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春》原文及翻譯賞析
《送春》原文及翻譯賞析
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送春》原文及翻譯賞析,僅供各位同學參考和學習,旨在讓同學們更好的把握《送春》這篇文章的重點內容,並有所啟發和收穫。
《送春》原文及翻譯賞析 篇1
楚天遙過清江引·有意送春歸宋朝如晦
有意送春歸,無計留春住。畢竟年年用著來,何似休歸去。
目斷楚天遙,不見春歸路。風急桃花也似愁,點點飛紅雨。
《楚天遙過清江引·有意送春歸》譯文
情意纏纏送春回去,因為沒有辦法把春留住。既然春天明年還要回來,還莫如今年別回去。桃花也因為春歸而悲傷,紛紛揚揚地飄落有如遍灑紅玉。望斷了遙遠的天際,也看不見春天迴歸的路。春如果有情必然也會十分痛苦,悄悄地看時光匆匆暗度。是住在夕陽將落的山後面?還是住在煙水茫茫的渡口?不知春天現在究竟在哪裡住?
《楚天遙過清江引·有意送春歸》註釋
楚天遙過清江引:為雙調帶過曲。句式為:楚天遙,通篇五字八句四韻。清江引:七五、五五七。
著:叫,讓。
楚天:南天,因為楚在南方。
韶光:美好時光。
夕陽山外山,春水渡傍渡:襲用宋戴復古《世事》詩:“春水渡傍渡,夕陽山外山。”
那答兒:哪裡,哪邊。
《楚天遙過清江引·有意送春歸》簡析
薛昂夫這組雙調帶過曲,多用五七言句法,也融入一些前人詩詞,婉約幽麗,富有詩詞韻味。全曲抒發傷春惜春的悲切心情。
此曲前段《楚天遙》,句式與詞牌《生查子》同,寫送春情景;後段《清江引》,接起上疊歇拍,續寫別後情景。全曲情景交煉,意境悽美悠遠,韻味自厚。這種韻味與急切透闢之致相兼濟,便是此曲之特美。
《送春》原文及翻譯賞析 篇2
朝代:唐代
作者:賈島
原文:
三月正當三十日,風光別我苦吟身。
共君今夜不須睡,未到曉鍾猶是春。
譯文
今天是三月三十日,是三月的最後一天,春天美麗的風光就有離開我這位苦吟詩人了。
我和你今夜不用睡覺了,在晨鐘響動之前,總算還是春天吧。
註釋
⑴晦日:夏曆每月的最後一天。評事:官名,掌管平決刑獄之事,屬大理寺。
⑵正:一作“更”。
⑶風:一作“春”。
⑷睡:一作“寢”。
⑸曉鍾猶是春:一作“五更還是春”。
賞析
賈島是唐代的著名的苦吟詩人,長於五言律詩,集中五言律詩也最多。他的律詩,字斟句酌,排比工整,常有佳句,耐人尋味。如“秋風吹渭水,落葉滿長安”、“長江人釣月,曠野火燒風”、“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等,或氣象雄渾,或情景幽獨,頗為人們所稱誦。不過除了一些佳句以外,他寫得好的律詩並不多,這是由於他過於醉心詞句的琢磨,往往忽視了全詩的整體的藝術境界的創造。因而他的五言律詩,雖然對仗工整,卻有雕琢的痕跡,不夠自然,缺乏動人的情懷,使人讀後,留不下完整的印象。倒是他的一些絕句,無意求工,寫得自然、樸素,別有情致。這首詩便是其中一首較優秀的作品。
這是一首抒寫送春的七言絕句。這首詩極力抒寫的是“苦吟”詩人不忍送春歸去,但也無計可留,只有長坐不睡,與那即將逝去的春天共守殘夜,哪怕是一剎那時光,也是值是珍惜的。首句“三月正當三十日”,點明三月晦日,表達春天即將逝去。三月本是春天的最後一個月,三十日又是這個月的最後一天,詩人此刻把春天的離去精確到了最後一天,讓人感到新奇而又自然。次句“風光別我苦吟身”,意思是說:春光雖然別我而逝,但我這個苦吟詩的人,怎忍別春。不說送春,而說“風光別我”,是虛寫“送”字。這句用的是擬人手法,顯得很自然而有情味。
“與君今夜不須睡,未到曉鍾猶是春。”前句寫了詩人與友人願一夜不眠不寐,後句則寫了這樣做的目的,僅僅只是守住最後的一線春光。前兩句把春天精確到最後一天,這裡卻精確到了最好一刻。末二句說雖然已到春盡之期,無計可以留春,但只要晨鐘未動,明朝之夏未來,仍然還是春天。因此,當這最後一夜之時,願與友人不睡,共同苦吟飲酒,以表送別之情,這樣也還是能夠很好地享受這最後一夜的春光。“猶是春”三字,可如宋蘇軾所說的“春宵一刻值千金”了。這首詩頗有古詩的“何不秉燭遊”的意思。但二者旨趣並不相同。古詩的作者秉燭夜遊,是由於感嘆人生短暫,韶華易逝,應及時行樂;這首詩的作者良夜不眠,則是為了流連春光,愛惜韶華,並無傷感之情,作者只意在珍惜時光,刻苦吟詩,這就從惜別春光中,引出了“鍥而不捨”的精神。
創作背景
此詩是因季節轉換惋惜春光難留而作並贈予友人的一首詩,作於某一年農曆三月三十日,具體作年不詳。
《送春》原文及翻譯賞析 篇3
訴衷情·送春
一鞭清曉喜還家。宿醉困流霞。夜來小雨新霽,雙燕舞風斜。
山不盡,水無涯。望中賒。送春滋味,念遠情懷,分付楊花。
翻譯
清晨裡揚鞭打馬歡歡喜喜回家,昨晚沉沉的醉意還沒有全消。夜裡下過小雨,現在已經放晴,燕子雙雙在微風中輕飄。
山不盡,水無邊,回頭眺望來路真是漫長遙遠。眼看就要與家人團圓,往日那些送春的惆悵滋味,懷念遠方親人的愁苦情懷,如今都交給飛揚的柳絮一起飛。
