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晴》原文及翻譯賞析(精選8篇)
《雨晴》原文及翻譯賞析(精選8篇)
《雨晴》是唐代詩人王駕創作的一首七絕。此詩選取簡單平常的景物,描繪了雨過天晴後花園的衰敗情態,表達了作者的惜春之情。全詩語句生動有趣,情感表達淋漓盡致。下面跟著小編來看看《雨晴》原文及翻譯賞析(精選8篇)吧!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雨晴》原文及翻譯賞析 篇1
雨晴至江渡
江雨初晴思遠步,日西獨向愚溪渡。
渡頭水落村徑成,撩亂浮槎在高樹。
翻譯
雨後初晴想到遠處的江邊散步,日落西山獨自走向愚溪渡口。
只見洪水消退,村旁的小路重現,漂浮的木筏散亂,有的高掛在樹的枝頭。
註釋
愚溪:即冉溪。柳宗元出於被貶逐的憤激,自稱為“愚”,並把居地永州冉溪改名為“愚溪”。
村徑:鄉村小路。
成:顯現。
撩亂:攪亂的意思。
浮槎:水中漂浮的木筏。
賞析
柳宗元的《雨晴至江渡》,只有短短的四句話,二十八個字。初讀起來好像很容易理解,詩的前兩句,寫他在雨後初晴的一天傍晚,獨自到江邊散步。後兩句寫他在愚溪渡口旁,雨停水退後所見到的景像。
河裡的洪水太大,大到連村旁的小路都被淹沒了。而且,水中漂浮的木筏,也被衝散了,有的高掛在岸邊的樹枝上。說明這場雨下得太猛,下得太久,自己在屋裡憋的時間太長了。久雨初晴,才迫不及待地要到江邊來走一走,放鬆放鬆自己被壓抑的心情。第二句中有一個“獨”字,用得非常巧妙,不僅是寫實,也是寫虛。寫實,是指他獨自一人到江邊來散步;寫虛,是指當年一起參加“永貞革新”的那些志同道合的朋友們,都被髮配到偏遠的州府,自己孤身一人來到永州,勢單力薄,難以再成氣候。第四句中有一個“在”字,用得鮮活。因為木筏所處的位置,應該漂浮“在水中”,此刻卻被漫天洪水衝到岸邊的樹上,“在高樹”三字,讓人嘆然思然,不勝感慨。真是幾多淒涼,幾許傷感。
永州,在湖南省的西南部,每年的春夏兩季,雨水格外繁多。柳宗元曾經寫過一篇《舜廟祈晴文》,其中有幾句的大意是:“濃雲密佈,陰雨連綿,洪水氾濫,不僅河岸崩塌,而且沖斷河堤,淹沒了稻田和菜地,百姓遭災,苦不堪言”。因此,祈盼舜帝體恤民情,趕快誅殺妖龍,驅散雲霧,使陽光重新普照大地,不再讓雨水危害百姓。結合這篇文章,再讀《雨晴至江渡》,反覆咀嚼,詩人久雨蟄居之苦、遠謫漂泊之痛、同情百姓遭遇的憂患意識、感嘆自己空有經國濟世的抱負,卻又無法施展的憤激心情,皆在不言之中,凸顯出來。詩人採用了小中見大、平淡之中寓含深意的寫作手法,從表面上看來,四句都是寫景,其實字字皆在抒情,真是“不著一字,盡得風流”(司空圖《二十四詩品》)。
柳宗元這首作於永州溪居的七絕詩,在不同的版本中有不同的解析。如,有的注“槎”為“折、木筏子”,視該詩為一首閒散詩(《柳宗元詩文選注》陝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3月版),有的注“槎”通“楂”即“水中浮木也”,視該詩為“渡口退潮之景”、“偶然景”(《柳宗元詩箋釋》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9月版),有的不作任何註釋只是籠統地視該詩為“抒寫孤寂憂憤的心境”(《柳宗元在永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年12月版)……諸多的解析給讀者帶來了諸多的疑竇:“槎”究竟是什麼意思?詩的旨趣究竟何在?等等。筆者帶著這些問題,懷揣有關資料,憑著世居愚溪之源和長期工作在永州的有利條件,一腳踏進柳宗元溪居遺址,目光投向千百年前,實地進行了連續幾個暑假的細緻考察,經過一番貼近生活的理性分析,似乎找到了一種全新而又真切的理解。
