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詩》原文及翻譯賞析15篇
《雜詩》原文及翻譯賞析15篇
《雜詩》原文及翻譯賞析1
雜詩
勸君莫惜金縷衣,勸君須惜少年時。
有花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
青天無雲月如燭,露泣梨花白如玉。
子規一夜啼到明,美人獨在空房宿。
空賜羅衣不賜恩,一薰香後一銷魂。
雖然舞袖何曾舞,常對春風裛淚痕。
不洗殘妝憑繡床,也同女伴繡鴛鴦。
回針刺到雙飛處,憶著征夫淚數行。
眼想心思夢裡驚,無人知我此時情。
不如池上鴛鴦鳥,雙宿雙飛過一生。
一去遼陽系夢魂,忽傳徵騎到中門。
紗窗不肯施紅粉,徒遣蕭郎問淚痕。
鶯啼露冷酒初醒,罨畫樓西曉角鳴。
翠羽帳中人夢覺,寶釵斜墜枕函聲。
行人南北分徵路,流水東西接御溝。
終日坡前怨離別,謾名長樂是長愁。
偏倚繡床愁不起,雙垂玉箸翠鬟低。
捲簾相待無訊息,夜合花前日又西。
悔將淚眼向東開,特地愁從望裡來。
三十六峰猶不見,況伊如燕這身材。
滿目笙歌一段空,萬般離恨總隨風。
多情為謝殘陽意,與展晴霞片片紅。
兩心不語暗知情,燈下裁縫月下行。
行到階前知未睡,夜深聞放剪刀聲。
近寒食雨草萋萋,著麥苗風柳映堤。
早是有家歸未得,杜鵑休向耳邊啼。
水紋珍簟思悠悠,千里佳期一夕休。
從此無心愛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樓。
數日相隨兩不忘,郎心如妾妾如郎。
出門便是東西路,把取紅箋各斷腸。
無定河邊暮角聲,赫連臺畔旅人情。
函關歸路千餘裡,一夕秋風白髮生。
花落長川草色青,暮山重疊兩冥冥。
逢春便覺飄蓬苦,今日分飛一涕零。
洛陽才子鄰簫恨,湘水佳人錦瑟愁。
今昔兩成惆悵事,臨邛春盡暮江流。
浙江輕浪去悠悠,望海樓吹望海愁。
莫怪鄉心隨魄斷,十年為客在他州。
翻譯
我勸你不要顧惜華貴的金縷衣,我勸你一定要珍惜青春少年時。
花開宜折的時候就要抓緊去折,不要等到花謝時只折了個空枝。
時令將近寒食,春雨綿綿春草萋萋;春風過處苗麥搖擺,堤上楊柳依依。
這是為什麼啊,此前我有家卻歸去不得。杜鵑啊,不要在我耳邊不停地悲啼。
註釋
金縷衣:綴有金線的衣服,比喻榮華富貴。
堪:可以,能夠。
直須:不必猶豫。
直:直接,爽快。
莫待:不要等到。
著:吹入。
早是:此前。
杜鵑:鳥名,即子規。
休:不要。
其十九賞析
這首詩是題在杭州望海樓的柱子上的。作者名姓已不可考,但我們可從中體會到一種複雜的情感。這不是一般的思鄉之情,而是作者常年羈旅在外而產生的一種落寞之感。
首句以景起筆,“浙江輕浪去悠悠”,詩人在杭州錢塘江邊的望海樓上向遠處眺望,看到了這一場景。在這裡,這個疊字“悠悠”下得好,錢塘江的水面悠長而空寂,而詩人的心事又何嘗不是如此呢?無論是“悠悠”的水波,還是“悠悠”的往事,它們都“去”了,一去不復返,只停留在詩人的記憶裡。但是詩人又是如此懷念它們,所以就產生了第二句中所說的“愁”。“望海樓吹望海愁”,有人曾就此句對此詩的作者提出猜想,認為這首詩系鄭谷所作,因為第二句中所用的反覆手法正是鄭詩中常見的。而據筆者考查,這種說法是不確切的,因為鄭守愚是宜春(今屬江西)人,其一生中並未有在餘杭(杭州)的經歷。但是,這一句所用的手法卻是與鄭的反覆驚人地相似。望海樓上吹來的當然是海風,但在詩人筆下,望海樓上隨海風而來的,似有淡淡的憂愁。這個“望海愁”,不僅與“望海樓”諧音,給人以音律反覆迴環之感,而且“望海”之愁,意蘊深遠,含蓄蘊藉。望海時到底引發了什麼愁緒?這裡詩人沒有說,但後二句中卻有很明顯的答案。
第三句筆鋒陡然一轉,“莫怪鄉心隨魄斷”,“鄉心”即思鄉之心,“鄉心”斷即謂詩人已不再思鄉,這是為什麼?這又是一個問題,而這一問題又在第四句中給出了答案。“十年為客在他州”,原來詩人已在杭州作客十年,十年不得回鄉,對故鄉早已淡忘,因此是“鄉心隨魄斷”。故鄉在詩人心中早已成為遠方天際的浮雲了啊。
那麼詩人為什麼要“愁”呢?答案就在三四兩句中。這其實是詩人“說話的藝術”。“鄉心隨魄斷”是真的已斷鄉心了嗎?很明顯不是的,若是則詩人也不必生愁。但詩人偏說:我的鄉心早已斷結了,因為我遠在異鄉時間已經太長了。看似豁達,實則倍加思鄉!其字字皆從千百迴轉後得來,方能令人迴腸蕩氣,長吟擊節!由此看來,詩人不是“鄉心斷”,而是“鄉心甚深”,以致隨魄皆斷。這裡注意這個“隨魄”。如若詩人果真已將故鄉忘卻,那麼他為什麼要“斷魄”呢?為什麼要生愁呢?所以說這是曲筆言愁,而餘味悠長。如果詩人一味說“我如何如何思鄉啊!”,非但不能感人,而且根本不成藝術了。
這首詩的藝術特色顯然在於情感的表達,其情感並不直接用語言敘述出,而是讓大家在讀完全詩中體味出。第二句中“望海樓”“望海愁”交錯復沓,聲音婉轉,而意在突出“望海”,進而引出詩人所表達的“愁”。晚唐的詩風自李義山已漸趨朦朧,而這首詩在朦朧中又有明確的情感,讓人回味無窮,無疑是一首上品的佳作。
其一賞析
