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泊秦淮》全詩賞析及翻譯
《泊秦淮》全詩賞析及翻譯
賞析,是一個漢語詞彙,拼音是shǎng xī,意思是欣賞並分析(詩文等),透過鑑賞與分析得出理性的認識,既受到藝術作品的形象、內容的制約,又根據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經驗、藝術觀點和藝術興趣對形象加以補充和完善。下面為大家帶來了《泊秦淮》全詩賞析及翻譯,歡迎大家參考!
原文
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
【詩文解釋】
如煙的水汽籠罩在秦淮河上,月光映照著江邊的沙岸。寧靜的夜裡把船停在岸邊,靠在酒家。這時,從江對岸傳來歌聲,這是不知亡國之恨的歌女在唱《玉樹後庭花》。
註釋
①選自《樊川詩集註》。秦淮(河名):即秦淮河,源出江蘇溧水縣東北,流經南京地區,入長江。相傳為秦始皇南巡會稽時開鑿的,用來疏通淮水,故稱秦淮河。
②籠:籠罩。這句運用的是“互文見義”的`寫法:煙霧、月色籠罩著水和沙。
③商女:一說商女即歌女,在酒樓或船舫中以賣唱為生的女子。清徐增《而庵說唐詩》雲:"商女,是以唱曲作生涯者。唱《後庭花》曲,唱而已矣,哪知陳後主以此亡國,有恨於內哉?杜牧之隔江聽去,有無限興亡之感,故作是詩?,陳寅恪《元白詩箋證稿》雲:"牧之此詩所謂隔江者,指金陵與揚州二地而言。此商女當即揚州之歌女,而在秦淮商人舟中者。夫金陵,陳之國都也。《玉樹後庭花》,陳後主亡國之音也。此來自江北揚州之歌女,不解陳亡之恨,在其江南故都之地,尚唱靡靡遺音。牧之聞其歌聲,因為詩以詠之耳。"今人鍾振振雲:"商女當釋作商婦"(《中國古典詩詞的理解與誤解》,載《文學遺產》1998年第二期)。一說即商人婦,如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商人婦。二說皆可通。
4、《後庭花》:就是樂曲《玉樹後庭花》,以此曲填歌詞者,今存數種,而以南朝陳後主陳叔寶所作最為有名。因陳後主是亡國之君,所以後人又把他所喜愛的《玉樹後庭花》曲、詞當作亡國之音的代名詞。如《舊唐書·音樂志》引杜淹對唐太宗語:"前代興亡,實由於樂。陳將亡也,為《玉樹後庭花》;齊將亡也,而為《伴侶曲》。行路聞之,莫不悲泣,所謂亡國之音也。"許渾《金陵懷古》詩云:"《玉樹》歌殘王氣終,景陽兵合戍樓空。"
譯文1
煙霧的水汽籠罩在秦淮河上,月光映照著江邊的沙岸。
寧靜的夜裡,船停在岸邊,靠在酒家。
歌女不知道亡國的遺恨,
在秦淮河對岸的酒店還唱著亡國之歌——《玉樹後庭花》。
譯文2:
輕輕的煙霧和淡淡的月光籠罩著寒水細沙,寧靜的夜裡把小船停泊在秦淮河邊靠近酒家的地方。歌女不知道亡國的遺恨,還在對岸的酒店唱著亡國的《玉樹後庭花》。
譯文3:
秦淮河上的秋水盪漾,暮靄象輕紗般的舒捲飛翔。
秋水披一身迷人的煙霧,兩岸金沙隨夜色沉入溶溶的月光。
我在停泊的小船上靜靜眺望,對岸酒家的燈火一片輝煌。
歌女如春,“遊客”顛狂,《後庭花》的歌聲瀰漫江上,可有誰想到了國破家亡?
賞析:
首句“煙籠寒水月籠沙”描繪出秦淮河上煙水迷離、月照白沙的夜景。兩個“籠”字把月夜江上冷悽景色摹寫出來。“煙”火紅燈,“寒水”一泓,繁華中隱透蒼涼,烘托出悒鬱暗淡的氣氛。
“夜泊秦淮近酒家”點出泊舟的時間、地點和人物環境。“夜”是對首句的承接和明確化,“近”字為聽清下文“商女”演唱的具體內容埋下了伏筆,“酒家”暗示出秦淮河繁華和熱鬧,與詩人孤舟夜泊的冷悽心境形成鮮明的對照。
“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夜泊秦淮,詩人聽到隔江傳來亡國之音《玉樹後庭花》。表面上,詩人似乎是在斥責“商女”無知,但是詩人的矛頭所向,卻是那些身負天下安危,但醉生夢死的權勢顯達。在距陳朝覆滅已有兩個半世紀之遙的晚唐衰世,竟又有人不以國事為懷,用亡國之音,麻醉自己,令人陡生歷史悲劇又將重演的預感。“不知”實為“商女”開脫之詞,唱者無心,而聽者有意。“猶唱”二字上溯歷史,說明沉緬酒色的揮霍者古已有之;下照現實,揭示了當今的達官貴人像陳後主一樣,如此下去,也將亡國;如不改弦更張,將要自蹈覆轍,不堪設想。抒發了詩人的振聾發聵的警示。
此詩構思奇巧,情景交融,用典恰當,寓意含蓄,語言凝鍊,詩評家沈德潛盛讚此詩為“絕唱”,確實是名不虛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