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兒媚·玉京曾憶昔繁華》原文及翻譯賞析
《眼兒媚·玉京曾憶昔繁華》原文及翻譯賞析
《眼兒媚·玉京曾憶昔繁華》原文及翻譯賞析1
眼兒媚·玉京曾憶昔繁華
玉京曾憶昔繁華。萬里帝王家。瓊林玉殿,朝喧弦管,暮列笙琶。
花城人去今蕭索,春夢繞胡沙。家山何處,忍聽羌笛,吹徹梅花。
翻譯
回憶汴京往昔的繁華,萬里山河都屬於帝王之家。奢華的宮殿園林,弦管笙琶的聲音日夜不斷。
花城早已是空寂無人、蕭索冷落,雖然身處黃沙漫天的胡地,那繁華如春的汴京仍然時常縈繞在夢中。家鄉在何處,怎麼忍心聽到那羌笛吹奏淒涼徹骨的《梅花落》。
註釋
玉京:北宋的都城汴(biàn)京。
瓊林玉殿:指趙佶寵臣蔡京、朱靦等搜刮財貨、竭盡民力興建而成的宮殿。
笙:簧管樂器,管為竹製,長短不一,有13至19根不等。
琶:指琵琶。
花城:指靖康之變以前的汴京。
家山:故鄉。
羌管:即笛,又名羌笛。
梅花:在此指《梅花落》的樂聲。
賞析
“玉京曾憶昔繁華。萬里帝王家”兩句,詞人追憶起北宋都城汴京昔日的繁華景象,同時也指出了北宋曾經坐擁萬里山河,現在卻都成了陳跡。 “曾”字,點明瞭這一切繁華都已經在歷史舞臺上落幕了,如今詞人已經是亡國之君,淪為敵人的階下之囚。後面的“瓊林玉殿,朝喧弦管,暮列笙琶”三句,詞人將昔日汴京的繁華之景具體化了。 “瓊林玉殿”極力表現帝王之家的奢華, “朝喧弦管,暮列笙琶”極力展現帝王生活的放縱無度。
“花城人去今蕭索,春夢繞胡沙”兩句,詞人寫昔日萬花叢生的汴京城,如今已是人去城頹,到處都是斷壁殘垣,一派蕭條破敗的景象,儘管自己現在置身於塵沙漫天的茫茫大漠,但那汴京城的繁華卻經常在自己的夢中縈繞不去。 “花城”二字,形象地表現了汴京城昔日的繁花似錦, “春夢”寄託著詞人在被俘之後對故國的無限思念之情。結拍的“家山何處,忍聽羌笛,吹徹梅花”三句,寫的是詞人夢醒之後的情思,說他聽到羌笛陣陣,想起自己現在身處漠北,已經陷於囹圄,國家已亡,山河破碎,無處為家,怎麼忍受得了吹奏《梅花落》的樂聲所帶來的痛苦。
詞的上片追憶亡國前汴京城的繁華,透過對昔日汴京生活的追憶,抒發了詞人對故國的懷念之情。詞的下片虛實結合,寫詞人被俘之後的愁苦,將詞人心中的思國之愁和亡國之痛表現得韻味悠長。全詞憶昔傷今,言辭簡練但餘味悠長,將複雜的感情梳理得具體,將亡國之君的亡國之痛和思國之愁表現得真實可感。
創作背景
北宋皇帝宋欽宗靖康年間(公元1126~1127年),金軍攻破東京(今河南開封),俘虜了詞人與其子,這首詞即是詞人為了表達亡國之痛而寫下的。
《眼兒媚·玉京曾憶昔繁華》原文及翻譯賞析2
眼兒媚·玉京曾憶昔繁華
玉京曾憶昔繁華。萬里帝王家。瓊林玉殿,朝喧弦管,暮列笙琶。
花城人去今蕭索,春夢繞胡沙。家山何處,忍聽羌笛,吹徹梅花。
翻譯/譯文
譯文
回憶汴京往昔的繁華,萬里山河都屬於帝王之家。奢華的宮殿園林,弦管笙琶的聲音日夜不斷。
花城早已是空寂無人、蕭索冷落,雖然身處黃沙漫天的胡地,那繁華如春的汴京仍然時常縈繞在夢中。家鄉在何處,怎麼忍心聽到那羌笛吹奏淒涼徹骨的《梅花落》。
註釋
①眼兒媚:詞牌名,又名《秋波媚》。
②玉京:北宋的都城汴(biàn)京。
③瓊(qióng)林玉殿(diàn):指趙佶寵臣蔡京、朱靦等搜刮財貨、竭盡民力興建而成的宮殿。
④笙(shēng):簧管樂器,管為竹製,長短不一,有13至19根不等。
⑤琶(pá):指琵琶。
⑥花城:指靖康之變以前的汴京。
⑦家山:故鄉。
⑧羌(qiāng)管:即笛,又名羌笛。
⑨梅花:在此指《梅花落》的樂聲。
賞析/鑑賞
“玉京曾憶昔繁華。萬里帝王家”兩句,詞人追憶起北宋都城汴京昔日的繁華景象,同時也指出了北宋曾經坐擁萬里山河,現在卻都成了陳跡。
“曾”字,點明瞭這一切繁華都已經在歷史舞臺上落幕了,如今詞人已經是亡國之君,淪為敵人的階下之囚。後面的“瓊林玉殿,朝喧弦管,暮列笙琶”三句,詞人將昔日汴京的繁華之景具體化了。
“瓊林玉殿”極力表現帝王之家的奢華,“朝喧弦管,暮列笙琶”極力展現帝王生活的放縱無度。
“花城人去今蕭索,春夢繞胡沙”兩句,詞人寫昔日萬花叢生的汴京城,如今已是人去城頹,到處都是斷壁殘垣,一派蕭條破敗的景象,儘管自己現在置身於塵沙漫天的.茫茫大漠,但那汴京城的繁華卻經常在自己的夢中縈繞不去。
“花城”二字,形象地表現了汴京城昔日的繁花似錦,“春夢”寄託著詞人在被俘之後對故國的無限思念之情。結拍的“家山何處,忍聽羌笛,吹徹梅花”三句,寫的是詞人夢醒之後的情思,說他聽到羌笛陣陣,想起自己現在身處漠北,已經陷於囹圄,國家已亡,山河破碎,無處為家,怎麼忍受得了吹奏《梅花落》的樂聲所帶來的痛苦。
詞的上片追憶亡國前汴京城的繁華,透過對昔日汴京生活的追憶,抒發了詞人對故國的懷念之情。詞的下片虛實結合,寫詞人被俘之後的愁苦,將詞人心中的思國之愁和亡國之痛表現得韻味悠長。全詞憶昔傷今,言辭簡練但餘味悠長,將複雜的感情梳理得具體,將亡國之君的亡國之痛和思國之愁表現得真實可感。
北宋皇帝宋欽宗靖康年間(公元1126~1127年),金軍攻破東京(今河南開封),俘虜了詞人與其子,這首詞即是詞人為了表達亡國之痛而寫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