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居(張舜民)原文、翻譯及賞析

村居(張舜民)原文、翻譯及賞析

  水繞陂田竹繞籬,榆錢落盡槿花稀。

  夕陽牛背無人臥,帶得寒鴉兩兩歸。

  《村居》譯文一

  村居的遠處是流水潺潺,環繞著山坡的田地。住宅外的小園,青竹繞籬,綠水映陂,一派田園風光。槿花稀疏,一樹榆錢早就隨風而去了。暮色朦朧,老牛緩緩歸來。牛背上並不是短笛橫吹的牧牛郎,而是佇立的寒鴉。

  《村居》譯文二

  流水環繞著水田,籬笆外種滿了綠竹;榆錢已經落盡,槿花也變得稀疏。

  夕陽西下,牛背上沒有牧童騎臥,只帶著成對的烏鴉,漫步在回村的小路。

  《村居》註釋

  陂田:山田。

  榆錢:即榆莢,形如錢,色白成串,故俗稱榆錢。

  兩兩:成雙成對。

  《村居》賞析

  這首詩寫的是農村秋日黃昏的小景,前兩句是具體描寫村居,後兩句是從村居以外來描寫村居,意象非常豐富。農家的情況,見諸於詩的已經不計其數,很難寫出新意來。這首詩採用遠近交替的寫法,重在對場景氣象的渲染烘托,以大特寫的手法,提供帶有暗示性的畫面,所以後來者居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詩前兩句採用當句對,以便於把很廣泛的題材濃縮成集中的.平面。詩說水田環繞的人家,籬笆外種滿了竹子,院落裡的榆樹錢已經落盡,槿花也都稀疏了。寫出晚秋季節裡斜陽照耀著的農舍,水竹清華,落木蕭蕭的景色,充滿了和平靜穆的氣氛。詩僅寫了村居外圍,而村居本身即可由此想象,成功地避開了熟見的茅簷、白門、蓬窗、桑圃等詞,收到了很好的藝術效果。同樣,詩沒有寫人,而透過環境,也可表現住在村居里的人的品藻趣味。

  三、四句是傳頌的名句。詩將薄暮景色作了高度濃縮。夕陽西下,照著原野,也照著上面所說的村居、水田,詩在這兒僅以“夕陽”二字,回照上文,增加前兩句的形象。而在整個村野中,詩只捕捉住回村的老牛這一中心寫,說牛背上沒有牧童,牛兒在夕陽中不慌不忙地自己沿著歸路,往村裡走來;在牛背上,雙雙烏鴉佇立著,悠閒自在,彷彿是老牛正把它們帶回村莊。整個畫面沒有一個人,雖然是寫動,但節奏很緩慢,表現出大自然寧靜和平的氣氛,給人以恬淡溫馨的享受,充分體現了作者的審美觀。讀著這詩,很自然地令人想到《詩經》所寫的“日既夕矣,羊牛下來”那幅原始的自然美的風光來。

  全詩雖然寫的是一組小景,由於詩人本身是個畫家,所以很具有畫意。詩所選的景物,都有典型性,描繪了村居的特徵及季節的特點,用的都是深色調,與夕陽暮靄相統一。在寫作手法上,前兩句直接寫靜,後兩句是動中顯靜,在同一畫面上配合得很和諧。牛背上站著烏鴉的情況,錢鍾書《宋詩選注》指出同時人詩中也有,如蘇邁詩“葉隨流水歸何處,牛帶寒鴉過別村”,賀鑄詩“水牯負鴝鵒”。由於張舜民把這一景象與整詩所表現的境界融成一片,所以更為成功。

  《村居》鑑賞

  《村居》是張舜民代表作之一。

  “水繞陂遠竹繞籬”,選材如同電影鏡頭的轉換,由遠景轉到近景。村居的遠處是流水潺潺,環繞著山坡的遠地。住宅外的小園,青竹繞籬,綠水映陂,一派遠園風光。“榆錢落盡陽花稀”,陽花,又稱木陽,夏秋之交開花,花冠為紫紅色或白色。陽花稀疏,表明時已清秋,一樹榆錢早就隨風而去了。所以院落內儘管綠陰宜人,可惜盛時已過,殘存的幾朵木陽花,不免引起美人遲暮之感,清寂之意自在言外。

  “夕陽牛背無人臥,帶得寒鴉兩兩歸”。牛蹄聲打破了沉寂,詩人把鏡頭又轉換到小院外。夕陽西沉,暮色朦朧,老牛緩緩歸來。這景象早在《詩經》中就被詠唱過:“日之夕矣,牛羊下來”。(《王風·君子役》牛然而詩人並不去重複前人詩意,而是捕捉到一個全新的藝術形象:老牛自行歸來,牛背上並不是短笛橫吹的牧牛郎,而是佇立的寒鴉。寒鴉易驚善飛,卻在這寧靜的氣氛中悠閒自在,站立牛背,寒鴉之靜附於牛之動,牛之動涵容了寒鴉之靜,大小相映,動靜相襯,構成新穎的畫面。宋人詩力求生新,於此可見一斑。“無人臥”三字是不是贅筆呢?為什麼不直說:“夕陽牛背寒鴉立?”這正是此詩韻味的所在。“無人臥”是頓筆,引起讀者提出問題:那麼到底有什麼東西在牛背上呢?於是引出“帶得寒鴉兩兩歸”,形象宛然在一是融進了自己的感情色彩。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