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江雲·山陰久客一再逢春回憶西杭渺然愁思》原文、翻譯及賞析

《渡江雲·山陰久客一再逢春回憶西杭渺然愁思》原文、翻譯及賞析

《渡江雲·山陰久客一再逢春回憶西杭渺然愁思》原文、翻譯及賞析1

  原文

  渡江雲·山陰久客一再逢春回憶西杭渺然愁思

  朝代:宋代

  作者:張炎

  山空天入海,倚樓望極,風急暮潮初。一簾鳩外雨,幾處閒田,隔水動春鋤。新菸禁柳,想如今、綠到西湖。猶記得、當年深隱,門掩兩三株。

  愁餘。荒洲古漵,斷梗疏萍,更漂流何處。空自覺、圍羞帶減,影怯燈孤。常疑即見桃花面,甚近來、翻笑無書。書縱遠,如何夢也都無。

  譯文

  遠山隨著空闊的長天沒入了大海,我倚著高樓遙望海天之際,風勢勁急黃昏時暮潮剛剛湧起。簾外斑鳩啼叫,周圍一片細雨,幾處閒置的冬田,隔河對岸開臺春耕,趁著春雨鋤地。嫩葉如煙霧繚繞著柳梢泛出新綠,想如今,這如煙的新綠定已染得西湖翠碧。我還記得當年在湖山深處隱居,兩三株楊柳將柴門掩閉。

  這春色使我愁煩。荒蕪的沙洲古老的'江岸,枝梗斷折、浮萍疏散,還要漂流到何處江灣?我自己依然感到,腰圍只怕衣帶減短,孤燈會照得身影瘦怯孤單。我常常懷疑自己很快能見到她那桃花般美豔的容顏,為什麼她近來,反而連書信都已絕斷。縱然說書信遙遠,為何連夢裡都不見?

  註釋

  ①山陰:今浙江紹興。

  ②鳩:鳥名,俗稱斑鳩。

  ③動春鋤:開始春耕。

  ④禁柳:宮中的柳樹,此泛指西湖一帶柳樹。

  ⑤羞:怕。

  ⑥淑:浦,水邊。

  ⑦斷梗:用桃梗故事。

  ⑧一簾鳩外雨:聽簾外雨中鳩聲。

  ⑨古漵:古水浦渡頭。

  ⑩桃花面:指佳人。

  賞析

  本詞倚樓懷遠,感傷身世飄零,更寄寓了故國之思。極目所見,皆惹起無窮的哀思離情。上闋寫久客紹興,一片水鄉風光,但筆調有些無奈,至“想如今”句,則明白點出。下闋由己及人,結末愈轉愈深,曲折如意。

《渡江雲·山陰久客一再逢春回憶西杭渺然愁思》原文、翻譯及賞析2

  渡江雲·山陰久客一再逢春回憶西杭渺然愁思

  山空天入海,倚樓望極,風急暮潮初。一簾鳩外雨,幾處閒田,隔水動春鋤。新菸禁柳,想如今、綠到西湖。猶記得、當年深隱,門掩兩三株。

  愁餘。荒洲古漵,斷梗疏萍,更漂流何處。空自覺、圍羞帶減,影怯燈孤。常疑即見桃花面,甚近來、翻笑無書。書縱遠,如何夢也都無。

  翻譯

  遠山隨著空闊的長天沒入了大海,我倚著高樓遙望海天之際,風勢勁急黃昏時暮潮剛剛湧起。簾外斑鳩啼叫,周圍一片細雨,幾處閒置的冬田,隔河對岸開臺春耕,趁著春雨鋤地。嫩葉如煙霧繚繞著柳梢泛出新綠,想如今,這如煙的新綠定已染得西湖翠碧。我還記得當年在湖山深處隱居,兩三株楊柳將柴門掩閉。

  這春色使我愁煩。荒蕪的沙洲古老的江岸,枝梗斷折、浮萍疏散,還要漂流到何處江灣?我自己依然感到,腰圍只怕衣帶減短,孤燈會照得身影瘦怯孤單。我常常懷疑自己很快能見到她那桃花般美豔的容顏,為什麼她近來,反而連書信都已絕斷。縱然說書信遙遠,為何連夢裡都不見?

  註釋

  鳩:鳥名,俗稱斑鳩。

  動春鋤:開始春耕。

  禁柳:宮中的柳樹,此泛指西湖一帶柳樹。

  羞:怕。

  漵:浦,水邊。

  斷梗:用桃梗故事。

  一簾鳩外雨:聽簾外雨中鳩聲。

  古漵:古水浦渡頭。

  桃花面:指佳人。

  鑑賞

  這是一首贈友詞。開頭三句寫極目遠望之景。近處,則是一幅春雨催種的田園圖畫。“新菸禁柳”轉而遙想杭州臨近清明時的景象,“荒城”三句折回眼前情事,勾出書遠夢無的沉痛悵惘。全詞一氣呵成,時空組接,道盡遊子客中的傷春傷別之情。

  這首詞是作者客居江陰時,追憶杭州舊遊之作。上片以景出情,由此及彼,點出思念杭州西湖美景之意。先寫遠景,起二句為倒裝句,“山空入海”,及“倚樓望極”所見。山聳春空,天登大海,起勢十分壯闊。“一簾”三句寫雨中春耕的農村風光,清麗生動。生活氣息很濃。“想”字是關鍵,觸景生情,引出下文。下片自傷羈旅漂泊,抒懷人之情。前半化用桃梗與沈約兩個典故寫自己的漂泊與瘦弱,“長疑”以下揭示主旨,點明懷人之意。先寫認為很快可見到戀人。結果沒有見到。不但不見人,反而連信也沒有;既然沒有信便退一步,想做夢見一見,可是連夢也做不成,層層轉折,越轉越深,且又是人常歷之生活情境,故極有藝術感魅力。張炎本是貴公子,世代生活在杭州,家中有園林聲伎。宋亡之後家資喪盡,四處漂泊,楊纘曾稱他為“佳公子,窮詩客”。故其對杭州有特殊的感情。全詞由眼前之景聯想到西湖之景,再由自己之愁思而想到西湖之戀情,娓娓道來,意脈清晰,層次井然。是詞林藝苑之佳作。

  創作背景

  這是一首傷離念遠的懷舊詞,當作於元世祖至元三十年(1293年)。作者自辛卯(1291年)南歸,至己亥(1299年)回杭州之前,多居山陰(今浙江紹興),所以自稱“山陰久客”。又云“一再逢春”,說明此詞當為南歸二年以後所作,時年作者已四十七歲。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