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攻》原文及翻譯

《非攻》原文及翻譯

  在平日的學習中,大家一定沒少背過文言文吧?文言文是中國古代的書面語言,是現代漢語的源頭。那麼問題來了,你還記得曾經背過的文言文嗎?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非攻》文言文及翻譯,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非攻》原文及翻譯 篇1

  今有一人,入人園圃,竊其桃李,眾聞則非之,上為政者得則罰之。此何也?以虧人自利也。至攘人犬豕雞豚者,其不義又甚入人園圃竊桃李。是何故也?以虧人愈多。苟虧人愈多,其不仁茲甚,罪益厚。至入人欄廄,取人馬牛者,其不仁義又甚攘人犬豕雞豚。此何故也?以其虧人愈多。苟虧人愈多,其不仁茲甚,罪益厚。至殺不辜人也,扡其衣裘、取戈劍者,其不義又甚入人欄廄取人馬牛。此何故也?以其虧人愈多。苟虧人愈多,其不仁茲甚矣,罪益厚。當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謂之不義。今至大為不義,攻國,則弗知非,從而譽之,謂之義。此可謂知義與不義之別乎?

  殺一人,謂之不義,必有一死罪矣。若以此說往,殺十人,十重不義,必有十死罪矣;殺百人,百重不義,必有百死罪矣。當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謂之不義。今至大為不義,攻國,則弗知非,從而譽之,謂之義。情不知其不義也,故書其言以遺後世;若知其不義也,夫奚說書其不義以遺後世哉?

  今有人於此,少見黑曰黑,我見黑曰白,則必以此人為不知白黑之辯矣;少嘗苦曰苦,多嘗苦曰甘,則必以此人為不知甘苦之辯矣。今小為非,則知而非之;大為非,攻國,則不知非,從而譽之,謂之義;此可謂知義與不義之辯乎?是以知天下之君子也,辯義與不義之亂也。

  譯文:

  現在有一個人,進人家果園,偷人家桃李,大家聽到就譴責他,上面執政的人捉獲就懲罰他。這為什麼呢?因為他損人利己。至於偷人家雞犬大豬小豬的,比進人家果園偷桃李更不義。這是什麼原故呢?因為他損人更多。如果損人越多,他越是不仁,罪越重。至於進人家牲口棚,牽走人家馬牛的,這比偷人家雞犬大豬小豬更不義。這是什麼原故呢?因為他損人更多。如果損人越多,他越是不仁,罪越重。至於殺無辜的人,剝下人家的衣服皮襖,拿走戈劍,這比進人家牲口棚牽走馬牛又更不義。這是什麼原故呢?因為他損人更嚴重。如果損人越嚴重,他就越不仁,罪越大。現今天下君子,都知道這些事,說它們不義。今天最不義的事,是進攻別國,卻不知道譴責,反而稱讚它,說它是義。這能說知道義與不義的分別嗎? 所有語文資源彙總

  殺一個人,說它不義,一定構成一個死罪了。如果照這個說法類推下去,殺十個人,十倍不義,必定構成十個死罪了;殺一百個人,一百倍不義,必定構成一百個死罪了。今天最不義的事,是進攻別國,卻不知道反對,反而稱讚它,說它義。這是確實不知道進攻別國是不義的,所以把稱讚的話記載下來傳給後世。如果知道它是不義的,那還有什麼理由記載不義的事傳給後世呢?

  現在有人在這裡,見一點黑說是黑,見一片黑卻說是白,那麼一定以為這人是不知辯別黑白的了。嘗一點苦說苦,嘗多了苦卻說是甜,那麼一定以為這個人是不知辯別苦甜的了。今天干小的壞事,能夠知道而且譴責它;幹大的壞事,攻打別國,就不知道譴責,反而稱讚它,說它義;這能說知道辨別義與不義嗎?由此可知世上的君子,分辨義與不義是多麼混亂啊。

  《非攻》原文及翻譯 篇2

  一、分析課文

  學生看註釋,相互研究,教師指點難詞、難句以後,請學生口譯。

  1、吾既已言之王矣:“既”的意思跟“已”相同,複用為的是加以強調。

  2、此為何若人:何若,若何,怎樣,全句是“這算是怎樣的人呢?”