此詩含意很單純,可以用“莫負好時光”一言以蔽之。這原是一種人所共有的思想感情。可是,它使得讀者感到其情感雖單純卻強烈,能長久在人心中繚繞,有一種不可思議的魅力。它每個詩句似乎都在重複那單一的意思“莫負好時光!”而每句又都寓有微妙變化,重複而不單調,迴環而有緩急,形成優美的旋律,反覆詠歎強調愛惜時光,莫要錯過青春年華。從字面看,是對青春和愛情的大膽歌唱,是熱情奔放的坦誠流露。然而字面背後,仍然是“愛惜時光”的主旨。因此,若作“行樂及時”的宗旨看似乎低了,作“珍惜時光”看,便搖曳多姿,耐人尋味。
一、二句式相同,都以“勸君”開始,“惜”字也兩次出現,這是二句重複的因素。但第一句說的是“勸君莫惜”,二句說的是“勸君須惜”,“莫”與“須”意正相反,又形成重複中的變化。這兩句詩意又是貫通的。“金縷衣”是華麗貴重之物,卻“勸君莫惜”,可見還有遠比它更為珍貴的東西,這就是“勸君須惜”的“少年時”了。至於其原因,詩句未直說,那本是不言而喻的:“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貴如黃金也有再得的時候,“千金散盡還復來”;然而青春對任何人也只有一次,它一旦逝去是永不復返的。可是,世人多惑於此,愛金如命、虛擲光陰的真不少呢。一再“勸君”,用對白語氣,致意殷勤,有很濃的歌味,和娓娓動人的風韻。兩句一否定,一肯定,否定前者乃是為肯定後者,似分實合,構成詩中第一次反覆和詠歎,其旋律節奏是紆迴徐緩的。
三、四句則構成第二次反覆和詠歎,單就詩意看,與一、二句差不多,還是“莫負好時光”那個意思。這樣,除了句與句之間的反覆,又有上聯與下聯之間的較大的迴旋反覆。但兩聯表現手法就不一樣,上聯直抒胸臆,是賦法;下聯卻用了譬喻方式,是比義。於是重複中仍有變化。三、四沒有一、二那樣整飭的句式,但意義上彼此是對稱得銖兩悉稱的。上句說“有花”應怎樣,下句說“無花”會怎樣;上句說“須”怎樣,下句說“莫”怎樣,也有肯定否定的對立。二句意義又緊緊關聯:“有花堪折直須折”是從正面說“行樂須及春”意,“莫待無花空折枝”是從反面說“行樂須及春”意,似分實合,反覆傾訴同一情愫,是“勸君”的繼續,但語調節奏由徐緩變得峻急、熱烈。“堪折——直須折”這句中節奏短促,力度極強,“直須”比前面的“須”更加強調。這是對青春與歡愛的放膽歌唱。這裡的熱情奔放,不但真率、大膽,而且形象、優美。“花”字兩見,“折”字竟三見;“須——莫”云云與上聯“莫——須”云云,又自然構成迴文式的復疊美。這一系列天然工妙的字與字的反覆、句與句的反覆、聯與聯的反覆,使詩句琅琅上口,語語可歌。除了形式美,其情緒由徐緩的迴環到熱烈的動盪,又構成此詩內在的韻律,誦讀起來就更使人感到迴腸蕩氣了。
有一種歌詞,簡單到一句兩話,經高明作曲家配上優美的旋律,反覆重唱,尚可獲得動人的風韻;而《金縷衣》,起詩意單純而不單調,有往復,有變化,一中有多,多中有一,作為獨立的詩篇一搖曳多姿,更何況它在唐代是配樂演唱,因此而被廣泛流唱了。
此詩另一顯著特色在於修辭上的別緻新穎。一般情況下 ,舊詩中比興手法往往合一,用在詩的發端; 而絕句往往先景語後情語。此詩一反慣例,它賦中有興,先賦後比 ,先情語後景語,殊屬別緻。“勸君莫惜金縷衣”一句是賦 ,而以物起情,又有興的作用。 詩的下聯是比喻,也是對上句“須惜少年時”詩意的繼續生髮 。不用“人生幾何 ”式直截的感慨,用花來比少年好時光,用折花來比莫負大好青春,既形象又優美,創造出一個意象世界。
這就是藝術的表現,形象思維。錯過青春便會導致無窮悔恨,這種意思,此詩本來可以用但卻沒有用“老大徒傷悲”一類成語來表達,而緊緊朝著折花的比喻向前走,繼而造出“無花空折枝”這樣聞所未聞的奇語。沒有沾一個悔字恨字,而“空折枝”三字卻耐人尋味,富有藝術感染力。
其十三簡析
這是歌詠遊客居外不得返鄉之情的詩。意思是在說寒食、清明將到,客居不能返鄉,卻聽得杜鵑悲泣,更為傷感,大有 “每逢佳節倍思親”之慨。詩的節奏獨特,首兩句節拍為“一、三、三”,然而卻諧絕句平仄韻,這是絕句中少見的。句寫六朝往事如夢,臺城早已破敗;三、四句寫風景依舊,人世滄桑。觸景生情,借景寄慨,暗寓傷今。語言含蓄蘊藉,情緒無限感傷。
節令轉換,季節新來,但自己仍羈旅漂零,聽杜鵑啼血,令人心驚。
《雜詩》原文及翻譯賞析2
原文:
雜詩
明代:王夫之
悲風動中夜,邊馬嘶且驚。
壯士匣中刀,猶作風雨鳴。
飛將不見期,蕭條陰北征。
關河空杳靄,菸草轉縱橫。
披衣視良夜,河漢已西傾。
國憂今未釋,何用慰平生。
譯文:
悲風動中夜,邊馬嘶且驚。
悲涼的北風在半夜裡呼嘯,邊地的戰馬被驚起而嘶鳴。
壯士匣中刀,猶作風雨鳴。
壯士的寶刀在匣中發出風雨般的鳴叫聲。
飛將不見期,蕭條陰北征。
北上抗清的事業受阻,如同李廣一樣英勇善戰的飛將軍不受重視,無法出征。
關河空杳靄,菸草轉縱橫。
祖國大地籠罩在迷茫的雲霧裡,到處是寒煙衰草一片悽清。
披衣視良夜,河漢已西傾。
我披衣起來看這美好的夜色,銀河西傾,天已將明。
國憂今未釋,何用慰平生。
國憂至今尚未解除消釋,用什麼來告慰我平生報國之心!
