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雎-詩經原文翻譯及賞析
關雎-詩經原文翻譯及賞析
關雎-詩經原文翻譯及賞析1
關雎-詩經原文:
關雎
佚名〔先秦〕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參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輾轉反側。
參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參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鐘鼓樂之。
【註釋】
①關關:水鳥鳴叫的聲音。雎鳩:水鳥,一名王雎,狀類鳧鷺,生有定偶,常並遊。
②洲:水中的陸地。
③竊窕:美心為窈,美狀為窕。淑:善,好。
④君子:這裡指女子對男子的尊稱。
⑤荇菜:多年生水草,夏天開黃色花,嫩葉可食。
⑥流:用作“求”,意思是求取,擇取。
⑦寤:睡醒;寐:睡著。
⑧琴瑟:琴和瑟都是古時的絃樂器。友:友好交往,親近。
⑨芼:選擇,採摘。
關雎-詩經拼音解讀:
guān guān jū jiū,zài hé zhī zhōu 。yǎo tiǎo shū nǚ,jun1 zǐ hǎo qiú 。
cān chà xìng cài,zuǒ yòu liú zhī 。yǎo tiǎo shū nǚ,wù mèi qiú zhī 。
qiú zhī bú dé,wù mèi sī fú 。yōu zāi yōu zāi,niǎn zhuǎn fǎn cè 。
cān chà xìng cài,zuǒ yòu cǎi zhī 。yǎo tiǎo shū nǚ,qín sè yǒu zhī 。
cān chà xìng cài,zuǒ yòu mào zhī 。yǎo tiǎo shū nǚ,zhōng gǔ lè zhī 。
相關翻譯
雎鳩鳥在那河中沙洲上相伴著關關歌唱。那姑娘美麗又賢淑,是君子的好配偶。
參差不齊的荇菜,打撈的時候一會兒往左,一會兒向右。那姑娘美麗又賢淑,朝朝暮暮都想追求她。
若追求不到,日日夜夜總思念著她。綿綿不絕的思念啊,叫人翻來覆去無法安眠。
參差不齊的蔣菜,一會兒左邊採,一會兒右邊採。那姑娘美麗又賢淑,彈奏琴瑟想來親近她。
參差不齊的荇菜,一會兒左邊挑,一會兒右邊揀。那姑娘美麗又賢淑,敲鐘擊鼓想來取悅她。
相關賞析
【賞析】
《關雎》寫一位青年男子對一位姑娘一見傾心,而後朝思暮想、備受熬煎的感受。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啁啾鳴和的水鳥,相互依偎在河的碧洲。嬌媚明麗的少女,是不凡男子的好配偶。首章寫男主人公見到一位豔麗美好的姑娘,對她一見傾心,愛慕之情無法自制。他見到河中沙洲上雄雌水鳥相互依偎,由此想象:她若是能成為自己的妻子,兩人天天如這水鳥一樣相依不捨該有多好。
“參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任意採摘遍地鮮嫩的荇菜,不需顧及左右。日夜都希望那位嬌媚明麗的少女與我攜手。主人公回想日間姑娘隨手採摘薦菜的樣子,她苗條的身材、豔美的面龐在眼中和心間揮之不去,男子心中的深情已難以言表。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輾轉反側。”美好的她難以得到,日夜都想得我揪心。情深悠悠欲理還亂,翻來覆去思念不休。這裡講述了主人公內心愛她又不好表白的心情。他心亂如麻,不知她是否瞧得上自己,因而覺得很痛苦,翻來覆去睡不著覺。
“參差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遍地鮮嫩的荇菜,隨手採摘不須要擔憂。我要彈琴鼓瑟,迎取嬌媚明麗的少女。那日姑娘採摘荇菜時的婀娜身影在主人公的眼中和心間仍舊縈繞不去他暗自設想自己要彈著琴鼓著瑟去向她示好,看看能否打動她的芳心。
“參差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鐘鼓樂之。”遍地鮮嫩的荇菜,任由挑選不需煩惱。我要擊鼓鳴鐘,讓那嬌媚明麗的少女永久跟隨我。那一日,紅暈嬌容的姑娘採摘薦菜的景象在主人公腦海裡無法抹去,他經受不住這痛苦的折磨,下定決心,不顧一切擊鼓鳴鐘去向她求婚。