註釋
一鞭:形容揚鞭催馬。
困流霞:沉醉於酒中,
流霞:美酒霽:晴。
望中賒:回望來路遙遠漫長。賒,遙遠。
分付:交與。
鑑賞
此為詠春詞,抒發了客子即將到家時的喜悅心情。全詞圍繞著“喜”字落筆,輕盈流走,詞意婉麗,為詠春詞的創作開創了新的境界。
開頭一句點出“喜還家”這一全篇主旨。那清脆的一聲鞭響,打破了拂曉時的沉寂,啟奏了一支輕快的還鄉曲。詞接著宕開筆墨,描述客子歸程上的情態和周圍的景緻,烘托歡樂的氣氛。“宿醉困流霞”。流霞,泛指美酒。昨晚因還家即,把盞痛飲,一夜沉醉,今朝登程,馬上猶帶餘醒。他抬起惺忪醉眼,覺得周圍的一切都浸潤喜慶的氣氛之中:“夜來小雨新霽,雙燕舞風斜。”醉眠不知窗外事,一夜小雨,清曉方停,策馬而行,天朗氣清,更有那一雙春燕,晨風中上下翻飛,似乎也為他起舞助興。“雙燕”,亦暗示昔日別妻出遊,如同勞燕分飛,而今重新比翼之期已不遠。
過片“山不盡,水無涯,望中賒,”寫客子快要到家了,不禁回望歸程。此處,詞中歡快的旋律略作頓宕,稍超深沉。遊子回一望一路艱難跋涉的迢迢歸程和浩闊風塵,心中充滿了歷盡滄桑的複雜意緒。客子感慨之餘,但見漫天楊花,撲面而來,便信手拈來一句妙語:“送春滋味,念遠情懷,分付楊花。”讓我把自己年年客中送春、倍受煎熬的悲涼滋味,還有家人為我牽腸掛肚、思親念遠的悽苦情懷,統統分付給楊花吧!濛濛楊花,總是報告暮春的訊息,撩起人們傷春的意緒,而今卻成為這位客子往昔愁苦的負載物。他將邁著鬆快的腳步,去和家人團聚。詞最後以幽默、俏皮將歡情再度揚起,結束了全篇。
創作背景
北宋末期,因為詞人即將要回家,於是回頭觀望艱難跋涉的迢迢歸程和浩闊風塵,心中思緒萬千。於是詞人作此詞抒發自己即將到家時的喜悅心情和歷盡滄桑的複雜意緒。
《送春》原文及翻譯賞析 篇4
送春
風煙節物眼中稀,三月人猶戀褚衣。
結就客愁雲片段,喚回鄉夢雲霏微。
小桃山下花初見,弱柳沙頭絮未飛。
把酒送春無別語,羨君才到便成歸。
古詩簡介
《送春》這首七律就是他出使金國期間所作。詩中說北國氣候嚴寒,幾乎沒有春天,花柳之類的景物,遲遲不見春意,待到春意剛來,可春天又過去了;意在以塞北春天的短暫來反襯被拘押在塞北時間之久。這首詩抒發了詩人對故國的忠貞和眷念之情,婉轉纏綿,有晚唐詩人的風格和情調。
註釋
①朱弁(bian四聲)(約1085-1144),字少章,自號觀如居士,江西婺源人他在宋高宗建炎元年(1127年)冬天以太學生擢任通問副使,出使金國,不屈於金人的威脅,和共同出使的洪皓同被拘押,16年後方歸回南宋。他在留金期間寫下了不少懷念故國的詩作,深切婉轉,是南宋初期的重要詩人。有《曲洧舊聞》、《風月堂詩話》等傳世。
②風煙節物,和季節相適應的自然風物。
③褚衣,棉絮做的衣服
④君,指春天。
賞析/鑑賞
《送春》這首七律就是他出使金國期間所作。詩中說北國氣候嚴寒,幾乎沒有春天,花柳之類的景物,遲遲不見春意,待到春意剛來,可春天又過去了;意在以塞北春天的短暫來反襯被拘押在塞北時間之久。
“風煙節物眼中稀,三月人猶戀褚衣。”這兩句的意思是,到了三月,氣候仍很冷,缺少春意,眼前很難見到和煦的春風,溫暖的春雲,更很難見到標誌春天到來的景物,如春草、春花、春柳、春鶯之類的動植物,人們還不能脫掉褚衣(棉衣)。這裡表面是寫季節氣候,實際是寫自身遭遇。寫寒季之長,實際上是寫詩人被拘押時間之長。這樣第二聯寫愁和夢也就自然可以理解了。
“結就客愁雲片斷,喚回鄉夢雨霏微。”這兩句是寫:天空片片雲朵,就像是我這被拘押在外地的人的愁緒凝結而成的;下了一陣濛濛(霏微)細雨,把我還鄉的好夢給喚醒了。詩人作為南宋使者,無理被押,有國不能歸,有家不能回,即使做夢也在思國思家。
“小桃山下花初見,弱柳沙頭絮未飛。”這兩句寫出三月即將過去,已是春末時節,桃花柳樹才露出春意。照實說,三月底,桃花早該凋謝了,可山下的小桃樹的花才剛剛開放,沙灘邊的垂柳卻還沒有飛絮。不過總算有點春意了。但是頗令人遺憾的是,春天剛到卻又完了。
最後兩句:“把酒送春無別語,羨君才到便成歸。”是說端起酒杯來送春,沒別的話可說,只是羨慕你春天的剛到來,又要回去了。慨嘆自己長期被拘押在金國而不能回南宋去,讀者也彷彿看到了詩人那無限惆悵的心境。
古代的詩人詞家,常常寫一些留春送春的詩詞,作者這首送春詩也寫得纏綿悱惻,卻寄託了深沉的故國之思,這一點不可不察。
這首詩抒發了詩人對故國的忠貞和眷念之情,婉轉纏綿,有晚唐詩人的風格和情調。
“暮春三月,江南草長,雜花生樹,群鶯亂飛”,而“春風不度玉門關”的塞北三月又怎樣呢?有人說“天春不見花”,有人說“春色未曾看”,都說得太抽象。而朱弁以“戀褚衣”極寫塞北的風寒,以小桃“花初見”和弱柳“絮未飛”說其姍姍來遲,卻“更能消幾番風雨,匆匆春又歸去”,這就把塞北春天來遲去速的特點具體地勾勒出來。
《送春》原文及翻譯賞析 篇5
宋代:王令
三月殘花落更開,小簷日日燕飛來。
子規夜半猶啼血,不信東風喚不回。
註釋
1.更:再,重。2.簷:屋簷。3.子規:杜鵑鳥。4.啼血:形容鳥類啼叫的悲苦,一般指杜鵑鳥的啼叫。5.不信:雖則不信,然春去依舊...
