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遊蘄水清泉寺原文及賞析

浣溪沙·遊蘄水清泉寺原文及賞析

  遊蘄水清泉寺,寺臨蘭溪,溪水西流。

  山下蘭芽短浸溪,松間沙路淨無泥,蕭蕭暮雨子規啼。(蕭蕭一作:瀟瀟)

  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髮唱黃雞。

  譯文

  遊玩蘄水的清泉寺,寺廟在蘭溪的旁邊,溪水向西流淌。

  山腳下蘭草新抽的幼芽浸潤在溪水中,松林間的沙路被雨水沖洗得一塵不染,傍晚時分,細雨蕭蕭,布穀聲聲。

  誰說人生就不能再回到少年時期?門前的溪水都還能向西邊流淌!不要在老年感嘆時光的飛逝啊!

  註釋

  蘄qí水:縣名,今湖北浠水縣。

  浸:泡在水中。

  蕭蕭:形容雨聲。

  子規:又叫杜宇、杜鵑、催歸。它總是朝著北方鳴叫,六、七月嗚叫聲更甚,晝夜不止,發出的聲音極其哀切,猶如盼子迴歸,所以叫杜鵑啼歸、這種鳥也叫子規。

  無再少:不能回到少年時代。

  白髮:老年。

  唱黃雞:感慨時光的流逝。因黃雞可以報曉,表示時光的流逝。

  賞析

  東坡為人胸襟坦蕩曠達,善於因緣自適。他因詩中有所謂“譏諷朝廷”語,被羅織罪名入獄,“烏臺詩案”過後,於公元1080年(元豐三年)二月貶到黃州。這在蘇軾的政治生涯中,是一個重大的打擊。此詞描寫雨中的南方初春,表達作者雖處困境而老當益壯、自強不息的精神,洋溢著一種向上的人生態度。上闋寫三月蘭溪幽雅的風光和環境,景色自然明麗,雅淡清美;下闋抒發使人感奮的議論,即景取喻,表達有關人生感悟,啟人心智。全詞即景抒慨,寫景純用白描,細緻淡雅;抒慨昂揚振拔,富有哲理。

  上闋寫清泉寺幽雅的風光和環境。山下小溪潺湲,岸邊的蘭草剛剛萌生嬌嫩的幼芽。松林間的沙路,潔淨無泥。傍晚細雨瀟瀟,寺外傳來了布穀的叫聲。作者此際漫步溪邊,觸目無非生意,渾然忘卻塵世的喧囂和官場的汙穢,心情是愉悅的。喚起內心對大自然的喜愛及對人生的回味,這就引出了下片的.對人生的哲思。

  下片詩人就眼前“溪水西流”之景生髮感慨和議論。這種議論不是抽象的,概念化的,而是即景取喻,以富有情韻的語言,攄寫有關人生的哲理。“誰道”兩句,以反詰喚起:以借喻回答。“人生長恨水長東”,光陰猶如晝夜不停的流水,匆匆向東奔駛,一去不可復返,青春對於人生來說只有一次,正如古人所說:“花有重開日,人無再少時。”這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規律。然而,在某種意義上講,人未始不可以老當益壯。自強不息的精神,往往能煥發生命的光彩。因此詞人發出令人振奮的議論:“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

  “白髮”、“黃雞”比喻世事匆促,光景催年。白居易當年在《醉歌》中唱道:“誰道使君不解歌,聽唱黃雞與白日。黃雞催曉丑時鳴,白日催年酉前沒。腰間紅綬系未穩,鏡裡朱顏看已失。”此處作者反其意而用之,希望人們不要徒發自傷衰老之嘆。應該說,這是不服衰老的宣言,這是對生活、對未來的嚮往和追求,這是對青春活力的召喚。在貶謫生活中,能一反感傷遲暮的低沉之調,唱出如此催人自強的歌曲,這體現出蘇軾熱愛生活、曠達樂觀的性格。

  這首詞,上片以淡疏的筆墨寫景,景色自然明麗,雅淡悽美;下片既以形象的語言抒情,又在即景抒慨中融入哲理,啟人心智,令人振奮。詞人以順處逆的豪邁情懷,政治上失意後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催人奮進,激動人心。

  創作背景

  公元1082年(宋神宗元豐五年)蘇軾因“烏臺詩案”,被貶至黃州(今湖北黃岡)任團練副使。春三月作者遊蘄水清泉寺時寫下此詞。

  蘇軾

  (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號鐵冠道人、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漢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欒城,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畫家,歷史治水名人。蘇軾是北宋中期文壇領袖,在詩、詞、散文、書、畫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縱橫恣肆;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同是豪放派代表,並稱“蘇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與歐陽修並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蘇軾善書,“宋四家”之一;擅長文人畫,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樂府》《瀟湘竹石圖卷》《古木怪石圖卷》等。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