我們從柳子的《愚溪詩序》得知,柳子“永州溪居”是一座“八愚”(愚溪、愚丘、愚泉、愚溝、愚池、愚堂、愚亭、愚島)園林群景。由於柳子詩文直到他死後兩百多年才公之於世,所以這群景點對當時人來說就根本不曉得,因而也就沒有認傳下來。加之後代人們未看到其能表明的“八愚”群景位置的關鍵一景“愚亭”之所在,所以這座群景的位置究竟在哪裡就成了一個謎。這瞭解開這個謎,永州學人做了大量的考尋工作。20世紀80年代以來,有專家考證,發現柳子永州溪居“八愚”群景就在今天永州柳子街120號至126號之間的愚溪北畔注①,背山面水,座北朝南。筆者曾反覆實地察看,看那“八愚”各景點方位與《愚溪詩序》所述吻合,唯一空缺的就是“愚亭”,但見得“愚亭”所在位置正處於愚溪北濱,其址是一座用青石方料鋪築起來的呈圓形(直徑約五米)的碼頭——但決不是什麼碼頭。因為在“其流甚下……又峻急,多坻石,大舟不可入也”,連小舟也進不去的愚溪,當地老百姓不會也沒有財力去砌這樣一座規模甚大的碼頭閒置在那裡或專作洗衣用。筆者認為,它是“愚亭”基址無疑。想必是築在這個位置上的三面環水的“愚亭”被哪年的洪水沖毀罷了(注②)。
“愚亭”被哪年的洪水沖毀了呢?有沒有被洪水沖毀的事呢?請看下面的分析。“愚池”正北約十米遠的小山坡上(今天柳子街120號至126號街道靠北)建有一個當地人們世代相稱的“十五亭”,據張緒伯先生考證就是柳子重建的“愚亭”(注③)。何以知之為柳子重建?從其命名以知之。因為柳子有“以數代名”的習慣。例如他稱劉禹錫為劉二十八,稱周韶州為週二十二,稱婁圖南為類二十四等。“愚”乃十三點畫,怎麼用“十五”稱之?張緒伯先生說,柳子寫有《永字八法頌》(《外集補遺》)。同朝文人盧肇雲:“永字八法,乃點畫爾”;《翰林禁經》亦云:“八法者,永字八畫也……古人用筆之術,多於永字取法。以其八法之勢,可通一切字也”(注④)。由此可見唐代文人是把“愚”看作十五點畫的。這樣看來,“十五亭”即“愚亭”之別稱無疑,既是柳子命名又是柳子所建也無疑。而柳子把當初建在“池之南”的“愚亭”遷建到“池之北”去的事,便無可辯駁地說明了:其亭的確被大水沖毀了,毀於哪年夏天,我們不得而知,但毀在柳子永州溪居期間無疑。
研究家們認為,《雨晴至江渡》詩大致寫於元和六年的夏天,即是說,誰也無法知曉其詩的準確寫作時間,但寫在柳子永州溪居期間則是可靠的。那麼,“池之南”的“愚亭”被洪水沖毀可能就成了《雨晴至江渡》詩的寫作背景。
依據這樣的情境,再來品讀柳宗元這首七絕,我們就不難理解其內容了。“江南初晴思遠步,日西獨向愚溪渡。”你看,“江雨初晴”,詩人首先想到要出去走一趟;已經到了“日西”時分,詩人卻還“獨”自一人向愚溪渡口(愚溪入瀟水處)走去。為什麼要在這個時候(大雨初停,時近黃昏)出去?一個“思”字,表現出作者心中有一樁難以割捨的心事。什麼事?且看後面的詩句:“渡頭水落村徑成,撩亂浮槎在高樹。”詩人踏著剛露出水面的泥濘小路,艱難地走到愚溪渡口一看,只見一些木料和稻草已經“撩亂”變成“浮槎”並掛在愚溪兩岸的高樹上!原來,詩人是尋找因下大雨漲大水而被沖毀的“愚亭”來了!愚溪“幽邃淺狹”,“又峻急,多坻石,大舟不可入”(《愚溪詩序》),小舟也不能進,無運放竹、木筏子事,自古至今皆然。所以,末句詩中的“槎”既不是“竹、木筏子”,也不是其他“水中浮木”,而是“愚亭”被大水沖毀後散落的那些“木頭和草料”。