註釋:
悲風動中夜,邊馬嘶(sī)且驚。
邊馬:邊地前線的戰馬。
壯士匣(xiá)中刀,猶作風雨鳴。
匣中刀:古人以刀劍在匣喻壯士不得志,刀劍有聲,表示不平。
飛將不見期,蕭條陰北征。
期:期會,知遇,重視。
關河空杳(yǎo)靄(ǎi),菸草轉縱橫。
杳靄:雲氣深遠迷茫的樣子。
披衣視良夜,河漢已西傾。
國憂今未釋,何用慰平生。
賞析:
這首五言古詩是《雜詩四首》中的第四首。順治五年(公元648年)清軍進入湘中,王夫之參加衡山義軍抗清,兵敗後,南走投奔廣東肇慶的南明桂王政權,次年永曆三年(公元1649年)被授於掌傳旨、冊封之職的“行人”職務。但桂王左右的一些官僚並不以國事為重,依然大搞黨爭。王夫之對此極為憤慨,曾上書劾奏王化澄黨爭誤國,王化澄等人恨之入骨,想借機害他。王夫之乃北走桂林依瞿式耜。永曆四年(公元1650年)桂林陷落,瞿式耜殉難,王夫之輾轉逃回家鄉。這首詩大約寫於1648—1650年之間。
《雜詩》原文及翻譯賞析3
原文:
九州生氣恃風雷,萬馬齊喑究可哀。
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
譯文
只有狂雷炸響般的巨大力量才能使中國大地發出勃勃生機,然而社會政局毫無生氣終究是一種悲哀。
我奉勸上天要重新振作精神,不要拘泥一定規格以降下更多的人才。
註釋
⑴九州:中國的別稱之一。分別是:冀州、兗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梁州、雍州和豫州。王昌齡《放歌行》:“清樂動千門,皇風被九州”。生氣:生氣勃勃的局面。恃(shì):依靠。
⑵萬馬齊喑:比喻社會政局毫無生氣。喑(yīn),沉默,不說話。
⑶天公:造物主。抖擻:振作,奮發。
⑷降:降生,降臨。
賞析:
這是一首出色的政治詩。全詩層次清晰,共分三個層次:第一層,寫了萬馬齊喑,朝野噤聲的死氣沉沉的現實社會。第二層,作者指出了要改變這種沉悶,腐朽的觀狀,就必須依靠風雷激盪般的巨大力量。暗喻必須經歷波瀾壯闊的社會變革才能使中國變得生機勃勃。第三層,作者認為這樣的力量來源於人材,而朝庭所應該做的就是破格薦用人材,只有這樣,中國才有希望。詩中選用“九州”、“風雷”、“萬馬”、“天公”這樣的具有壯偉特徵的主觀意象,寓意深刻,氣勢磅礴。
詩的前兩句用了兩個比喻,寫出了詩人對當時中國形勢的看法。“萬馬齊喑”比喻在腐朽、殘酷的反動統治下,思想被禁錮,人才被扼殺,到處是昏沉、庸俗、愚昧,一片死寂、令人窒息的現實狀況。“風雷”比喻新興的社會力量,比喻尖銳猛烈的改革。從大處著眼、整體著眼、大氣磅礴、雄渾深邃的藝術境界。詩的後兩句,“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是傳誦的名句。詩人用奇特的想象表現了他熱烈的希望,他期待著優秀傑出人物的湧現,期待著改革大勢形成新的“風雷”、新的生機,一掃籠罩九州的沉悶和遲滯的局面,既揭露矛盾、批判現實,更憧憬未來、充滿理想。它獨闢奇境,別開生面,呼喚著變革,呼喚未來。
《雜詩》原文及翻譯賞析4
原文:
莽莽萬重山,孤城山谷間。
無風雲出塞,不夜月臨關。
屬國歸何晚,樓蘭斬未還。
煙塵一悵望,衰颯正摧顏。
譯文:
渾渾莽莽萬山重疊,孤獨的秦州城處於南北兩山之谷。
地面無風,天雲卻飄出塞外,尚未入夜,月亮即已照臨關隘。
外出的使臣遲遲未能歸來,可能是效法傅介子之壯舉遇到了障礙。
久久地悵望著煙塵瀰漫的天邊,衰颯的秋景正在摧殘我的容顏。
註釋:
孤城”句:秦州處於南北兩山之谷。
“無風”句:秦州位於低谷,故城中人不覺有風,而天風實有之。
“不夜”句:秦州東西皆為谷口,故無山以遮日月。
屬國:即典屬國,秦漢時官名,掌少數民族事務。此處指赴吐蕃之使臣。
樓蘭:漢時西域國名。漢昭帝時,樓蘭與匈奴和好,不親漢朝。傅介子至樓蘭,斬其王首。此以樓蘭代指與唐為敵的吐蕃。
賞析:
莽莽萬重山,孤城山谷間。
無風雲出塞,不夜月臨關。
屬國歸何晚?樓蘭斬未還。
煙塵一長望,衰颯正摧顏。
唐肅宗乾元二年(759)秋天,杜甫拋棄華州司功參軍的職務,開始了“因人作遠遊”的艱苦歷程。他從長安出發,首先到了秦州(今甘肅天水)。在秦州期間,他先後用五律形式寫了二十首歌詠當地山川風物,抒寫傷時感亂之情和個人身世遭遇之悲的詩篇,統題為《秦州雜詩》。本篇是第七首。
“莽莽萬重山,孤城山谷間。”首聯大處落墨,概寫秦州險要的地理形勢。秦州城座落在隴東山地的渭河上游河谷中,北面和東面,是高峻綿延的六盤山和它的支脈隴山,南面和西面,有嶓冢山和鳥鼠山,四周山嶺重迭,群峰環繞,是當時邊防上的重鎮。“莽莽”二字,寫出了山嶺的綿延長大和雄奇莽蒼的氣勢,“萬重”則描繪出它的復沓和深廣。在“莽莽萬重山”的狹窄山谷間矗立著的一座“孤城”,由於四周環境的襯托,越發顯出了它那獨扼咽喉要道的險要地位。同是寫高山孤城,王之渙的《涼州詞》“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雄渾闊大中帶有閒遠的意態,而“莽莽萬重山,孤城山谷間”則隱約透露出一種嚴峻緊張的氣氛。沈德潛說:“起手壁立萬仞”(《唐詩別裁》),這個評語不僅道出了這首詩發端雄峻的特點,也表達了這兩句詩所給予人的感受。
