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原文翻譯及賞析(彙編15篇)

清明原文翻譯及賞析(彙編15篇)

清明原文翻譯及賞析1

  三臺·清明應制 宋朝 万俟詠

  見梨花初帶夜月,海棠半含朝雨。內苑春、不禁過青門,御溝漲、潛通南浦。東風靜、細柳垂金縷。望鳳闕、非煙非霧。好時代、朝野多歡,遍九陌、太平簫鼓。

  乍鶯兒百囀斷續,燕子飛來飛去。近綠水、臺榭映鞦韆,鬥草聚、雙雙遊女。餳香更、酒冷踏青路。會暗識、夭桃朱戶。向晚驟、寶馬雕鞍,醉襟惹、亂花飛絮。

  正輕寒輕暖漏永,半陰半晴雲暮。禁火天、已是試新妝,歲華到、三分佳處。清明看、漢宮傳蠟炬。散翠煙、飛入槐府。斂兵衛、閶闔門開,住傳宣、又還休務。

  《三臺·清明應制》譯文

  但見那梨花好像還帶著昨夜的月色,海棠花半含著清晨的雨珠。皇家的園囿關不住盎然春色,春光已無拘無束地穿過城門來到郊野,御溝中綠水漾漾,暗暗流出,直達城外的津渡。東風微微,和煦閒靜,垂柳細柔,好似千萬條絲絲金縷。遙望皇宮鳳闕,朦朦朧朧,非煙非霧。正逢太平盛世,朝野上下一片歡娛,京城裡條條大路,到處是昇平歌舞、簫笙鑼鼓。

  黃鶯的鳴囀時斷時續,一雙雙燕子飛來飛去。綠水倒映著岸邊的樓閣和鞦韆,相映成趣。成雙成對的遊春女子歡快地鬥草為戲。酒席被冷落在踏青的路邊,麥芽糖的香氣充滿道路。飲酒的人們到了何處?大概是溜進了藏嬌的門戶。直到傍晚時分,才跨上寶馬雕鞍,飛馳而去,一個個酒氣熏熏,衣襟上沾滿了亂花飛絮。

  正當這不寒不暖的節令,夜漏還長;半陰半晴的天氣,已漸黃昏日暮。在這禁火的寒食節,已是人們試穿新裝,一年中最好的季節。到清明節那天,看宮室裡傳出蠟燭,翠煙縷縷,散入槐樹大院、貴人府第。宮門大開,衛兵也撤了,停止傳詔宣旨,官吏們也停止了公務。

  《三臺·清明應制》譯文二

  梨花還染著夜月的銀霧,海棠半含清晨的雨露,皇家宮苑關不住陽春,春光延伸到遙遠的城門。御溝裡漲滿新水,暗暗地流向南浦。細柳垂絲絲金縷,東風平和靜穆。望壯麗宮闊高聳入雲,那並不是煙霧霏霏的仙境。清平時代,朝中和民間多麼歡悅。帝城條條大路,喧響著簫聲鼓樂。

  黃鶯兒歌聲斷續,小燕子飛來飛去。綠水中倒映著岸邊臺榭,鞦韆影隨水波盪漾不伍。一對對遊女,聚集著做鬥草遊戲,踏青路上洋溢著賣糖的香氣,到處是攜酒野宴的人,你也許會幸運地認識那人面桃花相映的朱門。少年跨著雕鞍寶馬,向晚時在一起歡聚,酣醉中,衣襟上沽惹著片片落紅、點點飛絮。

  正是輕寒輕暖宜人的長晝,雲天半陰半晴的日暮,在這禁火時節,青年們已把新妝試著。歲華恰到最佳處,清明時看漢宮傳送蠟燭,翠煙縷縷,飛進門前種槐的貴人府。兵衛全都撤除,皇宮敞開千門萬戶,不再聽到傳詔宣旨,停止了一切的公務。

  《三臺·清明應制》註釋

  九陌:京城的大道。

  休務:宋人稱辦公休止為休務。

  三臺:唐教坊曲名。宋李濟翁《資暇錄》:“三臺,今之啐酒三十拍促曲。”宋張表臣《珊瑚鉤詩話》:“樂部中有促拍催酒,謂之三臺。”單調二十四字,四句兩平韻或單調二十四字,四句三平韻。應制:即應詔,指奉皇帝之命寫作詩文。

  內苑:皇宮花園。

  青門:漢長安東南門,後泛指京城城門。

  浦:水邊,這裡泛指京城外面的江河。

  鳳闕:漢代宮闕名。

  非煙非霧:指祥瑞之氣。慶雲是一種彩雲,古人迷信,認為是祥瑞之氣。

  九陌:漢長安城中有八街、九陌。後來泛指都城大路。

  乍:恰好,正是。囀:鳥聲宛轉。

  榭:建在高臺上的寬敞屋宇。

  鬥草:古代的一種遊戲,也叫“鬥百草”。

  餳(tánɡ):麥芽糖,糖稀,軟糖。

  踏青:指春天郊遊。

  夭桃:茂盛而豔麗的桃花。夭桃朱戶:用崔護《過都城南莊》詩意:“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

  漏永:夜漫長。

  禁火:古俗寒食日禁火三天。

  三分:很,最。

  槐府:貴人宅第門前種槐,故稱槐府。

  收斂,引申為撤離。

  閶闔:宮門。

  住傳宣:停止傳旨、宣官員上殿。

  休務:停止公務。

  《三臺·清明應制》賞析

  全詞用賦的鋪張揚厲之筆法極力鋪敘京城清明時節的節序風光,粉飾出一片虛假的太平繁榮景象。詞分上、中、下三片,上片寫宮苑中的春景,由內及外;中片寫郊外之遊,具體描寫鶯歌燕舞、各色人物遊冶歡樂的情形;下片寫貴族宅院中的喜慶景象。

  上片寫春到京城,將優美的春景,歸結為“朝野多歡”、“簫鼓”盈衢的“太平氣象”。“見梨花初帶夜月,海棠半含朝雨。”首二句寫景,收入了梨花、海棠、夜月、朝雨這一系列意象,色彩清麗,並未沾染上多少宮廷的富貴氣息。“內苑春”四句寫春意由皇宮內苑延向民間,渲染出一片春意融融的景象。“東風靜”四句,描寫東風拂柳的春日景象和皇宮樓闕的巍峨,烘托出帝王之家的祥和與高貴。東風和煦閒靜,細柳靜靜地垂拂著金黃色的柳絲,遠遠望去,皇宮樓闕金碧輝煌,朦朦縹緲,卻非煙非霧。“好時代”四句全是頌揚之詞,粉飾出一片虛假的太平景象。

  中片寫市井之繁華熱鬧。流鶯宛轉,燕子去來,近水臺榭映鞦韆,成雙遊女戲鬥草。賣場攜酒,踏青祭掃,遊人往返不絕,猶有留情於“夭桃朱戶”人家者。仍歸結為貴族子弟縱馬豪飲的遊冶逸興。“乍鶯兒百囀斷續,燕子飛來飛去。”這二句寫鶯歌燕舞,既是對景物的描繪,也象徵著太平盛世的祥和安寧。“近綠水”四句描寫了盪鞦韆和鬥百草兩種遊戲場面,姑娘們的嬉耍在無形之中為春天增添了不少美色。“餳香更”四句描寫了踏青路上的熱鬧景象,暗示了這也正是青年男女們戀愛的季節。“向晚驟、寶馬雕鞍,醉襟惹、亂花飛絮。”中片歇拍二句描寫了富貴子弟的狂飲醉歸,暗襯出一派醉生夢死的承平景象。

  下片借寒食清明習俗禁火,宮中以蠟燭分賜近臣,及弛禁開門,住宣休務等事,寫皇上降恩,與百僚同樂,以此頌聖。“正輕寒輕暖漏永,半陰半晴雲暮。”這二句交待了天氣和節候特徵,暗示天下風調雨順,人心舒暢。“禁火天”描寫了民間“試新妝”的喜氣,呈現出一派永珍更新的可喜氣象。“清明看”四句,描寫了宮廷傳蠟燭“燃薪火”的盛況,進一步渲染了永珍更新的盛世氣象。“斂兵衛”四句描寫了節日裡皇宮朝廷的安寧氣象,“斂兵衛”而洞開宮廷大門,具體印證了前面的“太平”;“又還休務”則是對“朝野多歡”的一個總的收束。全詞也在這樣一片太平祥和的氛圍中戛然而止。