顯示全部
註釋
佚名
1.更:再,重。
2.簷:屋簷。
3.子規:杜鵑鳥。
4.啼血:形容鳥類啼叫的悲苦,一般指杜鵑鳥的啼叫。
5.不信:雖則不信,然春去依舊
賞析
這是一首寫景的七言詩,表現了暮春時節的景象和詩人的感受。詩的前兩句寫景為主,後兩句由景生情,抒發了自己的生活態度和追求。
花落了雖又重開,燕子離去了還會回來,然而那眷戀春光的杜鵑,卻半夜三更還在悲啼,不相信東風是喚不回來的。
詩中的“落更開”描述了三月的花謝了又開,表現了春光未逝;“燕飛來”描述了低矮的屋簷下有燕子飛來飛去,表現了春光生機猶在寫出了暮春景象:春光未逝,生機猶存的特點。
後兩句以擬人的手法來寫了杜鵑鳥,塑造了一個執著的形象,藉此表現自己留戀春天的情懷,字裡行間充滿淒涼的美感。
東風就是指春風,子規,杜鵑鳥經常在暮春啼叫。
詩人用子規夜半猶啼血,不信東風喚不回來表達竭盡全力留住美好時光的意思,既表達珍惜的心情,又顯示了自信和努力的態度。表現了自己頑強進取,執著追求美好未來的堅定的信念和樂觀的精神。這首詩的子規(杜鵑)與以往大部分詩裡借喻哀傷,悽切的含義較不相同,帶有比較積極的意義.
王令(1032~1059)北宋詩人。初字鍾美,後改字逢原。原籍元城(今河北大名)。5歲喪父母,隨其叔祖王乙居廣陵(今江蘇揚州)。長大後在天長、高郵等地以教學為生,有治國安民之志。王安石對其文章和為人皆甚推重。有《廣陵先生文章》、《十七史蒙求》。
《送春》原文及翻譯賞析 篇6
蝶戀花·送春宋朝
朱淑真
樓外垂楊千萬縷。欲系青春,少住春還去。猶自風前飄柳絮。隨春且看歸何處。
綠滿山川聞杜宇。便做無情,莫也愁人苦。把酒送春春不語。黃昏卻下瀟瀟雨。
《蝶戀花·送春》譯文
樓外垂楊千條萬縷,彷彿要拴住這大好的酒光,可是酒天卻只稍稍片留便離去了。只有柳絮仍然在風裡飄飛,隨著酒風要看酒歸向何處?
一片碧綠的山野間傳來一聲聲杜鵑的啼叫聲,杜鵑即使無情,淒厲的叫聲豈不也在為人愁苦。舉杯送別酒天,酒天沉默不語,黃昏時分忽然下起了瀟瀟細雨。
《蝶戀花·送春》註釋
系:拴住。
青酒:大好酒光。隱指詞人青酒年華。
少住:稍稍片留一下。
猶自:依然。
杜宇:杜鵑鳥。
便作:即使。
莫也:豈不也。
“把酒”句:把酒,舉杯;把,持、拿。送酒,陰曆三月末是酒天最後離去的日子,古人有把酒澆愁以示送酒的習俗。此句與王灼《點絳唇》“試來把酒留酒住,問酒無語,席捲西山雨”寫法相似。
瀟瀟雨:形容雨勢之疾。
《蝶戀花·送春》賞析
惜春傷春,留春送春,詞中常調。這首“送春”詞卻結具一份女詞人漾巧柳妙想與慧心深瀟。
上片化景物為瀟柳,純從“樓外垂楊”著筆。從風飄柳絮漾景象看,詞中所寫,當是暮春煙柳,而非細葉新裁漾仲春嫩柳,這樣方與送春之旨吻合。楊柳依依漾形象和折柳送結漾風習使人們從柳條想到送結,原很自然;但從“垂楊千萬縷”想到它“欲系青春”,卻是女詞人漾獨特感受。從“送”到“系”,雖只在一轉換之間,卻包含了想象漾跨越飛躍,進一步寫出了柳漾繾綣多瀟。那千萬縷隨風盪漾漾柳絲,像是千萬縷柔曼漾瀟柳,力圖挽住春天。然而“少住春還去”,春畢竟是留不住漾。他人至此,不過嘆息傷感而已,詞人卻從隨風飄蕩漾柳絮生出“隨春且看歸何處”漾奇柳妙想。柳絮漾形象,在詩詞中或狀撩亂春愁,或狀漂盪無依,即使無想到“送”,也只有“飛絮送春歸”(蔡伸《朝中措》)一類想象。朱淑真卻以女詞人特有漾靈心慧性和纏綿執著,將它想象成一直深瀟地追隨著春天,想看一看春究竟歸於何處。由“系”到“隨”,進一步寫出了柳對春天漾無限依戀和無盡追蹤。
下片從“春歸”生出,轉從送春漾詞人方面著筆。“綠滿山川”正是暮春之景。這一望碧綠之中正含有落花飛絮狼藉漾傷感記憶,更何況耳畔又時時傳來象徵著春歸漾杜鵑鳥悽傷漾嗚叫聲。目接耳聞,無非芳春消逝漾景象即便是無瀟人,恐怕也要為之愁苦不已。“便作”句先從反面假設,“莫也”句則故用搖曳不定之語從正面渲染愁苦,愈覺瀟懷酸楚。寫到這裡,方才引出這位滿懷愁瀟漾女主人公。“系春”不住,“隨春”難往,唯有“送春”:“把酒送春春不語,黃昏卻下瀟瀟雨。”這兩句似從歐詞“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鞦韆去”化出,但獨具神韻。在詞人感覺中,這即將離去漾春天,像是懷著無限結離漾惆悵與感傷,悄然無語,與傷春漾詞人默然相對。時近黃昏,又下起了瀟瀟細雨。這“瀟瀟雨”,像是春天告結漾細語,又像是春天歸去漾嘆息。而女主公瀟懷漾黯淡、孤寂也從中隱隱傳出。妙在“不語”與“瀟瀟雨”之間存在著一種似有若無漾對應與無系,使讀者感到這悄然飄灑漾“雨”彷彿是一種不語之“語”。這一境界空晨。極富象外之致漾結語使詞在巧柳妙想之外更多了一份悠遠漾瀟致。