“無風雲出塞,不夜月臨關。”首聯托出雄渾莽蒼的全景,次聯縮小範圍,專從“孤城”著筆。雲動必因風,這是常識;但有時地面無風,高空則風動雲移,從地面上的人看來,就有云無風而動的感覺。不夜,就是未入夜。上弦月升起得很早,天還沒有黑就高懸天上,所以有不夜而月已照臨的直接感受。雲無風而動,月不夜而臨,一屬於錯覺,一屬於特定時間的景象,孤立地寫它們,幾乎沒有任何意義。但一旦將它們和“關”、“塞”聯結在一起,便立即構成奇警的藝術境界,表達出特有的時代感和詩人的獨特感受。在唐代全盛時期,秦州雖處交通要道,卻不屬邊防前線。安史亂起,吐蕃乘機奪取隴右、河西之地,地處隴東的秦州才成為邊防軍事重鎮。生活在這樣一個充滿戰爭烽火氣息的邊城中,即使是本來平常的景物,也往往敏感到其中彷彿蘊含著不平常的氣息。在繫心邊防形勢的詩人感覺中,孤城的雲,似乎離邊塞特別近,即使無風,也轉瞬間就飄出了邊境;孤城的月,也好象特別關注防關戍守,還未入夜就早早照臨著險要的雄關。兩句賦中有興,景中含情,不但警切地表現了邊城特有的緊張警戒氣氛,而且表達了詩人對邊防形勢的深切關注,正如浦起龍《讀杜心解》所評的那樣:“三、四警絕。一片憂邊心事,隨風飄去,隨月照著矣。”
三、四兩句在景物描寫中已經寓含邊愁,因而五六兩句便自然引出對邊事的直接描寫:“屬國歸何晚?樓蘭斬水還。”蘇武出使匈奴,被扣留十九年,歸國後,任典屬國。第五句的“屬國”即“典屬國”之省,指唐朝使節。大約這時唐朝有出使吐蕃的使臣遲留未歸,故說“屬國歸何晚”。第六句反用傅介子斬樓蘭王首還闕事,說吐蕃侵擾的威脅未能解除。兩句用典,用賦一事,而用語錯綜,故不覺復沓,反增感愴。蘇武歸國、傅介子斬樓蘭,都發生在漢王朝強盛的時代,他們後面有強大的國家實力作後盾,故能取得外交與軍事上的勝利。而現在的唐王朝,已經從繁榮昌盛的頂峰上跌落下來,急劇趨於衰落,象蘇武、傅介子那樣的故事已經不可能重演了。同樣是用這兩個典故,在盛唐時代,是“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王維《使至塞上》)的高唱,是“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王昌齡《從軍行》)的豪語,而現在,卻只能是“屬國歸何晚?樓蘭斬未還”的深沉慨嘆了。對比之下,不難體味出這一聯中所寓含的今昔盛衰之感和詩人對於國家衰弱局勢的深切憂慮。
“煙塵一長望,衰颯正摧顏。”遙望關塞以外,彷彿到處戰塵瀰漫,烽煙滾滾,整個西北邊地的局勢,正十分令人憂慮。目接衰颯的邊地景象,聯想起唐王朝的衰颯趨勢,不禁使自己疾首蹙額,悵恨不已。“煙塵”、“衰颯”均從五、六生出。“一”、“正”兩字,開合相應,顯示出這種衰颯的局勢正在繼續發展,而自己為國事憂傷的心情也正未有盡期。全詩地雄奇闊大的境界中寓含著時代的悲涼,表現為一種悲壯的藝術美。(劉學鍇)
《雜詩》原文及翻譯賞析5
原文:
近寒食雨草萋萋,著麥苗風柳映堤。
等是有家歸未得,杜鵑休向耳邊啼。
譯文
時令將近寒食,春雨綿綿春草萋萋;
春風過處苗麥搖擺,堤上楊柳依依。
這是為什麼呵,我卻有家歸去不得?
杜鵑呵,不要在我耳邊不停地悲啼。
註釋
1、著:吹入。
2、等是:等於。
3、杜鵑:鳥名,即子規。
賞析:
這是歌詠遊客居外不得返鄉之情的詩。意思是在說寒食、清明將到,客居不能返鄉,卻聽得杜鵑悲泣,更為傷感,大有“每逢佳節倍思親”之慨。詩的節奏獨特,首兩句節拍為“一、二、三”,然而卻諧絕句平仄韻,這是絕句中少見的。句寫六朝往事如夢,臺城早已破敗;三、四句寫風景依舊,人世滄桑。觸景生情,借景寄慨,暗寓傷今。語言含蓄蘊藉,情緒無限感傷。
《雜詩》原文及翻譯賞析6
夏日田園雜興
梅子金黃杏子肥,麥花雪白菜花稀。日長籬落無人過,惟有蜻蜓蛺蝶飛。
五月江吳麥秀寒,移秧披絮尚衣單。稻根科斗行如塊,田水今年一尺寬。
二麥俱秋鬥百錢,田家喚作小豐年。餅爐飯甑無飢色,接到西風熟稻天。
百沸繰湯雪湧波,繰車嘈囋雨鳴蓑。桑姑盆手交相賀,綿繭無多絲繭多。
小婦連宵上絹機,大耆催稅急於飛。今年幸甚蠶桑熟,留得黃絲織夏衣。
下田戽水出江流,高壟翻江逆上溝;地勢不齊人力盡,丁男長在踏車頭。
晝出耘田夜績麻,村莊兒女各當家。童孫未解供耕織,也傍桑陰學種瓜。
槐葉初勻日氣涼,蔥蔥鼠耳翠成雙。三公只得三株看,閒客清陰滿北窗。
黃塵行客汗如漿,少住儂家漱井香;借與門前磐石坐,柳陰亭午正風涼。
千頃芙蕖放棹嬉,花深迷路晚忘歸。家人暗識船行處,時有驚忙小鴨飛。
採菱辛苦廢犁鉏,血指流丹鬼質枯。無力買田聊種水,近來湖面亦收租。
蜩螗千萬沸斜陽,蛙黽無邊聒夜長。不把痴聾相對治,夢魂爭得到藜床?
