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峽酈道元的文言文原文賞析及翻譯

三峽酈道元的文言文原文賞析及翻譯

  在年少學習的日子裡,說起文言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文言文是與駢文相對的,奇句單行,不講對偶聲律的散體文。是不是有很多人在為文言文的理解而發愁?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三峽酈道元的文言文原文賞析及翻譯,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三峽

  南北朝 酈道元

  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巖疊嶂,隱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闕 通:缺;重巖 一作:重巒)

  至於夏水襄陵,沿溯阻絕。或王命急宣,有時朝發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溯 同:泝;暮到 一作:暮至)

  春冬之時,則素湍綠潭,迴清倒影。絕巘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清榮峻茂,良多趣味。(巘 一作:山獻)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屬引悽異,空谷傳響,哀轉久絕。故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譯文

  在三峽七百里之間,兩岸都是連綿的高山,完全沒有中斷的地方。懸崖峭壁重巒疊嶂,遮擋了天空和太陽。如果不是正午半夜,連太陽和月亮都無法看見。

  等到夏天江水漫上山陵的時候,上行和下行船隻的航路都被阻斷,無法通行。有時皇帝的命令要緊急傳達,這時只要早晨從白帝城出發,傍晚就到了江陵,這中間有一千二百里,即使騎上飛奔的快馬,也不如船快。

  等到春天和冬天的時候,就可以看見白色的急流,迴旋著清波,碧綠的潭水倒映出山石林木的影子。極高的山峰上生長著許多奇形怪狀的松柏,山峰間懸泉瀑布飛流衝蕩。水清,樹榮,山峻,草盛,確實趣味無窮。

  每逢初晴的日子或者下霜的早晨,樹林和山澗就顯出一片清涼和寂靜,常常有猿猴在高處拉長聲音鳴叫,聲音持續不斷,顯得非常悲慘淒涼,在空蕩的山谷裡傳來猿叫的回聲悲哀婉轉,很久才消失。所以三峽中漁民的歌謠唱道:“巴東三峽之中巫峽最長,猿猴鳴叫三聲淒涼得另人眼淚滿衣裳。”

  註釋

  自:在,從。

  三峽:指長江上游重慶、湖北兩個省級行政單位間的瞿塘峽、巫峽和西陵峽。三峽全長實際只有四百多里。

  略無:毫無,完全沒有。闕:通“缺”,缺口,空隙。

  嶂(zhàng):直立如屏障一樣的山峰。

  自非:如果不是。自:如果。非:不是。

  亭午:正午。夜分:半夜。

  曦(xī):日光,這裡指太陽。

  襄(xiāng):上,這裡指漫上。 陵:大的土山,這裡泛指山陵。

  沿:順流而下(的船)。溯:逆流而上(的船)。

  或:有的.時候。王命:皇帝的聖旨。宣:宣佈,傳達。

  朝發白帝:早上從白帝城出發。白帝:城名,在重慶奉節縣東。朝:早晨。

  江陵:今湖北省荊州市。

  雖:即使。 奔:賓士的快馬。御:駕著,駕駛。

  不以:不如。此句謂和行船比起來,即使是乘奔御風也不被認為是(比船)快,或為“以”當是“似”之誤。(見清趙一清《水經注刊誤》) 疾:快。

  素湍:白色的急流。素:白色的。

  綠潭:碧綠的潭水。

  迴清倒影:迴旋的清波,倒映出(山石林木)的倒影。

  絕巘(yǎn):極高的山峰。絕:極。巘:高峰。

  懸泉:懸掛著的泉水瀑布。飛漱:急流衝蕩。漱:衝蕩。

  清榮峻茂:水清,樹榮(茂盛),山高,草盛。

  良:實在,的確,確實。

  晴初:(雨後或雪後)天剛剛放晴的時候。霜旦:下霜的早晨。

  屬引:連續不斷。屬(zhǔ):動詞。連線。引:延長。悽異:淒涼怪異。

  哀轉久絕:悲哀婉轉,猿鳴聲很久才消失。絕:消失,停止。轉:通“囀”鳴叫。

  巴東:漢郡名,在今重慶東部雲陽,奉節,巫山一帶。

  三聲:幾聲。這裡不是確數。

  沾:打溼。

  裳(cháng):衣服。

  賞析

  酈道元的《三峽》(選自《水經注》三十四卷《江水》)是一篇著名的山水之作,作者只用不到兩百字的篇幅就描寫出了長江三峽雄偉壯麗的景色。

  全文四段,即是四幅挺拔雋秀的水墨山水畫。

  第一段作者先寫山。用“兩岸連山,略無闕處”寫山之“連”,“重巖疊嶂,隱天蔽日”寫山之“高”,又用“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側面烘托,讓人進一步感到三峽的狹窄,寥寥數筆就形象的勾勒出三峽雄偉峭拔的整體風貌,使讀者很快就被三峽的雄險氣勢所吸引。

  第二段開始寫水。作者按照自然時令,先寫水勢最大最急的夏季。用“夏水襄陵,沿溯阻絕”正面描寫水勢之險惡、水位之高、水流之急。“朝發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透過對比、誇張更加突出了夏季江水之迅疾。