  統觀全篇,是一種竭力羅列鋪陳的賦體寫法。比之於出自真情實感的抒情詞作來,其文與價值或要遜色得多,但就當時文學現象中不可缺少的一種詩詞體式“應制體”來看,也還是寫得比較成功的,故得到一些評詞者的讚許。全詞鋪敘勾勒,脈絡清晰,層次分明,處處照應;語言雅潔富麗,修飾精工自然,既具音律美,又具意境美。

  《三臺·清明應制》創作背景

  這首詞是宋徽宗時万俟詠任大晟府樂官時奉皇帝之命所作。

清明原文翻譯及賞析2

  原文:

  喜遷鶯·清明節

  清明節,雨晴天,得意正當年。

  馬驕泥軟錦連乾,香袖半籠鞭。

  花色融,人竟賞,盡是繡鞍朱鞅。

  日斜無計更留連,歸路草和煙。

  譯文:

  ⑴連乾——又寫作“連錢”,馬的妝飾物。《晉書·王濟傳》:“嘗乘一馬,著連乾鄣泥。”梁元帝《紫騮馬》詩:“金絡鐵連錢。”

  ⑵“香袖”句——因袖長而鞭被籠住一截,故言“半籠”。

  ⑶鞅(yāng 央)——馬頸上的皮套子,用來套車的軛頭之類。

  註釋:

  ⑴連乾——又寫作“連錢”,馬的妝飾物。《晉書·王濟傳》:“嘗乘一馬,著連乾鄣泥。”梁元帝《紫騮馬》詩:“金絡鐵連錢。”

  ⑵“香袖”句——因袖長而鞭被籠住一截,故言“半籠”。

  ⑶鞅(yāng 央)——馬頸上的皮套子,用來套車的軛頭之類。

  賞析:

  這首詞是寫舉子得意的情景,只是寫法與作者的另外二首《喜遷鶯》有別。描繪了舉子們於清明雨後,騎馬踏青,花光映人,綠草如茵,寫得較為清麗。正如湯顯祖評說:“此首獨脫套,覺腐氣俱消。”

清明原文翻譯及賞析3

  清明

  宋代:黃庭堅

  佳節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雷驚天地龍蛇蟄,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餘驕妾婦,士甘焚死不公侯。

  賢愚千載知誰是,滿眼蓬蒿共一丘。

  譯文及註釋

  佳節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zhǒng)只生愁。

  清明時節,桃紅李白,含笑盛開。田野上那些長滿雜草的墳墓令人感到淒涼。

  桃李笑:用擬人手法形容盛開的桃、李花。

  雷驚天地龍蛇蟄(zhé),雨足郊原草木柔。

  春雷滾滾,驚醒了冬眠中的龍蛇百蟲;春雨充沛,滋潤郊野曠原,使草木變得青綠柔美。

  蟄:動物冬眠。

  人乞祭(jì)餘驕妾婦,士甘焚死不公侯。

  古有齊人出入墳墓間乞討祭食以向妻妾誇耀,也有介子推拒做官而被大火燒死。

  賢愚千載知誰是,滿眼蓬蒿(hāo)共一丘。

  不管是賢者還是平庸之輩,千年之後又有誰知道呢?最後留在世間的只不過是滿目亂蓬的野草而已。

  蓬蒿:雜草。丘:指墳墓。

  譯文及註釋

  譯文

  清明時節,桃紅李白,含笑盛開。田野上那些長滿雜草的墳墓令人感到淒涼。

  春雷滾滾,驚醒了冬眠中的龍蛇百蟲;春雨充沛,滋潤郊野曠原,使草木變得青綠柔美。

  古有齊人出入墳墓間乞討祭食以向妻妾誇耀,也有介子推拒做官而被大火燒死。

  不管是賢者還是平庸之輩,千年之後又有誰知道呢?最後留在世間的只不過是滿目亂蓬的野草而已。

  註釋

  桃李笑:用擬人手法形容盛開的桃、李花。

  蟄(zhé):動物冬眠。

  “人乞”句:《孟子》中有一則寓言。說齊國有一人每天出外向掃墓者乞討祭祀後留下的酒飯。回家後卻向妻妾誇耀是別人請自己吃飯。這是一個貪鄙愚蠢的形象。

  “士甘”句:用春秋時介子推寧願被燒死也不願再出仕的典故。

  蓬蒿(hāo):雜草。丘,指墳墓。

  創作背景

  本首詩作於北宋末年的“元祐黨爭”時期(1086年—1094年),因王安石變法時,推行新政措施,朝廷形成了支援變法的“新派”和反對新政的“舊派”。舊派也被稱為“元祐黨人”,其中包括大文豪蘇軾、司馬光等人。黃庭堅因與蘇軾交好,也略受牽連。

  鑑賞

  這是詩人觸景生情之作,通篇運用對比手法,抒發了人生無常的慨嘆。

  首聯出句點題:“佳節清明”,似無新意;繼而寫景,“桃李”春風“野田荒壠”,意象格調迥異,再對舉喜“笑”和悲“愁”,意境頓出。突兀的情感,鮮明的對比,讀來令人悚然。 “清明”對於“桃李”來說,自是“佳節”,因為向前看有一大番好的前程,即便是眼下,也綻盡春光,引領季節的舞臺,緣何不“笑”呢?只是這“笑”越張揚,越能對比出下句的悲涼。 “野田荒壠”似乎更適合於“清明”這個節日本身。累累埋骨,處處荒冢,忠奸賢愚冤怨節烈,統歸於黃土,怎會不“生愁”呢?大地無言,只能卻披衰敗荒蕪的外衣,由詩人、世人解讀它的哀傷。 由此看來,首聯起筆寫景,淡定散闊,別有境界;感情平抑內斂,為下文的議論人生蓄勢張本。

  頷聯描寫清明時節生物的活躍情景。“雷驚天地龍蛇蟄”,寫的是動物的活動。春雷震響,天地驚動,動物於冬眠中被驚醒,雷聲告知它們春天已經到來,於是它們便紛紛走出蟄居之處,活躍於春的氣氛之中。 “雨足郊原草木柔”,寫的是植物的生長。春雨貴如油,是說春雨能像乳汁一樣,讓草木迅速生長。雨足之後,郊原上的草木自然就萌發柔嫩了。

  以上兩聯寫了桃李、荒冢、龍蛇、草木。頸聯的兩個典故,兩種活法。“人乞祭餘驕妾婦”說的是古代那個專靠到墳塋地裡乞討人家祭祀剩下的供品以飽食終日且炫耀於妻妾的人,“士甘焚死不公侯”說的是拒官隱居雖被燒死亦不甘心妥協於社會的正直之士。一樣人生,兩種境界,不置可否的對比中,暗含著詩人對介之推高蹈品格的肯定與讚揚。

  尾聯生髮疑問:蓬蒿荒丘,遺骨一土,千載萬世,誰知誰是賢愚?即便是活在當下,誰又辨賢愚?“知誰是”的反問中,浸透著詩人的滿腔憤懣;以景做結的末句裡有悟透生死的通達。這種通達,是貶謫失意的心灰意懶,是不滿現實的諷刺反擊,是堅守人格操守的格格不入。

  詩人看到大自然的一片生機,想到的卻是人世間不可逃脫的死亡的命運,表達了一種消極虛無的思想,悲涼的情緒纏繞於詩行間。這與詩人一生政治上的坎坷以及他所受的禪宗思想的濃厚影響是分不開的。但作品體現了作者的人生價值取向,鞭撻了人生醜惡,看似消極,實則憤激。

  這首詩的景物的描寫、感情的抒發,無不得力於對比。不但桃花與荒冢有對比、齊人與介子推有賢愚之比,而且自然界的蓬勃春景與人生的無味黯淡也是一組鮮明的對比。

清明原文翻譯及賞析4

  原文

  近清明。翠禽枝上消魂。可惜一片清歌,都付與黃昏。欲共柳花低訴,怕柳花輕薄,不解傷春。念楚鄉旅宿,柔情別緒,誰與溫存。

  空樽夜泣,青山不語,殘月當門。翠玉樓前,惟是有、一波湘水,搖盪湘雲。天長夢短,問甚時、重見桃根。這次第,算人間沒個並刀,剪斷心上愁痕。

  譯文

  臨近清明時分,枝頭上翠鳥的叫聲悽婉動人。可惜這一片清歌,都付與寂寞的黃昏。想要對柳花低述衷曲,又怕柳花輕薄,不懂得人的傷春之心。我獨自漂泊在南國楚鄉,滿懷柔情別恨,有誰能給我一點兒溫存?

