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崇春江晚景》翻譯及賞析
《惠崇春江晚景》翻譯及賞析
惠崇春江晚景一般指惠崇春江晚景二首。 《惠崇春江晚景二首》是北宋文學家蘇軾題惠崇的《春江晚景》所創作的組詩。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惠崇春江晚景》翻譯及賞析相關內容。
《惠崇春江晚景》翻譯及賞析 篇1
1 惠崇春江晚景蘇軾帶拼音版
huì chóng chūn jiāng wǎn jǐng
惠崇春江晚景
sū shì
蘇軾
zhú wài táo huā sān liǎng zhī , chūn jiāng shuǐ nuǎn yā xiān zhī 。
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
lóu hāo mǎn dì lú yá duǎn , zhèng shì hé tún yù shàng shí 。
簍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
2 惠崇春江晚景蘇軾翻譯
竹林外兩三枝桃花初放,鴨子在水中游戲,它們最先察覺了初春江水的回暖。
河灘上已經滿是蔞蒿,蘆筍也開始抽芽,而河豚此時正要逆流而上,從大海迴游到江河裡來了。
3 惠崇春江晚景古詩賞析
這首題畫詩既保留了畫面的形象美,也發揮了詩的長處。詩人用他饒有風味、虛實相間的筆墨,將原畫所描繪的春色展現得那樣令人神往。詩的前三句詠畫面景物,最後一句是由畫面景物引起的聯想。整首詩又如同詩人即景言情,當下所得,意象妙會而自然。詩人先從身邊寫起:初春,大地復甦,竹林已被新葉染成一片嫩綠,更引人注目的是桃樹上也已綻開了三兩枝早開的桃花,色彩鮮明,向人們報告春的資訊。接著,詩人的視線由江邊轉到江中,那在岸邊期待了整整一個冬季的鴨群,早已按捺不住,搶著下水嬉戲了。 全詩洋溢著一股濃厚而清新的生活氣息。
《惠崇春江晚景》翻譯及賞析 篇2
原文
惠崇春江晚景
竹外桃花三兩枝,
春江水暖鴨先知。
蔞蒿滿地蘆芽短,
正是河豚欲上時。
——蘇軾
註釋:
1、惠崇:北宋的名僧,喜愛作畫,蘇軾因為其中的鴨戲圖而做的詩。
2、蔞蒿(lóu hāo):一種草本植物,可以食用,也可以入藥。
3、蘆芽:一種可以吃的蘆葦的嫩芽。
4、河豚:一種魚,但是肝臟有劇毒,主要在春季的時候會逆江而上。
譯文:
竹林之外的桃花漸漸地開放了,鴨子也在水中戲耍,但是它們是第一個察覺到春天氣息的。
蔞蒿已經長得很高的,蘆筍也開始長出了嫩芽,這個時候是河豚逆江而上的季節。
詩意:
蘇軾的這首詩是一首題畫詩,雖然說惠崇的原畫已經無從考證了,但是從蘇軾的詩當中是能夠感受到了用形象的語言可以讓人想象到一幅美好的意境。
詩中的筆墨將畫中的景色描繪的令人心馳神往,這不僅僅是蘇軾自己的構思創作,更是因為他的情感而讓畫中的優美變得更加富有意境。
詩的前三句是實景,最後的一句可能是因為他看到的這副景象而引起的聯想。但是從這首詩中可以看出,他是對於這首詩寄情與景的,同時也是用景來寓情的。
尤其是第二句的“春江水暖鴨先知。”這句話雖然說並不是能夠透過畫作來觀察出來的,但是因為語言藝術的襯托,也讓這幅畫充滿了自由以及對於風景的判斷,從而才會有最後的一句“正是河豚欲上時。”的感慨,這些想象都是聯動和自然而然的,因此整個詩句讀出來是非常能夠帶動人感受以及感到到那種清新的生活氣息。
《惠崇春江晚景》翻譯及賞析 篇3
原文
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
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
譯文
竹林外兩三枝桃花初放,鴨子在水中游戲,它們最先察覺了初春江水的`回暖。河灘上已經長滿了蔞蒿,蘆葦也開始抽芽了,而這恰是河豚正上市場的季節。
註釋
惠崇:北宋名僧能詩善畫,《春江曉景》是他的畫作,共兩幅,一幅是鴨戲圖,一幅是飛雁圖。蘇軾的題畫詩也有兩首,這首是題鴨戲圖的詩。
蔞蒿:一種生長在窪地的多年生草本植物,花淡黃色,莖高四、五尺,剛生時柔嫩香脆,可以吃。(字典解釋:多年生草本植物,花淡黃色,可入藥)
蘆芽:蘆葦的幼芽,可食用。
河豚:魚的一種,學名“魨(tún )”,肉味鮮美,但是卵巢和肝臟有劇毒。產於我國沿海和一些內河。每年春天逆江而上,在淡水中產卵。
上:指魚逆江而上。
時:時間,這裡指季節。
賞析
竹外桃花三兩枝
隔著疏落的翠竹望去,幾枝桃花搖曳身姿。桃竹相襯,紅綠掩映,春意格外惹人喜愛。這雖然只是簡單一句,卻透出很多資訊。首先,它顯示出竹林的稀疏,要是細密,就無法見到桃花了。其次,它表明季節,點出了一個“早”字。春寒剛過,還不是桃花怒放之時,但春天的無限生機和潛力,已經透露出來。
春江水暖鴨先知
江春水中,鴨兒在嬉戲;江水回暖的訊息,它們首先感知到了。鴨知水暖,光憑畫是體現不出來的,詩卻表達出來了。其實豈是鴨子先知水暖?一切水族之物,皆知冷暖。詩人這樣寫是為切合畫上風物,實際上也是表達他對春天到來的喜悅和禮讚。唐人有“花間覓路鳥先知”的詩句,與此句異曲同工。這句詩極富哲理,現在我們指某一新的情況或訊息被人預先知道時,便往往引用這一句。
蔞蒿滿地蘆芽短
萬物逢春氣象新。江邊,生長茂盛的蔞蒿鋪滿了地面,蘆葦也抽出了短短的嫩芽來。這七字不是泛泛地吟詠景物,而是詩人透過細緻的觀察貼切地實寫出這兩種植物的情態,沒有一字是閒筆。清人王士禛在《漁洋詩話》中讚賞這句詩說:“坡詩……非但風韻之妙,亦如梅聖俞之‘春洲生荻芽,春岸飛楊花’,無一字泛設也。”
正是河豚欲上時
宋詩人梅堯臣描寫這種景象雲:“河豚當是時,貴不數魚蝦。”詩的前三句是描寫惠崇畫裡的景物,這最後一句則是即景生情的聯想。作者這樣寫就把整個畫面勾勒得更為完美了,給人以嚴冬已盡、春到人間的喜悅。作者不僅入乎畫內,而且出乎畫外,把畫上所無而情理中所有的事物呈現出來。如果詩的全部四句均是景物白描,則形式上未免有些呆板。最後一句的處理,不但使全詩靈動鮮活,也使詩和畫的意境都被大大地豐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