豔的花朵就全部開放了。老去的人愛憐著嬌嫩的花蕊,對著海棠花什麼都說不出口。

  從軍書急報傳來的萬里之外,傳來了蒙古人大肆掃蕩侵犯的訊息。可憐錦江頭處的川蜀之地,戰火依然那樣,沒有停息啊。

  註釋

  疏雨:細雨。

  一餉:吃一頓飯的時間,片刻。柳永《鶴沖天》:青春都一餉。餉,古代指軍糧,飯食。

  胭脂:用於化妝或者作畫的紅色顏料,

  此處指鮮豔的花朵惜:憐愛。

  羽書:古代的緊急軍事文書插有羽毛,故稱羽書。

  狐嗥兔舞:指蒙古人的侵犯。詞人作此詞的三年前,蒙古軍便開始侵擾四川,作此詞的一年前,蒙古軍已連敗宋軍,到達合州(今合川)。

  濯錦古江:即錦江。代指遭受戰火的四川,至今四川還有以“濯錦之江”命名的錦江區。

  飛景:寶劍名。這裡代表戰火。

  鑑賞

  這首詞借寫海棠,抒發自己心憂國事的悲慨和壯心不已的豪情。作者在慶無府(今寧波)任沿海制監大使時,已是六十五歲了,之前曾幾度官居臺輔,又幾度削職,經歷了宦海幾多沉浮,意氣未免有些消沉了。但他在慶元任內仍克盡職守,並寫有詩詞作品三百餘首,佳作亦有多篇,讀此詞可見其心跡之一斑。

  “對海棠有賦”,開頭便詠海棠。“海棠亭午沾疏雨,便一餉、胭脂盡吐。”清明時節,節物風光變化迅速。中午下了陣“疏雨”,頃刻間海棠就大放光豔了,“一餉”、“盡”將花開之快,觀賞者的快感傳神地表達出來,叫人多麼驚喜。而這海棠沾雨之後更顯得鮮活冶豔,就叫人更加喜愛了。詞人老大風情減,面對如此國色,似乎有點不知所措了。“老去惜花心,相對花無語。”紅顏皓首,兩相對待,在這“無語”中我們不難體會作者自憐衰疲之意。

  下片由眼前的海棠而聯想四川的戰況。“羽書萬里飛來處,報掃蕩、狐嗥兔舞。”“狐嗥兔舞”指蒙古入犯。吳潛作此詞的前三年,蒙古就開始侵擾四川,前一年蒙古可汗蒙哥親率十萬軍隊自六盤山撲向川蜀,連敗宋軍,但到達合州(今合川)時,遇到守將王堅的頑強抵抗,蒙古派往招降的使臣也被王堅處死,這使蒙哥的軍事行動受到很大挫折,因此曾一度考慮退兵。這大約就是捷書所報的內容。詞人以跳躍式思維寫此事,可以想見他心情的振奮。“濯錦古江頭,飛景還如許!”這兩句的意思就是:錦江頭(以代蜀)的海棠,還是那般豔麗!這裡又用“濯錦”二字,海棠花就顯得更美了,真是錦上添花。“江頭”前又著一“古”字,似乎表示:我華夏古來繁華之地,豈容狐兔闖來!

  這首詞寫詞人在衰暮之年觀賞海棠,聯想“海棠國”的戰局,表現了烈士暮年心憂國事的忠忱。

清明原文翻譯及賞析8

  清明 唐朝 杜牧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清明》譯文

  江南清明時節細雨紛紛飄灑,路上羈旅行人個個落魄斷魂。

  詢問當地之人何處買酒澆愁?牧童笑而不答指了指杏花深處的村莊。

  《清明》註釋

  清明:二十四節氣之一,在陽曆四月五日前後。舊俗當天有掃墓、踏青、插柳等活動。宮中以當天為鞦韆節,坤寧宮及各後宮都安置鞦韆,嬪妃做鞦韆之戲。

  紛紛:形容多。

  欲斷魂:形容傷感極深,好像靈魂要與身體分開一樣。斷魂:神情悽迷,煩悶不樂。這兩句是說,清明時候,陰雨連綿,飄飄灑灑下個不停;如此天氣,如此節日,路上行人情緒低落,神魂散亂。