  3、必為有竊疾矣:竊疾,好偷的病,全句是“一定是有好偷的毛病”。

  4、臣以王束之政宋也,為與此同類:臣,墨子的謙稱,以……為,認為……是。之,結構助詞。與,介詞,跟。此,指示代詞。這兩句意思是:我認為大王派人攻打宋國,是跟那個有好偷竊的毛病的人一樣的。

  學生口譯後,引導分析。墨子用理折服楚王,這是他到楚國以後的第二個回合的戰鬥。這一部分,墨子所用的策略都跟前一部分大體相同,但又同中有異,一切根據楚王的性格特點佈置安排。楚王是一個掠奪成性的奴隸主貴族,既貪財好利,又要維護大國君主的風度,墨子準確地抓住了他性格上的這一深刻矛盾,先提出一組假設句,接著發問:此為何若人?楚王只好認為那個人“必為有竊疾矣”。一個“必”字用得妙極,顯示了楚王認為這是理所當然的事,就為墨子的推論創造了很好的條件。

  二、研讀段落

  分角色朗讀,分組對讀“子墨子見王……必為有竊疾矣”。

  指點學生理解:當楚王神氣十足地對這種現象進行嘲笑時,自己卻被牽著鼻子走上了被告席位,這時墨子突然話鋒一轉,以連珠炮般的三組恰當的類比,向楚王發動正面進攻,徹底揭露楚王準備攻宋的無理、無義、愚蠢可惡。

  提問:三組類比的具體內容都是什麼?

  (請同學回答後,展示投影或幻燈片。)

  明確:

  1、荊之地,方五千裡,宋之地,方五百里,此猶文軒之與敝輿也。

  2、荊有云夢,犀兕麋鹿滿之,江漢之魚鱉黿鼉為天下富,宋,所謂無雉兔鮒魚者也,此猶梁肉之與糠糟也。

  3、荊有長松文梓楩楠豫章,宋無長木,此猶錦繡之與短褐也。

  這樣三組類比的落腳點是:把將要發動侵略戰爭的楚王比作患有盜竊病的人。

  齊讀,輪讀“子墨子曰……為與此同類”。(反覆體味墨子正氣凜然的大無畏精神和言辭的雄辯。具體認識楚王的偽善和愚蠢。)

  三、總結、擴充套件

  佈置課後作業及課文第三部分的自讀要求。思考墨子既然以理折服楚王,為什麼仍然不能使楚王放棄攻宋的意圖呢?

  四、佈置作業

  1、課文第三部分,在寫法和材料的組織安排上,與前兩部分有什麼不同?

  2,背誦第一、二部分的內容。

  3、參照註釋,筆譯課文第三部分。

  《非攻》原文及翻譯 篇3

  子墨子言曰:“古者王公大人為政於國家者(1),情慾譽之審,賞罰之當,刑政之不過失。……”是故子墨子曰:“古者有語:‘謀而不得,則以往知來,以見知隱(2)’。謀若此可得而知矣。”

  今師徒唯毋興起,冬行恐寒,夏行恐暑,此不以冬夏為者也,春則廢民耕稼樹藝,秋則廢民獲斂。今唯毋廢一時,則百姓飢寒凍餒而死者,不可勝數。今嘗計軍上(3):竹箭、羽旄、幄幕、甲盾、撥劫(4),往而靡弊腑冷不反者(5),不可勝數。又與矛、戟、戈、劍、乘車,其列住碎折靡弊而不反者(6),不可勝數。與其牛馬,肥而往,瘠而反,往死亡而不反者,不可勝數。與其塗道之修遠,糧食輟絕而下繼,百姓死者,不可勝數也。與其居處之不安,食飯之不時,飢飽之不節,百姓之道疾病而死者,不可勝數。喪師多不可勝數,喪師盡不可勝計,則是鬼神之喪其主後,亦不可勝數。

