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上》原文及翻譯賞析
《湖上》原文及翻譯賞析
《湖上》原文及翻譯賞析1
宋代:蘇軾
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蒙 通:濛)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淡妝濃抹 一作:濃妝淡抹)
譯文
在燦爛的陽光照耀下,西湖水微波粼粼,波光豔麗,看起來很美;雨天時,在雨幕的籠罩下,西湖周圍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無,也顯得非常奇妙。若把西湖比作古美女西施,淡妝濃抹都是那麼得十分適宜。
註釋
①湖:即杭州西湖。
②瀲灩(liàn yàn) :水面波光閃動的樣子。
③方好:正是顯得很美。
④空濛:細雨迷茫的樣子。
⑤西子:西施,春秋時代越國有名的美女,原名施夷光,或稱 先施 ,居古代四大美女(西施、王昭君、貂蟬、楊玉環)之首。家住浣紗溪村(在今浙江諸暨市)西,所以稱為西施。
⑥相宜:也顯得十分美麗。▲
譯文及註釋二
譯文
晴天,西湖水波盪漾,在陽光照耀下,光彩熠熠,美極了。下雨時,遠處的山籠罩在煙雨之中,時隱時現,眼前一片迷茫,這朦朧的景色也是非常漂亮的。
如果把美麗的西湖比作美人西施,那麼淡妝也好,濃妝也罷,總能很好地烘托出她的天生麗質和迷人神韻。
註釋
瀲灩:水波盪漾、波光閃動的樣子。 方好:正顯得美。
空濛:細雨迷濛的樣子。濛,一作“蒙”。亦:也。奇:奇妙。
欲:可以;如果。西子:即西施,春秋時代越國著名的美女。
總相宜:總是很合適,十分自然。▲
參考資料:
1、 陳邇冬.蘇軾詩選.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4(第二版):78
詩句賞析
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從詩題可知,詩人在西湖飲酒遊賞,開始時陽光明麗,後來下起了雨。兩種不同的景緻,讓他都很欣賞。他說:天晴之時,西湖碧水盪漾,波光粼粼,風景正好;下雨時,西湖周圍的青山,迷濛蒼茫,若有若無,又顯出另一番奇妙景緻。“瀲灩”,波光閃動。“空濛”,煙雨迷茫。這兩個詞都是疊韻詞,增強了詩歌語言的音樂性。
這裡,詩人既寫了湖光,又寫了山色;既有晴和之景,又有雨天之韻,可以說內容是很多的。但從另一個角度看,又很籠統,因為這兩句並非只適用於西湖。其實,這正是詩人筆法高妙之處。西湖很美,但究竟美在哪裡,怎樣美法,恐怕沒人說得清。如果具體地描繪景物,可能會有個別精彩之句,但總失之太實、太具體,不能傳達出西湖給人的整體印象。蘇軾這兩句有高度的藝術概括性,同時又很形象、很傳神,想象空間很大,將“西湖即是美”這一人們共有的感受用詩的語言表述出來。同時,這兩句也反映出詩人開闊的胸襟與達觀自適的性情。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西子”即西施,春秋時越國有名的美女。無論是淡雅妝飾,還是盛裝打扮,西施都一樣美麗動人;如果把西湖比做西施的話,那麼不管是晴是雨,是冬是春,它都同樣美不勝收。
以絕色美人喻西湖,不僅賦予西湖之美以生命,而且新奇別緻,情味雋永。人人皆知西施是個美女,但究竟是怎樣的美麗,卻只存在於個人心中。而西湖的美景不也是如此嗎?採用這樣的手法,比起直接去描寫,不知要節約多少筆墨,而它的寓意卻豐富深刻得多。它對讀者不只訴之於感受,同時也訴之於思考,讓讀者透過自己的想象去發揮詩的內涵。這一出色的比喻,被宋人稱為“道盡西湖好處”的佳句,以致“西子湖”成了西湖的別名。也難怪後來的詩人為之擱筆:“除卻淡妝濃抹句,更將何語比西湖?”(宋人武衍《正月二日泛舟湖上》) ▲
解析
一天,蘇軾和朋友在西湖邊上飲美酒。開始天氣晴朗,不大工夫竟然陰了天,下起雨來。這樣,飲酒未盡,詩人便飽覽了西湖上晴和雨兩種截然不同的風光。於是詩人讚歎說:晴天的西湖,水上波光盪漾,閃爍耀眼,正好展示著那美麗的風貌;雨天的西湖,山中雲霧朦朧,縹縹渺渺,又顯出別一番奇妙景緻。西湖無論是晴是雨無時不美。我想,最好把西湖比作西子,空濛山色是她淡雅的妝飾,瀲灩水光是她濃豔的粉脂,不管她怎樣打扮,總能很好地烘托出天生麗質和迷人的神韻。
這首小詩前兩句是描寫:寫晴天的水、雨天的山,從兩種地貌、兩種天氣表現西湖山水風光之美和晴雨多變的特徵,寫得具體、傳神,具有高度的藝術概括性,以致有人評論說,古來多少西湖詩全被這兩句掃盡了。後兩句是比喻:天地之間,人類最靈;人類之中,西子最美。在前兩句描寫的基礎上,把西湖比做美女西施,說它和西施一樣同為天下靈與美的極至,何況又經過淡妝或濃抹的精心打扮呢!