至此,我們可以看出,柳宗元這首七絕既非“閒散詩”,又非“偶然景”,更非“抒寫孤寂憂憤之心境”,而是一首即事興懷詩,它記敘了“愚亭”被大水沖毀瞬間瓦解的真實懷景,流露出一種對“愚亭”被毀的十分惋惜而又無可奈何的心情,實質上表現了一種對生活的熱愛和對美好事物的懷念與追求。
柳宗元詩的總特色可概括為“冷峻”二字(前人有所謂“穠穠纖簡淡、清峭森嚴”的說法),這是詩人謫居永州十年“恆惴慄”的主觀心緒和那“南夷”“悽神寒骨、悄愴幽邃”的自然環境相互交織在詩中的必然反映,但這並不是說他的每一首詩都如此。在他的永州山水詩中,也有一些寫得“冷”而不“峻”,“清”而不“峭”的,如古體詩《漁翁》和這首《雨晴至江渡》的七言絕句就是這樣,它文筆簡淡卻描寫傳神,畫面清幽而意境深遠,給讀者以廣闊的空間想象美而絕無絲毫森嚴峻峭之感。
《雨晴》原文及翻譯賞析 篇2
原文:
雨晴
朝代:唐朝
作者:王駕
雨前初見花間蕊,雨後兼無葉裡花。
蛺蝶飛來過牆去,卻疑春色在鄰家。
譯文及註釋:
譯文
下雨之前鮮花初開可以看到花蕊,下雨之後綠葉中間再也不見鮮花。
蜜蜂蝴蝶紛紛飛到牆的那邊去了,還是懷疑春色在鄰居家的院子裡。
註釋
蕊(ruǐ):花朵開放後中間露出的柱頭花絲等,分雌蕊、雄蕊。
賞析:
這首即興小詩,寫雨後漫步小園所見的殘春的景象。詩中攝取的景物很簡單,也很平常,但平中見奇,饒有詩趣。
詩的前兩句扣住象徵春色的“花”字,以“雨前”所見和“雨後”情景相對比、映襯,吐露出一片惜春之情。雨前,春天剛剛降臨,花才吐出骨朵兒,尚未開放;而雨後,花事已了,只剩下滿樹綠葉了,說明這場雨下得多麼久,好端端的春色,被這一場春雨給掃了興。詩人望著花落春殘的小園之景,是非常掃興而生感觸的`。
掃興的不光是詩人,還有那蜜蜂和蝴蝶。詩的下兩句由花寫到蜂蝶。被苦雨久困的蜂蝶,好不容易盼到大好的春晴天氣,它們懷著和詩人同樣高興的心情,翩翩飛到小園中來,滿以為可以在花叢中飽餐春色,不料撲了空,小園無花空有葉;它們也像詩人一樣大失所望,懊喪地紛紛飛過院牆而去。花落了,蜂蝶也紛紛離開了,小園顯得更加冷落,詩人的心更加悵惘。望著“紛紛過牆去”的蜂蝶,滿懷著惜春之情的詩人,剎那間產生出一種奇妙的聯想:“卻疑春色在鄰家”。院牆那邊是鄰家,詩人想得似乎真實有據;但一牆之隔的鄰家小園,自然不會得天獨厚,詩人想得又是多麼天真爛漫;畢竟牆高遮住視線,不能十分肯定,故詩人只說“疑”,“疑”字極有分寸,格外增加了真實感。這兩句詩,不僅把蜜蜂、蝴蝶追逐春色的神態,寫得活靈活現,更把“春色”寫活了,似乎“陽春”真的“有腳”,她不住自家小園,偏偏跑到鄰家,她是十分調皮、非常會捉弄人的。
“卻疑春色在鄰家”,可謂“神來之筆”,造語奇峰突起,令人頓時耳目一新。這一句乃是全篇精髓,起了點鐵成金的作用,經它點化,小園、蜂蝶、春色,一齊煥發出異樣神采,妙趣橫生。古人謂“詩貴活句”(吳喬《圍爐詩話》),就是指這種最能表達詩人獨特感受的新鮮生動的詩句吧。
中心:表達了作者的惜春之情。
《雨晴》原文及翻譯賞析 篇3
江城子·中秋早雨晚晴
中秋佳月最端圓,老痴頑。見多番。杯酒相延,今夕不應慳。殘雨如何妨樂事,聲淅淅,點斑斑。
天應有意故遮闌,拍人間。等閒看。好處時光,須用著些難。直待黃昏風捲霽,金灩灩,玉團團。