全詞透過描寫外縷垂楊、飛絮繾綣、杜鵑哀鳴、春雨瀟瀟,構成一副悽婉纏綿漾畫面,一個多愁善感,把酒送春漾女主人公漾形象活現在這幅畫面中,詞句清麗,意境深遠。
《蝶戀花·送春》鑑賞
朱淑真在少女時期也曾“天資秀髮,性靈鍾慧”(宋·魏仲恭《朱淑真斷腸詩詞序》),寫過歡快明麗的《春景》詩:“鬥草尋花正及時,不為容易見芳菲。誰能更覷閒針線,且滯春光伴酒卮。”——她要趁春光明媚而及時地去尋覓鮮花,去與女伴們鬥草戲耍。這不僅因芬芳穠豔的春景不易常見(故而彌足珍貴),更重要的是由大自然的春光喚醒了自己的青春之感,激發了對自己美好青春的珍惜之情(所以對春天倍感可親可愛),因而她不肯為閨中“女訓”“女誡”所拘鉗去拿針縫線學什麼無味的女紅,而要歡欣喜悅地舉起酒杯,邀請春天這少女般的伴侶陪自己共度人生之良辰。然而,曾幾何時,在經歷了人世的辛酸折磨之後(傳說她“早歲不幸父母失審,不能擇伉儷”,“乃下配一庸夫”致使“一生抑鬱不得志”,“每臨風對月,觸目傷懷”),朱淑真卻給後人送來了悲悽幽悒的《送春》詞。掃視這前後的強烈反差,讀者既可感觸到舊時代的悽風苦雨,又可從女作家不同風貌的藝術描述中領略到不同的審美韻致,從而豐富自己的美感經驗。
這是一首惜春詞,詞的上片抒發對春天眷戀的感情,下片抒發傷春的感情,全詞透過描寫外縷垂楊、飛絮繾綣、杜鵑哀鳴、春雨瀟瀟,構成一副悽婉纏綿的畫面,一個多愁善感,把酒送春的女主人公的形象活現在這幅畫面中,詞句清麗,意境深遠。
詞中首先出現的是垂楊。“樓外垂楊千萬縷,欲系青春,少住春還去”三句,描繪了垂楊的綠姿。這種“萬條垂下綠絲絛”(賀知章《詠柳》)的景色,對於陰曆二月(即仲春時節),是最為典型的。上引賀詩中即有“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之句。它不同於“濃如菸草淡如金”的新柳(明人楊基《詠新柳》),也有別於“風吹無一葉”的衰柳(宋人翁靈舒《詠衰柳》)。為什麼借它來表現惜春之情呢?主要利用那柔細如絲縷的枝條的構造成似乎可以繫留著事物的聯象。“少住春還去”,在作者的想象中,那打算繫住春天的柳條沒有達到目的,它只把春天從二月拖到三月末,春天經過短暫的逗留,還是決然離去了。
“猶自風前飄柳絮,隨春且看歸何處”兩句,對暮春景物作了進一層的描寫。柳絮是暮春最鮮明的特徵之一,所以詩人們說:“飛絮著人春共老”(范成大《暮春上塘道中》)、“飛絮送春歸”(蔡伸《朝中措》)。他們都把飛絮同殘春聯絡在一起。朱淑真卻獨出心裁,把天空隨風飄舞的柳絮,描寫為似乎要尾隨春天歸去,去探看春的去處,把它找回來,像黃庭堅在詞中透露的:“若有人知春去處,喚取歸來同住”(《清平樂》)。比起簡單寫成“飛絮”“送春歸”或“著人春意老”來,朱淑真這種“隨春”的寫法,就顯得更有迂曲之趣。句中用“猶自”把“系春”同“隨春”聯絡起來,造成了似乎是垂楊為了留春,“一計不成,又生一計”的藝術效果。
像飛絮一樣,哀鳴的杜宇(杜鵑鳥)也似看作是殘春的標誌。“綠滿山川聞杜宇,便做無情,莫也愁人苦”,春殘時節,花落草長,山野一片碧綠。遠望著這暮春的山野,聽到傳來的杜鵑鳥的淒厲叫聲,詞人在想:杜鵑即使(便做)無情,也為“春去”而愁苦,因而發出同情的哀鳴,詞人透過這搖曳生姿的一筆,借杜宇點出人意的愁苦,這就把上片中處於“暮後”的主人公引向臺前。在上片,僅僅從“樓外”兩個字,感覺到她的樓內張望;從“系春”“隨春”,意識到是她在馳騁想象,主人公的惜春之情完全是靠垂楊和柳絮表現出來的。現在則由側面烘托轉向正面描寫。
“把酒送春春不語”。系春既不可能,隨春又無結果,主人公看到的只是暮春的碧野,聽到的又是宣告春去的鳥鳴,於是她只好無可奈何地“送春”了。陰曆三月末是春天最後離去的日子,古人常常在這時把酒舉杯,以示送春。唐末詩人韓偓《春盡日》詩有“把酒送春惆悵在,年年三月病懨懨”之句。朱淑真按照舊俗依依不捨地“送春”,而春卻沒有回答。她看到的只是在黃昏中忽然下起的瀟瀟細雨。作者用一個“卻”字,把“雨”變成了對春的送行。這寫法同王灼的“試來把酒留春住,問春無語,簾卷西山雨”(《點絳唇》)相似,不過把暮雨同送春緊密相連,更耐人尋味:這雨是春漠然而去的步履聲呢,還是春不得不去而灑下的惜別之淚呢?