然而,極寫西湖之美還不是這個比喻的全部奧妙。歷史上有些女子,美名和西子不相上下,詩人何以偏偏要拿西子來和西湖相比呢?這是因為,西子除了她靈秀美麗,她和西湖還有兩點獨特的契合:一是西子家鄉離西湖不遠,同屬古越之地;二是西子、西湖,頭上都有“西”字,叫起來自然天成。由於這種種原因,蘇軾這個妙手偶得的比喻,博得了後人的稱道,西湖也就被稱作西子湖了。
這首詩概括性很強,它不是描寫西湖的一處之景、一時之景,而是對西湖美景的全面評價。這首詩的流傳,使西湖的景色增添了光彩,也表達了作者喜愛西湖。 ▲
創作背景
蘇軾於宋神宗熙寧四年至七年(1071—1074)任杭州通判,曾寫下大量有關西湖景物的詩。這組詩作於熙寧六年(1073年)正、二月間。▲
參考資料:
1、 陳邇冬.蘇軾詩選.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4(第二版):78
2、 陳邦炎 等.宋詩鑑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7:348-349
賞析
詩的上半首既寫了西湖的水光山色,也寫了西湖的晴姿雨態。“水光瀲灩晴方好”描寫西湖晴天的水光:在燦爛的陽光照耀下,西湖水波盪漾,波光閃閃,十分美麗。“山色空濛雨亦奇”描寫雨天的山色:在雨幕籠罩下,西湖周圍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無,非常奇妙。從第一首詩可知,這一天詩人陪著客人在西湖遊宴終日,早晨陽光明豔,後來轉陰,入暮後下起雨來。而在善於領略自然並對西湖有深厚感情的詩人眼中,無論是水是山,或晴或雨,都是美好奇妙的。從“晴方好”“雨亦奇”這一讚評,可以想見在不同天氣下的湖山勝景,也可想見詩人即景揮毫時的興會及其灑脫的性格、開闊的胸懷。上半首寫的景是交換、對應之景,情是廣泛、豪宕之情,情景交融,句間情景相對,西湖之美概寫無餘,詩人蘇軾之情表現無遺。
下半首詩裡,詩人沒有緊承前兩句,進一步運用他的寫氣圖貌之筆來描繪湖山的晴光雨色,而是遺貌取神,只用一個既空靈又貼切的妙喻就傳出了湖山的神韻。喻體和本體之間,除了從字面看,西湖與西子同有一個“西”字外,詩人的著眼點所在只是當前的西湖之美,在風神韻味上,與想象中的西施之美有其可意會而不可言傳的相似之處。而正因西湖與西子都是其美在神,所以對西湖來說,晴也好,雨也好,對西子來說,淡妝也好,濃抹也好,都無改其美,而只能增添其美。對這個比喻,存在有兩種相反的解說:一說認為詩人“是以晴天的西湖比淡妝的西子,以雨天的西湖比濃妝的西子”;一說認為詩人是“以晴天比濃妝,雨天比淡妝”。兩說都各有所見,各有所據。但就才情橫溢的詩人而言,這是妙手偶得的取神之喻,詩思偶到的神來之筆,只是一時心與景會,從西湖的美景聯想到作為美的化身的西子,從西湖的“晴方好”“雨亦奇”,想象西子應也是“淡妝濃抹總相宜”,當其設喻之際、下筆之時,恐怕未必拘泥於晴與雨二者,何者指濃妝,何者指淡妝。欣賞這首詩時,如果一定要使濃妝、淡妝分屬晴、雨,可能反而有損於比喻的完整性、詩思的空靈美。▲
參考資料:
1、 陳邦炎 等.宋詩鑑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7:348-349
蘇軾
