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家》原文及翻譯賞析

《田家》原文及翻譯賞析

《田家》原文及翻譯賞析1

  田家

  雞鳴人當行,犬鳴人當歸。

  秋來公事急,出處不待時。

  昨夜三尺雨,灶下已生泥。

  人言田家樂,爾苦人得知。

  古詩簡介

  《田家》是宋代詩人陳師道創作的作品,這首詩主要從徭役的角度反映了農民的悲慘遭遇。開頭兩句,用農村常見的雞嗚狗叫點明田家日常的生活規律。三、四句一轉,說秋天以來官家逼著田家服勞役,日常的生活規律被打破了。全詩的語言通俗易懂,讀來明白如話。

  翻譯

  凌晨雞嗚時人當出行,秋來官家勞役逼得急。

  昨夜大雨積水達三尺,人們常說田家生活樂。

  日落犬吠時人當迴歸,不分白天黑夜不定時。

  鍋灶底下淤積一層泥,田家苦難你們哪得知。

  註釋

  ①公事:指為公家(官府)服徭役。

  ②不待時:不按時。

  ③爾:你,你們,指田家。

  創作背景

  在封建社會里,賦稅和徭役是地主階級政權殘酷剝削農民的兩種基本形式。詩人作首詩揭露繁重的勞役給農民帶來的痛苦。

  賞析

  這首詩在主題上沒有逸出元、白“新樂府詩”範圍,也是為農民的悲慘生活狀況呼籲。由於陳師道的生活比較接近人民,他對於農民生活的描寫更具有震撼力。“雞鳴人當行,犬鳴人當歸”看似寫農村習俗。農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雞嗚動身;歸來驚動村裡的看家狗。這似乎是一幅農村風俗畫。然而兩個“當”字點題了:本當應當這樣,可是由於最近“公事”催促太急,農民已經不能按時出入了。

  “昨夜三尺雨.灶下已生泥”中的“三尺”是誇張,形容雨特別大。農民種莊稼有兩怕,一怕乾旱,二怕洪澇。“三尺雨”屬於特大暴雨,足以引發一場洪水。詩中沒有寫洪水肆虐,卻抓住生活的一個細節:燒飯用的灶,下面聚集著淤泥一一完全損壞了。屋漏衝倒了灶臺,洪水捲來了泥沙。詩人沒有說明,但已經暗示災害十分嚴重。這一家人不能夠對付災荒。他們家的糧食可能沒有剩餘,他們無法修復被雨水毀壞的房子。“人言田家樂。爾苦人得知。”詩人用這兩句作了回答。不瞭解農民疾苦的官員眼中總有一幅“田家樂”的幻象,而農家的重重苦難卻沒人知道。

  這首詩在主題上沒有逸出元、白“新樂府詩”範圍,也是為農民的悲慘生活狀況呼籲。由於陳師道的生活比較接近人民,他對於農民生活的描寫更具有震撼力。“雞鳴人當行,犬鳴人當歸”看似寫農村習俗。農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雞嗚動身;歸來驚動村裡的看家狗。這似乎是一幅農村風俗畫。然而兩個“當”字點題了:本當應當這樣,可是由於最近“公事”催促太急,農民已經不能按時出入了。

  “昨夜三尺雨.灶下已生泥”中的“三尺”是誇張,形容雨特別大。農民種莊稼有兩怕,一怕乾旱,二怕洪澇。“三尺雨”屬於特大暴雨,足以引發一場洪水。詩中沒有寫洪水肆虐,卻抓住生活的一個細節:燒飯用的灶,下面聚集著淤泥一一完全損壞了。屋漏衝倒了灶臺,洪水捲來了泥沙。詩人沒有說明,但已經暗示災害十分嚴重。這一家人不能夠對付災荒。他們家的糧食可能沒有剩餘,他們無法修復被雨水毀壞的房子。“人言田家樂。爾苦人得知。”詩人用這兩句作了回答。不瞭解農民疾苦的官員眼中總有一幅“田家樂”的幻象,而農家的重重苦難卻沒人知道。

《田家》原文及翻譯賞析2

  原文:

  觀田家

  朝代:唐朝

  作者:韋應物

  微雨眾卉新,一雷驚蟄始。

  田家幾日閒,耕種從此起。

  丁壯俱在野,場圃亦就理。

  歸來景常晏,飲犢西澗水。

  飢劬不自苦,膏澤且為喜。

  倉稟無宿儲,徭役猶未已。

  方慚不耕者,祿食出閭里。

  譯文及註釋:

  譯文春雨過後,所有的花卉都煥然一新。一聲春雷,蟄伏在土壤中冬眠的動物都被驚醒了。農民沒過幾天悠閒的日子,春耕就開始了。自驚蟄之日起,就得整天起早摸黑地忙於農活了。健壯的青年都到田地裡去幹活了,留在家裡的女人小孩就把家門口的菜園子收拾收拾,準備種菜了。他們每天都忙忙碌碌的,回到家天已經很晚了,還得把牛牽到村子西邊的溪溝裡讓它飲水。這樣又累又餓,他們自己卻不覺得苦,只要看到雨水滋潤過的禾苗心裡就覺得很是歡喜。可是即使他們整日這樣忙碌,家裡也沒有隔夜的糧食,而勞役卻是沒完沒了。看著這些,我想起自己不從事耕種,但是奉祿卻是來自鄉里,心中深感慚愧。

  註釋

  ①景常晏:指天晚。

  ②劬:勞苦。

  ③膏澤:指雨下到田裡。

  ④閭里:民間、鄉里。

  賞析:

  這首《觀田家》透過對農民終歲辛勞而不得溫飽的具體描述,深刻揭示了當時賦稅徭役妁繁重和社會制度的不合理。自驚蟄之日起,農民就沒有“幾日閒”,整天起早摸黑的忙碌於農活,結果卻家無隔夜糧,勞役沒個完。想起自己不從事耕種,但是奉祿卻是來自鄉里,心中深感慚愧。身為封建官吏能夠這樣自責,確實是難得的。這種思想感情和杜甫等人是相同的,這是唐代田園詩中的一個特點,也是中國古典詩歌中的一個優良傳統。

《田家》原文及翻譯賞析3

  行次田家澳梁作

  朝代:唐朝

  作者:儲光羲

  田家俯長道,邀我避炎氛。當暑日方晝,高天無片雲。

  桑間禾黍氣,柳下牛羊群。野雀棲空屋,晨昏不復聞。

  前登澳梁坂,極望溫泉分。逆旅方三舍,西山猶未曛。

  譯文及註釋:

  譯文

  南人張助在田裡種莊稼,看見一個李核,想把它帶回去 ,又回頭看見根部枯空的桑樹裡有土,所以就種了進去,用剩下的水澆灌。後來有人看見桑樹中忽然長出了李子,以為是神,就互相轉告,有一個眼痛的'病人在樹下乘涼,說:李樹使我的病好了,我要用一隻小豬祭謝。眼痛的小病,自己也會痊癒,眾人盲目符合,說是失明的人重見了光明,遠近轟動,在邊上下車馬的常有數千,李樹旁擺滿了酒肉,過了一年,張助從遠處回來,看見了驚訝地說:"這算什麼神呀,這是我種的啊。"於是就跑去把樹砍了。

  註釋

  空桑:枯空的桑樹,老桑樹有枯空的樹洞

  :眾犬吠聲:一種狗叫,其他的狗也跟著叫起來。形容眾人盲目附和

  翕(xi)赫:轟動、驚動。

  滂沱:原來形容雨很大,這裡指擺滿了酒肉。

  顧;;看見。

  語;轉告。

  間;過了。

  乃;這。

  賞析:

  這個故事批評了那些不進行思考就盲目相信自己的眼睛的人們,以及這種不正常的隨波逐流的社會心理、社會現象。

  帶給我們的啟示是:要從客觀角度出發看待事情,思考問題,解決問題。

《田家》原文及翻譯賞析4

  寄宿田家

  田家老翁住東陂,說道平生隱在茲。

  鬢白未曾記日月,山青每到識春時。

  門前種柳深成巷,野谷流泉添入池。

  牛壯日耕十畝地,人閒常掃一茅茨。

  客來滿酌清尊酒,感興平吟才子詩。

  巖際窟中藏鼴鼠,潭邊竹裡隱鸕鷀。

  村墟日落行人少,醉後無心怯路歧。

  今夜只應還寄宿,明朝拂曙與君辭。

  翻譯

  田家老翁住在東面山坡,說自己一輩子隱居在這裡。

  兩鬢斑白不曾記得歲月時日。只是看到滿山綠遍才知春天又至。

  門前所種柳樹已高同深巷,山間清泉流響進入池塘。

  老牛膘肥體壯一天能耕十畝地,老翁清閒時常掃一掃院子。

  有客遠來就用美酒招待,興致濃厚常常吟誦先人的詩。

  山岩洞穴裡藏著鼴鼠,水邊竹林裡潛伏著鸕鷀。

  村子舊址上人煙稀少,喝醉後根本顧不上辯認道路。

  今夜應該在這裡歇息,明天一早就與老翁告辭。

  註釋

  陂:山坡。

  茲:此地。

  識春時:知道春天的到來。

  茅茨:茅屋。茨,用蘆葦或茅草建成的屋。

  平吟:平和自然地吟誦。

  鼴鼠:田鼠。

  鸕鷀:水禽。魚鷹,俗稱水老鴉。

  怯路歧:擔心路有岔道。

  拂曙:拂曉,天將明時。

  創作背景

  唐肅宗上元元年(公元760年),高適在蜀地擔任彭州刺史,後又改任蜀州刺史,時年五十七歲。由於忙於政務,高適在蜀中創作的詩並不多,這首便是當年他在某位田家老翁家裡留宿時所作。