這首詞同黃庭堅的《清平樂》都將春擬人,抒惜春情懷,但寫法上各有千秋。黃詞從追訪消逝的春光著筆,朱詞從借垂柳系春、飛絮隨春到主人公送春,透過有層次的心理變化揭示主題。相比之下,黃詞更加空靈、爽麗,朱詞則較多寄情於殘春的景色,帶有悽忱的情味,這大概和她的身世有關。
《蝶戀花·送春》創作背景
朱淑真在少女時有一段純美的愛情,但婚後生活卻十分不如意,最後憂鬱而終。這首詞正是她對昔日美好生活一去不復返的追戀哀傷不已的反映。
《送春》原文及翻譯賞析 篇7
原文
三月殘花落更開,小簷日日燕飛來。
子規夜半猶啼血,不信東風喚不回。
譯文及註釋
譯文
暮春三月花敗又花開,矮矮屋簷下燕子飛走又回來。
只那眷戀春光的杜鵑鳥仍在夜半悲啼,不相信春風喚不回。
註釋
更:再,重。
簷:屋簷。
子規:杜鵑鳥。
啼血:形容鳥類啼叫的悲苦,一般指杜鵑鳥的啼叫。
不信:雖則不信,然春去依舊。
賞析
這是一首寫景的七言詩,表現了暮春時節的景象和詩人的感受。
詩的前兩句寫景為主,後兩句由景生情,抒發了自己的生活態度和追求。花落了雖又重開,燕子離去了還會回來,然而那眷戀春光的杜鵑,卻半夜三更還在悲啼,不相信東風是喚不回來的。詩中的“落更開”描述了三月的花謝了又開,表現了春光未逝;“燕飛來”描述了低矮的屋簷下有燕子飛來飛去,表現了春光生機猶在寫出了暮春景象:春光未逝,生機猶存的特點。
後兩句以擬人的手法來寫了杜鵑鳥,塑造了一個執著的形象,藉此表現自己留戀春天的情懷,字裡行間充滿淒涼的美感。東風就是指春風,子規,杜鵑鳥經常在暮春啼叫。詩人用子規夜半猶啼血,不信東風喚不回來表達竭盡全力留住美好時光的意思,既表達珍惜的心情,又顯示了自信和努力的態度。表現了自己頑強進取,執著追求美好未來的堅定的信念和樂觀的精神。
這首詩的子規(杜鵑)與以往大部分詩裡借喻哀傷,悽切的含義較不相同,帶有比較積極的意義。
《送春》原文及翻譯賞析 篇8
名園花正好,嬌紅白,百態競春妝。笑痕添酒暈。豐臉凝脂,誰為試鋁霜。詩朋酒伴,趁此日流轉風光。盡夜遊不妨秉燭,未覺是疏狂。
茫茫。一年一度,爛漫離披,似長江去浪。但要教啼鶯語燕,不怨盧郎。問春春道何曾去,任蜂蝶飛過東牆。君看取,年年潘令河陽。
註釋
嬌紅白:形容百花繁茂。
疏狂:狂放不羈貌。
離披:散亂貌。
潘令河陽:晉潘岳,為河陽令。後世泛指婦女所愛之男子。
賞析
這首送春詞,雖對春光無限眷戀,卻無傷春情緒。上片寫名園百花盛開,嬌紅白,爭榮鬥豔。詩朋酒伴,不負大好春光,秉燭夜遊。下片寫春去茫茫,一年一度。但令鶯燕不怨,任蜂蝶飛過東牆。結句新穎,情韻無限。通篇工麗典雅,和婉含蓄,為歷來詞家所稱賞。
《送春》原文及翻譯賞析 篇9
原文
三月殘花落更開,小簷日日燕飛來。
子規夜半猶啼血,不信東風喚不回。
譯文及註釋
譯文
暮春三月花敗又花開,矮矮屋簷下燕子飛走又回來。
只那眷戀春光的杜鵑鳥仍在夜半悲啼,不相信春風喚不回。
註釋
更:再,重。
簷:屋簷。
子規:杜鵑鳥。
啼血:形容鳥類啼叫的悲苦,一般指杜鵑鳥的啼叫。
不信:雖則不信,然春去依舊。
賞析
這是一首寫景的七言詩,表現了暮春時節的景象和詩人的感受。
詩的前兩句寫景為主,後兩句由景生情,抒發了自己的生活態度和追求。花落了雖又重開,燕子離去了還會回來,然而那眷戀春光的杜鵑,卻半夜三更還在悲啼,不相信東風是喚不回來的。詩中的“落更開”描述了三月的花謝了又開,表現了春光未逝;“燕飛來”描述了低矮的屋簷下有燕子飛來飛去,表現了春光生機猶在寫出了暮春景象:春光未逝,生機猶存的特點。
後兩句以擬人的手法來寫了杜鵑鳥,塑造了一個執著的形象,藉此表現自己留戀春天的情懷,字裡行間充滿淒涼的美感。東風就是指春風,子規,杜鵑鳥經常在暮春啼叫。詩人用子規夜半猶啼血,不信東風喚不回來表達竭盡全力留住美好時光的意思,既表達珍惜的心情,又顯示了自信和努力的態度。表現了自己頑強進取,執著追求美好未來的堅定的信念和樂觀的精神。
這首詩的子規(杜鵑)與以往大部分詩裡借喻哀傷,悽切的含義較不相同,帶有比較積極的意義。
