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鄉偶書二首原文及譯文
回鄉偶書二首原文及譯文
在日常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都接觸過很多優秀的古詩吧,廣義的古詩,泛指鴉片戰爭以前中國所有的詩歌,與近代從西方傳來的現代新詩相對應。你還在找尋優秀經典的古詩嗎?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回鄉偶書二首原文及譯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回鄉偶書二首
朝代:唐代
作者:賀知章
原文: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無改 一作:未改/難改)
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
離別家鄉歲月多,近來人事半消磨。
唯有門前鏡湖水,春風不改舊時波。
譯文
我在年少時離開家鄉,到了遲暮之年才回來。我的鄉音雖未改變,但鬢角的毛髮卻已經疏落。兒童們看見我,沒有一個認識的。他們笑著詢問:這客人是從哪裡來的呀?
我離別家鄉的時間已經很長了,回家後才感覺到家鄉的人事變遷實在是太大了。只有門前那鏡湖的碧水,在春風吹拂下泛起一圈一圈的漣漪,還和五十多年前一模一樣。
註釋
(1)偶書:隨便寫的詩。偶:說明詩寫作得很偶然,是隨時有所見、有所感就寫下來的。
(2)少小離家:賀知章三十七歲中進士,在此以前就離開家鄉。老大:年紀大了。賀知章回鄉時已年逾八十。
(3)鄉音:家鄉的口音。無改:沒什麼變化。一作“難改”。 鬢毛:額角邊靠近耳朵的頭髮。一作“面毛”。衰(cuī):減少,疏落。鬢毛衰:指鬢毛減少,疏落。
(4)相見:即看見我;相:帶有指代性的副詞。不相識:即不認識我。
(5)笑問:一本作“卻問”,一本作“借問”。
(6)消磨:逐漸消失、消除。
(7)鏡湖:在浙江紹興會稽山的北麓,方圓三百餘里。賀知章的故鄉就在鏡湖邊上。
賞析
這是一首久客異鄉、緬懷故里的感懷詩。寫於初來乍到之時,抒寫久客傷老之情。
“少小離家老大回”,詩一開始,就緊扣題目,單刀直入,點明離家與回鄉相距年歲之久、時間之遙,其中已蘊藏著很深的感慨。這感慨在同題第二首詩中即有明白的描寫:“離別家鄉歲月多,近來人事半消磨。惟有門前鏡湖水,春風不改舊時波。”山河依舊,人事消磨,將自然的永恆與人生的多變作了鮮明的對照。這裡是明寫,在“少小離家老大回”中是隱含,表現手法不同,藝術效果也不同。
第二句“鄉音無改鬢毛衰”用的也是對比法,但不是自然與人生的對比,而是語言與鬢髮的.對比。語言習慣一經形成,雖經歲月磨礪也難以更改;美好青春難以永駐,童顏黑髮轉眼即可衰頹。“鄉音無改”既是故鄉在詩人身上打下的永遠抹不掉的烙印,又是詩人親近故鄉兒童的媒介,所以彌足珍貴;“鬢毛衰”本是離鄉數十年來宦遊奔波的必然結果,幸而葉落歸根,在白髮飄蕭的垂暮之年,終於返回朝思暮想的故鄉,因而倍覺幸運。詩人這時的感情是悲喜交集,感慨與激動參半。
三四句從充滿感慨的一幅自畫像,轉而為富於戲劇性的兒童笑問的場面。“笑問客從何處來”,在兒童,這只是淡淡的一問,言盡而意止;在詩人,卻成了重重的一擊,引出了他的無窮感慨,自己的老邁衰頹與反主為賓的悲哀,盡都包含在這看似平淡的一問中了。全詩就在這有問無答處悄然作結,而弦外之音卻如空谷傳響,哀婉備至,久久不絕。
就全詩來看,一二句尚屬平平,三四句卻似峰迴路轉,別有境界。後兩句的妙處在於背面敷粉,了無痕跡:雖寫哀情,卻借歡樂場面表現;雖為寫己,卻從兒童一面翻出。而所寫兒童問話的場面又極富於生活的情趣,即使讀者不為詩人久客傷老之情所感染,也不能不被這一饒有趣味的生活場景所打動。
此詩運用了三種對比:透過少小離家與老大回鄉的對比,以突出離開家鄉時間之長;透過鄉音難改與鬢毛易衰的對比,以突出人事變化速度之快;透過白髮衰翁與天真兒童的對比,委婉含蓄地表現了詩人回鄉歡愉之情和人世滄桑之感,並且將這兩種迥不相同的感情交融地凝合在一起。全詩採用白描手法,在自然樸素的語言中蘊藏著一片真摯深厚的感情。讀之如飲醇醪,入口很淡,而後勁無窮。
作者簡介
賀知章(659—744),字季真,號四明狂客,漢族,唐越州(今紹興)永興(今浙江蕭山)人,賀知章詩文以絕句見長,除祭神樂章、應制詩外,其寫景、抒懷之作風格獨特,清新瀟灑,著名的《詠柳》、《回鄉偶書》兩首膾炙人口,千古傳誦,今尚存錄入《全唐詩》共19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