  借問:請問。

  杏花村:杏花深處的村莊。今在安徽貴池秀山門外。受此詩影響,後人多用“杏花村”作酒店名。

  《清明》賞析

  這一天正是清生節,詩人杜牧是路上行走,遇上了下雨。清生,雖然是柳綠花紅、春光生媚的時節,可也是氣候容易發生變化的期間,常常紛上“鬧天氣”。遠是梁代,就有人記載過:是清生前兩天的寒食節,往往有“疾風甚雨”。若是正紛是清生這天下雨,還有個專名叫作“潑火雨”。詩人遇上的,正是這樣一個日子。

  詩人用“紛紛”兩個字來形容那天的“潑火雨”,真是好極了。“紛紛”,若是形容下雪,那該是大雪。但是用來寫雨,卻是正相反,那種叫人感到“紛紛”的,絕不是大雨,而是細雨。這種細雨,也正就是春雨的特色。細雨紛紛,是那種“天街小雨潤如酥”樣的雨,它不同於夏天的傾盆暴雨,也和那種淅淅瀝瀝的秋雨絕不是一個味道。這“雨紛紛”,正抓住了清生“潑火雨”的精神,下達了那種“做冷欺花,將煙困柳”的悽迷而又美麗的境界。

  這“紛紛”是此自然毫無疑問的是形容那春雨的意境;可是它又不止是如此而已,它還有一層特殊的作用,那就是,它實際上還是形容著那位雨中行路者的心情。

  且看下面一句:“路上行人慾斷魂”。“行人”,是出門是外的行旅之人,不是那些遊春逛景的人。那麼什麼是“斷魂”呢?是詩歌裡,“魂”指的多半是精神、情緒方面的事情。“斷魂”,是極力形容那一種十分強烈、可是又並非生白表現是外面的很深隱的感情,比方相愛相思、惆悵失意、暗愁深恨等等。當詩人有這類情緒的時候,就常常愛用“斷魂”這一詞語來表達他的心境。

  清生這個節日,是古人感覺起來,和我們今天對它的觀念不是完全一樣的。是當時,清生節是個色彩情調都很濃郁的大節日,本該是家人團聚,或遊玩觀賞,或上墳掃墓,是主要的禮節風俗。除了那些貪花戀酒的王孫公子等人之外,有些頭腦的,特別是感情豐富的詩人,他們心頭的滋味是相當複雜的。倘若再紛上孤身行路,這景傷懷,那就更容易惹動了他的心事。偏偏又紛上細雨紛紛,春衫盡溼,這給行人就又增添了一層愁緒。這樣來體會,才能理解為什麼詩人是這當口兒要寫“斷魂”兩個字;否則,下了一點小雨,就值得“斷魂”,那不太沒來由了嗎?

  這樣,我們就又可回到“紛紛”二字上來了。本來,佳節行路之人,已經有不少心事,再加上身是雨絲風片之中,紛紛灑灑,冒雨趲行,那心境更是加倍的悽迷紛亂了。所以說,紛紛是形容春雨,可也形容情緒;甚至不妨說,形容春雨,也就是為了形容情緒。這正是我國古典詩歌裡寓情於景、情景交融的一種絕藝,一種勝境。

  前二句交代了情景,問題也發生了。怎麼辦呢?須得尋求一個解決的途徑。行人是這時不禁想到:往哪裡找個小酒店才好呢?事情很生白:尋到一個小酒店,一來歇歇腳,避避雨;二來小飲三杯,解解料峭中人的春寒,暖暖被雨淋溼的衣服;最要緊的是,藉此也能散散心頭的愁緒。於是,向人問路了。

  是向誰問的路呢?詩人是第三句裡並沒有告訴我們,妙莫妙於第四句:“牧童遙指杏花村”。是語法上講,“牧童”是這一句的主語,可它實是又是上句“借問”的賓詞——它補足了上句賓主問答的雙方。牧童答話了嗎?我們不得而知,但是以“行動”為答覆,比答話還要鮮生有力。

  “遙”,字面意義是遠。但我們讀詩的人,切不可處處拘守字面意義,認為杏花村一定離這裡還有十分遙遠的路程。這一指,已經使我們如同看到。若真的距離遙遠,就難以發生藝術聯絡,若真的就是眼前,那又失去了含蓄無盡的興味:妙就妙是不遠不近之間。“杏花村”不一定是真村名,也不一定即指酒家。這隻需要說生指往這個美麗的杏花深處的村莊就夠了,不言而喻,那裡是有一家小小的酒店是等候接待雨中行路的客人的。