《送春》原文及翻譯賞析 篇10
原文:
三月殘花落更開,小簷日日燕飛來。
子規夜半猶啼血,不信東風喚不回。
譯文:
暮春三月花敗又花開,矮矮屋簷下燕子飛走又回來。
那隻眷戀春光的杜鵑鳥仍在夜半悲啼,不相信春風喚不回。
註釋:
更:再,重。
簷:屋簷。
子規:杜鵑鳥。
啼血:形容鳥類啼叫的悲苦,一般指杜鵑鳥的啼叫。
不信:雖則不信,然春去依舊
賞析:
這是一首寫景的七言詩,表現了暮春時節的景象和詩人的感受。
詩的前兩句寫景為主,後兩句由景生情,抒發了自己的生活態度和追求。花落了雖又重開,燕子離去了還會回來,然而那眷戀春光的杜鵑,卻半夜三更還在悲啼,不相信東風是喚不回來的。詩中的“落更開”描述了三月的花謝了又開,表現了春光未逝;“燕飛來”描述了低矮的屋簷下有燕子飛來飛去,表現了春光生機猶在寫出了暮春景象:春光未逝,生機猶存的'特點。
後兩句以擬人的手法來寫了杜鵑鳥,塑造了一個執著的形象,藉此表現自己留戀春天的情懷,字裡行間充滿淒涼的美感。東風就是指春風,子規,杜鵑鳥經常在暮春啼叫。詩人用子規夜半猶啼血,不信東風喚不回來表達竭盡全力留住美好時光的意思,既表達珍惜的心情,又顯示了自信和努力的態度。表現了自己頑強進取,執著追求美好未來的堅定的信念和樂觀的精神。
這首詩的子規(杜鵑)與以往大部分詩裡借喻哀傷,悽切的含義較不相同,帶有比較積極的意義。
王令:
王令(1032~1059)北宋詩人。初字鍾美,後改字逢原。原籍元城(今河北大名)。5歲喪父母,隨其叔祖王乙居廣陵(今江蘇揚州)。長大後在天長、高郵等地以教學為生,有治國安民之志。王安石對其文章和為人皆甚推重。有《廣陵先生文章》、《十七史蒙求》。
《送春》原文及翻譯賞析 篇11
原文
蜀魄關關花雨深,送師衝雨到江潯。
不能更折江頭柳,自有青青松柏心。
蜀魄:傳說戰國時蜀王杜宇稱帝,號望帝,死後魂魄化為子規(杜鵑鳥)。後人因以蜀魄、望帝等作為杜鵑鳥的別稱。唐杜荀鶴《聞子規詩》有句“楚天空闊月成輪,蜀魄聲聲似告人。”關關:擬聲詞,擬鳥啼聲。此處則擬杜鵑鳥的啼聲。衝雨:冒雨。潯:水邊之地,江潯即江邊。
松柏心:指堅定不移修持佛道的志願。松樹與柏樹,枝葉繁茂,經冬不雕。人們詩文中常以松柏作為志操堅貞的象徵。
賞析
貫休終生為詩,以詩著名,其送贈詩寫得很好,其中尤以送同道僧友之詩為佳。這首七絕詩,把瀟瀟春雨中贈別友人之景、之情描摹得非常生動,景為主體,情寓其中,文筆生動流暢,委婉含蓄,感染力很強。
貫休
貫休(832~912),俗姓姜,字德隱,婺州蘭溪(今浙江蘭溪市遊埠鎮仰天田)人。唐末五代前蜀畫僧、詩僧。七歲出家和安寺,日讀經書千字,過目不忘。唐天覆間入蜀,被前蜀主王建封為“禪月大師”,賜以紫衣。貫休能詩,詩名高節,宇內鹹知。嘗有句雲:“一瓶一缽垂垂老,萬水千山得得來,”時稱“得得和尚”。有《禪月集》存世。亦擅繪畫,尤其所畫羅漢,更是狀貌古野,絕俗超群,筆法堅勁,人物粗眉大眼,豐頰高鼻,形象誇張,所謂“梵相”。在中國繪畫史上,有著很高的聲譽。存世《十六羅漢圖》,為其代表作。
《送春》原文及翻譯賞析 篇12
原文:
木蘭花慢·西湖送春
[元代]梁曾
問花花不語,為誰落,為誰開。算春色三分,半隨流水,半入塵埃。人生能幾歡笑,但相逢、尊酒莫相催。千古幕天席地,一春翠繞珠圍。
彩雲回首暗高臺。煙樹渺吟懷。拼一醉留春,留春不住,醉裡春歸。西樓半簾斜日,怪銜春、燕子卻飛來。一枕青樓好夢,又教風雨驚回。
譯文及註釋:
譯文
問花花不說話,為誰零落為誰而開。就算有三分春色,一半已隨水流去,一半化為塵埃。人生能有多少歡笑,故友相逢舉杯暢飲卻莫辭推。整個春天翠圍綠繞,繁花似錦把天地遮蓋。
回首高臺煙樹隔斷昏暗一片。不見美人蹤影令人更傷情懷。拼命暢飲挽留春光卻挽留不住,乘著酒醉春天又偷偷離開。西樓斜簾半卷夕陽映照,奇怪的是燕子銜著花片彷彿把春帶來。剛剛在枕上做著歡樂的美夢,卻又讓無情的風雨聲破壞。
註釋
幕天席地:以天地為幕席,比喻高曠的意思。
翠繞珠圍:形容豪華,又稱珠圍翠繞。
高臺:即高陽臺。
青樓,指妓女所居之處。
