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柳》原文及翻譯賞析

《題柳》原文及翻譯賞析

《題柳》原文及翻譯賞析1

  朝代:唐代

  作者:柳宗元

  原文:

  宦情羈思共悽悽,春半如秋意轉迷。

  山城過雨百花盡,榕葉滿庭鶯亂啼。

  譯文

  官場上的失意和寄居他鄉的憂思一起湧上心頭,陽春二月的景象也好像到了寒秋一樣,令人心意悽迷。

  山城的雨後,百花凋零。榕樹葉落滿庭院,黃鶯的啼叫也顯得十分嘈雜。

  註釋

  榕:常綠喬木,有氣根,樹莖粗大,枝葉繁盛。產於廣東、廣西等省。

  宦(huàn)情:做官的情懷。

  羈思(sì):客居他鄉的思緒。

  悽悽:形容悲傷難過。

  春半:春季二月。

  迷:悽迷。

  山城:這裡指柳州。

  盡:凋零。

  榕葉滿庭鶯亂啼:借景諷刺當時把持朝政的守舊派人物。

  賞析

  這首詩寫於柳州刺史任上。

  時當二月,又處南方溫熱地帶,柳州早已是百花盛開、春色滿園了。可是一場意外的暴風雨卻洗劫了百花,送走了春色。這在過著謫居生活的詩人來說,無疑是一種精神打擊。本來他還可以寄情景物,排遣內心憂怨的,而現實竟是這樣冷酷無情!哀涼的心緒觸發了他的詩思。

  “宦情羈思共悽悽,春半如秋意轉迷。”詩篇起句便直抒胸臆。“宦情”與“羈思”,原本就有必然聯絡。長年遊宦在外,遠離故土與親人,旅途漂泊的艱辛,離親別故的悲怨,有誰能不動心動情呢?屢遭貶竄,此種心情理當加倍沉重.“共悽悽”三字,真實地表現了作者這時候的特殊心態。“宦情”之苦與“羈思”之深疊相撞擊著詩人的心扉,他要尋求解脫,而又無可奈何,在這種心境的支配下,他只好走出書房,漫步庭院。而當他目睹了已經過去大半的春光以後,這種情緒反而愈趨沉重了。“春半如秋”,用語平淡而新鮮,寫出一種常人不曾,也不會有的獨特感受,的確是愁人眼中之景,心中之情相互感應的凝結品。“意轉迷”三字,則就“春半如秋”作承轉,極言意緒的迷亂煩惱。

  三、四兩句,偏重敘事描寫。說“山城過雨”,人們似乎還難於體味這場雨的份量和內涵,故後面緊接著補寫了“百花盡”三字。此雨非早春潤物之雨,它橫掠山城,下得大,來得猛,滌盪萬物。此一句,遙扣題面,把第二句“春半如秋”四字亦落到實處,同時又引帶出末尾一句。“榕葉滿庭鶯亂啼”。柳州多檀椿樹,冠大身屈,四枝旁出,以其不材,故能久而無傷。但是經過這場暴風雨的洗劫,那些百年老榕也葉落滿庭了。此等情景令詩人傷心,鶯啼之聲又格外增添了一重傷感情緒。那一個“亂”字,分明是詩人心煩意亂的精神狀態的真實反映。

  這首詩寫景肅殺蕭條。寫情凝重深沉。二月春光正濃之際反呈現百花凋零、榕葉滿庭的暮秋景象,反激起詩人一片宦情與羈思,其構思立意均不同常態,而其遣辭造語又極平淡。蘇軾《東坡題跋》曾就柳宗元的詩與陶淵明的詩作出評論說:“所貴乎枯淡者,謂其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實美,淵明、子厚之流是也。”內容豐富充實而字面卻略顯枯乾淡泊的作品,其實正是詩人苦心錘鍊的結果,是詩歌創作藝術的極高境界。這樣的作品往往“發纖穠於古簡,寄至味於淡泊”,咀嚼久之,才能得其真味。