古詩簡介
《江城子·中秋早雨晚晴》是宋代陳著的一首詞,這首詞是早上下雨晚上天晴的一箇中秋節,整首詞前後呼應,表現出了詞人的一種豁達胸懷。
翻譯/譯文
中秋佳節之時是月亮最圓的時候,愚蠢遲鈍的老頭,見識比較多,飲酒相見,現在是不應吝嗇。將止的雨怎麼妨礙高興的事情?淅淅的雨,小而多的雨點。
天應該有意遮攔著,拍打著人間,隨便看看,美好的時光,一定要明顯的不容易。直到黃昏大風起了,雨停止了,水波像金子一樣閃閃發光,圓月像玉器一樣皎潔。
註釋
見多:識:知道。見過的多,知道的廣。形容閱歷深,經驗多。
殘雨:將要終止的雨。
等閒:輕易;隨便。
須用:一定要。
灩灩:水光貌,形容水波閃動的樣子。
團團:圓月。
賞析/鑑賞
鑑賞
《江城子·中秋早雨晚晴》描寫的是中秋時,早上下雨晚上晴朗的情景,給人一種雨後天晴的中秋之夜。
上片“中秋佳月最端圓”寫起,早上下起了雨,雨也將止了,一點都不妨礙高興的事,表現出了一種風雨無阻的心態。
下片寫了傍晚時分雨停止了,天晴朗了,中秋的月亮是多麼的皎潔無暇,與首句相對應。
創作背景
中秋節,中國傳統節日之一,為每年農曆八月十五,傳說是為了紀念嫦娥奔月。八月為秋季的第二個月,古時稱為仲秋,因處於秋季之中和八月之中,故民間稱為中秋,又稱秋夕、八月節、八月半、月夕、月節,又因為這一天月亮滿圓,象徵團圓,又稱為團圓節。
《雨晴》原文及翻譯賞析 篇4
雨晴
天缺西南江面清,纖雲不動小灘橫。
牆頭語鵲衣猶溼,樓外殘雷氣未平。
盡取微涼供穩睡,急搜奇句報新晴。
今宵絕勝無人共,臥看星河盡意明。
譯文
雨過雲開,西南的江面清平湛藍,一抹微雲橫臥江上小灘一動不動。
立在牆頭的嘰嘰喳喳的鳥雀羽毛仍溼,樓外遠處不時傳來幾聲低沉的雷聲。
趁雷雨後的微涼睡個安穩的好覺,趕快吟幾句奇詩回報雨後的新晴。
今夜這如此美妙的情境無人共享,便我一人也要盡興臥看銀河直到天明。
註釋
天缺:雨過雲開,露出一角青天。
纖雲:細雲。此指夏日雨後的高捲雲。
小灘:喻纖雲。
語鵲:語鷗:喳喳叫的鳥鵲。
衣:比擬鳥鵲的羽毛。
殘雷:即將消失的低沉的雷聲。
供:提供。穩睡:安穩入睡。
報:回報,報答。
絕勝:非常美妙的情境。
星河:天上的銀河。盡意:盡情。
賞析
這首七律描繪了酷暑雷雨過後的自然景象,抒發了詩人感受雨後新涼的舒暢喜悅的心情。
首聯、頸聯都描繪雨晴的景象,首聯寫天空。
“天缺西南江面清,纖雲不動小灘橫。”中“天缺西南”寫西南方的天已露出了蔚藍,標示出“晴”,“江面清”三字是以江南的清平湛藍來比喻天空西南方的晴明之色。“纖雲不動”,寫白雲紋絲不動。“小灘橫”三字承接“江面清”,比喻一抹雲如橫在江面的小灘。這兩句前四字都用白描手法繪實景,後三字都用比喻對實景加以形容,兩個比喻前後照應,使二句之景融為一體,形成一幅完整的畫面,形象生動逼真,色彩鮮明富於立體感。
頷聯“牆頭語鵲衣猶溼,樓外殘雷氣未平。”裡,詩人的視線,由於鵲叫自然地由仰視轉為平視,描寫由形為主轉聲為主。“猶溼”,即寫出雨後初晴,又表現了鵲的情態活潑可愛。下句,隨“殘雷”的低響,描寫形聲兼顧轉以寫聲為主。“氣未平”三字寫雷聲不甘於立即銷聲匿跡。這一聯,鵲能“語”又有“衣”,雷能“殘”又有“氣”,運用了擬人手法,使詩句富有生氣。清脆的鵲語與低沉的殘雷形成對比,和諧一致,交織成一首雨晴時大自然的交晌曲。
頸聯用敘事抒發雨睛的喜悅。
