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張僕射塞下曲六首·其三》古詩原文及譯文
《和張僕射塞下曲六首·其三》古詩原文及譯文
在平凡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肯定對各類古詩都很熟悉吧,狹義的古詩,是指產生於唐代以前並和唐代新出現的近體詩(又名今體詩)相對的一種詩歌體裁。其實很多朋友都不太清楚什麼樣的古詩才是好的古詩,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和張僕射塞下曲六首·其三》古詩原文及譯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題解】
盧綸(739—799),字允言,蒲州(今山西永濟)人。詩歌創作在當時較有名,為“大曆十才子”之一。白羽:箭尾的羽毛,這裡指箭。石稜:石頭有稜角的地方。單于:匈奴首領。
【全詩】
《和張僕射塞下曲六首·其三》
[唐]盧綸
月黑雁飛高,單于夜遁逃。
欲將輕騎逐,大雪滿弓刀。
【註釋】
①塞下曲:詩題一作《和張僕射塞下曲》。張僕射,即張延賞,唐德宗貞元三年(787)官至左僕射同平章事。盧綸的這組和詩共有六首,這是第三首。②單于:古時匈奴最高統治主的稱呼。③輕騎:輕裝快速的騎兵。
【詩大意】
沒有月光雁群飛得很高,單于在今夜帶隊潛逃。正準備率領一支輕騎兵去追逐,漫天大雪竟然落滿了弓和刀。
【鑑賞】
《塞下曲》本是樂府舊題,用來寫邊塞風光和軍旅生活。盧綸的《塞下曲》共六首,分別描繪了發號施令、射獵破敵、奏凱慶功等等不同場景,表現了邊塞將士的英雄氣概和艱苦的戰鬥生活。這裡選的是其中的第三首,寫將士們雪夜追擊潰敵的情景。
“月黑雁飛高,單于夜遁逃。”一、二兩句寫敵軍的潰退。“單于”是匈奴君主的稱號。匈奴是我國古代民族,戰國時遊牧在燕、趙、秦以北。秦漢以來,不時南侵中原,成為北部邊防的物件。唐人寫詩,常常以漢代唐,所以這裡的“單于”是借指侵擾唐朝的契丹等貴族首領。詩的第一句寫景:“月黑”,說明這是一個沒星沒月的漆黑夜晚;“雁飛高”,是說連大雁的叫聲也聽不到。這一句把敵軍逃遁時的氣氛渲染得相當充分。敵軍是在黑夜的掩護下悄悄逃跑的,說明已全線崩潰。敵軍滿以為神不知鬼不覺,但還是被察覺了,這就暗喻了我軍將士鬥志旺盛,打了勝仗仍不鬆懈。
“欲將輕騎逐,大雪滿弓刀。”三、四句寫準備追擊的`情形,正面表現將士們的威武氣概。當發現敵軍逃跑後,我軍主帥立即命令騎兵,具體是怎樣的裝束,下句交代了:身佩弓箭和戰刀。弓箭用於遠距離的射擊,戰刀用於近身白刃格鬥。這樣的裝束已顯示了追敵將士的英武和驍勇,他們是實現主帥部署的一把尖刀。這裡值得注意的是這支輕騎兵的陣容和裝束不是孤立寫的,而是借寫景自然帶出的:剎那間弓箭和戰刀上就落滿雪花,雪之大、天之寒可想而知;衝寒冒雪,不稍遲疑,則士氣之高、軍威之壯也可想而知。
這首詩首尾寫景,中間敘事,敵軍摸黑逃遁是暗寫,而著力刻畫我軍冒雪追擊的場景。詩人不僅善於捕捉有典型意義的形象,而且能把它放到最富有藝術效果的時刻加以表現。不寫軍隊如何出擊,也不告訴你有沒有追上敵人,只描繪一個準備追擊的場面,就把當時的氣氛情緒有力地烘托出來了。追擊並不是戰鬥的高潮,而是迫近高潮的時刻,猶如箭在弦上,將發未發。惟其如此,才能給人以啟發,引起讀者的想象和聯想。當然,這也和該詩是組詩之一有關。作為組詩裡的一首,既要突出特定的側面,注意自身的完整統一;又要服從全詩的總體結構、佈置。如果第三首就寫到破敵慶功,那麼後面就難乎為繼了。
盧綸雖是中唐詩人,但他的邊塞詩卻寫得雄壯豪放,字裡行間充溢著昂揚向上的盛唐氣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