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美食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漢族,四川人,葬於潁昌(今河南省平頂山市郟縣)。一生仕途坎坷,學識淵博,天資極高,詩文書畫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與歐陽修並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藝術表現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對後世有巨大影響,與辛棄疾並稱蘇辛;書法擅長行書、楷書,能自創新意,用筆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與黃庭堅、米芾、蔡襄並稱宋四家;畫學文同,論畫主張神似,提倡“士人畫”。著有《蘇東坡全集》和《東坡樂府》等。
讀山海經·其一
魏晉:陶淵明
孟夏草木長,繞屋樹扶疏。
眾鳥欣有託,吾亦愛吾廬。
既耕亦已種,時還讀我書。
窮巷隔深轍,頗回故人車。
歡言酌春酒,摘我園中蔬。
微雨從東來,好風與之俱。
泛覽《周王傳》,流觀《山海》圖。
俯仰終宇宙,不樂復何如?
納涼
宋代:秦觀
攜扙來追柳外涼,畫橋南畔倚胡床。
月明船笛參差起,風定池蓮自在香。
關山月
南北朝:徐陵
關山三五月,客子憶秦川。
思婦高樓上,當窗應未眠。
星旗映疏勒,雲陣上祁連。
戰氣今如此,從軍復幾年。
《湖上》原文及翻譯賞析2
飲湖上初晴後雨 宋朝 蘇軾
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飲湖上初晴後雨》譯文
在燦爛的陽光照耀下,西湖水微波粼粼,波光豔麗,看起來很美;雨天時,在雨幕的籠罩下,西湖周圍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無,也顯得非常奇妙。
若把西湖比作美人西施,淡妝濃抹都是那麼得十分適宜。
《飲湖上初晴後雨》譯文二
在晴日陽光照耀下,西湖水波盪漾,光彩熠熠,美極了;雨天的西湖,山中雲霧朦朧,縹縹渺渺,又顯出別一番奇妙景緻。
如果把美麗的西湖比作美人西施,那麼淡妝濃抹都顯得十分自然。
《飲湖上初晴後雨》註釋
湖:即杭州西湖。
瀲灩(liànyàn):水面波光閃動的樣子。
方好:正是顯得很美。
空濛:迷茫縹緲的樣子。細雨迷濛的樣子。
西子:西施,春秋時代越國有名的美女,原名施夷光,或稱先施,居古代四大美女(西施、王昭君、貂蟬、楊玉環)之首。家住浣紗溪村(在今浙江諸暨市)西,所以稱為西施。
亦:也。
奇:奇妙。
欲:可以;如果。
總相宜:總是很合適,十分自然。
《飲湖上初晴後雨》賞析
這是一首讚美西湖美景的詩。此詩不是描寫西湖的一處之景、一時之景,而是對西湖美景的全面描寫概括品評,尤其是後二句,被認為是對西湖的恰當評語。作者暢遊西湖,從早到晚,一邊欣賞美麗的湖光山色,一邊飲酒構思,意篤八極,神遊萬仞。於是乎寫就了這首傳誦一時的佳作。
詩的前兩句既寫了西湖的水光山色,也寫了西湖的晴雨時的不同景色。“水光瀲灩晴方好”描寫西湖晴天的水光:在燦爛的陽光照耀下,西湖水波盪漾,波光閃閃,十分美麗。