  詩裡恰恰只寫到“遙指杏花村”就戛然而止,再不多費一句話。剩下的,行人怎樣地聞訊而喜,怎樣地加把勁兒趲上前去,怎樣地興奮地找著了酒家,怎樣地欣慰地獲得了避雨、消愁兩方面的滿足和快意……,這些詩人就“不管”了。他把這些都含蓄是篇幅之外,付與讀者的想象,由讀者自去尋求領會。他只將讀者引入一個詩的境界,他可並不負責導遊全景;另一面,他卻為讀者展開了一處遠比詩篇所顯示的更為廣闊得多的想象餘地。這就是藝術的“有餘不盡”。

  這才是詩人和我們讀者的共同享受,這才是藝術,這也是我國古典詩歌所特別擅長的地方。古人曾說過,好的詩,能夠“狀難寫之景,如是目前;含不盡之意,是於言外”。拿這首《清生》絕句來說,是一定意義上,也是當之無愧的。

  這首小詩,一個難字也沒有,一個典故也不用,整篇是十分通俗的語言,寫得自如之極,毫無經營造作之痕。音節十分和諧圓滿,景象非常清新、生動,而又境界優美、興味隱躍。詩由篇法講也很自然,是順序的寫法。第一句交代情景、環境、氣氛,是“起”;第二句是“承”,寫出了人物,顯示了人物的悽迷紛亂的心境;第三句是一“轉”,然而也就提出瞭如何擺脫這種心境的辦法;而這就直接逼出了第四句,成為整篇的精彩所是—“合”。是藝術上,這是由低而高、逐步上升、高潮頂點放是最後的手法。所謂高潮頂點,卻又不是一覽無餘,索然興盡,而是餘韻邈然,耐人尋味。這些,都是詩人的高生之處,也是值得我們學習繼承的地方!

  《清明》創作背景

  此詩首見於南宋初年《錦繡萬花谷》註明出唐詩,後依次見於《分門纂類唐宋時賢千家詩選》、明託名謝枋得《千家詩》、清康熙《御選唐詩》。《江南通志》載:杜牧任池州刺史時,曾到過杏花村飲酒,詩中杏花村指此。附近有杜湖、東南湖等勝景。

清明原文翻譯及賞析9

  清明日園林寄友人

  唐代:賈島

  今日清明節,園林勝事偏。晴風吹柳絮,新火起廚煙。

  杜草開三徑,文章憶二賢。幾時能命駕,對酒落花前。

  譯文及註釋

  今日清明節,園林勝事偏。

  今天是清明節,和幾個好友在園林中小聚。

  勝:優美的。

  晴風吹柳絮(xù),新火起廚煙。

  天氣晴朗,春風和煦吹動著柳絮飛揚,清明乞新火後,人們的廚房裡冉冉升起了生火做飯的輕煙。

  杜草開三徑,文章憶二賢。

  杜若開出了很長,文章想起了兩位賢人。

  杜草:即杜若。

  幾時能命駕,對酒落花前。

  什麼時候能夠乘車出發再一起相聚?在落花前飲著酒。

  譯文及註釋

  譯文

  今天是清明節,和幾個好友在園林中小聚。天氣晴朗,春風和煦吹動著柳絮飛揚,清明乞新火後,人們的廚房裡冉冉升起了生火做飯的輕煙。

  杜若開出了很長,文章想起了兩位賢人。什麼時候能夠乘車出發再一起相聚?在落花前飲著酒。

  註釋

  勝:優美的

  杜草:即杜若

  賞析

  《清明日園林寄友人》此詩是詩人在與朋友聚會園林中即興所至,詩文大概的意思就是描述了清明時節的情景,清明這一天,詩人和幾個好友一起在園林當中小聚,天氣晴朗,春風和煦,柳絮隨風飛揚,清明乞新火過後,人們的廚房裡冉冉升起了生火做飯的輕煙,下闕詩文表達的就是對於兩位好朋友的寄語,表達了詩人對於友人的希望和祝願。通篇讀下來,不難發現,歡樂的小聚會中,不免透露出了詩人朋友目前不堪的處境,略略的表達了詩人的一種無奈的心情。

清明原文翻譯及賞析10

  清明二絕·其一

  街頭女兒雙髻鴉,隨蜂趁蝶學夭邪。

  東風也作清明節,開遍來禽一樹花。

  翻譯

  街頭都是踏青的姑娘們,頭上梳著烏黑的雙暫,打扮得很漂亮。在這春光明媚的日子裡,她們隨著在花叢中飛舞的蜂呀、蝶呀,做出種種天真嬌嬈的姿態。

  東風,這春天的使者,好像也在過清明節呢,吹得特別柔和。你看,它吹得來禽開了一樹多麼美麗的花!

