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新語·狄仁傑》原文及翻譯
《大唐新語·狄仁傑》原文及翻譯
狄仁傑,字懷英,幷州太原人。為兒時,門人有被害者,吏就詰,眾爭辨對,仁杰誦書不置,吏讓之,答曰:“黃卷中方與聖賢對,何暇與吏語耶?”舉明經,調汴州參軍。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大唐新語·狄仁傑》原文及翻譯,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原文:
狄仁傑,字懷英,幷州太原人。為兒時,門人有被害者,吏就詰,眾爭辨對,仁杰誦書不置,吏讓之,答曰:“黃卷中方與聖賢對,何暇與吏語耶?”舉明經,調汴州參軍。
狄仁傑使岐州,遇背軍士卒數百人,夜縱剽掠,晝潛山谷,州縣擒捕繫獄者數十人。仁杰曰:“此途窮者,不輯之,當為患。”乃明榜要路,許以陳首。高宗喜曰:“仁杰識國家大體。”乃頒示天下,宥其同類。
武則天將不利王室,越王貞於汝南舉兵,不克,士庶坐死者六百餘人,沒官五千餘口。司刑使相次而至,逼促行刑。時狄仁傑檢校刺史,哀其詿誤①,止司刑使,停斬決,飛奏表曰:“臣欲聞奏,似為逆人論理;知而不言,恐乖陛下存恤之意。奏成復毀,意不能定。此輩非其本心,願矜其詿誤。”表奏,特敕配流豐州。諸囚次於寧州,寧州耆老郊迎之,曰:“我狄使君活汝耶?”相攜哭於碑側,齋三日而後行。諸囚至豐州,復立碑紀德。
初,張光輔以宰相討越王,既平之後,將士恃威,征斂無度,仁杰率皆不應。光輔怒曰:“州將輕元帥耶?何徵發之不赴?仁杰,汝南叛亂,一越王耶?”仁杰曰:“今一越王已死,而萬越王生。”光輔質之,仁杰曰:“明公親董戎旃②二十餘萬,所在劫奪,遠邇流離。創鉅之餘,肝腦塗地,此非一越王死而萬越王生耶?且脅從之徒,勢不自固,所以先著綱③理之也。自天兵暫臨其棄城歸順者不可勝計繩墜四面成蹊奈何縱求功之人殺投降之人但恐冤聲騰沸上徹於天將請尚方斷馬劍斬足下。遂為光輔所譖,左授復州刺史。尋徵還魏州刺史,威惠大行,百姓為立生祠。
遷內史,及薨,朝野悽慟。則天贈文昌左相。中宗朝,贈司空。睿宗朝,追封粱國公,哀榮備於三朝,代莫與之比。
(節選自《大唐新語》)
【注】①詿(guà)誤:貽誤,連累,牽累。②戎旃(zhān):軍旗,這裡指軍隊。③著綱:頒佈法令。
譯文:
狄仁傑字懷英,是幷州太原人,當他還是兒童時,家裡有位門人被殺害了,當官府來查問時,眾人爭相申辯回答,唯獨狄仁傑自顧看書不理睬公人,官人責問他,他說:“在書中正與聖賢對答,哪有時間和世俗的官吏說話呢?”狄仁傑透過明經科考試及第,調任汴州做參軍。狄仁傑出使到岐州,遇到幾百個逃兵,他們夜間四處搶掠,白天藏在山谷裡,州縣擒拿拘捕在監獄裡的有幾十人。狄仁傑說:“這些都是走投無路的人,不緝拿他們,會成為禍患。”於是在大路上張貼榜文,答應他們自首。高宗高興地說:“仁杰識得國家大體。”於是頒佈詔令,告知天下,饒恕他們的同類。
武則天準備自立為帝,對王室不利,越王李貞在汝南起兵,沒有成功。當地士人和百姓因此受到牽連而獲死罪的有六百多人,被抄沒家產的有五千多人。監督行刑的官吏相繼來到,催促執行死刑。當時狄仁傑代理刺史,同情那些受連累的人,制止了監督行刑的官吏,停止執行死刑的決定,派人飛騎送奏表(給朝廷)說:“我想(把這件事)奏稟皇上,似乎是在替謀反的人說情;知道了(這件事)又不說,恐怕違背了皇上您憐憫(天下百姓)的本意。奏表寫成了又毀掉,主意總是拿不定。這些受連累的人(的行為)並非出自本意,希望皇上哀憐他們是(因為不得已而)受牽連的。”奏表上奏以後,(朝廷派人)拿著詔書(來到汝南把那些人)發配到豐州。這些囚犯在寧州暫時停留時,寧州的一些德高望重的老人到郊外迎接他們,(對他們)說:“是我們狄使君救活了你們啊!”(囚犯們)互相攙扶著在(狄人傑任寧州刺史時當地百姓為頌其功德而立的)石碑旁痛哭,齋戒了三天然後才上路。囚犯們到了豐州以後,又立石碑來紀念(狄仁傑的)恩德。
當初,張光輔憑宰相身份討伐越王,平定(越王叛亂)後,將士依仗威勢,對當地橫徵暴斂,毫無節制。狄仁傑一概不聽。張光輔很生氣說:“你們州官輕視元帥嗎?為什麼不上交徵發的物資呢?狄仁傑,你們汝南發生叛亂,難道僅僅是一個越王嗎?”狄仁傑說:“現在一個越王已經死了,可是千萬個越王又生了。”張光輔質問這句話的含義。狄仁傑說:“您親自率領二十多萬軍隊,所到之處,搶劫掠奪,遠近居民流離失所,他們身受如此深重的創傷,勢必不惜生命(造反),這不是一個越王死了而千萬個越王又生了嗎?那些跟隨越王(造反)的人,勢必不願堅守,所以(朝廷)先宣佈了(赦免這些人的`)法令。自從朝廷軍隊突然來到,那些放棄城池歸順朝廷的人多不勝數,那些投降的人用繩子從城上滑下來,在城池的四周踏出一條條的小路。(您)為什麼縱容那些貪求戰功的人,去殺戮那些投降朝廷的人呢?(這樣做)只怕會使得民間的冤聲沸騰,一直達到九天之上!(我如果能)請來尚方斷馬劍,將殺了你。”(因此)他被張光輔所誣陷,被貶為復州刺史,不久被召回任命為魏州刺史。(他在任時)聲威恩澤廣為流傳,百姓為他立了生祠。
(後來他又)擔任內史,到(他)去世的時候,朝野都極為悲痛。武則天贈封(他)為文昌左相,唐中宗時贈封(他)為司空,唐睿宗又追封(他)為梁國公,(他)身後所獲得的榮耀一直持續了三代皇帝,當代的人中沒有一個能跟他相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