“山色空濛雨亦奇”描寫雨天的山色:在雨幕籠罩下,西湖周圍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無,非常奇妙。從第一首詩可知,這一天詩人陪著客人在西湖遊宴終日,早晨陽光明豔,後來轉陰,入暮後下起雨來。而在善於領略自然並對西湖有深厚感情的詩人眼中,無論是水是山,或晴或雨,都是美好奇妙的。從“晴方好”“雨亦奇”這一讚評,可以想見在不同天氣下的湖山勝景,也可想見詩人即景揮毫時的興會及其灑脫的性格、開闊的胸懷。上半首寫的景是交換、對應之景,情是廣泛、豪宕之情,情景交融,句間情景相對,西湖之美概寫無餘,詩人蘇軾之情表現無遺。
詩的後兩句進一步運用他的寫氣圖貌之筆來描繪湖山的晴光雨色,而是遺貌取神,只用一個既空靈又貼切的妙喻就傳出了湖山的神韻。蘇軾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把西湖之美與西施之美相比,當然無可非議。但,我們知道,歷史上還有不少女子,其美與西施相比,恐怕也差不了多少。可蘇軾為什麼偏偏要選西施來比西湖呢?我想是不是有兩個原因:一是西施的家鄉在浙江,而且離西湖不遠;二是西施和西湖,都有個“西”字,這真是個天作之合。至於稱西施為西子,恐怕不僅是為了尊重,還與平仄有關係(第三句最後一個字要求仄聲字,而“施”是平聲字)。現在,西湖也叫西子湖,就是源於蘇軾這首詩。對這個比喻,存在有兩種相反的解說:一說認為詩人“是以晴天的西湖比淡妝的西子,以雨天的西湖比濃妝的西子”;一說認為詩人是“以晴天比濃妝,雨天比淡妝”。兩說都各有所見,各有所據。但就才情橫溢的詩人而言,這是妙手偶得的取神之喻,詩思偶到的神來之筆,只是一時心與景會,從西湖的美景聯想到作為美的化身的西子,從西湖的“晴方好”“雨亦奇”,想象西子應也是“淡妝濃抹總相宜”,當其設喻之際、下筆之時,恐怕未必拘泥於晴與雨二者,何者指濃妝,何者指淡妝。欣賞這首詩時,如果一定要使濃妝、淡妝分屬晴、雨,可能反而有損於比喻的完整性、詩思的空靈美。
《飲湖上初晴後雨》賞析二
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從詩題可知,詩人在西湖飲酒遊賞,開始時陽光明麗,後來下起了雨。兩種不同的景緻,讓他都很欣賞。他說:天晴之時,西湖碧水盪漾,波光粼粼,風景正好;下雨時,西湖周圍的青山,迷濛蒼茫,若有若無,又顯出另一番奇妙景緻。“瀲灩”,波光閃動。“空濛”,煙雨迷茫。這兩個詞都是疊韻詞,增強了詩歌語言的音樂性。
這裡,詩人既寫了湖光,又寫了山色;既有晴和之景,又有雨天之韻,可以說內容是很多的。但從另一個角度看,又很籠統,因為這兩句並非只適用於西湖。其實,這正是詩人筆法高妙之處。西湖很美,但究竟美在哪裡,怎樣美法,恐怕沒人說得清。如果具體地描繪景物,可能會有個別精彩之句,但總失之太實、太具體,不能傳達出西湖給人的整體印象。蘇軾這兩句有高度的藝術概括性,同時又很形象、很傳神,想象空間很大,將“西湖即是美”這一人們共有的感受用詩的語言表述出來。同時,這兩句也反映出詩人開闊的胸襟與達觀自適的性情。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西子”即西施,春秋時越國有名的美女。無論是淡雅妝飾,還是盛裝打扮,西施都一樣美麗動人;如果把西湖比做西施的話,那麼不管是晴是雨,是冬是春,它都同樣美不勝收。
以絕色美人喻西湖,不僅賦予西湖之美以生命,而且新奇別緻,情味雋永。人人皆知西施是個美女,但究竟是怎樣的美麗,卻只存在於個人心中。而西湖的美景不也是如此嗎?採用這樣的手法,比起直接去描寫,不知要節約多少筆墨,而它的寓意卻豐富深刻得多。它對讀者不只訴之於感受,同時也訴之於思考,讓讀者透過自己的想象去發揮詩的內涵。這一出色的比喻,被宋人稱為“道盡西湖好處”的佳句,以致“西子湖”成了西湖的別名。也難怪後來的詩人為之擱筆:“除卻淡妝濃抹句,更將何語比西湖?”(宋人武衍《正月二日泛舟湖上》)