《關睢》這首詩描述了一個溫婉美麗的情思故事:一名青年男子,見到一位採薦菜的姑娘,被她深深吸引,然而他顧慮重重,羞於開口,於是只能在想象中與她接觸、親近、結偶。詩的妙處在於對愛的敘述直白又含蓄:他不敢當面向她表白,卻讓自己沉浸在愛的幻想中。這是中華民族傳統的愛慕方式,含蓄內斂,悸動而羞澀。《詩經》篇目中有關愛情的描寫有許多,有場景式的描寫,也有對話式的敘述,更多的卻是如《關雎》這樣的矜持、羞怯的心理描繪,這種愛,樸素而健康,純潔而珍貴。
自古以來中國就是一個詩的國度,兩千多年前的春秋時代就產生了許多民歌,流傳下來集成了這部《詩經》,它是中華民族的瑰寶。《詩經》是中國最前沿的古文化典籍,而這首詩是《詩經》的第一篇,因此在中國文學史上具有特殊地位。
史載《詩經》是孔子晚年為授徒而編纂的教材。孔子把一首愛情詩放在《詩經》的第一篇,是有其用意的。他認為,食與性是人類生存的基本要求,誰都無法迴避,但不迴避並不代表放縱,慾念是需要尺度的.。慾念的放縱,會對人類社會的秩序造成危害,而一切的剋制都要從約束男女之慾開始。作為儒家思想開創人的孔夫子將《關雎》放在開篇,意在教化人們剋制自己的慾望。
孔子在《論語》裡說:“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關雎》即是“思無邪”的典型標本。《關雎》所寫的愛情,其情感是剋制的,行為是謹慎的。這種愛的方式,符合民族的婚戀觀念,也符合儒家“以明教化”的目標,因而被編在《詩經》的首篇可謂適得其所。
這首詩的主題歷來存有爭論:大多數人認為它描寫的是男女愛情;有的學者則認為是讚美“後姑之德”;還有人認為它不是一般意義上的愛情詩,而是抒發一種“志”:表象是君子對淑女志在必得的追求,實則是抒發君主對賢人的渴求。
實際上,孔子引《關雎》為首篇,授人以教化,也只體現出老夫子的意圖,並非詩作者的本意。《關睢》作為春秋時代的民歌,即便經過人為的整理,也仍不失樸素天然的本真。其中,沒有文人裝腔作勢的庸俗之聲,更沒有政治的教化之聲。讀這首詩,能從中感受到的是濃濃的、遠古的自然氣息。
追根溯源
《國風·周南》
《詩經》作為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包含了很多經典的詩,而《國風·周南》是《詩經·國風》中的部分作品,其中包括《關雎》等11首詩,既有東周的作品,也有西周的作品。
而《周南》的誕生也有其特殊的歷史背景。在周武王滅掉商紂王后,統治地域擴大,地域擴大面臨的管理方面的問題也隨之擴大,所以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在西周初期周成王想了一個辦法,讓周公姬旦和召公姬奭分陝(今河南陝縣)治理。“召公既相宅,周公往營成周”即陝西以東為周公管理,周公居東都洛邑(成周),負責統治管理東方諸侯。所以《周南》當是周公統治下南方地區百姓家喻戶曉的民歌,範圍較大,從洛陽以南延伸到江漢一帶地區,更具體詳細一點就是今天的河南西北部及湖北西北部地區,因其地域十分廣闊,編起來又甚為不便,所以將其統稱為“南”來表示“南國之詩”。
作者介紹
詩經《詩經》是我國古代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反映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約500年間的社會面貌。《詩經》共311篇,因此在先秦時期又名《詩》或《詩三百》。西漢時被尊為儒家的經典,始稱《詩經》,並沿用至今。《詩經》在內容上分為《風》《雅》《頌》三部分。《風》是周代各地的歌謠;《雅》是周人的正聲雅樂,又分《小雅》和《大雅,《頌》是周王廷和貴族宗廟祭祀的樂歌,又分為《周頌》《魯頌》和《商頌》。《詩經》的內容豐富多彩,其中有先祖創業的頌歌,祭祀神鬼的樂章;也有貴族之間的宴飲交往,勞逸不均的怨憤;更有反映勞動、打獵,以及大量戀愛、婚姻、社會習俗方面的動人篇章,可以說是一部百科全書。
關雎-詩經原文翻譯及賞析2
原文: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歸曰歸,歲亦莫止。 靡室靡家,獫狁之故。不遑啟居,獫狁之故。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歸曰歸,心亦憂止。 憂心烈烈,載飢載渴。我戍未定,靡使歸聘。
采薇采薇,薇亦剛止。曰歸曰歸,歲亦陽止。 王事靡盬,不遑啟處。憂心孔疚,我行不來!