“盡取微涼供穩睡,急搜奇句報新晴。”雨後微涼引起睡意,雨後新晴牽動詩情,但詩情勝過睡意。“盡取”、“急搜”、“微涼”、“穩睡”、“奇句”、“新晴”這六個帶修飾語的詞,使兩個記事詩句具體可感。“供”字寫自然給人的提供。“報”字寫人對自然的回報,這正是人與自然的和諧一致。
尾聯兩句仍敘事,事中有景,景中寓情。
“臥看星河盡意明”一句化用杜牧的“臥看牽牛織女星”,只是沒有小杜詩句的寂寞感,而是興致盎然。“盡意”二字,不僅描繪星河的明澈,更賦予星河以生命,讓它充分綻放光彩,也採報答雨後的新睛。
通觀全詩,詩人捕捉住雨後初晴自然景況變化的瞬間,以乍晴的天空、漂浮的白雲、爭喧的鵲鳴、低沉的雷聲,構成了多層次多角度、氣勢恢弘的絢麗景觀。詩中雖未著一個情字,但喜悅之情旱已透過寫景敘事的字裡行間噴湧而出,全詩清麗雄渾,奇趣橫生。
創作背景
公元1123年(宣和五年)陳與義擔任了太學博士,受到了皇帝的器重,也許覺得自己可以施展才學,因而心情略有變化,面對夏末秋初,天氣轉晴,驟雨方歇,寫下這首《雨晴》詩。
《雨晴》原文及翻譯賞析 篇5
原文:
雨晴
唐代:王駕
雨前初見花間蕊,雨後兼無葉裡花。
蛺蝶飛來過牆去,卻疑春色在鄰家。(版本一)
雨前初見花間蕊,雨後全無葉底花。
蜂蝶紛紛過牆去,卻疑春色在鄰家。(版本二)
譯文:
雨前初見花間蕊,雨後兼無葉底花。
雨前還見到花間露出的新蕊,雨後卻連葉子底下也不見一朵花。
蛺蝶飛來過牆去,卻疑春色在鄰家。(版本二)
蜜蜂和蝴蝶紛紛地飛過了牆去,讓人懷疑迷人的春色盡在鄰家。
註釋:
雨前初見花間蕊(ruǐ),雨後兼無葉底花。
蕊:花朵開放後中間露出的柱頭花絲等,分雌蕊、雄蕊。葉底:綠葉中間。底,底部。
蛺蝶飛來過牆去,卻疑春色在鄰家。(版本二)
蜜蜂和蝴蝶來到園中又紛紛飛過院牆,讓人懷疑迷人的春色盡在鄰家。
賞析:
這是一首即興詩,寫雨後漫步花園所見的衰敗景象。詩中攝取的景物很簡單,也很平常,但平中見奇,饒有詩趣。
第一句“雨前初見花間蕊”。蕊(讀rǔ),花心。這句是倒敘,作者追憶雨前的花園景象,意思是說:下雨之前,花兒剛剛開放。“初見”二字,表明詩人還沒有來得及仔細欣賞,剛剛見到花開,天就下起雨來了,只好躲進屋中,等待雨晴,這兩個字寫出詩人賞花不成的遺憾心情。
第二句“雨後全無葉底花”。這句寫眼前景象。意思是說:不料久雨過後,連一朵花也見不到了,全在雨水中凋謝了。“全無葉底花”,這幾個字內容豐富。一、寫出明處的花全被雨水打落了。二、寫出詩人不甘罷休,撥開花葉,想找到藏在葉底的沒受雨淋的花來,可見賞花之心多麼熱切。三、“寫出連葉底的花也“全無”一朵,整個花園一片濃綠,錦色全無,這是多麼令人失望、令人惆悵啊!
第三句“蜂蝶紛紛過牆去”。這句寫到蜜蜂和蝴蝶的失望。蜜蜂和蝴蝶也是喜花愛花的,它們在久雨中好不容易盼到天晴,興沖沖地飛到詩人的庭院,結果大失所望,不得已紛紛飛過牆頭而去。現在,不但花兒沒了,蜂蝶也走光了,詩人的庭院真是寂寞極了,詩人的心也是傷感極了。這句透過描寫蜂蝶的飛走,加深了抒情的意味,使惜春氣氛更加濃重了。
第四句“卻疑春色在鄰家”。這句是寫詩人的心理,緊承上句寫來。詩人看到蜜蜂和蝴蝶紛紛越牆而去,內心忽然產生一線光明,他不禁猜想:莫非春色還保留在鄰家嗎!不然的話,蜂蝶怎麼飛過去了呢?如果是這樣該有多好,自己便可以追隨蜂蝶,前去欣賞了。作者內心傷春惜春的心情和眼前自然景象巧妙接合,既賦予蜜蜂蝴蝶以人格精神,又暗暗流露作者的內心感觸,兩者神態、心理寫得活靈活現。其中,“卻疑春色在鄰家”,可謂神來之筆,造語奇峰突起,而又渾然天成,令人頓時耳目一新。這一句是全篇精髓,起了點鐵成金、化腐朽為神奇的作用,經它點化,小園、蜂蝶、春色,一齊煥發出異樣神采,妙趣橫生。古人謂“詩貴活句”(吳喬《圍爐詩話》),就是指這種最能表達詩人獨特感受的新鮮生動的詩句。
