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君怨·詠荷上雨原文翻譯及賞析(2篇)
昭君怨·詠荷上雨原文翻譯及賞析(2篇)
昭君怨·詠荷上雨原文翻譯及賞析1
原文
午夢扁舟花底。香滿兩湖煙水。急雨打篷聲。夢初驚。
卻是池荷跳雨。散了真珠還聚。聚作水銀窩。瀉清波。
翻譯
夏日午眠,夢見盪舟西湖荷花間,滿湖煙水迷茫、荷花氤氳清香撲鼻。突然如篩豆般的陣雨敲擊船篷,發出“撲”、“撲”的聲音,把我從西湖賞荷的夢境中驚醒。
以為是在西湖賞荷,卻原來是在家中午休,遇急雨擊池中荷葉把我驚醒,夢醒後觀庭院荷池,急雨敲打荷葉,雨珠跳上跳下,晶瑩的雨點忽聚忽散,散瞭如斷線的珍珠,四處迸射,使人眼花繚亂,最後聚在葉心,像一窩泛波的水銀,亮晶晶的。
賞析
作者的詞和詩一樣,都善於描寫事物的動態。錢鍾書的《談藝錄》說:“以入畫之景作畫,宜詩之事賦詩,如鋪錦增華,事半而功則倍,雖然,非拓境宇、啟山林手也。誠齋、放翁,正當以此軒輊之。人所曾言,我善言之,放翁之與古為新也;人所未言,我能言之,誠齋之化生為熟也。放翁善寫景,而誠齋擅寫生。放翁如圖畫之工筆;誠齋則如攝影之快鏡,兔起鶻落,鳶魚躍,稍縱即逝而及其末逝,轉瞬即改而當其未改,眼明手捷,蹤矢躡風,此誠齋之所獨也。”象這首詞明明題作“詠荷上雨”,一開始反從“午夢”入筆,起手便不同凡響。假如是夢見陰雨倒還罷了,誰知夢見的正是滿湖煙雨,氤氳香氣,作者正在這迷人的環境裡盪舟花底。——這些描寫好像跟主題風馬牛不相及,其實是用西湖煙雨襯托庭院荷池:西湖的美景是公認的,那麼詞篇就已暗示給你,院中的雨荷有著同樣的魅力。更何況夢中的香正是院池荷花的清香呢!散發的“夢初驚”後該是知道身在家中了,然而他卻以為還在扁舟,因為他把荷上雨聲誤作成了雨打船篷聲。這裡描寫已醒未醒的境界,既自然,又別緻,而且更加縮短了西湖與院池的距離。“卻是”以下完全離開夢境,並在上半闋已打好的基礎上開始了對“荷上雨”的正面詠寫。“池荷跳雨”指急雨敲打荷葉,雨珠跳上跳下的樣子。接下去,作者把荷葉上面晶瑩的雨點比作真珠,說這些真珠隨著荷葉的跳動忽聚忽散,最後聚在葉心,就像一窩泛波的水銀。這些描寫動盪迷離,而且比喻新穎,都是“人所未言”者。再說,作者用變幻的手法,把“稍縱即逝”“轉瞬即改”的景象展現在讀者面前,使詞篇的形式同內容一樣,活潑而不受羈絆,也體現了楊萬里“活法”在抒情寫景方面的特殊作用。
昭君怨·詠荷上雨原文翻譯及賞析2
昭君怨·詠荷上雨
午夢扁舟花底,香滿西湖煙水。急雨打篷聲,夢初驚。
卻是池荷跳雨,散了真珠還聚。聚作水銀窩,瀉清波。
古詩簡介
《昭君怨·詠荷上雨》是宋代詩人楊萬里的詞作。這首小令用輕鬆活潑的筆調寫自己夢中泛舟西湖和被雨驚醒後的情景。上片寫夢中泛舟西湖花底,驟雨打篷,從夢中驚醒。下片寫醒來所見景物,與先前的夢境相映成趣。本詞構思巧妙,意境新穎,夢境與現實對照寫來,曲折而有層次,極富變化,細細品味,似乎看到晶瑩璀燦的珍珠在碧綠的“盤”中滾動;似乎嗅到荷花的陣陣幽香,有很強的藝術魅力。
翻譯/譯文
夏日午眠,夢見盪舟西湖荷花間,滿湖煙水迷茫、荷花氤氳清香撲鼻。突然如篩豆般的陣雨敲擊船篷,發出“撲”、“撲”的聲音,把我從西湖賞荷的夢境中驚醒。
以為是在西湖賞荷,卻原來是在家中午休,遇急雨擊池中荷葉把我驚醒,夢醒後觀庭院荷池,急雨敲打荷葉,雨珠跳上跳下,晶瑩的雨點忽聚忽散,散瞭如斷線的珍珠,四處迸射,使人眼花繚亂,最後聚在葉心,像一窩泛波的水銀,亮晶晶的。
賞析/鑑賞
作者的詞和詩一樣,都善於描寫事物的動態。錢鍾書的`《談藝錄》說:“以入畫之景作畫,宜詩之事賦詩,如鋪錦增華,事半而功則倍,雖然,非拓境宇、啟山林手也。誠齋、放翁,正當以此軒輊之。人所曾言,我善言之,放翁之與古為新也;人所未言,我能言之,誠齋之化生為熟也。放翁善寫景,而誠齋擅寫生。放翁如圖畫之工筆;誠齋則如攝影之快鏡,兔起鶻落,鳶魚躍,稍縱即逝而及其末逝,轉瞬即改而當其未改,眼明手捷,蹤矢躡風,此誠齋之所獨也。”象這首詞明明題作“詠荷上雨”,一開始反從“午夢”入筆,起手便不同凡響。假如是夢見陰雨倒還罷了,誰知夢見的正是滿湖煙雨,氤氳香氣,作者正在這迷人的環境裡盪舟花底。——這些描寫好像跟主題風馬牛不相及,其實是用西湖煙雨襯托庭院荷池:西湖的美景是公認的,那麼詞篇就已暗示給你,院中的雨荷有著同樣的魅力。更何況夢中的香正是院池荷花的清香呢!散發的“夢初驚”後該是知道身在家中了,然而他卻以為還在扁舟,因為他把荷上雨聲誤作成了雨打船篷聲。這裡描寫已醒未醒的境界,既自然,又別緻,而且更加縮短了西湖與院池的距離。“卻是”以下完全離開夢境,並在上半闋已打好的基礎上開始了對“荷上雨”的正面詠寫。“池荷跳雨”指急雨敲打荷葉,雨珠跳上跳下的樣子。接下去,作者把荷葉上面晶瑩的雨點比作真珠,說這些真珠隨著荷葉的跳動忽聚忽散,最後聚在葉心,就像一窩泛波的水銀。這些描寫動盪迷離,而且比喻新穎,都是“人所未言”者。再說,作者用變幻的手法,把“稍縱即逝”“轉瞬即改”的景象展現在讀者面前,使詞篇的形式同內容一樣,活潑而不受羈絆,也體現了楊萬里“活法”在抒情寫景方面的特殊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