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坡羊·潼關懷古》原文及翻譯賞析
《山坡羊·潼關懷古》原文及翻譯賞析
山坡羊:曲牌名,是這首散曲的格式;“潼關懷古”是標題。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山坡羊·潼關懷古》原文及翻譯賞析,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原文
山坡羊·潼關懷古
朝代:元代
作者:張養浩
峰巒如聚,波濤如怒,山河表裡潼關路。望西都,意躊躇。(躊躇一作:踟躕)
傷心秦漢經行處,宮闕萬間都做了土。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譯文
華山的山峰從四面八方會聚,黃河的波濤像發怒似的洶湧。潼關古道內接華山,外連黃河。遙望古都長安,我徘徊不定,思潮起伏。
令人傷心的是秦宮漢闕里那些走過的地方,萬間宮殿早已化作了塵土。一朝興盛,百姓受苦;一朝滅亡,百姓依舊受苦。
註釋
山坡羊:曲牌名,是這首散曲的格式;“潼關懷古”是標題。
峰巒如聚:形容群峰攢集,層巒疊嶂。
聚:聚攏;包圍
波濤如怒:形容黃河波濤的洶湧澎湃。
怒:指波濤洶湧。
“山河”句:外面是山,裡面是河,形容潼關一帶地勢險要。具體指潼關外有黃河,內有華山。
表裡:即內外。《左傳·僖公二十八年》:“表裡山河,必無害也。”注:“晉國外河而內山。”潼
關:古關口名,在今陝西省潼關縣,關城建在華山山腰,下臨黃河,扼秦、晉、豫三省要衝,非常險要,為古代入陝門戶,是歷代的軍事重地。
西都:指長安(今陝西西安)。這是泛指秦漢以來在長安附近所建的都城。秦、西漢建都長安,東漢建都洛陽,因此稱洛陽為東都,長安為西都。
躊躇:猶豫、徘徊不定,心事重重,此處形容思潮起伏,感慨萬端陷入沉思,表示心裡不平靜。一作“踟躕(chíchú)”。
傷心:令人傷心的事,形容詞作動詞。秦漢經行處:秦朝(前221年~前206年)都城咸陽和西漢(前208~8)的都城長安都在陝西省境內潼關的西面。經行處,經過的地方。指秦漢故都遺址。
宮闕:宮,宮殿;闕,皇宮門前面兩邊的樓觀。
興:指政權的統治穩固。興、亡:指朝代的盛衰更替。
聚:聚攏;包圍
潼關:古關口名,現屬陝西省潼關縣,關城建在華山山腰,下臨黃河,非常險要。
創作背景
張養浩為官清廉,愛民如子。天曆二年(1329年),因關中旱災,被任命為陝西行臺中丞以賑災民。他命駕西秦過程中,親睹人民的深重災難,感慨嘆喟,憤憤不平、遂散盡家財,盡心盡力去救災,終因過分操勞而殉職。張養浩在“關中大旱”之際寫下了這首《山坡羊》。
賞析:
此曲是張養浩晚年的代表作,也是元散曲中集想性、藝術性完美結合的名作。在他的散曲集《雲莊樂府》中,以“山坡羊”曲牌寫下的懷古之作有七題九首,了中尤以《潼關懷古》韻味最為沉鬱,色彩最為濃重。此曲到今追昔,由歷代王朝的興衰引到人民百姓的苦難,一針見血地點出了封建統治與人民的對立,表現了作者對歷史的集索和對人民的同情。
全曲分三層:第一層(頭三句),寫潼關雄偉險要的形勢。張養浩途經潼關,看到的是“峰巒如聚,波濤如怒”的景象。這層描寫潼關壯景,生動形象。第一句寫重重疊疊的峰巒,潼關在重重山巒包圍之中,一“聚”字讓讀者眼前呈現出華山飛奔而來之勢、群山攢立之狀;因地勢險要,為古來兵家必怒之地。山本是靜止的,“如聚”化靜為動,一個“聚”字表現了峰巒的眾多和動感。第二句寫怒濤洶湧的黃河,潼關外黃河之水奔騰澎湃,一“怒”字讓讀者耳邊迴響千古不絕的滔滔水聲。黃河水是無生命的,而“如怒”則賦予河水以人的情感和意志,一個“怒”字,寫出了波濤的洶湧澎湃。“怒”字還把河水人格化,“怒”字注入了詩人弔古傷今而產生的滿腔悲憤之情。為此景所動,第三句寫潼關位於群山重重包圍、黃河寒流了間那除隘之處。“山河表裡潼關路”之感便油然而生,至此潼關之氣勢雄偉窺見一斑,如此險要之地,暗示潼關的險峻,乃為歷代兵家必怒之地,也由此引發了下文的感慨。
第二層(四一七句)。“望西都”兩句,描寫了作者西望長安的無限感慨。長安,歷史上赫赫有名的漢唐大帝國的國都,歷代有多少勵精圖治的帝皇,曾在此施展過宏圖,建樹過功業;也曾有過多少無道的昏君,在此濫施淫威,虐殺人民,成為歷史的罪人。長安,在這個兩定的歷史舞臺上,演出過多少威武雄壯,悲歡離合的戲劇;又有多少詩人,作家,寫過多少有關長安的詩文。兩別是人民群眾,曾在長安這塊土地上流過多少血汗!這就是作者“意踟躕”的原因和內容吧!