  第三段寫春冬三峽之景。“素湍”“綠潭”,兩種色彩、兩種情態,動靜交織,對比鮮明;“怪柏”“懸泉”“瀑布”,也是有靜有動、有聲有色,山水樹木交匯其中,蔚為奇觀。“清榮峻茂”一句話四字寫四物:“清”字寫水,“峻”字寫山,“榮”字寫柏樹,“茂”字寫草。“良多趣味”,又摻入了作者的審美意趣,使得詩情畫意融為一體。極為精練的四字,狀寫了四種景物,且各具特色,由景境匯出了作者的心境。

  第四段寫秋天三峽之景:水枯氣寒,猿鳴淒涼。以“霜”暗指秋季,以實景補足前意。這時已無江水喧騰,卻也不見草木爭榮,而是充滿了悽清肅殺之氣。寫秋峽用猿來表現,寫猿又分兩層,一是直接敘述,一是引漁歌為證。寫猿又圍繞著“山”和“哀”兩個重點,從而顯示秋天三峽的特色。以“高”形容猿,指明是高山上的猿,以“長”形容嘯,送聲長遠,暗示是在長峽之中。“空谷傳響”,直言在山中。“久絕”,回應“兩岸連山,略無闕處”。寫漁歌也是一言“峽長”,一言聲哀。從猿鳴之中,使人進一步體會到山高、嶺連、峽窄、水長,同時山猿哀鳴,渲染了秋天的蕭瑟氣氛。也讓人從這句漁歌中體會到了,漁者們的辛苦和生活的艱苦。

  凡景語皆情語,初學寫作者,寫景狀物要做到寫出其特點,要和自己的思想感情相一致。

  《三峽》以凝練生動的筆墨,寫出了三峽的雄奇險拔、清幽秀麗的景色。寫山,突出連綿不斷、遮天蔽日的特點。寫水,則描繪不同季節的不同景象。夏天,江水漫上丘陵,來往的船隻都被阻絕了。“春冬之時,則素湍綠潭,迴清倒影。絕巘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雪白的激流,碧綠的潭水,迴旋的清波,美麗的倒影,使作者禁不住讚歎“良多趣味”。而到了秋天,則“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那悽異的叫聲持續不斷,在空曠的山谷裡“哀轉久絕”。三峽的奇異景象,被描繪得淋漓盡致。作者寫景,採用的是大筆點染的手法,寥寥一百五十餘字,就把七百里三峽萬千氣象盡收筆底。寫春冬之景,著“素”“綠”“清”“影”數字;寫秋季的景色,著“寒”“肅”“悽”“哀”數字,便將景物的神韻生動地表現了出來。文章先寫山,後寫水,佈局自然,思路清晰。寫水則分不同季節分別著墨。在文章的節奏上,也是動靜相生,搖曳多姿。高峻的山峰,洶湧的江流,清澈的碧水,飛懸的瀑布,哀轉的猿鳴,悲涼的漁歌,構成了一幅幅風格迥異而又自然和諧的畫面,給讀者以深刻的印象。引用的詩句表現了突出山高水長的特點同時渲染三峽秋色悲寂淒涼的氣氛。

  文言知識

  古今異義

  1、或或王命急宣古義:有時今義:常用於選擇複句的關聯詞

  2、雖雖乘奔御風古義:即使今義:雖然

  一詞多義

  ①自自三峽七百里中(從)自非亭午夜分(如果)

  ②絕沿溯阻絕(斷絕)絕巘多生怪柏(極)哀轉久絕(消失)

  通假字

  ①略無闕處,“闕”通“缺”空缺。

  ②哀轉久絕,“轉”通“囀”鳴叫。

  詞類活用

  ①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奔,動詞用作名詞,飛奔的馬。

  ②迴清倒影:清,形容詞用作名詞,清波。

  ③晴初霜旦:霜,名詞用作動詞,結霜。

  ④空谷傳響:空谷,名詞作狀語,在空蕩的山谷裡。

  特殊句式

  1省略句(三峽)兩岸連山省略定語“三峽”。

  2省略句(兩岸)重巖疊嶂省略主語“兩岸”。

  創作背景

  酈道元生活於南北朝北魏時期,從小喜愛遊覽山川河流,並蒐集當地風土民情、歷史故事、神話傳說,創作《水經注》四十卷。此篇文章即是從中節選出的,是作者記錄長江三峽的雄偉險峻和四季風光所作。

  人物簡介

  酈道元(466年~527年),字善長,范陽涿州(今河北省涿州市)人。北魏時期官員、地理學家,青州刺史酈範的兒子。

  酈道元以父蔭入仕,襲封永寧伯。遷都洛陽後,出任尚書郎、太傅掾,升任治書侍御史。受到尚書僕射李衝所彈劾,遭到免職。歷任御史中尉、北中郎將,外任冀州長史、青州刺史、魯陽太守、東荊州刺史、河南尹等職。執法嚴峻,頗有威名,招致一些宗室怨恨。

  孝昌三年(527年),鎮守雍州的齊王蕭寶夤出現反狀,拜關右慰勞大使,負責監管蕭寶夤,遭到殺害。武泰初年,獲贈吏部尚書、冀州刺史、安定縣男。著有《水經注》四十卷,成為中國遊記文學的開創者,對後世遊記散文的發展影響頗大。另著《本志》十三篇及《七聘》等文,均已失傳。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