  註釋

  雙髻鴉:又稱雙鴉,少女頭上的雙髻。

  鴉:比喻黑色,形容婦女鬢髮,所謂“雙發若鴉”,“雲鬢堆鴉”。

  妖邪:嫋娜多姿。

  來禽:即沙果。也稱花紅、林檎、文林果。果味甘美,能招眾禽,故名。

  創作背景

  宣和四年(1122),詩人以五絕《墨梅》見賞於宋徽宗,官擢太學博士、著作佐郎。見賞之後,謫監陳留酒稅之前,詩人寫下這首詩。

  賞析

  第一首詩描繪的是清明佳節人們戶外踏青、遊春、快樂嬉戲的美妙情景。開頭一句的“街頭”即是指明地點的:春天來了,清明走近,戶外的景色這般美好,吸引了許許多多的男兒女兒。可詩人要著力渲染的並非是其他人與物,而是發如墨染,頭盤雙髻的一群群少女。她們的笑臉可與春色媲美,她們的腰肢可與楊柳爭高低。徜徉在美妙的春光裡,她們個個妖嬈無比,幾可追蜂賽蝶。一個“學”字,將人與物糅在一起,既有了錯綜交雜的色彩,又蘊含了豐富而不俗的韻致,這流淌在詩人筆端的詩句,無不表露出他熱愛自然、熱愛生活的真摯情意。接著,詩人筆鋒一轉,引向了東風,而且用一“作”字將其擬人化,彷彿那東風也通曉人意似的,特意在這清明佳節之際,催開了一樹樹爭奇鬥豔的花朵,來點綴自然,點綴佳節,給遊春的人們送上美景,也送上欣喜。整首詩詞句清麗,音節流暢,表情達意淺白酣暢。

清明原文翻譯及賞析11

  原文:

  清明日獨酌

  宋代:王禹偁

  一郡官閒唯副使,一年冷節是清明。

  春來春去何時盡,閒恨閒愁觸處生。

  漆燕黃鸝誇舌健,柳花榆莢鬥身輕。

  脫衣換得商山酒,笑把離騷獨自傾。

  譯文:

  一郡官閒唯副使,一年冷節是清明。

  一個地方官清閒的職位唯有(團練)副使,一年之中清冷的節日只是清明節。

  春來春去何時盡,閒恨閒愁觸處生。

  春去春來什麼時候是盡頭,閒恨閒愁所到之處就萌生。

  漆燕黃鸝誇舌健,柳花榆莢鬥身輕。

  燕子和黃鸝爭相鳴叫,柳絮和樹莢競相飛揚。

  脫衣換得商山酒,笑把離騷獨自傾。

  脫去官服換來隱士所居的商山的酒,獨自笑吟《離騷》中的詩句。

  註釋:

  一郡(jùn)官閒唯副使,一年冷節是清明。

  冷節:寒食節。在清明前一日。

  春來春去何時盡,閒恨閒愁觸處生。

  漆燕黃鸝誇舌健,柳花榆(yú)莢(jiá)鬥身輕。

  脫衣換得商山酒,笑把離騷獨自傾。

  商山:指商山四皓,泛指有名望的隱士。

  賞析:

  作者王禹偁(954—1001),北宋政治家、詩人、散文家。因為官正直,敢於直言諷諫,因此屢受貶謫。這首詩為作者被貶商州(今屬陝西商洛)任團練副使時所作。

  詩題點明詩意、詩境,透露出詩人的謫宦之苦。

  首聯中“唯”寫出了詩人的不滿與無奈,“冷”寫出了清明的時令特點,都表現了詩人的謫居之感。

  頷聯表面上看是惱人的春,實際上是讓詩人驚心的“閒”。頸聯的“誇”與“鬥”兩字生動傳神,用擬人手法凸顯春天的生趣,同時運用了反襯的手法表現出詩人被貶愁緒與眼前的大自然美景形成鮮明對比,也體現了詩人希望迴歸自然、脫離世俗的願望。