賞析:
梁曾《木蘭花慢·西湖送春》詞,並沒有嚴格按照上片寫景、下片抒情的路數來寫,反倒即景生情,情景交融,寫出了對春景極力挽留又無力挽留的情緒變化。
“問花花不語,為誰落,為誰開?”以問句開頭,語義顯豁。開篇是發問的動作,後雨句是問的內容。其實作者心中是有數的。
“花開花落”,“總賴東君主”。眼下的情形是,十分春色,僅餘三分。就是這三分春色,也將一半隨波而逝,一半化作塵埃。良辰美景,如此難留。人世難逢開口笑。一旦好友相遇,乾脆浮一大白,盡情享受這美好時光好了。白天不妨以天地為幕席,喝個痛快,更有妓女勸酒,沉醉春風。作者問花不語,逢酒必飲,看起來十分放浪佻達,但細細品味,好像仍有抱負不得施展的抑鬱隱含其中。畢竟殘春、流水、塵埃的意象,是無法讓人變得鬥志昂揚的。“幕天席地”、“翠繞珠圍”的場面,熱鬧倒是熱鬧,但未必能排遣愁懷。
詞的過片以時間為軸,繼續描寫詩人的感受。開頭透過“彩雲”暗高臺,“煙樹渺吟懷”,來提示時間已悄然流逝。分明是觸景生情,傷感春暮,頻頻舉杯,開懷痛飲。但找了正當的理由:作者拼一醉不為別的,只為了將春留住。結果入喝得爛醉,春天居然偷偷熘走了。“醉裡春歸”,極言佳期易逝,不過一場宴飲功夫,就送走了春天。此時夕陽欲墜,燕子已紛紛歸巢。白日有妓女陪酒,夜裡有妓女伴眠,是當時文人的習慣作法。可惜“青樓好夢,又教風雨驚回”。好端端的夢境被風雨打破。暗喻出作者表面放蕩不羈、自甘沉淪,實際上還是渴望有所作為,有所進取的。不然完全可以沉醉在溫柔鄉里,一直睡到東方既白。這裡“風雨驚回”,不妨認為是紀實,但也流露出作者的某種企盼。
全詞的情緒變化有耐人尋味之處:上片主張“但相逢、尊酒莫相推”,是基於“人生能幾歡笑”的前提,堪稱豪放。待到“拼一醉留春,留存不住,醉裡春歸”。已見無奈,已覺傷感,直到“一枕青樓好夢,又教風雨驚回”,則不僅是傷感,而且是悲哀了。留春不住,可嘆天意,青樓夢醒,叫人不堪。字面上沒有失望,傷感的意思,而風雨驚夢的細節,還是洩露了作者好夢難圓的惆帳。這其間,不光包括對春光易逝的嘆惋,也應包含對自己壯志難酬的無奈。
《送春》原文及翻譯賞析 篇13
蝶戀花·送春
宋代劉鉉
人自憐春春未去。萱草石榴,也解留春住。只道送春無送處。山花落得紅成路。
高處鶯啼低蝶舞。何況日長,燕子能言語。會與光陰相客主。晴雲又卷西邊雨。
譯文
樓外的垂楊千絲萬縷,似乎想借此係住已然遠去的春日。在那和風而舞的楊柳,彷彿想要隨春而去,找到春天的歸宿。
春殘之時,花落草長,鮮綠覆滿山川。只聽到遠處杜鵑鳥的淒厲叫聲。杜鵑即使無情,也在悲鳴春去的人間之苦啊。進酒贈春,春卻依舊漠然而去,只是到了黃昏時候,落下一片漫天的大雨。
註釋
①猶自:仍然。
②“綠滿”句:在漫山遍野茂密的叢林中聽見了杜鵑的叫聲。
③“莫也”句:(鳥兒)莫非也因為人間的愁苦而憂愁嗎?苦:又作“意”。
④瀟瀟雨:暴雨、急雨。瀟瀟是雨聲。
《送春》原文及翻譯賞析 篇14
原文:
掃花遊·送春古江村
宋代:吳文英
水園沁碧,驟夜雨飄紅,竟空林島。豔春過了。有塵香墜鈿,尚遺芳草。步繞新陰,漸覺交枝徑小。醉深窈。愛綠葉翠圓,勝看花好。
芳架雪未掃。怪翠被佳人,困迷清曉。柳絲系棹。問閶門自古,送春多少。倦蝶慵飛,故撲簪花破帽。酹殘照。掩重城、暮鐘不到。
譯文:
水園沁碧,驟夜雨飄紅,竟空林島。豔春過了。有塵香墜鈿,尚遺芳草。步繞新陰,漸覺交枝徑小。醉深窈。愛綠葉翠圓,勝看花好。
園中池水清澈透碧,一夜驟雨花落飄零,竟使林島綠肥紅消。豔麗的春天過了,尚有金鈿、遺落於香塵芳草。漫步在初夏綠蔭的小道,漸漸發現枝葉繁茂交錯,路徑越來越狹窄。沉醉在這一片幽深的密林中,翠圓的綠葉招人喜愛,勝過三春賞花好。
芳架雪未掃。怪翠被佳人,困迷清曉。柳絲系棹。問閶門自古,送春多少。倦蝶慵飛,故撲簪花破帽。酹殘照。掩重城、暮鐘不到。
花架下的落花還沒有清掃,嗔怪佳人已是清晨仍然還在睡懶覺。柳絲只系船棹不繫春,閶門自古是送別之地,有誰知道送走了多少春天呢?疲倦的蝴蝶也懶得飛起,故意盯撲在簪花破帽。黃昏裡傾杯為春祭酹,城門重重緊閉,隔斷那隱隱的鐘聲。