  空空的酒杯彷彿在為我哭泣,青山無語宛如在為我傷心,一縷殘陽斜照著院門。在華麗的樓前,只有那一池悠悠的湘水,倒映著悠悠輕蕩的湘雲。無聊的白日是那樣漫長,夢境卻短得可憐。請問蒼天,到底什麼時候才能和戀人見面?這情景真令人心酸。就算整個人間,也沒有任何一個幷州的刀剪,可以把我心中的千愁萬緒剪斷。

  註釋

  者次第:這許多情況。者,同這。

  並刀:幷州(今山西太原)的剪刀,當時以鋒利著稱。

  賞析

  詩意,顯得更加突出。從“翠玉樓”望去,月色下的湘江,一片朦朧迷茫,水面上只看到隱隱的波光,天空飄動著朵朵浮雲,陣陣微風吹來,又將水天“搖盪”在一起了。然而這輕微的搖盪卻不能打破“青山不語,殘月當門”的靜寂,正像“蟬噪林逾靜”那樣,反倒更增強了這種靜寂之感;同時,在靜寂之中,“湘春夜月”的景色更顯得空靈深邃,它啟迪著人們對生活的沉思。

  下片的後幾句,像上片點出“傷春”一樣,又將“恨別”的題旨點明瞭。“天長夢短,問甚時、重見桃根?”“天”是宇宙,“夢”是人生,“天長夢短”與吳文英在的“春寬夢窄”(《鶯啼序》)構思相同,富有哲學意味。如夢的人生既然短暫,離別的愁苦就更使人難耐,於是又自然地產生了一種急切的希望儘快地“重見桃根”。桃根,出於東晉的《桃葉歌》:“桃葉復桃葉,桃葉連桃根。相憐兩樂事,獨使我殷勤。”相傳為王獻之所作,桃葉是他的妾名。後人經常用桃葉、桃根指代意中人。結句的“這次第”雖只是一個“點”,分量卻是相當沉重的。愁緒擾人,自然產生剪除的意願,這也是人們的共同心理。然而這首詞中,合理的意願卻是用否定方式、喟嘆的口吻表達出來的,因為“算人間沒個並刀,剪斷心上愁痕”,遍尋人間也找不到能夠剪斷這種愁緒的剪刀。

清明原文翻譯及賞析5

  採桑子·清明上巳西湖好

  朝代:宋代

  作者:歐陽修

  原文:

  清明上巳西湖好,滿目繁華。爭道誰家。綠柳朱輪走鈿車。

  遊人日暮相將去,醒醉喧譁。路轉堤斜。直到城頭總是花。

  譯文及註釋:

  譯文

  清明節與上巳節的時候,西湖風光很好。滿眼都是一片繁華景象。誰家的車馬在搶道爭先?一輛有著紅色輪子和金色花朵的車子,為了超前,繞從道旁的柳樹行中賓士而過。

  遊人在日暮時分相隨歸去。醒的醒,醉的醉,相互招呼,喧譁不已。從西湖彎斜的堤岸一直到城頭,沿途都是開放的鮮花。

  註釋

  ①上巳:節日名,古時以陰曆三月上旬巳日為上巳,這一天人們多到水邊嘻遊,以消除不祥。

  ②爭道:遊人車輛爭先而行。

  ③朱輪:漆著紅色的輪子。漢制,太守所乘之車,以紅漆塗輪。

  ④鈿車:嵌上金絲花紋作為裝飾的車子。這句是說裝著朱輪的鈿車在綠柳之下駛過。

  ⑤相將:相隨,相攜,即手牽手。

  ⑥醉醒:醉酒的人和酒醒的人。

  賞析:

  這首詞是寫清明時節西湖遊春的熱鬧繁華景象,從側面來寫西湖之美,著意描繪遊春的歡樂氣氛。“上巳”,節日名,古時以農曆三月上旬巳日為“上巳”,這一天曆來有到水濱踏青的習俗。《夢梁錄》卷二載:“三月三日上已之辰,曲水流觴故事,起於晉時。唐朝賜宴曲江,傾都禊飲踏青,亦是此意。”《東京夢華錄》也記載:“四野如市,往往就芳樹之下,或園囿之間,羅列杯盤,互相勸酬。都城之歌兒舞女,遍滿園亭,抵暮而歸。”這就可以看出是郊外人們遊春的盛況。西湖景色迷人,是遊人的最佳去處。其盛況如何,作者一開始點明節令後,就說:“滿目繁華。”用一句話來概括當時紅男綠女、車水馬龍、熙來攘往的情景。接下去便作具體描述:“爭道誰家”是說在人群裡,不知是誰東推西擠搶道前走,這就把那種鬧哄哄的人群擁擠的場面活繪出來了。不僅行人眾多,而且車輛也川流不息:“綠柳朱輪走鈿車”,“朱輪”是用紅漆塗過的車輪;“鈿車”是用金屬、寶石鋃嵌作裝飾的轎車。這是說,在綠柳那邊,還有紅色輪子、光彩閃耀的轎車來來往往呢!這兩句回應了“滿目繁華”句,是“滿目繁華”句的具體描寫。這裡作者沒有直接寫西湖風光,而是寫遊人爭先恐後湧到西湖邊來,從這個側面來表現西湖景色對人們的吸引力。

  上片是寫人們在清明上已來湖邊遊春的情景,下片則是寫他們日暮興盡而歸的路上景象。人們經過一天的遊春活動,到日暮時,相隨而去。他們有些在節日野宴中喝得醉醺醺的,“醒醉喧譁”句,頗有份量。它把那些不管是醉的、醒的、歌唱著的,嬉笑著的,高談闊論的,各種歡樂的聲音,各種歡樂的姿態,都包括在裡面。總之,一片喧譁聲伴著人流而去。這裡作者沒有寫遊宴如何歡樂熱鬧,但這兩句實際上已展現出了上文所提到的“四野如市,往往就芳樹之下,或園囿之間,羅列杯盤,互相勸酬;都城之歌兒舞女,遍滿園亭,抵暮而歸”的熱鬧情景。結句,再從遠距離來寫歸途中的人流:“路轉堤斜,直到城頭總是花。”人們沿著彎轉高低的路走向城頭,一眼望去都是花。這裡的“花”是泛指,一方面是指深春路邊的野花正開,一路不斷,花伴人行;另一方面是人流中如花一般的姑娘們,她們頭上帶著花;人們衣著的豔麗和朱輪鈿車的秀色等,意思是花花綠綠直到城頭之意。所以句中用個“總”字。

  此詞從開始到結束都貫穿著“繁華”、“喧譁”的節日氣氛,把讀者也捲入這氣氛之中,領受節日的歡樂。讀完這首詞,再回頭看看第一句:“清明上已西湖好。”就不難看出,作者是借節日的繁華來讚美西湖好的。詞中每一句都有豐富的內涵,全詞構成一幅生動壯美的遊春圖。