  尾聯用了商山四皓、屈原《離騷》的典故,詩人情緒變得十分灑脫,既來之則安之,不如將滿腔鬱悶出之於“笑”,和著《離騷》飲酒賞春也不失為一種樂趣。

  整首詩充分表現了詩人在被貶愁緒中自我排遣、尋求曠達灑脫並享受隱士生活的心境,言淺情深、意味深長。

清明原文翻譯及賞析12

  三臺·清明應制 宋朝 万俟詠

  見梨花初帶夜月,海棠半含朝雨。內苑春、不禁過青門,御溝漲、潛通南浦。東風靜、細柳垂金縷。望鳳闕、非煙非霧。好時代、朝野多歡,遍九陌、太平簫鼓。

  乍鶯兒百囀斷續,燕子飛來飛去。近綠水、臺榭映鞦韆,鬥草聚、雙雙遊女。餳香更、酒冷踏青路。會暗識、夭桃朱戶。向晚驟、寶馬雕鞍,醉襟惹、亂花飛絮。

  正輕寒輕暖漏永,半陰半晴雲暮。禁火天、已是試新妝,歲華到、三分佳處。清明看、漢宮傳蠟炬。散翠煙、飛入槐府。斂兵衛、閶闔門開,住傳宣、又還休務。

  《三臺·清明應制》譯文

  但見那梨花好像還帶著昨夜的月色,海棠花半含著清晨的雨珠。皇家的園囿關不住盎然春色,春光已無拘無束地穿過城門來到郊野,御溝中綠水漾漾,暗暗流出,直達城外的津渡。東風微微,和煦閒靜,垂柳細柔,好似千萬條絲絲金縷。遙望皇宮鳳闕,朦朦朧朧,非煙非霧。正逢太平盛世,朝野上下一片歡娛,京城裡條條大路,到處是昇平歌舞、簫笙鑼鼓。

  黃鶯的鳴囀時斷時續,一雙雙燕子飛來飛去。綠水倒映著岸邊的樓閣和鞦韆,相映成趣。成雙成對的遊春女子歡快地鬥草為戲。酒席被冷落在踏青的路邊,麥芽糖的香氣充滿道路。飲酒的人們到了何處?大概是溜進了藏嬌的門戶。直到傍晚時分,才跨上寶馬雕鞍,飛馳而去,一個個酒氣熏熏,衣襟上沾滿了亂花飛絮。

  正當這不寒不暖的節令,夜漏還長;半陰半晴的天氣,已漸黃昏日暮。在這禁火的寒食節,已是人們試穿新裝,一年中最好的季節。到清明節那天,看宮室裡傳出蠟燭,翠煙縷縷,散入槐樹大院、貴人府第。宮門大開,衛兵也撤了,停止傳詔宣旨,官吏們也停止了公務。

  《三臺·清明應制》譯文二

  梨花還染著夜月的銀霧,海棠半含清晨的雨露,皇家宮苑關不住陽春,春光延伸到遙遠的城門。御溝裡漲滿新水,暗暗地流向南浦。細柳垂絲絲金縷,東風平和靜穆。望壯麗宮闊高聳入雲,那並不是煙霧霏霏的仙境。清平時代,朝中和民間多麼歡悅。帝城條條大路,喧響著簫聲鼓樂。

  黃鶯兒歌聲斷續,小燕子飛來飛去。綠水中倒映著岸邊臺榭,鞦韆影隨水波盪漾不伍。一對對遊女,聚集著做鬥草遊戲,踏青路上洋溢著賣糖的香氣,到處是攜酒野宴的人,你也許會幸運地認識那人面桃花相映的朱門。少年跨著雕鞍寶馬,向晚時在一起歡聚,酣醉中,衣襟上沽惹著片片落紅、點點飛絮。

  正是輕寒輕暖宜人的長晝,雲天半陰半晴的日暮,在這禁火時節,青年們已把新妝試著。歲華恰到最佳處,清明時看漢宮傳送蠟燭,翠煙縷縷,飛進門前種槐的貴人府。兵衛全都撤除,皇宮敞開千門萬戶,不再聽到傳詔宣旨,停止了一切的公務。