  國家發政,奪民之用,廢民之利,若此甚眾。然而何為為之?曰:“我貪伐勝之名,及得之利,故為之。”子墨子言曰:“計其所自勝,無所可用也;計其所得,反不如所喪者之多。”今攻三里之城、七里之郭,攻此不用銳,且無殺,而徒得此然也?殺人多必數於萬,寡必數於千,然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且可得也。今萬兼之國,虛數於千,不勝而入;廣衍數於萬,不勝而闢(7)。然則土地者,所有餘也;王民者(8),所不足也。今盡王民之死,嚴下上之患,以爭虛城,則是棄所不足,而重所有餘也。為政若此,非國之務者也!

  飾攻戰者言曰:“南則荊、吳之王,北則齊、晉之君,始封於天下之時,其土城之方,未至有數百里也;人徒之眾,未至有數十萬人也。以攻戰之故,土地之博,至有數千裡也;人徒之眾,至有數百萬人。故當攻戰而不可為也。”子墨子言曰:“雖四五國則得利焉,猶謂之非行道也。譬若醫之藥人之有病者然,今有醫於此,和合其祝藥之於天下之有病者而藥之。萬人食此,若醫四五人得利焉,猶謂之非行藥也。故孝子不以食其親,忠臣不以食其君。古者封國於天下,尚者以耳之所聞,近者以目之所見,以攻戰亡者,不可勝數。”何以知其然也?東方有莒之國者,其為國甚小,間於大國之間,不敬事於大,大國亦弗之從而愛利,是以東者越人夾削其壤地,西者齊人兼而有之。計莒之所以亡於齊、越之間者,以是攻戰也。雖南者陳、蔡,其所以亡於吳、越之間者,亦以攻戰。雖北者且、不一著何(9),其所以亡於燕代、胡貊之間者,亦以攻戰也。是故子墨子言曰:“古者王公大人(10),情慾得而惡失,欲安而惡危,故當攻戰,而不可不非。”

  飾攻戰者之言曰:“彼不能收用彼眾,是故亡;我能收用我眾,以此攻戰於天下,誰敢不賓服哉!”子墨子言曰:“子雖能收用子之眾,子豈若古者吳闔閭哉?”古者吳闔閭教七年,奉甲執兵,奔三百里而舍焉。次注林,出於冥隘之徑,戰於柏舉,中楚國而朝宋與及魯。至夫差之身,北而攻齊,舍於汶上,戰於艾陵,大敗齊人,而葆之大山(11);東而攻越,濟三江五湖,而葆之會稽。九夷之國莫不賓服。於是退不能賞孤,施捨群萌(12),自恃其力,伐其功,譽其志,怠於教。遂築姑蘇之臺,七年不成。及若此,則吳有離罷之心(13)。越王勾踐視吳上下不相得,收其眾以復其仇,入北郭,徙大內(14),圍王宮,而吳國以亡。昔者晉有六將軍,而智伯莫為強焉。計其土地之博,人徒之眾,欲以抗諸侯,以為英名、攻戰之速。故差論其爪牙之士,

  皆列其車舟之眾,以攻中行氏而有之,以其謀為既已足矣。又攻茲範氏而大敗之,並三家以為一家而不止,又圍趙襄子於晉陽。及若此,則韓、魏亦相從而謀曰:“古者有語:‘唇亡則齒寒。’趙氏朝亡,我夕從之;趙氏夕亡,我朝從之。詩曰:‘魚水不務,陸將何及乎?’”是以三主之君,一心戮力,闢門除道,奉甲興士,韓、魏自外,趙氏自內,擊智伯,大敗之。