清明原文翻譯及賞析6

  清明日園林寄友人

  唐代:賈島

  今日清明節,園林勝事偏。晴風吹柳絮,新火起廚煙。

  杜草開三徑,文章憶二賢。幾時能命駕,對酒落花前。

  譯文及註釋

  今日清明節,園林勝事偏。

  今天是清明節,和幾個好友在園林中小聚。

  勝:優美的。

  晴風吹柳絮(xù),新火起廚煙。

  天氣晴朗,春風和煦吹動著柳絮飛揚,清明乞新火後,人們的廚房裡冉冉升起了生火做飯的輕煙。

  杜草開三徑,文章憶二賢。

  杜若開出了很長,文章想起了兩位賢人。

  杜草:即杜若。

  幾時能命駕,對酒落花前。

  什麼時候能夠乘車出發再一起相聚?在落花前飲著酒。

  譯文及註釋

  譯文

  今天是清明節,和幾個好友在園林中小聚。天氣晴朗,春風和煦吹動著柳絮飛揚,清明乞新火後,人們的廚房裡冉冉升起了生火做飯的輕煙。

  杜若開出了很長,文章想起了兩位賢人。什麼時候能夠乘車出發再一起相聚?在落花前飲著酒。

  註釋

  勝:優美的

  杜草:即杜若

  賞析

  《清明日園林寄友人》此詩是詩人在與朋友聚會園林中即興所至,詩文大概的意思就是描述了清明時節的情景,清明這一天,詩人和幾個好友一起在園林當中小聚,天氣晴朗,春風和煦,柳絮隨風飛揚,清明乞新火過後,人們的廚房裡冉冉升起了生火做飯的輕煙,下闕詩文表達的就是對於兩位好朋友的寄語,表達了詩人對於友人的希望和祝願。通篇讀下來,不難發現,歡樂的小聚會中,不免透露出了詩人朋友目前不堪的處境,略略的表達了詩人的一種無奈的心情。

清明原文翻譯及賞析7

  原文:

  清明呈館中諸公

  新煙著柳禁垣斜,杏酪分香俗共誇。

  白下有山皆繞郭,清明無客不思家。

  卞侯墓下迷芳草,盧女門前映落花。

  喜得故人同待詔,擬沽春酒醉京華。

  譯文:

  1.禁垣:皇宮的圍牆。

  2.杏酪(lào):傳統習俗,在寒食三日作醴(lǐ)酪,又煮粳米及麥為酪,搗杏仁作粥。

  3.白下:南京的別稱。

  4.卞侯墓:卞侯即晉朝的卞壼,他曾任尚書令,後來在討伐蘇峻的叛亂中戰死,被埋葬於治城。

  5.盧女:即莫愁,古代善歌的女子。

  6.待詔:明代翰林院所設官職,主管檔案奏疏。

  7.京華:即京都。

  註釋:

  1.禁垣:皇宮的圍牆。

  2.杏酪(lào):傳統習俗,在寒食三日作醴(lǐ)酪,又煮粳米及麥為酪,搗杏仁作粥。

  3.白下:南京的別稱。

  4.卞侯墓:卞侯即晉朝的卞壼,他曾任尚書令,後來在討伐蘇峻的叛亂中戰死,被埋葬於治城。

  5.盧女:即莫愁,古代善歌的女子。

  6.待詔:明代翰林院所設官職,主管檔案奏疏。

  7.京華:即京都。

  賞析:

  本詩寫帝都清明節光景透露出思鄉的一縷深情。微婉從容,接近盛唐一些詩人的風格。

清明原文翻譯及賞析8

  採桑子·清明上巳西湖好

  作者:歐陽修

  朝代:宋朝

  清明上巳西湖好,滿目繁華。爭道誰家,綠柳朱輪走鈿車。

  遊人日暮相將去,醒醉喧譁。路轉堤斜,直到城頭總是花。

  詞彙註釋:

  ①上巳:節日名,古時以陰曆三月上旬巳日為上巳,這一天人們多到水邊嘻遊,以消除不祥。

  ②爭道:遊人車輛爭先而行。

  ③朱輪:漆著紅色的輪子。漢制,太守所乘之車,以紅漆塗輪。

  ④鈿車:嵌上金絲花紋作為裝飾的車子。這句是說裝著朱輪的鈿車在綠柳之下駛過。

  ⑤相將:相隨,相攜,即手牽手。

  ⑥醉醒:醉酒的人和酒醒的人。

  白話譯文:

  清明節與上巳節的時候,西湖風光很好。滿眼都是一片繁華景象。誰家的車馬在搶道爭先?一輛有著紅色輪子和金色花朵的車子,為了超前,繞從道旁的柳樹行中賓士而過。遊人在日暮時分相隨歸去。醒的醒,醉的醉,相互招呼,喧譁不已。從西湖彎斜的堤岸一直到城頭,沿途都是開放的鮮花。

  賞析:

  這首詞是寫清明時節西湖遊春的熱鬧繁華景象,著意描繪遊春的歡樂氣氛,從側面來寫西湖之美。“上巳”,節日名,古時以農曆三月上旬巳日為“上巳”,這一天曆來有到水濱踏青的習俗。《夢梁錄》卷二載:“三月三日上已之辰,曲水流觴故事,起於晉時。唐朝賜宴曲江,傾都禊飲踏青,亦是此意。”《東京夢華錄》也記載是日:“四野如市,往往就芳樹之下,或園囿之間,羅列杯盤,互相勸酬。都城之歌兒舞女,遍滿園亭,抵暮而歸。”這就可以看出是日郊外人們遊春的盛況。西湖景色迷人,是遊人的最佳去處。其盛況如何,作者一開始點明節令後,就說:“滿目繁華。”用一句話來概括當時紅男綠女、車水馬龍、熙來攘往的情景。接下去便作具體描述:“爭道誰家”,是說,在人群裡,不知是誰東推西擠搶道前走,這就把那種鬧哄哄的人群擁擠的場面活繪出來了。不僅行人眾多,而且車輛也川流不息:“綠柳朱輪走鈿車。”“朱輪”是用紅漆塗過的車輪;“鈿車”是用金屬、寶石鋃嵌作裝飾的轎車。這是說,在綠柳那邊,還有紅色輪子、光彩閃耀的轎車來來往往呢!這兩句回應了“滿目繁華”句,是“滿目繁華”句的具體描寫。這裡作者沒有直接寫西湖風光,而是寫遊人爭先恐後湧到西湖邊來,從這個側面來表現西湖景色對人們的吸引力。

  上片是寫人們在清明上已來湖邊遊春的情景,下片則是寫他們日暮興盡而歸的路上景象。人們經過一天的遊春活動,到日暮時,相隨而去。他們有些在節日野宴中喝得醉醺醺的,“醒醉喧譁”句,頗有份量。它把那些不管是醉的、醒的、歌唱著的,嬉笑著的,高談闊論的,各種歡樂的聲音,各種歡樂的姿態,都包括在裡面。總之,一片喧譁聲伴著人流而去。這裡作者沒有寫遊宴如何歡樂熱鬧,但這兩句實際上已展現出了上文所提到的“四野如市,往往就芳樹之下,或園囿之間,羅列杯盤,互相勸酬;都城之歌兒舞女,遍滿園亭,抵暮而歸”的熱鬧情景。結句,再從遠距離來寫歸途中的人流:“路轉堤斜,直到城頭總是花。”人們沿著彎轉高低的路走向城頭,一眼望去都是花。這裡的“花”是泛指,一方面是指深春路邊的野花正開,一路不斷,花伴人行;另一方面是人流中如花一般的姑娘們,她們頭上帶著花;人們衣著的豔麗和朱輪鈿車的秀色等,意思是花花綠綠直到城頭之意。所以句中用個“總”字。

  此詞從開始到結束都貫穿著“繁華”。“喧譁”的節日氣氛,把讀者也捲入這氣氛之中,領受節日的歡樂。讀完這首詞,再回頭看看第一句:“清明上已西湖好。”就不難看出,作者是借節日的繁華來讚美“西湖好”的。詞中每一句都有豐富的內涵,全詞構成一幅生動壯美的遊春圖。

清明原文翻譯及賞析9

  湘春夜月·近清明 宋朝 黃孝邁

  近清明。翠禽枝上消魂。可惜一片清歌,都付與黃昏。欲共柳花低訴,怕柳花輕薄,不解傷春。念楚鄉旅宿,柔情別緒,誰與溫存。

  空樽夜泣,青山不語,殘月當門。翠玉樓前,惟是有、一波湘水,搖盪湘雲。天長夢短,問甚時、重見桃根。這次第,算人間沒個並刀,剪斷心上愁痕。

  《湘春夜月·近清明》譯文

  臨近清明時分,枝頭上翠鳥的叫聲婉轉動人。只可惜這一片清歌,都給了寂寞的黃昏。想要對柳花低述衷曲,又怕柳花輕薄,不懂得人的傷春之心。我獨自漂泊在南國楚鄉,滿懷柔情別恨,有誰能給我一點兒溫存?