  《三臺·清明應制》註釋

  九陌:京城的大道。

  休務:宋人稱辦公休止為休務。

  三臺:唐教坊曲名。宋李濟翁《資暇錄》:“三臺,今之啐酒三十拍促曲。”宋張表臣《珊瑚鉤詩話》:“樂部中有促拍催酒,謂之三臺。”單調二十四字,四句兩平韻或單調二十四字,四句三平韻。應制:即應詔,指奉皇帝之命寫作詩文。

  內苑:皇宮花園。

  青門:漢長安東南門,後泛指京城城門。

  浦:水邊,這裡泛指京城外面的江河。

  鳳闕:漢代宮闕名。

  非煙非霧:指祥瑞之氣。慶雲是一種彩雲,古人迷信,認為是祥瑞之氣。

  九陌:漢長安城中有八街、九陌。後來泛指都城大路。

  乍:恰好,正是。囀:鳥聲宛轉。

  榭:建在高臺上的寬敞屋宇。

  鬥草:古代的一種遊戲,也叫“鬥百草”。

  餳(tánɡ):麥芽糖,糖稀,軟糖。

  踏青:指春天郊遊。

  夭桃:茂盛而豔麗的桃花。夭桃朱戶:用崔護《過都城南莊》詩意:“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

  漏永:夜漫長。

  禁火:古俗寒食日禁火三天。

  三分:很,最。

  槐府:貴人宅第門前種槐,故稱槐府。

  收斂,引申為撤離。

  閶闔:宮門。

  住傳宣:停止傳旨、宣官員上殿。

  休務:停止公務。

  《三臺·清明應制》賞析

  全詞用賦的鋪張揚厲之筆法極力鋪敘京城清明時節的節序風光,粉飾出一片虛假的太平繁榮景象。詞分上、中、下三片,上片寫宮苑中的春景,由內及外;中片寫郊外之遊,具體描寫鶯歌燕舞、各色人物遊冶歡樂的情形;下片寫貴族宅院中的喜慶景象。

  上片寫春到京城,將優美的春景,歸結為“朝野多歡”、“簫鼓”盈衢的“太平氣象”。“見梨花初帶夜月,海棠半含朝雨。”首二句寫景,收入了梨花、海棠、夜月、朝雨這一系列意象,色彩清麗,並未沾染上多少宮廷的富貴氣息。“內苑春”四句寫春意由皇宮內苑延向民間,渲染出一片春意融融的景象。“東風靜”四句,描寫東風拂柳的春日景象和皇宮樓闕的巍峨,烘托出帝王之家的祥和與高貴。東風和煦閒靜,細柳靜靜地垂拂著金黃色的柳絲,遠遠望去,皇宮樓闕金碧輝煌,朦朦縹緲,卻非煙非霧。“好時代”四句全是頌揚之詞,粉飾出一片虛假的太平景象。

  中片寫市井之繁華熱鬧。流鶯宛轉,燕子去來,近水臺榭映鞦韆,成雙遊女戲鬥草。賣場攜酒,踏青祭掃,遊人往返不絕,猶有留情於“夭桃朱戶”人家者。仍歸結為貴族子弟縱馬豪飲的遊冶逸興。“乍鶯兒百囀斷續,燕子飛來飛去。”這二句寫鶯歌燕舞,既是對景物的描繪,也象徵著太平盛世的祥和安寧。“近綠水”四句描寫了盪鞦韆和鬥百草兩種遊戲場面,姑娘們的嬉耍在無形之中為春天增添了不少美色。“餳香更”四句描寫了踏青路上的熱鬧景象,暗示了這也正是青年男女們戀愛的季節。“向晚驟、寶馬雕鞍,醉襟惹、亂花飛絮。”中片歇拍二句描寫了富貴子弟的狂飲醉歸,暗襯出一派醉生夢死的承平景象。

  下片借寒食清明習俗禁火,宮中以蠟燭分賜近臣,及弛禁開門,住宣休務等事,寫皇上降恩,與百僚同樂,以此頌聖。“正輕寒輕暖漏永,半陰半晴雲暮。”這二句交待了天氣和節候特徵,暗示天下風調雨順,人心舒暢。“禁火天”描寫了民間“試新妝”的喜氣,呈現出一派永珍更新的可喜氣象。“清明看”四句,描寫了宮廷傳蠟燭“燃薪火”的盛況,進一步渲染了永珍更新的盛世氣象。“斂兵衛”四句描寫了節日裡皇宮朝廷的安寧氣象,“斂兵衛”而洞開宮廷大門,具體印證了前面的“太平”;“又還休務”則是對“朝野多歡”的一個總的收束。全詞也在這樣一片太平祥和的氛圍中戛然而止。