  創作背景

  永貞元年(805年),柳宗元參與以王叔文為首的革新運動,失敗後被貶為永州司馬,柳宗元從北方貶謫到荒僻的柳州,由於柳宗元對異地的氣候特別敏感,而反常的氣候又特別容易觸動逐客的愁緒,故而詩人創作這首詩歌,來表達當時遭到貶謫的憤怒不滿。

《題柳》原文及翻譯賞析2

  題柳

  楊柳千條拂面絲,綠煙金穗不勝吹。

  香隨靜婉歌塵起,影伴嬌嬈舞袖垂。

  羌管一聲何處曲,流鶯百囀最高枝。

  千門九陌花如雪,飛過宮牆兩自知。

  古詩簡介

  《題柳》是唐代詩人溫庭筠創作的一首七言律詩。此詩首聯以楊柳的形、色及與風的關係起興;頷聯引用典故人物,以歌、舞的.形式表現了獨自相思時採用的方式;頸聯以聽覺為出發點,採取傳聲的方法傳達思念的資訊;尾聯接頸聯而寫,在視覺上為作者傳達思念的資訊。此詩只有首聯實寫楊柳,其餘皆用比、用興,曲盡其妙。

  翻譯/譯文

  ⑴綠煙:指楊柳繁茂如煙的枝條。金穗:金色的嫩枝。吹:一本作“移”。

  ⑵靜婉:即張靜婉,為南朝羊侃的寵姬,善歌舞。歌塵起:形容歌聲動聽,餘音繞樑,驚起梁塵。

  ⑶嬌嬈:一本作“嬌饒”,即董嬌饒,為東漢宋子侯《董嬌饒》詩中所詠的美女。

  ⑷羌管:一本作“羌笛”。古代有用羌笛吹奏的《折楊柳》曲。曲:一本作“笛”。[2]

  ⑸陌:一本作“曲”。

  ⑹自:一本作“不”。

  註釋

  ⑴綠煙:指楊柳繁茂如煙的枝條。金穗:金色的嫩枝。不勝:禁不起。吹:一本作“移”。

  ⑵靜婉:即張靜婉,南朝梁時人,善歌舞。歌塵起:形容歌聲動聽,餘音繞樑,驚起梁塵。

  ⑶嬌嬈:一本作“嬌饒”,即董嬌饒,為東漢宋子侯《董嬌饒》詩中所詠的美女。

  ⑷羌管:一本作“羌笛”。古代有用羌笛吹奏的《折楊柳》曲。曲:一本作“笛”。

  ⑸流鶯:即鶯。流,謂其鳴聲婉囀。

  ⑹九陌:泛指都城大道和繁華鬧市。陌,一本作“曲”。

  ⑺自:一本作“不”。

  創作背景

  此詩的創作時間,據“最高枝”判斷,一定是在李程任宰相的長慶四年(824年)至寶曆二年(826年)間,與《寄詞》《贈蘇十三中丞》的創作時間同。故此詩題柳是假,而是為抒發相思情而作。

  賞析/鑑賞

  “題柳”之人應為飛卿本人,題柳、詠柳非其本意,誠如劉學鍇先生所言,應是有所寄託的。此詩整體風格纖軟柔媚,三四句又引入張靜婉、董嬌饒,故主旨與女子有關應非妄言。然而“羌管一聲何處曲”所吹之曲則未必與《楊柳枝》有必然關係,飛卿或者只借用羌笛悲涼的聲色而傳遞一種哀婉的情緒而已。飛入千門九陌和宮牆之內的當不僅僅是如雪之花,應該還有飛卿所吹奏的哀婉之音。“兩自知”的兩位主角則應是飛卿與宮牆內某位善歌舞的女子,二人或許有一段戀情,如今卻被宮牆阻隔。於是飛卿題柳、吹笛以寄、傳惆悵哀婉之思。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