  空空的酒杯彷彿在為我哭泣,青山默默不語,一彎殘月照在門前。旅舍門前,月色下的湘江朦朧迷茫,波光隱隱,倒映著天空朵朵浮雲。時光漫長,人生短暫。請問蒼天,到底什麼時候才能和戀人見面?這情景真令人心酸,遍尋人間也找不到能夠剪斷這種愁緒的剪刀,可以把我心中的千愁萬緒剪斷。

  《湘春夜月·近清明》註釋

  湘春夜月:詞牌名,是黃孝邁的自度曲。

  翠禽:翠鳥。

  柳花:指柳絮。

  空尊:空樽,空酒杯。

  翠玉樓:即前文“楚鄉旅宿”。

  桃根:出於東晉的《桃葉歌》:“桃葉復桃葉,桃葉連桃根。相憐兩樂事,獨使我殷勤”,後詞中多代指意中人。

  者次第:“如此種種”的意思。者,同“這”。

  並刀:幷州(今山西太原)的剪刀,當時以鋒利著稱。

  《湘春夜月·近清明》賞析

  黃孝邁的詞流傳很少,但他的詞的確寫得“風度婉秀,真佳詞也。”這是不首傷傷之詞。詞人透過對湘水之濱傷江月色的描寫,抒發了自己惜傷不忍平的情愫。

  上片著重寫傷傷,先從枝頭的鳥聲寫起 ,點出“近清明”的節令。“香禽”,猶言香鳥,使指羽毛美麗的小鳥 ,“消魂”,是情為之動、神為之傷的意思,給鳥聲注入了人的思想感情。

  下文“可惜不片清歌,都付與黃昏”二句,是對“消魂”所作的說明 。"清歌”與“黃昏”所含的情緒本是相反的,前者引人愉悅,後者使人憂傷,相反相成,其結果是益增憂傷之感,故此二句表現為極其沉痛的感嘆口吻。接下來,作者進不步採用了擬人手法,將具有感知的品格賦予了柳花,想對它低聲傾訴自己的心事,轉而又:“怕柳花輕薄,不解傷傷”。可見作者憂思之深重。“傷傷”二字,點出了作品主旨之所在。

  再下面,是作者自己感嘆當時旅行在湘水之濱,獨自投宿在旅舍時的孤寂心情。明明要寫冷落,卻偏用“溫存”的字眼,再用“誰與”來作反詰,這種寫法突現了不種熾烈追求的意願。寫到此處,已近過片,須得由傷傷向恨平過渡,故而“柔情平緒”四字的安排也就是相當巧妙而頗具匠心的了。

  這首詞的下片更為精采。前幾句,作者緊緊抓住“湘傷夜月”的景色特點,將深沉的離愁平恨熔鑄進去,造成了動人的藝術效果:“空樽夜泣,青山不語,殘照當門。香玉樓前,惟是有、不波湘水,搖盪湘雲。”這個境界是由眾多形象構築起來的不個整體,七寶樓臺固不應拆碎,然而,倘求觀察得細緻,卻無妨從區域性著眼。

  “空樽夜泣”,表示心情的極度憂傷,是不個凝鍊警策的句子,其造語則顯得老辣,與姜夔《暗香》詞裡的“香樽易泣”相同。“青山不語”,山峰不會說話,而作者卻好像認為它原是會說話的,只是此時此刻無話可說罷了,以這種方式描摹環境的幽靜,其藝術效果則更為強烈。

  “殘照當門”,意謂殘月照在門前,門外唯見殘月。殘月象徵離平,正是由於它的情調悽惻。“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柳永《雨霖鈴》)等常見的例子,已經足以說明用殘月抒寫離平之情的藝術表現力了。

  “香玉樓”,即前文“楚鄉旅宿”,“惟是有”,同義重疊,起著強調下文的作用,而它以“平去上”的聲韻作為引出下文的鋪墊,從而使“不波湘水,搖盪湘雲”不句更富有詩意,顯得更加突出。從“香玉樓”望去,月色下的湘江,不片朦朧迷茫,水面上只看到隱隱的波光,天空飄動著朵朵浮雲,陣陣微風吹來,又將水天“搖盪”在不起了。然而這輕微的搖盪卻不能打破“青山不語,殘月當門”的靜寂,正像“蟬噪林逾靜”那樣,反倒更增強了這種靜寂之感;同時,在靜寂之中,“湘傷夜月”的景色更顯得空靈深邃,它啟迪著人們對生活的沉思。

  下片的後幾句,像上片點出“傷傷”不樣,又將“恨平”的題旨點明瞭。“天長夢短,問甚時、重見桃根?”“天”是宇宙,“夢”是人生,“天長夢短”與吳文英在的“傷寬夢窄”(《鶯啼序》)構思相同,富有哲學意味。如夢的人生既然短暫,離平的愁苦就更使人難耐,於是又自然地產生了不種急切的希望儘快地“重見桃根”。桃根,出於東晉的《桃葉歌》:“桃葉復桃葉,桃葉連桃根。相憐兩樂事,獨使我殷勤。”相傳為王獻之所作,桃葉是他的妾名。後人經常用桃葉、桃根指代意中人。

  結句的“這次第”雖只是不個“點”,分量卻是相當沉重的。愁緒擾人,自然產生剪除的意願,這也是人們的共同心理。然而這首詞中,合理的意願卻是用否定方式、喟嘆的口吻表達出來的,因為“算人間沒個並刀,剪斷心上愁痕”,遍尋人間也找不到能夠剪斷這種愁緒的剪刀。

清明原文翻譯及賞析10

  原文:

  清明二絕·其二

  宋代:陳與義

  卷地風拋市井聲,病夫危坐了清明。

  一簾晚日看收盡,楊柳微風百媚生。

  譯文:

  卷地風拋市井聲,病夫危坐了清明。

  春風捲地,拋進來街頭陣陣歡樂的聲浪。病弱的詩人,卻高堂端坐,靜賞清明風光。

  一簾晚日看收盡,楊柳微風百媚生。

  簾外的夕陽漸漸西沉,看那微風中的楊柳,婀娜多姿,百般嬌媚輕狂。

  註釋:

  卷地風拋(pāo)市井聲,病夫危坐了清明。

  市井:市街。危坐:端坐。了:了結,度過。

  一簾晚日看收盡,楊柳微風百媚(mèi)生。

  賞析:

  這首詩首句“卷地風拋市井聲”,承其一而來,寫風吹市井喧鬧之聲自外傳來,角度在自己,喧鬧在別人。“卷地風”,語出韓愈《雙鳥》詩“春風捲地起,百鳥皆飄浮”,但僅取其“卷地春風”之意;“市井聲”,化用黃庭堅《仁亭》“市聲鏖什枕,常以此心觀”詩句,亦僅化出“市井聲”一詞;受陳師道《春夜》“風回晚市聲”一語啟發,著一“拋”字,狀”市井”喧鬧之聲如在目前,頓使全句神采飛揚,活靈活現,充滿春天的活力。次句“病夫危坐了清明”,讀來令讀者陡然一緊,與牆外市井之聲的喧鬧相反,詩人卻自稱“病夫”,而且“危坐”,那份拘謹,那份壓抑,躍然紙上;尤其是一“了”字,更是透出了詩人充滿遺憾且有所不甘的心情。其時,詩人名震朝野,眾目所矚,也有些許跡像看來於已不利,因此他只能努力壓抑著自己,端坐高堂,不去遊春。但身未動心卻”飛,“拋”過來的市井之聲時時喧鬧著詩人之心。眼隨心轉,“簾晚日看收盡,楊柳微風百媚生”,無奈之下,只得眼盯著一簾之隔的窗外,看那一抹晚霞漸漸收起,楊柳吐綠的柔條,在微微春風中輕舞飛揚,婀娜多姿,百媚橫生。雖此一窗春色,卻已令詩人心旌搖盪。“百媚生”,語取白居易《長恨歌》“回眸一笑百媚生”,以人擬物,更見出楊柳春意。

  “文似看山不喜平”,詩歌亦然。此詩雖短,卻一波三折,寫得搖曳多姿。加之語句暢朗,音節瀏亮,風格俊爽,既有江西詩派鍛字煉句的精工,又具有陶、謝、韋、柳妙契自然的神韻。

