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源行望夷宮中鹿為馬》翻譯賞析
《桃源行望夷宮中鹿為馬》翻譯賞析
《桃源行·望夷宮中鹿為馬》作者為唐朝文學家王安石。其全文如下:
望夷宮中鹿為馬,秦人半死長城下。
避時不獨商山翁,亦有桃源種桃者。
此來種桃經幾春,採花食實枝為薪。
兒孫生長與世隔,雖有父子無君臣。
漁郎漾舟迷遠近,花間相見因相問。
世上那知古有秦,山中豈料今為晉。
聞道長安吹戰塵,春風回首一沾巾。
重華一去寧復得,天下紛紛經幾秦。
【前言】
王安石的這首《桃源行》發揮了東晉陶淵明《桃花源記》的故事,其中把造成秦末之亂的原因概括為趙高“指鹿為馬”和秦始皇修長城。詩人也像陶淵明一樣,透過對桃花源的描寫,寄託了希望和平與安寧的社會理想。
【註釋】
⑴行:古代詩歌的一種體裁,又稱“歌行”。
⑵望夷宮:秦國宮名。鹿為馬:指鹿為馬。
⑶商山翁:指商山四皓。
⑷薪:柴火。
⑸漾舟:泛舟。
⑹世上:指漁人。
⑺山中:指桃源中人。
⑻長安:西漢的首都,這裡泛指中原故國。吹戰塵:指發生戰亂。
⑼重華:即舜,名重華,為傳說中上古時代的賢君。寧:豈。
【翻譯】
望夷宮裡在指鹿為馬,秦人多半死在長城腳下。逃避亂世的不僅是商山四皓,也有桃花源裡的種桃人家。到此地種桃度過了多少冬春,採桃花吃桃實桃枝可作柴薪。子孫在這裡生活與世隔絕,雖有父子卻不分君臣。漁郎蕩著船不知遠近,在桃花深處相見吃驚地彼此相問。世上人怎記起古代有秦,山中人怎料到如今是晉。聽說長安又吹起戰塵,春風中回首往事淚下沾巾。虞舜一去怎能再得,天下紛紛又歷遭多次似秦末之戰禍。
【鑑賞】
自晉末陶淵明創作了一篇《桃花源記並詩》之後,歷代文人歌詠桃花源之事的篇什便層出不窮。王安石的`《桃源行》就是利用這個傳統題材加以發揮,憑著自己的想象,作了一番再創造。全詩一反歷來桃源詩以景象描寫為主的傳統,主要由議論出之。更洗削神仙氛圍,而著眼於歷史的興亡。既表達了對亂世的不滿,又道出了對淳樸平等社會的嚮往,反映出作者致君堯舜的理想,充分體現了政治家的詩作特點。
此詩開頭四句意在典出桃花源的來歷。詩一趙高的指鹿為馬說明秦時的朝政昏暗,大權旁落,黑白顛倒,是非混淆;又以修築長城而人民死者枕藉,表明了民不堪命。下面引出桃源避世的敘述。“此來”四句描寫桃花源中與世隔絕、平靜安逸、沒有等級、沒有壓迫的社會生活。“漁郎”以下四句寫漁人誤入桃源及於桃源中人彼此感嘆人世變幻的情景。最後四句借桃源中人之口,感嘆天下紛擾不安,太平盛世一去不返。最後一句,不僅有感於改朝換代的滄桑之變,而且隱含歷代的君主統治都與殘酷短命的嬴秦相類似的意思,與開頭二句遙相呼應,反映出作者致君堯舜的高遠理想,故全詩的意義也就超出了歌詠桃花源的範圍,而富有強烈的現實精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