  是故子墨子言曰:“古者有語曰:‘君子不鏡於水,而鏡於人。鏡於水,見面之容;鏡於人,則知吉與兇。’今以攻戰為利,則蓋嘗鑑之於智伯之事乎(15)?此其為不吉而兇,既可得而知矣。”

  [註釋]

  (1)“古”為“今”字之誤。(2)“見”通“現”。(3)“上”為“出”字之誤。(4)“撥”同“瞂”,“劫”同“鉣”。(5)“腑”為“腐”之假借字。“冷”當作“泠”。“反”通“返”。下同。(6)“列住”為“往則”之誤。(7)“闢”通“ ”。(8)“王”為“士”字之誤。下同。(9)“且不一著何”當作“且一不著何”。“一”疑為“以”字之誤。(10)“古”為“今”字之誤。(11)“葆”通“保”。(12)“萌”通“氓”。(13)“罷”為“披”之假借字。(14)“內”為“舟”字之誤。(15)“蓋”通“盍”。

  [白話]

  墨子說道:“現在的王公大人掌握著國家大政的,如果確實希望譭譽精審,賞罰恰當,刑罰施政沒有過失,……”所以墨子說:“古時有這樣的話:‘如果謀慮不到,就根據過去推知未來,根據明顯的事推知隱微。’像這樣謀慮,則所謀必得。”

  現在假如軍隊出征,冬天行軍害怕寒冷,夏天行軍害怕暑熱,這就是不可在冬、夏二季行軍的了。一到春天,就會荒廢百姓翻耕種植;在秋天,就會荒廢百姓收穫聚藏。現在荒廢了一季,那麼百姓因飢寒而凍餓死的,就多得數不勝數。我們現在試著計算一下:出兵時所用的竹箭、羽旄、帳幕、鎧甲、大小盾牌和刀柄,拿去用後弊壞腐爛得不可返回的,又多得數不勝數;再加上戈矛、劍戟、兵車,拿去用後破碎弊壞而不可返回的,多得數不勝數;牛馬帶去時都很肥壯,回來時全部瘦弱,至於去後死亡而不能返回的,多得數不勝數;戰爭時因為道路遙遠,糧食的運輸有時中斷不繼,百姓因而死亡的,也多得數不勝數;戰爭時人民居處都不安定,飢飽沒有節制,老百姓在道路上生病而死的,多得數不勝數;喪師之事多得數不勝數,軍士因而陣亡的更是無法計算,鬼神因此喪失後代祭祀的,也多得數不勝數。

  國家發動戰爭,剝奪百姓的財用,荒廢百姓的利益,象這樣多,然而又為什麼還去做這種事呢?(他們)回答說:“我貪圖戰勝的聲名,和所獲得的利益,所以去幹這種事。”墨子說:“計算他自己所贏得的勝利,是沒有什麼用處的;計算他們所得到的東西,反而不如他所失去的多。”現在進攻一個三里的城和七里的郭,攻佔這些地方不用精銳之師,且又不殺傷人眾,而能白白地得到它嗎?殺人多的必以萬計,少的必以千計,然後這三里之城、七里之郭才能得到。現在擁有萬輛戰車的大國,虛邑數以千計,不勝其駐入;廣闊平衍之地數以萬計,不勝其開闢。既然如此,那可見土地是他所有餘的,而人民是他所不足的。現在儘讓士兵去送死,加重全國上下的禍患,以爭奪一座虛城,則是擯棄他所不足的,而增加他所有餘的。施政如此,不是治國的要務呀!