《飲湖上初晴後雨》創作背景
蘇軾於1071年—1074年(宋神宗熙寧四年至七年)任杭州通判,曾寫下大量有關西湖景物的詩。這組詩作於熙寧六年(1073年)正、二月間。
《湖上》原文及翻譯賞析3
【越調】小桃紅
楊果
碧湖湖上柳陰陰,人影澄波浸,常記年時歡花飲。到如今,西風吹斷迴文錦。羨他一對,鴛鴦飛去,殘夢蓼花深。
[註釋]
迴文錦:東晉前秦才女蘇惠被丈夫竇濤遺棄,織錦為“璇璣圖”寄濤,錦上織入八百餘字,迴旋誦讀,可成詩數千首。竇濤感動,終於和好如初。後人因以“迴文錦”代指思婦寄給遠方夫君的述情之物。
[參考譯文]
碧綠的湖面上籠罩著柳蔭,人的倒影在明淨的水波中映浸。經常浮現在記憶裡的是年時節下花前的暢飲。到如今,夫妻離散無音信。羨慕那成雙成對的鴛鴦,比翼齊飛到蓼花深處,人卻是鴛夢已殘,無計重溫。
賞析
這支小令寫思婦思念丈夫。曲子首句“碧湖湖上柳陰陰”是說:想起綠樹成蔭的.湖畔,折柳送別的場所,能想起多少故事。
“人影澄波浸”的意思是:很多惜別的人影,倒映在湖面上,水波又打亂了影像。“常記年時對飲”是想象,意思是說:想起我們一塊對坐飲酒,好不愜意。“到如今,西風吹斷迴文錦”意謂:念目前,夫妻離散,心中無限悲痛。最後三句“羨他一對,鴛鴦飛去,殘夢蓼花深”的大意是:羨慕身旁飛過的鴛鴦,看別人成雙成對,只覺得一場殘夢般,蓼花深深。這直白的悲痛,非常感人,可以說這是全詩最美的三句。
這首小令從寫景領起,寫湖水清碧,岸柳陰陰,是典型的江南水鄉風光。“碧湖”與“湖上”是兩個片語,作者有意重用一個“湖”字,而不說“碧湖岸上”,與其後“陰陰”的疊詞同集一句,便形成了一種婉轉低迴的情味。“人影澄波浸”是表現湖水的清純,回應“碧湖”,但更主要的是從湖景帶出“人影”,由寫景向寫人過渡。“人影”至少能給讀者提供另外兩種意象:一是指曲中主人公本人,“柳陰陰”襯托出其人的孤獨,而碧湖澄波的寧靜氣氛則反現出下文心情的不平靜;二是指湖中的採蓮女,因為這首《小桃紅》是從江南採蓮的意境生髮的。若取此解釋,那麼主人公所憶的“對花飲”的物件,也是一名採蓮女子。而“語譯”釋“人影”為遊人之影,則是與下句“常記”相承,所謂觸景生情。
設想柳蔭下游人笑語歡飲,且男女相雜,於是激起了主人公“年時對花飲”的回憶。“對花飲”通常意義就是對花飲酒,但“花”在詩歌中又有借喻女子的習常用法。這才使我們意識到曲中主人公為一名男子。這是作者有意安排的效果,這裡不妨看他的另一首《小桃紅》:“採蓮湖上棹船回,風約湘裙翠。一曲琵琶數行淚。望人歸,芙蓉開盡無訊息。晚涼多少,紅鴛白鷺,何處不雙飛。”立意乃至佈局都與本篇驚人地相似,而主人公的女性身份則同樣是一目瞭然的。中國的詞曲作家都善於用簡略的暗示來節省介紹人物的筆墨。
回憶只有短短的一句,迅即接上了“到如今”,顯示了現實的無情。“如今”與“年時”形成了強烈的對比。“迴文錦”表現出了主人公與“年時對花飲”的對方的戀愛相思關係,而這三字本身已寓離散之意,何況“西風吹斷”,兩人的音書聯絡也中斷了。作者不直說情人遠去,恩愛斷絕,而以“西風吹斷迴文錦”為暗喻,是藝術語言的需要,也表現出一種諱言傷痛的惆悵情味。於是,由觸景生情,又進一步引出了末三句的見景生感。