清明原文翻譯及賞析11

  原文:

  清明

  無花無酒過清明,興味蕭然似野僧。

  昨日鄰家乞新火,曉窗分與讀書燈。

  譯文:

  我是在無花可觀賞,無酒可飲的情況下過這個清明節的,這樣寂寞清苦的生活,就像荒山野廟的和尚,一切對於我來說都顯得很蕭條寂寞。

  昨天從鄰家討來新燃的火種,在清明節的一大早,就在窗前點燈,坐下來潛心讀書。

  註釋:

  興味:興趣、趣味。

  蕭然:清淨冷落。

  新火:唐宋習俗,清明前一日禁火寒食,到清明節再起火,稱為“新火”。

  賞析:

  作品賞析

  [註釋](1)興味:興趣、趣味。(2)蕭然:清淨冷落。(3)新火:唐宋習俗,清明前一日禁火寒食,到清明節再起火,稱為“新火”[譯文]我是在無花可觀賞,無酒可飲的情況下過這個清明節的,這樣寂寞清苦的生活,就像荒山野廟的和尚,一切對於我來說都顯得很淡漠,昨天從鄰家討來新燃的火種,在清明節的一大早,就在窗前點燈,坐下來潛心讀書。

清明原文翻譯及賞析12

  清明

  無花無酒過清明,興味蕭然似野僧。

  昨日鄰家乞新火,曉窗分與讀書燈。

  翻譯/譯文

  我是在無花可觀賞,無酒可飲的情況下過這個清明節的,這樣寂寞清苦的生活,就像荒山野廟的和尚,一切對於我來說都顯得很蕭條寂寞。

  昨天從鄰家討來新燃的火種,在清明節的一大早,就在窗前點燈,坐下來潛心讀書。

  註釋

  興味:興趣、趣味。

  蕭然:清淨冷落。

  新火:唐宋習俗,清明前一日禁火寒食,到清明節再起火,稱為“新火”。

  賞析/鑑賞

  興趣或習慣的原因,臨窗攻書,發奮苦讀,過著山野僧人般的清苦生活。即使在清明節,沒有像平常人那樣外出踏青,去欣賞山花爛漫的春景,也沒有邀約友朋飲酒作樂。君子慎獨,作為讀書人,沒有忘記民俗傳統——寒食節禁用煙火。一到禁忌菸火的期限過了,馬上去鄰居那裡討來燈火,抓緊時間,在靜靜的夜裡繼續苦苦用功,發奮苦讀。

  從這裡可以看出古人讀書的用功程度,我們雖然不推崇“興味索然”,但是應該學習古人那種讀書的毅力。

清明原文翻譯及賞析13

  羞紅顰淺恨,晚風未落,片繡點重茵。舊堤分燕尾,桂棹輕鷗,寶勒倚殘雲。千絲怨碧,漸路入、仙塢迷津。腸漫回,隔花時見,背面楚腰身。

  逡巡。題門惆悵,墮履牽縈,數幽期難準。還始覺、留情緣眼,寬頻因春。明朝事與孤煙冷,做滿湖、風雨愁人。山黛暝,塵波澹綠無痕。

  譯文及註釋

  羞紅顰(pín)淺恨,晚風未落,片繡點重茵。舊堤分燕尾,桂棹(zhào)輕鷗,寶勒倚殘雲。千絲怨碧,漸路入、仙塢(wù)迷津。腸漫回,隔花時見,背面楚腰身。

  嬌美的紅花彷彿是美人含羞的笑臉,嫩綠的葉片點綴在她的鬢邊,彷彿輕蹙黛眉,微微含恨。我怨恨晚風為什麼不把花兒全部都吹落下來,這樣飄落的花瓣就像彩繡點綴著厚厚的綠茵般的草地。那蘇堤與白堤交叉像燕尾以分,湖面上桂木槳的舟船像輕輕浮蕩的水鷗,我騎著勒韁的寶馬就像倚在黃昏的殘雲邊上。千絲萬縷的綠柳絲輕輕飄拂令人傷神,水中的輕舟沿著柳徑漸漸進入一個花絲環抱如屏的仙境,令人迴腸蕩氣。我在岸上緊緊跟隨著畫船。為她美貌風情而消魂。隔著花朵柳絲,我不時地看見她那背面含羞的苗條婀娜的細腰身。

  羞紅:臉上因羞愧而泛出的紅暈。重茵:芳草地。燕尾:西湖蘇堤與白堤交叉,形如燕尾。桂棹:以桂木為棹之舟,即芳舟。寶勒:以珍寶、金飾勒馬絡頭,此指代寶馬。殘雲:零散稀疏的雲。千絲:柳條。迷津:迷失津渡;迷路。楚腰:指細腰女子。

  逡(qūn)巡。題門惆悵,墮(duò)履(lǚ)牽縈,數幽期難準。還始覺、留情緣眼,寬頻因春。明朝事與孤煙冷,做滿湖、風雨愁人。山黛暝(míng),塵波澹(dàn)綠無痕。

  我遲疑不決,好不容易才尋找到你的家門,又恰好遇到你不在家,只好滿心悵惘地留言題門。後來終於可以得嘗所願,我脫下雙鞋子進入你的閨中,那種歡愛的情景真是令人沉醉。以後我便時時刻刻地計算著下次幽會的日期,雖然有時也沒有一個定準。不久我慢慢地發現,情思繚繞全是因為你那多情的眼神,衣帶漸寬是因為感傷春天。到明天早晨,往事和孤煙一樣清冷,滿潮的悽風苦雨實在令人倍感憂愁。山色更加幽暗昏暝,水波淡淡,凌波仙子杳然無跡。

  逡巡:徘徊不進;滯留。巡,有所顧慮而徘徊不前。墮履:留宿。牽縈:糾纏;牽掛。寬頻:衣帶寬鬆。形容腰變瘦。留情緣眼,寬頻因春:一本作“留情緣寬,帶眼因春”;一本作“留情轉眼,帶減因春”。山黛:青蔥濃郁的山色。暝:一本作“映”。塵:一本作“澄”。

  譯文及註釋

  譯文

  嬌美的紅花彷彿是美人含羞的笑臉,嫩綠的葉片點綴在她的鬢邊,彷彿輕蹙黛眉,微微含恨。我怨恨晚風為什麼不把花兒全部都吹落下來,這樣飄落的花瓣就像彩繡點綴著厚厚的綠茵般的草地。那蘇堤與白堤交叉像燕尾以分,湖面上桂木槳的舟船像輕輕浮蕩的水鷗,我騎著勒韁的寶馬就像倚在黃昏的殘雲邊上。千絲萬縷的綠柳絲輕輕飄拂令人傷神,水中的輕舟沿著柳徑漸漸進入一個花絲環抱如屏的仙境,令人迴腸蕩氣。我在岸上緊緊跟隨著畫船。為她美貌風情而消魂。隔著花朵柳絲,我不時地看見她那背面含羞的苗條婀娜的細腰身。

  我遲疑不決,好不容易才尋找到你的家門,又恰好遇到你不在家,只好滿心悵惘地留言題門。後來終於可以得嘗所願,我脫下雙鞋子進入你的閨中,那種歡愛的情景真是令人沉醉。以後我便時時刻刻地計算著下次幽會的日期,雖然有時也沒有一個定準。不久我慢慢地發現,情思繚繞全是因為你那多情的眼神,衣帶漸寬是因為感傷春天。到明天早晨,往事和孤煙一樣清冷,滿潮的'悽風苦雨實在令人倍感憂愁。山色更加幽暗昏暝,水波淡淡,凌波仙子杳然無跡。