這首七言絕句,精巧地選擇雨晴後的景物,來進行生動的描繪,表達了作者的惜春之情。
《雨晴》原文及翻譯賞析 篇6
清平樂·雨晴煙晚
雨晴煙晚。綠水新池滿。雙燕飛來垂柳院,小閣畫簾高卷。
黃昏獨倚朱闌。西南新月眉彎。砌下落花風起,羅衣特地春寒。
翻譯
雨後初晴,傍晚淡煙瀰漫,碧綠的春水漲滿新池。雙燕飛回柳樹低垂的庭院,小小的閣樓裡畫簾高高捲起。
黃昏時獨自倚著朱欄,西南天空掛著一彎如眉的新月。臺階上的落花隨風飛舞,羅衣顯得格外寒冷。
註釋
砌:臺階。
特地:特別。
朱闌:一作“朱欄”,紅色的欄杆。
鑑賞
這是一首抒寫閨情的詞作,寫的是一個少婦在暮春時節的一個黃昏,思念親人並等待他歸來的情景。
詞的上片寫明節候、環境以及這位少婦所見的景物特色。
“雨晴煙晚,綠水新池滿”一個“晚”字點名時間;“綠水”二字交待氣候-----此時正值春天。這兩句乃是寫尋常春景:雨後放晴,夕陽殘照,煙靄空濛一片,暮色中但見新池綠水盈盈,這景色春意盎然。這是女主人公乍一放眼就看到的自然美,與一般人的賞春並沒有什麼不同,還未充分顯現出她觀景的獨特感受。
“雙燕飛來垂柳院,小閣畫簾高卷”作者在寫景中表現主人公觀景有一個心理過程。她乍一看春色挺美,但繼而看到暮色中歸來的雙燕在種著垂柳的庭院中翻飛盤旋,她的心絃就被觸動了,與前面兩句不自覺地感到春景之美就有些不同。燕子尚能在傍晚雙雙歸巢,那麼人呢,作者沒有明說,只是寫這位少婦把閣中畫簾高高捲起。她的捲簾,既是為了更清楚地看雙飛燕,也是為了使燕子進入畫梁棲宿。這一無言的捲簾動作,蘊含著她的獨特而微妙的心情,既有對成雙晚歸的燕子的羨慕,也有隻見歸燕而不見歸人的怨悵。雙燕在這裡有鮮明的映襯作用,微露了她的複雜心境。在詞中,用雙飛燕、雙鷓鴣、雙飛蝶、雙鴛鴦等形象來襯托女子的孤獨感,是常見的,這裡也是如此。至此讀者看到春色雖美,但在女主人公眼中卻有一個轉折,從一般的觀賞到融入自己的生活體驗,賞景中那種希望成雙團聚的潛意識覺醒了。
詞的下片以女主人為中心,描繪她孤獨淒冷的處境。
“黃昏獨倚朱闌,西南新月眉彎。”上片之景原來都為女主人公獨倚欄所見,“黃昏”對應上片的“晚”,“獨倚”與上片“雙飛”對舉,點明她的孤單處境。那麼,她黃昏倚欄是為了眺望遠景嗎?自然不是黃昏時分,大地一片模糊,還能看見什麼呢,她是在盼望遠人歸來。“西南新月眉彎,”月出於東而落於西,她自黃昏獨倚,直到月色偏西,可見其倚欄之久,盼望之切。
“砌下落花風起,羅衣特地春寒。”從捲簾望飛燕到倚闌盼歸人而望月,地點是不斷移動的。此刻人依然未歸,她又來到了階砌再佇立等待。她真是心緒不寧,在住所凡是可看到歸人的地方多次徘徊。直到夜風捲起階前的落花,拂動她的羅衣時,她才感到春寒襲人。“落花風起”再次點明瞭暮春的季節特徵,兼有春思撩人的象徵意味。“特地”可解作“特意”或“特別”,在這裡作“特別”解為宜。春夜的風使她感到特別塞冷,不僅僅由於她只穿了件薄薄的羅衣,更主要是因為她的獨處而不能在心頭激盪著暖流,這“寒”即是天寒,更指心寒,它以全篇之力為全篇做了一個收束。
這是一首閨情詞詞中表露的是女主人公那種淡淡的哀怨與悵恨,於微婉的格調中流動著絲絲思情。此類寫女子獨居傷懷、望夫歸來的題材,在《花間集》詞作中常見。作者大多善於攝取微細的生活鏡頭,融入特定的自然景象,來表現女主人公的感受。這首詞也體現了花間派的這種創作特色。