“羨他一對,鴛鴦飛去,殘夢蓼花深”,這“殘夢蓼花深”又非一種斷言可以括盡。我們取“殘夢”為鴛鴦之夢,似較得詩人之旨。這三句全述“鴛鴦”,以一個“羨”字統領,一方面說明了主人公渴望愛情幸福的強烈,連鴛鴦的“殘夢”也在被羨之列;另一方面也顯示了主人公對命運現實的絕望。一對鴛鴦飛入蓼花深處並頭酣眠,是連貫的一意,作品分作三句,雖是服從曲律句式的需要,卻也表現出主人公在剋制傷痛、傾訴願望時的一種掙扎感。
這首小令由景及人,又由人及景,借湖上的美景作為人物悲劇命運和悲劇心理的強烈反襯,所謂“以樂景寫哀,一倍增其哀樂”(清王夫之《詩律》)。曲中處處表現出對悲哀的剋制,含痛於喉,同時也因此表現出一種悱惻低迴的風調。這種風調及其表現的手法都近於婉約詞,而“到如今”、“羨他一對,鴛鴦飛去”等使用的又是曲的平直語言。以曲為載體,以詞為筆法,這正是詞曲嬗變時期的常見現象。
《湖上》原文及翻譯賞析4
宋代:蘇軾
朝曦迎客豔重岡,晚雨留人入醉鄉。
此意自佳君不會,一杯當屬水仙王。
譯文及註釋
譯文天色朦朧就去迎候遠道而來的客人,晨曦漸漸地染紅了群山。傍晚泛舟西湖,天上飄來了一陣陣雨,客人不勝酒力已漸入醉鄉。西湖晴雨皆宜,如此迷人,但客人並沒有完全領略到。如要感受人間天堂的神奇美麗,還是應酌酒和西湖的守護神“水仙王”一同鑑賞。註釋⑴飲湖上:在西湖的船上飲酒。⑵朝曦:早晨的陽光。⑶水仙王:宋代西湖旁有水仙王廟,祭祀錢塘龍君,故稱錢塘龍君為水仙王。
譯文
天色朦朧就去迎候遠道而來的客人,晨曦漸漸地染紅了群山。傍晚泛舟西湖,天上飄來了一陣陣雨,客人不勝酒力已漸入醉鄉。
西湖晴雨皆宜,如此迷人,但客人並沒有完全領略到。如要感受人間天堂的神奇美麗,還是應酌酒和西湖的守護神“水仙王”一同鑑賞。
註釋
⑴飲湖上:在西湖的船上飲酒。
⑵朝曦:早晨的陽光。
⑶水仙王:宋代西湖旁有水仙王廟,祭祀錢塘龍君,故稱錢塘龍君為水仙王。
參考資料:
1、 陳邇冬.蘇軾詩選.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4(第二版):78
簡析
這組詩共二首,但許多選本只看中第二首,因而第一首已鮮為人知。其實第二首雖好,卻是第一首的註腳。第一首所說的“此意自佳君不會”的“此意”,正是指第二首所寫的西湖晴雨咸宜,如美人之淡妝濃抹各盡其態。不選第一首,題中的“飲”字也無著落。蘇軾的意思是說,多數人遊湖都喜歡晴天,殊不知雨中湖山也自有其佳處。湖上有水仙王廟,廟中的神靈是整天守在湖邊,看遍了西湖的風風雨雨、晴波麗日的,一定會同意自己的審美觀點。
共二首,但許多選本只看中第二首,因而第一首已鮮為人知。其實第二首雖好,卻是第一首的註腳。第一首所說的“此意自佳君不會”的“此意”,正是指第二首所寫的西湖晴雨咸宜,如美人之淡妝濃抹各盡其態。不選第一首,題中的“飲”字也無著落。
蘇軾的意思是說,多數人遊湖都喜歡晴天,殊不知雨中湖山也自有其佳處。湖上有水仙王廟,廟中的神靈是整天守在湖邊,看遍了西湖的風風雨雨、晴波麗日的,一定會同意自己的審美觀點,因而作者要請水仙王共同舉杯了。這一首的首句“豔”字下得十分精到,把晨曦的絢麗多姿形容得美不勝收。若只看第二首,則“濃抹”一層意思便失之抽象。
參考資料:
1、 陳邦炎 等.宋詩鑑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7:348-349
創作背景
蘇軾於宋神宗熙寧四年至七年(1071—1074)任杭州通判,曾寫下大量有關西湖景物的詩。這組詩作於熙寧六年(1073年)正、二月間。.