註釋
梅子:梅樹的果實,夏季成熟,可以吃。
肥:指果肉肥厚。
麥花:蕎麥花。
菜花:油菜花。
籬落:中午籬笆的影子。
惟有:只有。蛺(jiá)
蝶:菜粉蝶。
科斗:即蝌蚪。
秋:收成。一作“收”。
繰:同“繅”,抽繭出絲。
耘田:除草。
績麻:把麻搓成線。
各當家:每人擔任一定的工作。
未解:不懂。
供:從事,參加。
傍:靠近。
漿:古代一種帶酸味的飲料,這裡比喻汗水渾濁。
少住:稍稍停一會兒。
儂:我。
漱井香:用香甜的井水漱漱口。
借與:讓給。
亭午:正午。
芙蕖:荷花。
蜩螗:蟬。
註釋
⑴梅子:梅樹的果實,夏季成熟,可以吃。肥:指果肉肥厚。麥花:蕎麥花。菜花:油菜花。籬落:中午籬笆的影子。惟有:只有。蛺(jiá)蝶:菜粉蝶。
⑵科斗:即蝌蚪。
⑶秋:收成。一作“收”。
⑷繰:同“繅”,抽繭出絲。
⑸耘田:除草。績麻:把麻搓成線。各當家:每人擔任一定的工作。未解:不懂。供:從事,參加。傍:靠近。
⑹漿:古代一種帶酸味的飲料,這裡比喻汗水渾濁。少住:稍稍停一會兒。儂:我。漱井香:用香甜的井水漱漱口。借與:讓給。亭午:正午。
⑺芙蕖:荷花。
⑻蜩螗:蟬。
選析
此組詩共十二首,這裡選取第一首、第七首和第九首進行賞析。
其一:“梅子金黃杏子肥,麥花雪白菜花稀。日長籬落無人過,惟有蜻蜒蛺蝶飛。”
這首詩的大意是:梅子已經變成金黃色,杏子也已長肥了。春天田野中金燦燦的菜花現在已經落去,只剩下稀稀落落的殘朵;一眼望去,卻是雪白的麥花。正午時分,太陽高高在上,籬笆影子隨著太陽昇高越來越短,沒有人經過。四周靜悄悄的,只有蜻蜓和蝴蝶飛過。
這首詩寫初夏江南的田園景色。詩中用梅子黃、杏子肥、麥花白、菜花稀,寫出了夏季南方農村景物的特點,有花有果,有色有形。前兩句寫出梅黃杏肥,麥白菜稀,色彩鮮麗。詩的第三句,從側面寫出了農民勞動的情況:初夏農事正忙,農民早出晚歸,所以白天很少見到行人。最後一句又以“惟有蜻蜓蛺蝶飛”來襯托村中的寂靜,靜中有動,顯得更靜。後兩句寫出晝長人稀,蜓飛蝶舞,以動襯靜。
其七:“晝出耘田夜績麻,村莊兒女各當家。童孫未解供耕織,也傍桑陰學種瓜。”
這首詩的大意是:白天在田裡鋤草,夜晚在家中搓麻,村中男男女女各有各的家務勞動。小孩子雖然不會耕田織布,也在那桑樹陰下學著種瓜。
這首詩以樸實的語言、細微的描繪,熱情地讚頌了農民緊張繁忙的勞動生活。前兩句寫鄉村男耕女織,日夜辛勞,表現了詩人對勞動人民的同情和敬重。後兩句生動地描寫了農村兒童參加力所能及的勞動的情景,流露出對熱愛勞動的農村兒童的讚揚。詩中描寫的兒童形象,天真純樸,令人喜愛。全詩有概述,有特寫,從不同側面反映出鄉村男女老少參加勞動的情景,具有濃郁的生活氣息。
其九:“黃塵行客汗如漿,少住儂家漱井香;借與門前磐石坐,柳陰亭午正風涼。”
這裡描述的是一個農家孩子,在自家門口義務招待過路行人的情景,用的是自己的口吻。詩中是這樣描述的:
烈日當空,塵土飛揚。村邊大路上,艱難地走來了一位行人,渾濁的汗水溼透了他的衣衫,汙染了他的面頰。天太熱了。
“快來歇一會兒吧!”小東道主熱情的招呼著,從柳樹下的大圓石上跳下來,請客人坐在上面休息休息。然後跑到井邊,拔上的罐香甜清涼的井水,捧到客人面前,讓他漱漱口,喝下去又解渴又敗火的的清涼水呀!正當盛夏中午,天像下了火,可在這濃密的柳陰下,卻是清風送爽,涼快極了!
“柳陰亭午正風涼”,這是小東延主的誇耀,也是過路行人的感受。可以想見,當客人喝足水,乘夠涼,重新上路的時候,一定是精神抖擻、跨步高遠,而且還會頻頻回頭致意:“謝謝你呀!小兄弟!”