  統觀全篇,是一種竭力羅列鋪陳的賦體寫法。比之於出自真情實感的抒情詞作來,其文與價值或要遜色得多,但就當時文學現象中不可缺少的一種詩詞體式“應制體”來看,也還是寫得比較成功的,故得到一些評詞者的讚許。全詞鋪敘勾勒,脈絡清晰,層次分明,處處照應;語言雅潔富麗,修飾精工自然,既具音律美,又具意境美。

  《三臺·清明應制》創作背景

  這首詞是宋徽宗時万俟詠任大晟府樂官時奉皇帝之命所作。

清明原文翻譯及賞析13

  清明

  無花無酒過清明,興味蕭然似野僧。

  昨日鄰家乞新火,曉窗分與讀書燈。

  翻譯/譯文

  我是在無花可觀賞,無酒可飲的情況下過這個清明節的,這樣寂寞清苦的生活,就像荒山野廟的和尚,一切對於我來說都顯得很蕭條寂寞。

  昨天從鄰家討來新燃的火種,在清明節的一大早,就在窗前點燈,坐下來潛心讀書。

  註釋

  興味:興趣、趣味。

  蕭然:清淨冷落。

  新火:唐宋習俗,清明前一日禁火寒食,到清明節再起火,稱為“新火”。

  賞析/鑑賞

  興趣或習慣的原因,臨窗攻書,發奮苦讀,過著山野僧人般的清苦生活。即使在清明節,沒有像平常人那樣外出踏青,去欣賞山花爛漫的春景,也沒有邀約友朋飲酒作樂。君子慎獨,作為讀書人,沒有忘記民俗傳統——寒食節禁用煙火。一到禁忌菸火的期限過了,馬上去鄰居那裡討來燈火,抓緊時間,在靜靜的夜裡繼續苦苦用功,發奮苦讀。

  從這裡可以看出古人讀書的用功程度,我們雖然不推崇“興味索然”,但是應該學習古人那種讀書的毅力。

清明原文翻譯及賞析14

  原文:

  清明

  無花無酒過清明,興味蕭然似野僧。

  昨日鄰家乞新火,曉窗分與讀書燈。

  譯文:

  我是在無花可觀賞,無酒可飲的情況下過這個清明節的,這樣寂寞清苦的生活,就像荒山野廟的和尚,一切對於我來說都顯得很蕭條寂寞。

  昨天從鄰家討來新燃的火種,在清明節的一大早,就在窗前點燈,坐下來潛心讀書。

  註釋:

  興味:興趣、趣味。

  蕭然:清淨冷落。

  新火:唐宋習俗,清明前一日禁火寒食,到清明節再起火,稱為“新火”。

  賞析:

  作品賞析

  [註釋](1)興味:興趣、趣味。(2)蕭然:清淨冷落。(3)新火:唐宋習俗,清明前一日禁火寒食,到清明節再起火,稱為“新火”[譯文]我是在無花可觀賞,無酒可飲的情況下過這個清明節的,這樣寂寞清苦的生活,就像荒山野廟的和尚,一切對於我來說都顯得很淡漠,昨天從鄰家討來新燃的火種,在清明節的一大早,就在窗前點燈,坐下來潛心讀書。

清明原文翻譯及賞析15

  朝中措·清明時節

  張炎〔宋代〕

  清明時節雨聲譁。潮擁渡頭沙。翻被梨花冷看,人生苦戀天涯。

  燕簾鶯戶,雲窗霧閣,酒醒啼鴉。折得一枝楊柳,歸來插向誰家。

  譯文

  譯文清明時節,雨聲響成一片。江水上漲淹沒了渡口的沙灘。路旁,雪白的梨花冷冷地看著我走過,彷彿責怪我這個時候還不思故土,而對他鄉的山水花木如此痴情苦戀。只有到那鶯啼燕舞的珠簾繡戶,雲裳霧鬢的瑣窗朱閣,在歡歌曼舞中一醉消愁。酒醒時只聽得歸鴉啼鳴。歸去時隨手摺了一枝楊柳,走到客舍門前,這才恍然醒悟:此處哪有自己的家門!