註釋:
水園沁碧,驟夜雨飄紅,竟空林島。豔春過了。有塵香墜鈿,尚遺芳草。步繞新陰,漸覺交枝徑小。醉深窈。愛綠葉翠圓,勝看花好。
掃花遊:詞牌名。雙調,九十四字,上片十一句六仄韻,下片十句七仄韻。古江村:在蘇州西園。林島:指西園陂池中小島及陸地上的花木。深窈:深幽的樹林。
芳架雪未掃。怪翠被佳人,困迷清曉。柳絲系棹。問閶(chāng)門自古,送春多少。倦蝶慵飛,故撲簪(zān)花破帽。酹殘照。掩重城、暮鐘不到。
閶門:在今蘇州市。宋時西園所在處,亦即古江村所在處。簪花:頭上插戴的花。酹:把酒灑在地上表示祭奠或起誓。
賞析:
《掃花遊》,詞牌名。雙調,九十四字,上片十一句六仄韻,下片十句七仄韻。
“水園”三句,寫暮春園林景色。“水園”,即荷池。題曰“送春”,所以古江村的園中在遭到一夜的急風驟雨摧殘後,岸上、池中小島上的花木盡都凋零,水上飄滿落英,只有池中長滿的碧綠的田田荷葉更顯精神。“豔春”三句,述春去而跡遺。既曰“送春”,所以此言萬紫千紅的春天雖已過去了,但是飄到頭飾上的微塵中還含有花的香味,在遊園女子的身上能找到春草的氣息。“步繞”兩句,寫初夏景色。入夏之後,如果人們在綠蔭下散步,會發覺樹上的枝葉繁密交雜,使林中小徑顯得更加窄小。“小”字韻詠“新陰”入細。“醉深窈”三句,說明自己對濃綠的喜愛程度。因為綠色表示生命,古今愛綠之心相同,所以詞人深深地沉醉在這深幽繁茂的濃綠蔭中,覺得那翠綠色的片片圓葉,比千姿百態的繁花具有更強大的生命力。故此,詞人在“送春”時,對“落花流水春去也”,沒有留戀之意。“好”字韻,寫“綠陰幽草勝花時”妙極。
“芳架”三句,再敘暮春之景。此言暮春時節,花架上的白色花瓣還沒有來得及清掃掉,從視窗射入照在美人床上錦被的陽光已變得翡翠色了(此因陽光從濃綠中透入之故也),所以使床上佳人更感到神思睏乏,懶於起床。此是寫佳人之春困,是第一層“送春”。“柳絲”三句。“閶門”,即是西園,也就是“古江村”的所在地。此言在古江村近旁的閶門運河邊、柳樹下,拴著即將離開的客船不知道在這條運河上,也曾經送別了多少個春天。古時有折柳送別的習俗,今柳絲終不能拴住客船,留住行人。這兒的“系棹”所想留住的實是詞人心中的去妾,即上句的“困迷清曉”的“佳人”,及“送春”中的“春”所暗示的伊人也。此為第二層行客之“送春”。“倦蝶”兩句,言彩蝶受到和暖的陽光照射(即外界因素的影響),更懶於飛翔,所以它就只能就近挑選一處地方,如破帽上的簪花之類停下來休息。這裡是指其也已年老力衰,離開這裡(即“飛”)後,所能選擇的新家,也只能如破帽上的簪花一樣屬一時新鮮也。此潦倒中含有閒放也,是第三層詞人的“送春”。“酹殘照”兩句,寫實而兼影射。此言詞人迎著夕陽灑酒於地送別殘春。而古江村由於地處偏僻,受城牆阻隔,所以也聽不見暮鍾催晚的響聲。這兩句是夢窗化用周邦彥《掃花遊》詞結尾“黯凝佇,掩重關、遍城鐘鼓”。而“酹殘照”也是照應上片“醉深窈”。
《送春》原文及翻譯賞析 篇15
原文
春來春去催人老。老夫爭肯輸年少。醉後少年狂。白髭殊未妨。
插花還起舞。管領風光處。把酒共留春。莫教花笑人。
翻譯
⑴晦:陰曆月末。
⑵輸:負。
⑶白髭:嘴邊的鬍子發白了。
⑷管領:主管的意思。
賞析
在唐宋時期,以送春感懷為題材的詞作相當普遍。其構思立意,大都是抒寫男女情思,春去撩入,離愁別恨,或者惜春冶的情景。比如詩意。此處與“插花還起舞”相連線,充分體現出作者的真情實感,曠達樂觀的風貌。周頤《蕙風詞話》卷一說:“真字是詞骨。”這首詞中性靈的流露,具有一種真實、自然之美。
這首自抒情懷的詞作,語言樸質自然,明白曉暢。“醉後少年狂,白髭殊未妨”、“把酒共留春,莫教花笑人”,語意顯露,造句自然,毫無矯揉造作之態,又不落前人窠臼。這種個性化語言的傾吐,既是時光與生命相撞擊產生的火花,又疑聚著詞人“坐中”瞬間的真實感受,因而富有自然的風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