《雜詩》原文及翻譯賞析7
原文
不是逢人苦譽君,亦狂亦俠亦溫文。
照人膽似秦時月,送我情如嶺上雲。
譯文
不是我每逢遇到人的時候就竭力地讚譽你,是你又狂放又俠義又溫文爾雅。
示人以肝膽就像秦時的明月那麼亮,送給我的友情又像山嶺上的白雲那麼多。
註釋
苦譽:竭力讚美。苦,竭力;盡力。
龔自珍
龔自珍(1792年8月22日-1841年9月26日),字璱人,號定盦(一作定庵)。漢族,浙江臨安(今杭州)人。晚年居住崑山羽琌山館,又號羽琌山民。清代思想家、詩人、文學家和改良主義的先驅者。龔自珍曾任內閣中書、宗人府主事和禮部主事等官職。主張革除弊政,抵制外國侵略,曾全力支援林則徐禁除鴉片。48歲辭官南歸,次年卒於江蘇丹陽雲陽書院。他的詩文主張“更法”、“改圖”,揭露清統治者的腐朽,洋溢著愛國熱情,被柳亞子譽為“三百年來第一流”。著有《定盦文集》,留存文章300餘篇,詩詞近800首,今人輯為《龔自珍全集》。著名詩作《己亥雜詩》共315首。多詠懷和諷喻之作。
《雜詩》原文及翻譯賞析8
原文:
秦州雜詩二十首·其七
唐代:杜甫
莽莽萬重山,孤城山谷間。
無風雲出塞,不夜月臨關。
屬國歸何晚,樓蘭斬未還。
煙塵獨長望,衰颯正摧顏。
譯文:
莽莽萬重山,孤城山谷間。
渾渾莽莽萬山重疊,孤獨的秦州城處於石谷之間。
無風雲出塞,不夜月臨關。
地面無風,天雲卻飄出塞外,尚未入夜,月亮即已照臨關隘。
屬國歸何晚,樓蘭斬未還。
外出的使臣遲遲未能歸來,效法傅介子之壯舉可能是遇到了障礙。
煙塵獨長望,衰颯正摧顏。
久久地望著煙塵瀰漫的天邊,衰颯的秋景正在摧殘我的容顏。
註釋:
莽(mǎng)莽萬重山,孤城山谷間。
無風雲出塞,不夜月臨關。
屬(shǔ)國歸何晚,樓蘭斬未還。
屬國:即典屬國,秦漢時官名,掌少數民族事務。此處指赴吐蕃之使臣。樓蘭:漢時西域國名。漢昭帝時,樓蘭與匈奴和好,不親漢朝。傅介子至樓蘭,斬其王首。此以樓蘭代指與唐為敵的吐蕃。
煙塵獨長望,衰颯(sà)正摧顏。
賞析:
這首詩是組詩中的第七首。《秦州雜詩二十首》是杜甫到秦州(今甘肅天水)後所作的大型組詩。唐肅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秋天,杜甫拋棄華州司功參軍的職務,開始了“因人作遠遊”的艱苦歷程。他從長安出發,首先到了秦州。在秦州期間,他先後用五律形式寫了二十首歌詠當地山川風物,抒寫傷時感亂之情和個人身世遭遇之悲的詩篇,統題為“秦州雜詩”。據末首末二語,可知這組詩是以詩歌來代替書札的,大概是寄給朝廷舊日同僚。
此時是“安史之亂”的第五年,李唐王朝雖已收復,但河之南北仍在安史叛軍的鐵蹄下呻吟,中原戰火正熾,西北邊境烽煙迭起,關輔又飢,確實是國不堪國民不聊生。在此時,僅以左拾遺身份任過京官的杜甫,離職攜眷西行,流寓秦州,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佳作,《秦州雜詩二十首》就是其中的優秀篇章。
《雜詩》原文及翻譯賞析9
原文:
今日明人眼,臨池好驛亭。
叢篁低地碧,高柳半天青。
稠疊多幽事,喧呼閱使星。
老夫如有此,不異在郊坰。
譯文
今天我的昏眼忽然明亮,是因為見到了一處臨池的好驛亭。
成片的竹林低附地面一片碧色,高大的柳樹伸向半空搖曳著青光。
眾多的幽景令人目不暇接,喧譁的人群圍觀暫住的使臣。
我如能有此作為棲身之處,雖說住在城裡也無異於鄉間。
註釋
驛亭:驛站所設的供行旅休息的處所。
坰(jiōng):遙遠的郊野。
賞析:
本首詩是組詩中的第九首。《秦州雜詩二十首》是杜甫到秦州(今甘肅天水)後所作的大型組詩。唐肅宗乾元二年(759)秋天,杜甫拋棄華州司功參軍的職務,開始了“因人作遠遊”的艱苦歷程。他從長安出發,首先到了秦州。在秦州期間,他先後用五律形式寫了二十首歌詠當地山川風物,抒寫傷時感亂之情和個人身世遭遇之悲的詩篇,統題為“秦州雜詩”。據末首末二語,可知這組詩是以詩歌來代替書札的,大概是寄給朝廷舊日同僚。
此時是“安史之亂”的第五年,李唐王朝雖已收復,但河之南北仍在安史叛軍的鐵蹄下呻吟,中原戰火正熾,西北邊境烽煙迭起,關輔又飢,確實是國不堪國民不聊生。在此時,僅以左拾遺身份任過京官的杜甫,離職攜眷西行,流寓秦州,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佳作,《秦州雜詩二十首》就是其中的`優秀篇章。
《雜詩》原文及翻譯賞析10
原文:
鼓角緣邊郡,川原欲夜時。
秋聽殷地發,風散入雲悲。
抱葉寒蟬靜,歸來獨鳥遲。
萬方聲一概,吾道竟何之。
譯文
秦州四面都是鼓角聲,川原的夜晚即將到來。
深秋季節聽此聲感到大地都在震動,風把它散入雲層何等悲涼!
寒蟬悲慼地靜抱著樹葉,孤鳥遲遲未能飛回山間。
普天之下到處都是鼓角聲震,我究竟該去何處安身?
註釋
緣:此句謂四面都是鼓角聲,故曰緣,有迴環的意思,作動詞用。
邊郡:指秦州。
殷(yǐn):震動。
一概:齊同。
賞析:
這首詩是組詩中的第四首。《秦州雜詩二十首》是杜甫到秦州(今甘肅天水)後所作的大型組詩。唐肅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秋天,杜甫拋棄華州司功參軍的職務,開始了“因人作遠遊”的艱苦歷程。他從長安出發,首先到了秦州。在秦州期間,他先後用五律形式寫了二十首歌詠當地山川風物,抒寫傷時感亂之情和個人身世遭遇之悲的詩篇,統題為“秦州雜詩”。據末首末二語,可知這組詩是以詩歌來代替書札的,大概是寄給朝廷舊日同僚。
此時是“安史之亂”的第五年,李唐王朝雖已收復,但河之南北仍在安史叛軍的鐵蹄下呻吟,中原戰火正熾,西北邊境烽煙迭起,關輔又飢,確實是國不堪國民不聊生。在此時,僅以左拾遺身份任過京官的杜甫,離職攜眷西行,流寓秦州,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佳作,《秦州雜詩二十首》就是其中的優秀篇章。
《雜詩》原文及翻譯賞析11
舊山雖在不關身,且向長安過暮春。
一樹梨花一溪月,不知今夜屬何人?
翻譯
如畫江山與身在長安的我沒太多關係,暫且在長安度盡春天。
一樹的梨花與溪水中彎彎的月影,不知這樣美好的夜屬於誰?
