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復《幼時記趣》原文及譯文

沈復《幼時記趣》原文及譯文

  《幼時記趣》選自《浮生六記》(人民文學出版社1980年版),題目是編者加的。《浮生六記》是清朝長洲人沈復(1763~1825以後)著於嘉慶十三年(1808年)的自傳體小說。下面和小編一起來看沈復《幼時記趣》原文及譯文,希望有所幫助!

  原文:

  餘憶童稚時,能張目對日,明察秋毫。見藐小微物,必細察其紋理。故時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擬作群鶴舞空。心之所向,則或千或百果然鶴也。昂首觀之,項為之強。又留蚊於素帳中,徐噴以煙,使其衝煙飛鳴,作青雲白鶴觀,果如鶴唳雲端,怡然稱快。

  於土牆凹凸處、花臺小草叢雜處,常蹲其身,使與臺齊,定目細視。以叢草為林,以蟲蟻為獸,以土礫凸者為邱,凹者為壑,神遊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見二蟲鬥草間,觀之正濃,忽有龐然大物,拔山倒樹而來,蓋一癩蛤蟆也,舌一吐而二蟲盡為所吞。餘年幼,方出神,不覺呀然驚恐;神定,捉蛤蟆,鞭數十,驅之別院。

  譯文:

  我回憶幼小的時候,能睜大眼睛對著太陽,眼力足以看清極細小的東西。看到細小的東西,一定要仔細觀察它的花紋。所以我時常有觀察物體本身以外的樂趣。

  夏天的蚊群飛鳴聲像雷一樣,我私下裡把它們比做鶴群在空中飛舞。心中想像著這樣的景象(專家翻譯:心中想象的是鶴),那麼(專家新增:呈現在)眼前或是成千、或是成百飛舞著的蚊子便果真覺得它們是鶴了。我仰起頭來觀看這種景象,脖頸因此都僵硬了。有時我又把蚊子留在白色的蚊帳裡,用煙慢慢地噴它們,使它們衝著煙霧飛舞鳴叫,我把這景象當做青雲鶴圖來看,果真就覺得它們像鶴在雲頭上高亢地鳴叫,令人高興得連聲叫好。

  我常在坑窪不平的土牆邊,雜草叢生的花臺旁,蹲下自己的身子,使身子和花臺一樣高,定睛細看。把繁茂的雜草看作樹林,把昆蟲螞蟻看成野獸,把泥土瓦礫突起的`地方看作山丘,低窪的地方看作溝谷,想象自己在裡面遊歷的情景,真感到心情舒暢,自得其樂。

  一天,看見兩隻蟲子在草叢間相鬥,我觀看這一情景興趣正濃厚的時候,突然一個很大的東西像推開大山,撞倒大樹一般地闖過來,原來是一隻癩蛤蟆。(癩蛤蟆)的舌頭一伸,兩隻蟲子就全被吞進肚裡。我那時年紀還小,正看得出神,不禁哎呀地驚叫一聲,感到害怕;心神安定下來後,捉住蛤蟆,鞭打它幾十下,把它趕到別的院子裡去了。

  作者簡介

  沈復(1763—1825以後),字三白,號梅逸居士,長洲(今江蘇蘇州市)人,清代散文家,作家,詞人。他一生長期做幕僚,奔走南北,遊歷過許多地方。工詩畫、散文,著有《浮生六記》。沈復兒時就表現出富於想像、幻想的性格特點。沈復寫《浮生六記》,憶及童年時仍充滿童心童趣,這是很珍貴的。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沈復隨父親到浙江紹興求學,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乾隆巡江南,沈復隨父親恭迎聖駕。後來到蘇州寫作。

  《浮生六記》是其自傳體散文。記敘了他與妻子陳芸志趣投合,情感深厚,願意過一種布衣素食而從事藝術的生活,但因封建禮教的壓迫和貧苦生活的磨難,理想終未實現,經歷了生離死別的慘痛。這種記述夫婦間家庭生活的題材,在中國古代文學作品中確屬罕見。《浮生六記》原有六記,現存四記:《閨房記樂》、《閒情記趣》、《坎坷記愁》、《浪遊記快》。後兩記《中山記歷》、《養生記道》已失傳。1935年世界書局出版的《足本浮生六記》,後兩記是偽作。此書有多種版本。以俞平伯校點本為佳,附有《浮生六記年表》。有英、法、德、俄等多種譯本。後來到蘇州從事酒業。他與妻子陳芸感情甚好,因遭家庭變故,夫妻曾旅居外地,歷經坎坷。妻子死後,他去四川充當幕僚。此後情況不明。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