創作背景
南唐時期馮延巳居宰相之職,當時朝廷里黨爭激烈,朝士分為兩黨,使得李璟痛下決心,剷除黨爭。這首詞正是詞人感慨時局之亂,排憂解悶之作。
《雨晴》原文及翻譯賞析 篇7
清平樂·雨晴煙晚
雨晴煙晚。綠水新池滿。雙燕飛來垂柳院,小閣畫簾高卷。
黃昏獨倚朱闌。西南新月眉彎。砌下落花風起,羅衣特地春寒。
鑑賞
這首詞中寫“雙燕”、“垂柳”、“落花”,這些都是暮春時節的特有風物。還寫有“雨晴煙晚”。“新月眉彎”,這些都是傍晚的景象。舊以農曆三月為暮春,並稱每月初三的新月為“蛾眉月”,據此則詞中所寫的應是三月初三左右的暮春晚景。但這首詞絕對不是單純寫景製作,它透過暮春晚景的描寫,以表現閨中人的淡恨輕愁。
“雨晴煙晚。綠水新池滿。”這首詞開頭兩句是說,雨後初晴,傍晚淡煙瀰漫,碧綠的春水漲滿新池。
春天傍晚,雨後轉晴,天空中夕陽返照,煙靄升騰,園林中綠水漲池,波光瀲灩。這些都是閨中人在小閣看到的遠景,寫來層次清楚,色彩鮮明,突出的表現了春雨過後傍晚時分特有的景象。這兩句詞所表現出來的思想感情,是人人都有的對生意盎然的春天景象的熱愛,還看不出具有閨中少婦特徵的主觀感受。
“雙燕飛來垂柳院,小閣畫簾高卷。”這兩句是說,雙燕飛回柳樹低垂的庭院,小小的閣樓裡畫簾高高捲起。
這兩句把少婦的感情色彩表現得十分強烈。雙燕歸巢是傍晚時刻常見的景象,而“小閣畫簾高卷”一語,卻含蓄的表現了主人公對雙燕歸來的過分殷勤。這一動作的心理暗示在於:讓燕子快快歸巢,雙棲畫棟吧。閨中少婦把自己在暮春傍晚的時候所特有的感情和情懷,都融化到這無聲的高卷畫簾的行動裡。這兩句所寫的景物是由遠而近,透過“雙燕飛來”的程序,與“畫簾高卷”的行動以表現她的看不見、摸不著的心理活動。是虛則實之的藝術手法。
“黃昏獨倚朱闌。西南新月眉彎。”這兩句是說,黃昏時獨自倚著朱欄,西南天空掛著一彎如眉的新月。
過片“黃昏獨倚朱闌”一句,是承接“小閣畫簾高卷”意脈的。從時間推移上由傍晚寫到黃昏,說明她“獨倚”的時間是很久的。從情懷寄託上明白寫出了閨中少婦的“獨倚”,表現了黃昏後的寂寞空虛的心境。這與上片“雙燕飛來垂柳院”形成鮮明對照,揭示了此詞的“燕歸人不歸”的懷人主旨。“西南新月眉彎”,是少婦淒涼冷落的“獨倚朱闌”時所見到的夜空景象,它和傍晚時期所見到的“雨晴煙晚,綠水新池滿”那種生機勃勃的熱烈場面前後異趣。在碧海青天之下“獨倚朱闌”的少婦,面對高掛在西南夜空的一彎新月,給與她的是一種什麼樣的感受呢?這種望月懷人的心理,是閨中少婦面對此景極有可能的思想感情。
“砌下落花風起,羅衣特地春寒。”末兩句是說,臺階上的落花隨風飛舞,羅衣顯得格外寒冷。
“落花風”,是暮春季節所特有的事物,閨中人對此十分敏感。末兩句不能簡單的看作是客觀風寒刺激的反應,而是她主觀意志的真實流露。時值暮春,春事將盡,綠肥紅瘦。她意識到“落花風”吹落了大地的春花,也將吹落她的年華。不免產生紅顏易老的感慨。但這種感慨作者寫得極為含蓄,用風振羅衣而芳心自警的細節表現出來,言有盡而意無窮,藝術手法是極為高超的。
這首詞寫的是傳統題材,但我們在誦讀時仍覺得清麗可喜,韻味無窮,這不得不歎服作者在構思上的獨具匠心和遣詞造句上的功力了。
譯文及註釋
譯文
雨後初晴,夕陽殘照,煙靄空濛一片,暮色中但見新池綠水盈盈,一片春意盎然。成對的燕子飛回柳樹低垂的庭院,小小的閣樓裡畫簾高高捲起。
黃昏時獨自倚著朱欄,不知不覺已看到西南天空掛著一彎如眉的新月。夜風捲起臺階上的落花,微微拂過羅衣,只感到春寒襲人。