註釋
不關身:不關己事。
長安:唐代都城,今西安。
暮春:晚春。
賞析
這首詩意境很像唐代詩人常建的另一首詩:“家園好在尚留秦,恥作明時失路人。恐逢故里鶯花笑,且向長安過一春。”(《落第長安》)兩首詩不但字句相似,聲韻相近,連那羈旅長安、有家難回的心情也有相通之處。
然而二詩的意境及其產生的藝術效果,又有著極為明顯的差別。
常建寫的是一個落第的舉子羈留帝京的心情,具體情事交代得過於落實、真切,使詩情受到一些侷限。比較而言,倒是這位無名詩人的“雜詩”,手法高妙,更富有藝術感染力。
“舊山雖在不關身”,也就是“家園好在尚留秦”。常詩既說到“長安”又說“留秦”,不免有重複之累;此詩說“不關身”也是因“留秦”之故,卻多表現了某種遺憾的意味,用字洗煉。
“且向長安過暮春”與“且向長安過一春”,意思差不多,都是有家難歸。常詩卻把那原委一古腦兒和盤托出,對家園的思念反而表現不多,使人感到他的心情主要集中在落第後的沮喪;這首《雜詩》作法正好相對。詩人拋開了那切實的具體情事,而把篇幅讓給那種較空靈的思想情緒的刻畫。
“一樹梨花一溪月。”那是舊山的景色、故鄉的花。故鄉的梨花,雖然沒有嬌嬈富貴之態,卻樸實親切,在飽經世態炎涼者的心目中會得到不同尋常的珍視。雖然只是“一樹”,卻幽雅高潔,具備一種靜美。尤其在皎潔的月光之下,在潺湲小溪的伴奏之中,那一樹梨花簡直像縹緲的仙子一樣可愛。三句不僅意象美,同時形式美 。“一樹梨花”與“一溪月”的句中 排比,形成往復迴環的節律,對錶達一種迴腸蕩氣的依戀懷緬之情有積極作用 。從修辭角度看 ,寫月用“一溪”,比用“一輪”更為新奇,它不但同時寫到溪水 ,有一箭雙鵰的效果,而且把不可攬結的月色,寫得如捧手可掬,非常生動。
這裡所寫的美景,只是遊子對舊山片斷的記憶,而非現實身歷之境。眼下又是暮春時節,舊山的梨花怕又開了吧,她沐浴著月光,靜聽溪水潺溪,就像亭亭玉立的仙子。然而這一切都“雖在不關身”了。“不知今夜屬何人?”總之,是不屬於“我”了。這是非常苦澀難受的心情。花月本無情,詩人卻從“無情翻出有情”。這種手法也為許多唐詩人喜用。蘇頲的“可惜東園樹,無人也著花”(《將赴益州題小園壁》)、岑參的“庭樹不知人去盡,春來還發舊時花”(《山房春事》),都是著例。此詩後聯與蘇、岑句不同者,一是非寫眼前景,乃是寫想象回憶之境,境界較為空靈;一是不用陳述語氣,而出以設問,有一唱三嘆之音。
這首《雜詩》不涉及具體情事,但它所表現的情感,比常建詩更細微,更帶普遍性,更具有興發感動的力量,能在更大範圍引起共鳴。這恰如清人吳喬所說:“大抵文章實做則有盡,虛做則無窮。雅、頌多賦是實做,風、騷多比興是虛做。唐詩多宗風、騷,所以靈妙。”(《圍爐詩話》)。
創作背景
從詩境看,這首詩應是作者科舉落第後身在長安有感之作。
《雜詩》原文及翻譯賞析12
原文:
秦州雜詩二十首·其六
唐代:杜甫
城上胡笳奏,山邊漢節歸。
防河赴滄海,奉詔發金微。
士苦形骸黑,旌疏鳥獸稀。
那聞往來戍,恨解鄴城圍。
譯文:
城上胡笳奏,山邊漢節歸。
秦州城上胡笳奏起樂曲,山腳下歸來遠行的使節。
防河赴滄海,奉詔發金微。
奉皇上之命從金微調來士兵,為防禦河北的叛軍而遠赴滄海。
士苦形骸黑,旌疏鳥獸稀。
士兵辛苦啊形骸黧黑,黎木稀疏啊鳥獸無幾。
那聞往來戍,恨解鄴城圍。
哪能經受這種往來征戍之苦,所恨的是叛軍解除了鄴域之圍。
註釋:
城上胡笳(jiā)奏,山邊漢節歸。
漢節歸:當時戰亂未平,需調集西域兵馬東征,故常有使節從秦州經過。
防河赴滄海,奉詔發金微。
金微:古山名,即今阿爾泰山。唐時於此置金微都護府。
士苦形骸(hái)黑,旌(jīng)疏鳥獸稀。
那聞往來戍(shù),恨解鄴(yè)城圍。
賞析:
這首詩是組詩中的第六首。《秦州雜詩二十首》是杜甫到秦州(今甘肅天水)後所作的大型組詩。唐肅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秋天,杜甫拋棄華州司功參軍的職務,開始了“因人作遠遊”的艱苦歷程。他從長安出發,首先到了秦州。在秦州期間,他先後用五律形式寫了二十首歌詠當地山川風物,抒寫傷時感亂之情和個人身世遭遇之悲的詩篇,統題為“秦州雜詩”。據末首末二語,可知這組詩是以詩歌來代替書札的,大概是寄給朝廷舊日同僚。
此時是“安史之亂”的第五年,李唐王朝雖已收復,但河之南北仍在安史叛軍的鐵蹄下呻吟,中原戰火正熾,西北邊境烽煙迭起,關輔又飢,確實是國不堪國民不聊生。在此時,僅以左拾遺身份任過京官的杜甫,離職攜眷西行,流寓秦州,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佳作,《秦州雜詩二十首》就是其中的優秀篇章。
《雜詩》原文及翻譯賞析13
雜詩
唐代佚名
近寒食雨草萋萋,著麥苗風柳映堤。
等是有家歸未得,杜鵑休向耳邊啼。
譯文
時令將近寒食,春雨綿綿春草萋萋;春風過處苗麥搖擺,堤上楊柳依依。
這是為什麼呵,我卻有家歸去不得?杜鵑呵,不要在我耳邊不停地悲啼。
註釋
著:吹入。
等是:為何。
杜鵑:鳥名,即子規。
評析
這是歌詠遊客居外不得返鄉的遊子思鄉之情的詩;意思是在說寒食、清明將到,客居不能返鄉,卻聽得杜鵑悲泣,更為傷感,大有“每逢佳節倍思親”之慨;詩的節奏獨特,首兩句節拍為“一、二、三”,然而卻諧絕句平仄韻,這是絕句中少見的;句寫六朝往事如夢,臺城早已破敗;三、四句寫風景依舊,人世滄桑;觸景生情,借景寄慨,暗寓傷今;語言含蓄蘊藉,情緒無限感傷。