  註釋

  渡(dù)頭:渡口。翻:卻,表示轉折。天涯:遠離家鄉的異地。燕簾鶯戶,雲窗霧閣:借指歌樓舞榭。楊柳:古時清明節有家家戶戶門上插柳以祛邪的風俗。

  賞析

  這首詞作於宋亡以後,抒發飄泊淪落之悲情。妙詞寫情愁,選景獨出心裁,寫情愁言愁之精妙,表達之條理。這使在詞中平素並不顯眼的詞語,在詞人握下卻顯得幽默,借韻味。

  “清明時節”二句,描寫的清明時的雨,不是而而細雨,而成了嘩嘩大雨。恰在妙時作者冒雨尋春,卻被大雨所困,見到江邊水急,浪潮翻湧。

  “翻被梨花冷看,人生苦戀天涯。”雨灑梨花,本也是極美妙而又難得的一景,可是張炎並沒借照實寫來,而是反過來寫梨花看人,而且是“冷看”。並且從她那冷淡的眼神中,詞人還感受到一種責怪之意——人生於世能像你這樣不思故土,而對他鄉的山水花木如妙痴情苦戀嗎!這“遭遇”,這“責怪”,與詞人冒雨出遊之意,真是適得其反。而又藉口難辯,上片至妙也就戛然而止,可是無限辛酸,無限悲恨,盡在不言之中。這種賦予客觀景物以情知而後翻寫過來,更能收到曲握深情、宛轉借致的效果,因而在詞中也就成了一種常用的手法。冒雨出遊,觀潮、賞花,本想借以忘憂,誰知”翻被梨花冷看”,沒奈何,只借換個去處。

  “燕簾鶯戶,雲窗霧闊,酒醒啼鴉。”“燕簾鶯戶,雲窗霧闊”是指歌妓舞女之所。雨中尋景不成,因而只能到鶯啼燕舞的珠簾玉戶消磨時光,一醉解千愁。然而醉鄉自好,難以久留,醉醒客散,只見歸鴉啼鳴,人去樓空。

  “折得一枝楊柳”二句,楊柳,古時清明節中家家戶戶門上插柳以祛邪。歸去的途中,作者也隨手摺了一枝楊柳,但走至住所才恍然醒悟——浪流之人羈駐之旅,哪會借自己的家門呢?作者不禁感嘆一枝楊柳,“歸來插向誰家”。一種天涯遊子欲歸無處,欲住無家的悲哀,猛然襲向心頭。一枝無處可插的楊柳,滿腹悲怨溢於詞中,幽默中見無奈。詞人用握舉重若輕,不見著力,是那麼自然,用握之巧,用意之妙,叫人拍案叫絕。

  該詞在表現上採取遣愁——增愁,也就是幾番消愁愁更愁的矛盾,步步逼近主題,詞的思路,情感的層次是很借條理的。詞人往往用後面的個別詞語,去暗示、交代前面省略的內容,只借把握全詞,方可融會貫通。比如說,我們只借讀到“酒醒”二字,才可瞭解“燕簾鶯戶,雲窗霧闊”二句的全部含意;只借讀到“歸來”二字,方知上文云云,皆是出門之後的活動;只借讀到“插向誰家”,方知這“歸來”之處,亦非其家,方知全詞所寫乃客中遣愁。這些很不顯眼的詞語,一經詞人的安排、組合,不僅成了前後照應、網路全篇的暗紐,而且還由妙形成了一種以後示前、愈進愈明的結構。從而使那些尋常的題材,平易的語言,增添了婉轉幽深的情韻。

  張炎

  張炎(1248年-1320年),字叔夏,號玉田,晚年號樂笑翁。祖籍陝西鳳翔。六世祖張俊,宋朝著名將領。父張樞,“西湖吟社”重要成員,妙解音律,與著名詞人周密相交。張炎是勳貴之後,前半生居於臨安,生活優裕,而宋亡以後則家道中落,晚年漂泊落拓。著有《山中白雲詞》,存詞302首。張炎另一重要的貢獻在於創作了中國最早的詞論專著《詞源》,總結整理了宋末雅詞一派的主要藝術思想與成就,其中以“清空”,“騷雅”為主要主張。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