註釋
砌:臺階。
特地:特別。
砌:臺階。
朱闌:一作“朱欄”,紅色的欄杆。
創作背景
這首詩的具體創作時間不詳。南唐時期馮延巳居宰相之職,當時朝廷里黨爭激烈,李璟痛下決心,剷除黨爭。這首詞正是詞人感慨時局之亂,排憂解悶之作。
《雨晴》原文及翻譯賞析 篇8
原文:
雨晴夜合玲瓏日,萬枝香嫋紅絲拂。閒夢憶金堂,滿庭萱草長。
繡簾垂籙簌,眉黛遠山綠。春水渡溪橋,憑欄魂欲銷。
譯文
夜合花沐浴著雨後的陽光,千枝萬朵紅絲輕拂,嫋嫋地蒸騰著濃郁的芳香。閒時又夢見那豪華的廳堂,旁邊的萱草又綠又長,在那裡我們相知相識。
繡簾的流蘇彷彿墜壓在我的心頭,遠山的碧綠如我眉間濃濃的憂愁。溪橋下流水潺潺,憑欄遠眺,思魂更是難禁,春水流淌的都是我的相思與憂愁。
註釋
⑴菩薩蠻:又名“子夜歌”“重疊金”。唐教坊曲,後用為詞牌名。《宋史·樂志》、《尊前集》、《金奩集》併入“中呂宮”,《張子野詞》作“中呂調”。
⑵夜合:合歡花的別稱,又名合昏。古時贈人,以消怨合好。周處《風土記》:“合昏,槿也,華晨舒而昏合。”玲瓏:空明。日:彊村本《尊前集》作“月”。
⑶香嫋:香氣浮動。紅絲拂:指夜合花下垂飄動。
⑷金堂:華麗的廳堂。北魏楊炫之《洛陽伽藍記》:“蓬萊山上,銀闕金堂,神仙聖人並在其上。”
⑸萱草:草本植物,俗稱黃花菜,傳說能使人忘憂。《毛傳》:“萱草令人忘憂。”
⑹籙簌(此二字竹字頭換四字頭,音lùsù):下垂貌。此處指簾子下垂的穗子,流蘇一類的飾物。
⑺眉黛遠山:用黛畫眉,秀麗如遠山。遠山眉與小山眉為古代眉式的種類,併為入時之妝。李商隱《代贈》:“總把春山掃眉黛,不知共得幾多愁。”
⑻渡:雪本《花間集》作“度”。
⑼魂欲銷:魂魄將散,神情恍惚。銷,失散。
賞析:
創作背景
據《唐才子傳》和《北夢瑣言》記載,唐宣宗喜歡曲詞《菩薩蠻》,相國令狐綯暗自請溫庭筠代己新填《菩薩蠻》詞以進。據此可知《菩薩蠻》諸詞乃溫庭筠所撰而由令狐綯進獻唐宣宗之作。其時當在大中四年(850年)十月至十三年(859年)十月之間,《唐五代文學編年史》編為大中六年(852年)前後,正值溫庭筠屢試不第之時。
賞析
這是一首閨怨詞,寫春閨女子的白日閒夢與夢後幽情,時令當在五月盛夏。開頭二句,寫在雨後陽光之中,無數朵紅色的合歡花低垂著,美如雕玉;微風吹過,香氣飄動,花瓣流紅。一個“拂”字妙寫花態,將花謝花飛的景象寫活了。這二句興起男女愛情,女主人公的夢憶由此而生。接著兩句寫女主人公在這靜謐的環境中睡著了,做著美好的夢。醒後回味夢中之事:到了華麗的居所,還見到萱草開滿庭院,這是一種令人忘憂的草。這裡用草與開頭的花相關合。
但夢還是夢,回憶畢竟還是回憶,都不能真正充實她的現實生活。過片二句回到現實:女主人公隔著垂有流蘇的繡簾在沉思,那帶愁意的眉頭像一抹碧綠的遠山。結拍二句寫女子又情不自禁地憑欄眺望,一江春水,從溪橋下緩緩流過,觸景生情,她深感自己的美妙年華,也如春水一樣緩緩流逝,不禁情思茫然。這兩句化用江淹《別賦》“春草碧色,春水綠波。送君南浦,傷如之何”詞意。
此詞上片寫夢中情事,景美情歡,更反襯出女主人公眼下的失落與悽苦。所以,詞的下片寫夢後的愁思,尤為痛苦,也尤為感人。整首詞中,無論是寫夢後所見之景,還是寫女子愁眉不展、眺望之思,都充溢著怨與恨、悽苦與哀傷。全詞意境纏綿悽豔,語言精工穠麗,如“春水渡溪橋,憑欄魂欲銷”二句,情辭俱美,貼合溫詞密麗穠豔的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