《雜詩》原文及翻譯賞析14
原文:
榮華難久居,盛衰不可量。
昔為三春蕖,今作秋蓮房。
嚴霜結野草,枯悴未遽央。
日月還復周,我去不再陽。
眷眷往昔時,憶此斷人腸。
譯文
榮華難以長久停留,盛與衰也難以預量。
原是春天豔麗的荷花,今成秋天結子的蓮房。
寒霜打蔫了野草,形容枯萎尚未凋喪。
日月週而復始野草又會復生,我則一旦死去就不能重生世上。
眷戀著先前種種,想到這些真讓人斷腸。
註釋
秋蓮:荷花。
遽央:終盡;完畢。
有環周:一作“還復周”。
眷眷:依戀反顧貌。
賞析:
本文是組詩中的第三首。這組詩共十二首,前八首“辭氣一貫”,當作於同一年內,約作於陶淵明54歲時,即為晉安帝義熙十四年(公元418年),後四首約作於晉安帝隆安五年(公元401年),陶淵明37歲時。
《雜詩》原文及翻譯賞析15
薊門逢古老,獨立思氛氳。一身既零丁,頭鬢白紛紛。勳庸今已矣,不識霍將軍。
漢家能用武,開拓窮異域。戍卒厭糠核,降胡飽衣食。關亭試一望,吾欲淚沾臆。
邊城十一月,雨雪亂霏霏。元戎號令嚴,人馬亦輕肥。羌胡無盡日,征戰幾時歸。
幽州多騎射,結髮重橫行。一朝事將軍,出入有聲名。紛紛獵秋草,相向角弓鳴。
黯黯長城外,日沒更煙塵。胡騎雖憑陵,漢兵不顧身。古樹滿空塞,黃雲愁殺人。
註釋
薊門:地名,即薊丘,在今北京市德勝門外。
古老:一本作“故老”,稱老年人。
氛氳:思緒深長貌。
零丁:孤單貌。
頭鬢:頭髮。
勳庸:即指功業,功勞。
已矣:完了。
霍將軍:即漢代名將霍去病。
漢家:借指唐朝。
窮:盡。
異域:外國。
戍卒:守邊的戰士。
厭:飽。後作“饜”。
關亭:一本作“開亭”。
沾臆:淚水浸溼胸前。
霏霏:形容雨雪細密。
元戎:古代的大型戰車,也指主帥。這裡指胡人主帥。
羌:古族名,部落分散,以遊牧為主,主要分佈在今甘肅、青海、四川等地。
胡:古代對西方和北方各族的泛稱。
幽州:今河北省北部地區。
結髮:古代男子自成童始束髮,因此以結髮指童年、年輕時。
重:崇尚,看重。
橫行:縱橫馳騁。
角弓:用角裝飾的弓。
黯黯:一本作“茫茫”。
煙塵:煙霧與塵土,比喻戰亂。
憑陵:侵凌,進逼。
古樹:枯樹。
黃雲:大軍移動時揚起的沙塵。
註釋
⑴薊門:地名,即薊丘,在今北京市德勝門外。
⑵古老:一本作“故老”,稱老年人。氛氳:思緒深長貌。
⑶零丁:孤單貌。頭鬢:頭髮。
⑷勳庸:即指功業,功勞。已矣:完了。霍將軍:即漢代名將霍去病。
⑸漢家:借指唐朝。窮:盡。異域:外國。
⑹戍卒:守邊的戰士。厭:飽。後作“饜”。
⑺關亭:一本作“開亭”。沾臆:淚水浸溼胸前。
⑻霏霏:形容雨雪細密。
⑼元戎:古代的大型戰車,也指主帥。這裡指胡人主帥。
⑽羌:古族名,部落分散,以遊牧為主,主要分佈在今甘肅、青海、四川等地。胡:古代對西方和北方各族的泛稱。
⑾幽州:今河北省北部地區。結髮:古代男子自成童始束髮,因此以結髮指童年、年輕時。重:崇尚,看重。橫行:縱橫馳騁。
⑿角弓:用角裝飾的弓。
⒀黯黯:一本作“茫茫”。煙塵:煙霧與塵土,比喻戰亂。
⒁憑陵:侵凌,進逼。
⒂古樹:枯樹。黃雲:大軍移動時揚起的沙塵。
鑑賞
“薊門逢古老”這一首詩描寫了老卒的淒涼境遇,令人同情。全詩言辭沉痛、悲哀、失望而無奈,似用邊塞的血淚和成。不難想象,像這樣的老卒不知有多少,長年戍邊的艱辛可見一斑。
“漢家能用武”這一首詩反映了戍卒食用匱乏,投降的胡人卻豐衣足食的情況,批判了唐朝統治者窮兵黷武的舉措。全詩表達了詩人對戍卒們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表達了對邊境潛在危機的深深憂慮,言辭悲愴,感人肺腑。
在“邊城十一月”這一首詩中,詩人坦言敵人的強大,頗具軍事家的胸懷和才幹,進而嘆息,邊境何日得寧,戰士何日得歸。在古代,中原地區統治者常以天朝上國自居,輕視周邊少數民族,而詩中,詩人極有遠見卓識地看到胡人的力量其實十分強大,有時甚至明顯優於漢族軍隊。後來的元滅宋、清滅明,即印證了詩人的觀點。詩人當時只是看到胡兵強於守軍,因此邊境堪憂,並未能見識到胡兵竟能踐踏整個中原。但詩人不囿於成見,而能面對實際,正視問題,發現問題,認識問題,提出問題,從這一點上,這是詩的價值可以說遠遠超出其作為一篇文學作品在文藝上的價值。
“幽州多騎射”這首詩稱頌了守邊戍卒的驍勇善戰。全詩先總寫幽州民俗的風貌,崇尚勇武;隨即指出,他們不但善武而且樂於效力軍前,保衛鄉土,建立功勳。但詩人親眼目睹了他們狩獵時的場面,不過這場面已夠讓人感到欣喜了。保家衛國從來不只是軍隊的事情,更需要有民眾的參與,才能將侵略者掀入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之中。詩人目睹這一群生龍活虎、武藝高強的邊疆健兒,對邊境油然而生了幾分安全感。
“黯黯長城外”這首詩描述了邊塞戰事紛紜的情況。在詩中,詩人以一個旁觀者的身份沉痛地訴說了一場激烈的戰鬥,詩中的景物描寫切合戰鬥實際,烘托出慘烈的戰鬥氛圍,而這種景色又是戰鬥中獨有的,因此寫景即是寫戰爭。在字裡行間讀者還可以感受到詩人面對這慘劇時難以遏制的悲憤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