  為攻戰辯飾的人說道:“南方如楚、吳兩國之王,北方如齊、晉兩國之君,它們最初受封於天下的時候,土地城郭方圓還不到數百里,人民的總數

  還不到數十萬。因為攻戰的緣故,土地擴充到數千裡,人口增多到數百萬。所以攻戰是不可以不進行的。”墨子說道:“即使有四、五個國家因攻戰而得到利益,也還不能說它是正道。好象醫生給有病的人開藥方一樣,假如現在有個醫生在這裡,他拌好他的藥劑給天下有病的人服藥。一萬個人服了藥,若其中有四、五個人的病治好了,還不能說這是可通用的藥。所以孝子不拿它給父母服用,忠臣不拿它給君主服用。古時在天下封國,年代久遠的可由耳目所聞,年代近的可由親眼所見,由於攻戰而亡國的,多得數都數不清。”因何知道如此呢?東方有個莒國,這國家很小,而處於(齊、越)兩個大國之間,不敬事大國,也不聽從大國而唯利是好,結果東面的越國來侵削他的疆土,西面的齊國兼併、佔有了它。考慮莒國被齊、越兩國所滅亡的`原因,乃是由於攻戰。即使是南方的陳國、蔡國,它們被吳、越兩國滅亡的原因,也是攻戰的緣故。即使北方的柤國、不屠何國,它們被燕、代、胡、貉滅亡的原因,也是攻戰的緣故。所以墨子說道:“現在的王公大人如果確實想獲得利益而憎惡損失,想安定而憎惡危險,所以對於攻戰,是不可不責難的。”

  為攻戰辯飾的人又說:“他們不能收攬、利用他們的民眾士卒,所以滅亡了;我能收攬、利用我們的民眾士卒,以此在天下攻戰,誰敢不投降歸附呢?”墨子說道:“您即使能收攬、利用您的民眾士卒,您難道比得上古時的吳王闔閭嗎?”古時的吳王闔閭教戰七年,士卒披甲執刃,奔走三百里才停止歇息,駐紮在注林,取道冥隘的小徑,在柏舉大戰一場,佔領楚國中央的都城,並使宋國與魯國被迫來朝見。及至吳夫差即位,向北攻打齊國,駐紮在汶上,大戰於艾陵,大敗齊人,使之退保泰山;向東攻打越國,渡過三江五湖,迫使越人退保會稽,東方各個小部落沒有誰敢不歸附。戰罷班師回朝之後,不能撫卹陣亡將士的遺族,也不施捨民眾,自恃自己的武力,誇大自己的功業,吹噓自己的才智,怠於教練士卒,於是建築姑蘇臺,歷時七年,尚未造成,至此吳人都有離異疲憊之心。越王勾踐看到吳國上下不相融洽,就收集他計程車卒用以復仇,從吳都北郭攻入,遷走吳王的大船,圍困王宮,而吳國因這滅亡。從前晉國有六位將軍,而其中以智伯為最強大。他估量自己的土地廣大,人口眾多,想要跟諸侯抗衡,以為用攻戰的方式取得英名最快,所以指使他手下的謀臣戰將,排列好兵船戰車士卒,以之攻打中行氏,並佔據其地。他認為自己的謀略已經高超到極點,又去進攻範氏,並大敗之,合併三家作為一家卻還不肯罷手,又在晉陽圍攻趙襄子。到此地步,韓、魏二家也互相商議道:“古時有話說:‘唇亡則齒寒。’趙氏若在早晨滅亡,我們晚上將隨之;趙氏若在晚上滅亡,我們早晨將隨之。古詩說:‘魚在水中不快跑,一旦到了陸地,怎麼還來得及呢?’”因此韓、魏、趙三家之主,同心戮力,開門清道,令士卒們穿上鎧甲出發,韓、魏兩家軍隊從外面,趙氏軍隊從城內,合擊智伯。智伯大敗。

  所以墨子說道:“古時有話說:‘君子不在水中照鏡子,而是以人作鏡子。在水中照鏡,只能看出面容;用人作鏡,則可以知吉凶。’現在若有人以為攻戰有利,那麼何不以智伯失敗的事作借鑑呢?這種事的不吉而兇,已經可以知道了。”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