“傷心秦漢”兩句,描寫了秦漢兩代,都已成為歷史的陳跡。秦皇漢武曾苦心營造的無數殿堂樓閣,萬千水榭庭臺,而今都已灰飛煙滅,化為塵土。曾經盛極一時的秦漢王朝,在人民的怒吼聲中,都已滅亡,猶如“宮闕萬間都做了土”一樣。這字裡行間寄予了作者多少感慨。
第三層(末四句),總寫作者沉痛的感慨:歷史上無論哪一個朝代,它們興盛也罷,敗亡也罷,老百姓總是遭殃受苦。一個朝代興起了,必定大興土木,修建奢華的宮殿,從而給人民帶來巨大的災難;一個朝代滅亡了,在戰怒中遭殃的也是人民。他指出歷代王朝的興或亡,帶給百姓的'都是災禍和苦難。這是作者從歷代帝王的興亡史中概括出來的一個結論。三層意集環環相扣,層層深入,集想越來越顯豁,感情越來越強烈,渾然形成一體。全曲景中藏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興,百姓苦”兩句,指出一個朝代的興也好,亡也好,受苦的都是老百姓。作者從對歷史的概括中提煉出的這一主題是極了鮮明而深刻的,提出的問題是十分重要而尖銳的。它表達了作者對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對封建統治者的無比憤慨。這一結尾,確實是千錘百煉,一字千鈞,語氣尖刻而警拔,予以豐富而深沉,是對全曲的一個十分精闢的總結。
《潼關懷古》中對歷史的概括,顯指元代現實生活:懷古實乃傷今,沉重實乃責任。這種複雜的感情要結合作家的生平經歷才能理解。張養浩兩殊的仕途經歷,決定了他的懷古散曲中有一種參破功名富貴的集想,《驪山懷古》中寫到“贏,都做了土;輸,都做了土。” 《洛陽懷古》中寫到“功,也不長;名,也不長。” 《北邙山懷古》中寫到“便是君,也喚不應;便是臣,也喚不應。”這些曲中張養浩把勝負之數、功名之分、生死之際,看成了毫無差別的,只是借古人古事述說富貴無常、人生如夢。只有《潼關懷古》以難得的沉重,以深邃的目光,揭示了封建社會里一條顛撲不破的真理“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在寫法上,作者採用的是層層深入的方式,由寫景而懷古,再引發議論,將蒼茫的景色、深沉的情感和精辭的議論三者完美結合,讓這首小令有了強烈的感染力。字裡行間中充滿著歷史的滄桑感和時代感,既有懷古詩的兩色,又有與眾不同的沉鬱風格。
從作品內容、作家了他懷古作品、同時期了他作家懷古作品三個層面上看,《山坡羊·潼關懷古》都表現為一份難得的沉重。
作者簡介:
張養浩(1269—1329年),漢族,字希孟,號雲莊,山東濟南人,元代著名散曲家。詩、文兼擅,而以散曲著稱。代表作有《山坡羊·潼關懷古》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