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潭夜坐_王守仁的詩原文賞析及翻譯

龍潭夜坐_王守仁的詩原文賞析及翻譯

  龍潭夜坐

  明代 王守仁

  何處花香入夜清?石林茅屋隔溪聲。

  幽人月出每孤往,棲鳥山空時一鳴。

  草露不辭芒屨溼,松風偏與葛衣輕。

  臨流欲寫猗蘭意,江北江南無限情。

  譯文

  哪來夜花香氣清?石林茅屋隔溪聲。

  隱者月出每獨行,空山偶一傳鳥鳴。

  草鞋不怕露珠溼,松風偏愛葛衣輕。

  水邊琢磨《猗蘭操》,江南江北都是情。

  註釋

  龍潭:這裡指的是滁州的龍池、又稱“柏子潭”、“柏子龍潭”。遺址在滁州的龍池街。

  幽人:幽隱之人。

  芒屨(jù):草鞋。

  葛(gé)衣:泛指秋冬間所穿的衣服。

  猗(yī)蘭:即《猗蘭操》,也稱《幽蘭操》,琴曲名。《樂府詩集》卷五八:孔子“自衛返魯,隱谷之中,見香蘭獨茂,喟然嘆曰:‘蘭當為王者香,今乃獨茂,與眾草為伍。’乃止車援琴鼓之,自傷不逢時,託辭於香蘭雲”。

  創作背景

  此詩為正德九年(1514)春作者於滁州任上所作,時年四十三歲。作者在正德八年(1513)被任為南京太僕寺少卿,因督理馬政至滁州,公務之餘,時與師友遊覽當地名勝琅琊山、龍潭等處,並和學生隨處討論學問,相互啟發,心情十分愉快。

  賞析

  王守仁因反對宦官劉瑾專權,遭謫邊多年。劉瑾敗後,官至兵部尚書。但其安邦定國大志終不得伸展,心中自然苦悶,故有夜不入眠,尋幽解悶之舉。《龍潭夜坐》便是此種心境的寫照。

  “何處花香入夜清,石林茅屋隔溪聲。”首聯寫“花香”、“溪聲”引動詩人遊興。此處開篇點題,扣住“夜坐”落筆,先從嗅覺、聽覺寫起,“花香”撲鼻而不知所自,“溪聲”充耳卻隔著石林茅屋。夜深人靜,“花香”、“溪聲”自然格外清晰,但又都籠罩在夜色朦朧之中,讓人感知得到,而捉摸不著,充滿神奇的力量,令人嚮往,激發了詩人的遊興。

  “幽人月出每孤往,棲鳥山空時一鳴。”此聯寫詩人月夜獨遊。詩人這裡自稱幽人。明月當空,詩人踏著月光,在龍潭附近夜遊。四周一片幽靜,唯有山中棲息的鳥兒不時發出鳴叫。這裡,詩人意在表現月夜的孤寂空廓,但不從寂靜無聲上用力,而是特意地寫了聲響,以反襯周圍環境的空曠幽邃,達到“鳥鳴山更幽”的藝術效果,使自然界充滿生命的意趣。

  “草露不辭芒屨溼,松風偏與葛衣輕。”這一聯寫詩人徜徉在大自然中的輕鬆快慰的心境,頗似陶淵明的田園歸隱情調。詩人踏著“草露”,迎著“松風”,不怕草鞋打溼,任憑風吹衣飄,雖有露冷風涼之感,但詩人嚮往歸隱生活,一派隱逸風情躍然紙上。

  “臨流欲寫猗蘭意,江北江南無限情。”尾聯抒發生不逢時的感慨和對大江南北壯麗風光的熱愛。孔子在《古琴操》中有《猗蘭操》,哀傷生不逢時。王守仁在平定寧王朱宸濠之亂後,因小人陷害,以功成罪。作此詩時,正是他傷不逢時的'時候,所以借《猗蘭操》琴曲名來抒發心中的煩憂。但正當他面對大江,想要發洩不滿時,大江南北的壯麗山河,又使他抑鬱的心情豁然開朗,足見詩人的胸懷是坦蕩豁達的。

  全詩寫龍潭夜景,一片清幽,含蓄委婉地抒發了詩人厭倦世俗官場,眷然歸與的思想感情。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