顯示全部
創作背景
佚名
蘇軾於宋神宗熙寧四年至七年(1071—1074)任杭州通判,曾寫下大量有關西湖景物的詩。這組詩作於熙寧六年(1073年)正、二月間。
參考資料:
1、 陳邇冬.蘇軾詩選.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4(第二版):78
2、 陳邦炎 等.宋詩鑑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7:348-349
蘇軾
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美食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漢族,四川人,葬於潁昌(今河南省平頂山市郟縣)。一生仕途坎坷,學識淵博,天資極高,詩文書畫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與歐陽修並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藝術表現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對後世有巨大影響,與辛棄疾並稱蘇辛;書法擅長行書、楷書,能自創新意,用筆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與黃庭堅、米芾、蔡襄並稱宋四家;畫學文同,論畫主張神似,提倡“士人畫”。著有《蘇東坡全集》和《東坡樂府》等。
揚州慢·十里春風
宋代:趙以夫
十里春風,二分明月,蕊仙飛下瓊樓。看冰花翦翦,擁碎玉成毬。想長日、雲階佇立,太真肌骨,飛燕風流。斂群芳、清麗精神,都付揚州。
雨窗數朵,夢驚回、天際香浮。似閬苑花神,憐人冷落,騎鶴來遊。為問竹西風景,長空淡、煙水悠悠。又黃昏,羌管孤城,吹起新愁。
送人赴安西
唐代:岑參
上馬帶吳鉤,翩翩度隴頭。
小來思報國,不是愛封侯。
萬里鄉為夢,三邊月作愁。
早須清黠虜,無事莫經秋。
陌上桑
唐代:李白
美女渭橋東,春還事蠶作。
五馬如飛龍,青絲結金絡。
不知誰家子,調笑來相謔。
妾本秦羅敷,玉顏豔名都。
綠條映素手,採桑向城隅。
使君且不顧,況復論秋胡。
寒螿愛碧草,鳴鳳棲青梧。
託心自有處,但怪傍人愚。
徒令白日暮,高駕空踟躕。
《湖上》原文及翻譯賞析5
1古詩石魚湖上醉歌並序帶拼音版
shí yú hú shàng zuì gē bìng xù
石魚湖上醉歌並序
yuán jié
元結
shí yú hú , sì dòng tíng , xià shuǐ yù mǎn jūn shān chūn 。
石魚湖,似洞庭,夏水欲滿君山春。
shān wéi zūn , shuǐ wéi zhǎo , jiǔ tú lì lì zuò zhōu dǎo 。
山為樽,水為沼,酒徒歷歷坐洲島。
cháng fēng lián rì zuò dà làng , bù néng fèi rén yùn sǎ fǎng 。
長風連日作大浪,不能廢人運灑舫。
wǒ chí cháng piáo zuò bā qiū , zhuó yǐn sì zuò yǐ sàn chóu 。
我持長瓢坐巴丘,酌飲四座以散愁。
2 古詩石魚湖上醉歌並序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