  註釋

  1.渡江雲三犯:詞牌名,周邦彥創調,又名《渡江雲》。雙調,一百字,上片十句四平韻,下片九句四平韻,後片第四句為上一、下四句法,必須押一同部仄韻。

  2.羞紅:臉上因羞愧而泛出的紅暈。

  3.重茵:芳草地。

  4.燕尾:西湖蘇堤與白堤交叉,形如燕尾。

  5.桂棹:以桂木為棹之舟,即芳舟。

  6.寶勒:以珍寶、金飾勒馬絡頭,此指代寶馬。

  7.殘雲:零散稀疏的雲。

  8.千絲:柳條。

  9.迷津:迷失津渡;迷路。

  10.楚腰:《韓非子·二柄》:“ 楚靈王好細腰,而國中多餓人。”後因以“楚腰”泛稱女子的細腰。借指細腰女子。

  11.逡(qūn)巡:徘徊不進;滯留。巡,有所顧慮而徘徊不前。

  12.題門:《世說新語》載,嵇康與呂安是朋友,安拜訪嵇不遇,嵇康子嵇喜出門讓呂安進屋,安未入,在門上題寫“鳳”字而去,意謂喜是一隻“凡鳥”。此處單作“不遇”解。

  13.墮履:留宿。

  14.牽縈:糾纏;牽掛。

  15.寬頻:衣帶寬鬆。形容腰變瘦。

  16.留情緣眼,寬頻因春:一本作“留情緣寬,帶眼因春”;一本作“留情轉眼,帶減因春”。

  17.山黛:青蔥濃郁的山色。

  18.暝:一本作“映”。

  19.塵:一本作“澄”。

  創作背景

  據夏承燾《吳夢窗系年》:“夢窗在蘇州曾納一妾,後遭遣去。在杭州亦納一妾,後則亡歿。集中懷人諸作,其時夏秋,其地蘇州者,殆皆憶蘇州遣妾;其時春,其地杭州者,則悼杭州亡妾。”這首詞與《齊天樂·煙波桃葉西陵路》,《鶯啼序·殘寒正欺病酒》都為同一時期悼念杭州亡妾的作品。

  賞析

  《渡江雲三犯》,又名《渡江雲》。雙調,一百字,上片十句四平韻,下片九句四平韻,後片第四句為上一、下四句法,必須押一同部仄韻。

  上片追憶與杭妾始遇時的情景。“羞紅顰”三句,描繪出湖邊暮春景色。“重茵”,原指厚席,這裡喻厚厚的芳草地。此言暮春的湖邊陣陣晚風吹得落英繽紛,點綴著綠茸茸的芳草地。這落英恰像那少女們淺顰含羞微怨的嬌態。“舊堤”三句,述湖景。“舊堤”指西湖蘇、白兩堤;“燕尾”言兩堤在湖上交叉形如燕尾。“桂棹”,以桂木為槳的船,這裡泛指西湖中游船;“寶勒”,即用珍寶裝飾的馬絡頭,這裡指代馬兒。三句言遠望湖上蘇、白兩堤交叉,形如燕尾,湖中眾多的遊船與鷗鳥一起盪漾在碧波之中。詞人騎著馬,背襯著西天的彩雲佇立在岸堤上觀賞遠近景色。“千絲”兩句,遊湖思亡妾。“千絲”指堤岸邊的柳枝。此言眼前這些既青柔又濃密的柳枝卻不能為詞人挽留住就在這兒相識的亡妾。詞人到了這湖邊,像又回到了劉阮入天台而遇仙的地方(即點明詞人與杭妾在此初見之事)。“柳”即留也,所以古人多有折柳贈別的習俗。今杭妾不幸亡故,不禁使詞人見柳絲而“怨碧”。“腸漫回”兩句,因思之深而致幻。“楚腰身”,楚諺有“楚王好細腰,宮中多餓死”。這裡泛指美人的細腰身。此言詞人對亡妾牽腸掛肚朝夕相思,以致佇立在這兩人初識之處,幻覺中向花叢中望去似乎隱約看到了她美妙的背影。

  下片追憶不遇以悼念亡妾。“逡巡”四句,憶不遇。“題門”,事見《世說新語》呂安訪嵇康不遇,題字其門。此處借代不遇。“墮履”,本《史記·留侯世家》,張良遇黃石公故事。這是作傳藝、鍾情解。此言詞人想起從前初識之時曾多次來到她的門前徘徊,終因兩人不能見面而心情惆悵,詞人像張良盼望黃石公傳藝那樣希望她能對其鍾情,但又因為好幾次約會都沒有實現而感到牽腸掛肚。又“墮履”,事見《北史·韋瓊傳》,有“不棄遺簪墮履”之語。“還始覺”兩句,“緣”,因也;“寬頻”,語出沈約與徐勉書:“老病百日數旬,革帶常應移孔。”柳永《蝶戀花》詞也有:“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之句,詞人用柳詞意境。此言詞人對亡妾難捨難忘,細想原因,一是因為她有一雙令人消魂的多情的媚眼。照現代人的說法,眼睛是人心靈的窗戶;而古時作畫也有“畫龍點晴”之說,所以詞人突出了亡妾雙眼攝人心魄的魅力。二是詞人值此清明時節,自然引起了對亡妾的懷念,以致因對她的刻骨相思而日漸消瘦。“明朝”兩句,點出悼念。因為今天正是清明節,是祭奠亡靈之時,所以詞人想到如今自己與杭妾早已陰陽異路,兩人往日的恩愛情景已似幻夢般的風消煙散,詞人對亡妾的悼念,也如那湖上的風風雨雨一樣愁煞人啊。“山黛暝”一句,以景作結,點明遊湖。此句語出蘇軾《次韻促仲殊遊西湖》詩:“水光瀲灩猶浮碧”,言山色空濛,湖面浮碧似鏡,一切都歸結於這平靜之中。

清明原文翻譯及賞析14

  朝中措·清明時節

  張炎〔宋代〕

  清明時節雨聲譁。潮擁渡頭沙。翻被梨花冷看,人生苦戀天涯。

  燕簾鶯戶,雲窗霧閣,酒醒啼鴉。折得一枝楊柳,歸來插向誰家。

  譯文

  譯文清明時節,雨聲響成一片。江水上漲淹沒了渡口的沙灘。路旁,雪白的梨花冷冷地看著我走過,彷彿責怪我這個時候還不思故土,而對他鄉的山水花木如此痴情苦戀。只有到那鶯啼燕舞的珠簾繡戶,雲裳霧鬢的瑣窗朱閣,在歡歌曼舞中一醉消愁。酒醒時只聽得歸鴉啼鳴。歸去時隨手摺了一枝楊柳,走到客舍門前,這才恍然醒悟:此處哪有自己的家門!

  註釋

  渡(dù)頭:渡口。翻:卻,表示轉折。天涯:遠離家鄉的異地。燕簾鶯戶,雲窗霧閣:借指歌樓舞榭。楊柳:古時清明節有家家戶戶門上插柳以祛邪的風俗。

  賞析

  這首詞作於宋亡以後,抒發飄泊淪落之悲情。妙詞寫情愁,選景獨出心裁,寫情愁言愁之精妙,表達之條理。這使在詞中平素並不顯眼的詞語,在詞人握下卻顯得幽默,借韻味。

  “清明時節”二句,描寫的清明時的雨,不是而而細雨,而成了嘩嘩大雨。恰在妙時作者冒雨尋春,卻被大雨所困,見到江邊水急,浪潮翻湧。

  “翻被梨花冷看,人生苦戀天涯。”雨灑梨花,本也是極美妙而又難得的一景,可是張炎並沒借照實寫來,而是反過來寫梨花看人,而且是“冷看”。並且從她那冷淡的眼神中,詞人還感受到一種責怪之意——人生於世能像你這樣不思故土,而對他鄉的山水花木如妙痴情苦戀嗎!這“遭遇”,這“責怪”,與詞人冒雨出遊之意,真是適得其反。而又藉口難辯,上片至妙也就戛然而止,可是無限辛酸,無限悲恨,盡在不言之中。這種賦予客觀景物以情知而後翻寫過來,更能收到曲握深情、宛轉借致的效果,因而在詞中也就成了一種常用的手法。冒雨出遊,觀潮、賞花,本想借以忘憂,誰知”翻被梨花冷看”,沒奈何,只借換個去處。

  “燕簾鶯戶,雲窗霧闊,酒醒啼鴉。”“燕簾鶯戶,雲窗霧闊”是指歌妓舞女之所。雨中尋景不成,因而只能到鶯啼燕舞的珠簾玉戶消磨時光,一醉解千愁。然而醉鄉自好,難以久留,醉醒客散,只見歸鴉啼鳴,人去樓空。