  賞析

  這首詩寫詩人寄宿農家、與老翁飲酒所見所感的內容,表現農人的閒靜愜意和詩人對農家生活的極大興趣。一聯是老翁身世,居此已久。二聯是遠離塵世,不計時日。三、四兩聯是勤快但不忙碌的勞作。五聯是熱情待客。從吟詩看。農人是位隱居的官吏,詩人遂與他有共同語言。六聯是自然景觀。最後兩聯是表明心跡。詩的筆法屬白描,抒寫逼真實在。

《田家》原文及翻譯賞析5

  綠桑高下映平川,賽罷田神笑語喧。

  林外鳴鳩春雨歇,屋頭初日杏花繁。

  註釋

  綠桑高下:形容桑樹高低錯落。

  賽罷田神:指春祭。

  笑語喧:喧-噪雜,熱鬧。

  平川:寬闊平坦的陸地。

  賽神:又叫“賽社”,以酬謝神靈。

  田神:農神。

  喧:喧鬧。

  鳴鳩:即斑鳩。

  初日:初升的太陽。

  鳩:一種小鳥。

  屋頭:宅邊,房前屋後。

  初日:雨後剛出的太陽。

  註釋

  平川:寬闊平坦的陸地。

  賽神:又叫“賽社”,以酬謝神靈。田神:農神。喧:喧鬧。

  鳴鳩:即斑鳩。

  初日:初升的太陽。

  綠桑高下:形容桑樹高低錯落。

  賽罷田神:指春祭。

  笑語喧:喧-噪雜,熱鬧。

  鳩:一種小鳥。

  屋頭:宅邊,房前屋後。

  初日:雨後剛出的太陽。

  賞析

  這首小詩一、三、四句寫景,二句寫農人。透過寫景,描繪出一幅清麗無比的鄉村圖畫。遼闊的平川是畫面的背景,紅日映照下綠油油的桑樹、潔白的杏花使畫面色彩斑斕,鳩鳥的鳴叫使畫面充滿了生機,而剛剛消歇的春雨則使一切顯得特別潔淨、清新。疏疏幾筆,即傳達出了春雨過後,豔陽初照下的鄉村別具魅力的美。“賽罷田神笑語暄”是農人的精神狀態,充滿了樂觀和愉悅,對生活的滿足、對美好未來的自信盡在不言之中,而這又與鄉村美景相得益彰。

《田家》原文及翻譯賞析6

  原文

  父耕原上田,子劚山下荒。

  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倉。

  翻譯

  父親在山上耕田,兒子在山下開荒。

  六月的季節,田中稻穀還沒有抽穗,而官家收稅倉庫早已修好等待征斂。

  註釋

  斸:一作“鋤”,大鋤,名詞用作動詞,挖掘。

  禾:禾苗,特指稻苗。

  秀:穀物吐穗揚花。

  官家:舊時對官吏、尊貴者及有權勢者的尊稱,又指對皇帝的稱呼。

  賞析

  “父耕原上田,子劚山下荒”,並不僅僅是寫一家父子的事件,而是高度概括了千千萬萬個農民的家庭,所謂“夜半呼兒趁曉耕,羸牛無力漸艱行”,正是農家普遍的情事;而“原上田”、“山下荒”也並不特指某山某原,而泛指已耕的熟田和待墾的荒地,從耕田寫到開荒,簡潔有力地刻劃出農家一年到頭的辛苦,幾乎沒有空閒可言。十個字具有高度的涵蓋力,增加了詩意的典型性,幾乎成為封建社會農村生活的一個縮影。

  “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倉。”一句在揭露諷刺的時候,不發議論而重在擺事實,發人深省。“六月禾未秀”不單指莊稼未成熟。按正常的情況,四五月麥苗就該揚花(“秀”),“六月”應已收割而“禾未秀”,當是遇到了旱情,暗示著歉收。而按唐時兩稅法,六月正是應該交納夏稅的時節,所以“官家已修倉”本身就暗示著對農民勞動成果的窺伺和即將予以剝奪,而這種窺伺出現在“六月禾未秀”之際,更覺意味深長。“禾未秀”而倉“已修”,一“未”一“已”,二字呼應。

  題前攝景,洗煉概括,融情入事,其中任何一種手法都可以收到言簡意長的效果。而此詩恰當地同時運用這三種手法,藝術效果也就更加顯著。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