彼爾維何?維常之華。彼路斯何?君子之車。 戎車既駕,四牡業業。豈敢定居?一月三捷。
駕彼四牡,四牡騤騤。君子所依,小人所腓。 四牡翼翼,象弭魚服。豈不日戒?獫狁孔棘!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行道遲遲,載渴載飢。我心傷悲,莫知我哀!
翻譯:
豆苗採了又採,薇菜剛剛冒出地面。說回家了回家了,但已到了年末仍不能實現。沒有妻室沒有家,都是為了和獫狁打仗。 沒有時間安居休息,都是為了和獫狁打仗。
豆苗採了又採,薇菜柔嫩的樣子。說回家了回家了,心中是多麼憂悶。憂心如焚,飢渴交加實在難忍。駐防的地點不能固定,無法使人帶信回家。
豆苗採了又採,薇菜的莖葉變老了。說回家了回家了,又到了十月小陽春。徵役沒有休止, 哪能有片刻安身。心中是那麼痛苦,到如今不能回家。
那盛開著的是什麼花?是棠棣花。那駛過的是什麼人的車?當然是將帥們的從乘。兵車已經駕起,四匹雄馬又高又大。哪裡敢安然住下?因為一個月多次交戰!
駕起四匹雄馬,四匹馬高大而又強壯。將帥們坐在車上,士兵們也靠它隱蔽遮擋。四匹馬訓練得已經嫻熟,還有象骨裝飾的弓和鯊魚皮箭囊(指精良的裝備)。怎麼能不每天戒備呢?獫狁之難很緊急啊。
回想當初出征時,楊柳依依隨風吹。如今回來路途中,大雪紛紛滿天飛。道路泥濘難行走,又飢又渴真勞累。滿腔傷感滿腔悲,我的哀痛誰體會!
賞析:
《采薇》是出自《詩經·小雅·鹿鳴之什》中的一篇。歷代注者關於它的寫作年代說法不一。但據它的內容和其它歷史記載的考訂大約是周宣王時代的作品的可能性大些。周代北方的獫狁(即後來的匈奴)已十分強悍,經常入侵中原,給當時北方人民生活帶來不少災難。歷史上有不少周天子派兵戍守邊外和命將士出兵打敗獫狁的記載。從《采薇》的內容看,當是將士戍役勞還時之作。詩中唱出從軍將士的艱辛生活和思歸的情懷。
有關《采薇》這一首詩的背景,歷來眾說紛紜。據毛序為:“《采薇》,遣戍役也。文王之時,西有昆夷之患,北有獫狁之難。以天子之命,命將率遣戍役,以守衛中國。故歌《采薇》以遣之。”其實,真正的經典,無一例外都有著穿越時空的魅力。它曾經如此真切細微地屬於一個人,但又如此博大深厚地屬於每一個人。所以,縱然這首詩背後的那一場戰爭的烽煙早已在歷史裡淡去,而這首由戍邊戰士唱出來的蒼涼的歌謠卻依然能被每一個人編織進自己的生命裡,讓人們在這條民歌的河流裡看見時間,也看到自己的身影。所以面對《采薇》,與其觀世,不如觀思;與其感受歷史,不如感受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