  “折得一枝楊柳”二句,楊柳,古時清明節中家家戶戶門上插柳以祛邪。歸去的途中,作者也隨手摺了一枝楊柳,但走至住所才恍然醒悟——浪流之人羈駐之旅,哪會借自己的家門呢?作者不禁感嘆一枝楊柳,“歸來插向誰家”。一種天涯遊子欲歸無處,欲住無家的悲哀,猛然襲向心頭。一枝無處可插的楊柳,滿腹悲怨溢於詞中,幽默中見無奈。詞人用握舉重若輕,不見著力,是那麼自然,用握之巧,用意之妙,叫人拍案叫絕。

  該詞在表現上採取遣愁——增愁,也就是幾番消愁愁更愁的矛盾,步步逼近主題,詞的思路,情感的層次是很借條理的。詞人往往用後面的個別詞語,去暗示、交代前面省略的內容,只借把握全詞,方可融會貫通。比如說,我們只借讀到“酒醒”二字,才可瞭解“燕簾鶯戶,雲窗霧闊”二句的全部含意;只借讀到“歸來”二字,方知上文云云,皆是出門之後的活動;只借讀到“插向誰家”,方知這“歸來”之處,亦非其家,方知全詞所寫乃客中遣愁。這些很不顯眼的詞語,一經詞人的安排、組合,不僅成了前後照應、網路全篇的暗紐,而且還由妙形成了一種以後示前、愈進愈明的結構。從而使那些尋常的題材,平易的語言,增添了婉轉幽深的情韻。

  張炎

  張炎(1248年-1320年),字叔夏,號玉田,晚年號樂笑翁。祖籍陝西鳳翔。六世祖張俊,宋朝著名將領。父張樞,“西湖吟社”重要成員,妙解音律,與著名詞人周密相交。張炎是勳貴之後,前半生居於臨安,生活優裕,而宋亡以後則家道中落,晚年漂泊落拓。著有《山中白雲詞》,存詞302首。張炎另一重要的貢獻在於創作了中國最早的詞論專著《詞源》,總結整理了宋末雅詞一派的主要藝術思想與成就,其中以“清空”,“騷雅”為主要主張。

清明原文翻譯及賞析15

  長安清明

  唐代:韋莊

  蚤是傷春夢雨天,可堪芳草更芊芊。

  內官初賜清明火,上相閒分白打錢。

  紫陌亂嘶紅叱撥,綠楊高映畫鞦韆。

  遊人記得承平事,暗喜風光似昔年。

  譯文及註釋

  蚤(zǎo)是傷春夢雨天,可堪芳草更芊(qiān)芊。

  忽然之間,已經是細雨飄飛的春天了,像少女一樣纖纖婷立的芳草青美得讓人難以忍受。

  蚤:“蚤”通“早”。夢雨:春天如絲的細雨。可堪:意思是不可堪,不能忍受。芊芊:草木茂盛的樣子。

  內官初賜清明火,上相閒分白打錢。

  宮中把新火賜給大臣,大臣們閒來無事以蹴鞠為樂。

  內官:國君左右的親近臣僚。又指宦官太監。初賜清明火:一種古代風俗,寒食禁火,把冬季保留下來的火種熄滅了。到了清明,又要重新鑽木取火。上相:泛指大臣。白打錢:玩蹴鞠遊戲,優勝者受賜金錢,種“白打錢”,一說白打錢指鬥雞。

  紫陌亂嘶紅叱(chì)撥,綠楊高映畫鞦韆。

  郊野的道路旁草木繁茂,一匹匹駿馬賓士而過,綠楊掩映的庭院中秋千正上下飛舞。

  紫陌:大路。“陌”本是指田間的小路,這裡借指道路:“紫”是指道路兩旁草木的顏色。紅叱撥:唐天寶中從西域進汗血馬六匹分別以紅、紫、青、黃、丁香、桃花叱撥為名,這裡泛指駿馬。畫鞦韆:裝飾美麗的鞦韆。

  遊人記得承平事,暗喜風光似昔年。

  遊人還記得以前太平時候的盛事,暗自欣喜這風光與往年並無不同。

  承平:太平。

  譯文及註釋

  譯文

  忽然之間,已經是細雨飄飛的春天了,像少女一樣纖纖婷立的芳草青美得讓人難以忍受。

  宮中把新火賜給大臣,大臣們閒來無事以蹴鞠為樂。

  郊野的道路旁草木繁茂,一匹匹駿馬賓士而過,綠楊掩映的庭院中秋千正上下飛舞。

  遊人還記得以前太平時候的盛事,暗自欣喜這風光與往年並無不同。

  註釋

  蚤:“蚤”通“早”。

  夢雨:春天如絲的細雨。

  可堪:意思是不可堪,不能忍受。

  芊(qiān)芊:草木茂盛的樣子。

  內官:國君左右的親近臣僚。又指宦官太監。

  初賜清明火:一種古代風俗,寒食禁火,把冬季保留下來的火種熄滅了。到了清明,又要重新鑽木取火。唐代的皇帝於此日要舉行隆重的“清明賜火”典禮,把新的火種賜給群臣,以表示對臣民的寵愛。

  上相:泛指大臣。

  白打錢:玩蹴鞠遊戲,優勝者受賜金錢,種“白打錢”,一說白打錢指鬥雞。

  紫陌:大路。“陌”本是指田間的小路,這裡借指道路:“紫”是指道路兩旁草木的顏色。

  紅叱(chì)撥:唐天寶中從西域進汗血馬六匹分別以紅、紫、青、黃、丁香、桃花叱撥為名,這裡泛指駿馬。

  畫鞦韆:裝飾美麗的鞦韆。

  承平:太平。

  創作背景

  公元880年(唐僖宗廣明元年),黃巢農民起義軍攻陷長安;公元885年(光啟元年),李克用又進逼京師。經過多年的戰爭洗劫,長安城早已滿目瘡痍。公元893年(唐昭宗景福二年)至公元894年(乾寧元年),韋莊在長安應進士試。這首詩就是在這一時期所作。

  賞析

  這首詩語言清新,詩人透過寫清明節時的人事和景物,來透露出詩人對盛世的懷念與對現實朝野狀況的失望。

  首聯描寫自己獨傷春,朝與野之人遊春、賞春。開頭詩人便暗用了杜甫《登樓》“花近高樓傷客心,萬方多難此登臨”的詩意,抒發別有懷抱的詩人的傷春愁緒。詩人在春雨霏霏的陰沉滅氣中,內心鬱苦愁悶,更由芊芊芳草增添悽迷冷落之情。“蚤是”、“可堪”這兩個虛詞,構成語意表達的遞進關係,將詩人內心的悽楚表現得深長而急切。但是,後面所描寫的並不是詩人自己的情態舉止,而是朝廷內外遊人的賞春之樂。

  頷聯描寫宮中清明節的風俗和遊樂。韓翃《寒食》詩有云:“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稠柳斜。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人五侯家。”此詩“內官初賜清明火”句,即描寫皇宮內清明節取榆柳火賞賜近臣的節俗。一個“初”字,暗示了此時動亂剛定,朝廷復行舊日禮制。“上相閒分白打錢”一句描寫宮中蹴鞠遊戲之樂,一個“閒”字,則交代了貴為朝廷宰相卻無所作為的狀態。

  頸聯描寫宮外遊春繁盛的景象。在京師郊野的道路上,紅色的駿馬嘶鳴不已,遊春的男子絡繹不絕;在綠楊掩映的庭院中,女子們正在歡快地蕩著鞦韆。這裡的色彩鮮豔奪目,所見所聞熱鬧非凡,一“亂”字、一“高”字,都盡顯出晚唐時代人們沉湎在縱恣冶遊的“世紀末”的狂歡之中。

  尾聯展現身處其間的遊人的欣慰。他們覺得如今的熱鬧喧鬧,就像是昔年的昇平風光,又可以忘卻動亂的痛苦記憶,無所顧忌地享受眼前的快樂。然而,所謂的“昇平”卻是表象,詩人正是透過這虛假的繁榮,感受到了國勢岌岌可危的形勢,深藏著濃重的現實憂愁。

  詩人用冷峻的目光,看似閒淡地刻畫長安城清明時分熱鬧如昔、遊人如織的歡快場面,實則暗含著深沉的諷刺、斥責之意,以“遊人”之喜樂,愈加反襯出詩人“傷時傷世復傷心”的悲鬱之情。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