此詩乃歌詠石魚湖風景,抒發詩人淡於仕途進取,意欲歸隱的胸懷。詩起首以洞庭湖作比石魚湖,以君山作比石魚;接著敘述在石魚的尋歡作樂;最後說明即使有大風大浪,也不能阻止飲酒作樂,藉以忘憂。詩的格調清新自然,乘興而發,毫無拘束,足見詩人胸襟之開闊,和及時行樂的思緒。
《湖上》原文及翻譯賞析6
花開紅樹亂鶯啼,草長平湖白鷺飛。
風日晴和人意好,夕陽簫鼓幾船歸。
賞析
這首詩寫詩人泛舟湖上,為兩岸明媚的春光所陶醉的愉快心情。
前兩句著重寫景。
“花開紅樹亂鶯啼”一句,從氣氛上烘托出西湖春天永珍更新、生機盎然的景象。“花開”而使樹顯得紅得耀眼,點出遊湖的節令是春意正濃之時,同時又從視覺角度照應詩題,說明觀景之人正在“湖上”。“亂鶯啼”從聽覺效果上更進一步渲染春天熱烈的氣氛。這裡“亂”字用得很好,它不僅形象地描繪出紅林深處傳出的那此起彼伏的鳥鳴聲還表現出黃鶯上下飛舞,穿梭於林間枝頭的動感。這一動一靜給春景又平添了幾分魅力。詩人以浪漫、具有強烈情感的紅色為基調,點以明快、活潑的黃色,形成鮮豔奪目的暖色調,從而產生了亢奮向上之情,成功地完成了畫面氣氛的渲染。
假如將“花開紅樹亂鶯啼”比作一幅圖畫的中景,那麼,“草長平湖白鷺飛”一句則是這幅畫的遠景。詩人極目遠望,只見水天一色,遠處芳草繁茂泛青,近處湖水碧波激豔,沙洲上幾隻白鷺怡然自得地時飛時落。這裡以大自然的綠色為主,點綴些素潔的白色,形成一種偏冷的色調,給人以寧靜、清新的感覺。與第一句濃墨重彩的筆法迥然不同的是,詩人在這裡用輕描淡寫的藝術手法創造出一種淡泊的意境美。當然這與前面熱烈的氣氛並不矛盾,而是色彩和情調上恰到好處的調整與補充,它們共同構成了一幅合諧、動人的春光圖。蘇軾曾用“濃妝淡抹總相宜”的詩句形容西湖的美麗景色,恰好可以用來為這兩句詩作注。
後兩句側重抒情。
“風日晴和人意好”一句具有口語化的特點,讀起來琅琅上口。詩人用直抒胸臆的方法抒發了遊湖賞春之人的偷快心境。那紅樹、黃鶯、青草、白鷺,那一葉扁舟、一湖綠水,無處不盪漾著春意,更有那溫暖的陽光、和煦的春風,自然使“人意好”。“人意好”由詩人在船上所見景色引發,是遊春之人閒情逸致的陳白,所以是貫穿於詩中的匯流排。
“夕陽簫鼓幾船歸”一句緊承上句作一轉折,把讀者的思緒引回到湖上,緊扣詩題,並且在收尾上及時煞住,寫法上乾淨利落。這一句是全詩的精華,詩中的韻味和意境都藏於其中。“夕陽”點明遊人賞春已延長到了傍晚。“簫鼓”的樂聲仍迴盪在湖面,表明船上游人仍然餘興未盡。“幾船歸”可有兩種解釋:一是說,眼看著這夕陽美景,聞著這兩岸馥郁的花香,聽著船上簫鼓齊鳴的樂聲,雖然船兒終將離去,但一片深深的眷戀之情已留在了湖上。另一種則是,在這如詩如畫的景色裡,又能有幾隻奏著簫鼓的遊船停留在這湖上呢?問句中顯然暗含有詩人的言外之意。
這首詩前兩句描繪西湖春天的繁華勝景:繁花似錦,團簇如樹,群鶯歡叫,岸邊草長,湖面平靜,白鷺翻飛,勾畫出一幅西湖春景圖。後兩句由景到人,遊人盪舟遣興,沉醉在湖光山色之中,寫出了南宋時期西湖遊覽的盛況。這首遊春小詩打破了宋人重理趣、輕興致的特點,創造出優美的意境,運用氣氛烘托,色彩點染,畫面對比等手法,無不給人以美的享受。
譯文及註釋
譯文
在那開滿了紅花的樹上一群黃鶯兒亂啼,西湖岸邊已長滿了青草,成群白鷺在平靜的湖面上翻飛。
暖風晴和的天氣,人的心情也很好,夕陽裡船船遊客吹簫擊鼓興盡而歸。
註釋
湖:指杭州西湖。
紅樹:指開滿紅花的樹。
亂鶯啼:指到處都是黃鶯的啼叫。
長:茂盛。
人意:遊人的心情。
簫鼓:吹簫擊鼓,指遊船上奏著音樂。
幾船歸:意為有許多船歸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