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中游天竺靈感觀音院翻譯及賞析

雨中游天竺靈感觀音院翻譯及賞析

  《雨中游天竺靈感觀音院》作者為宋朝詩人蘇軾。其古詩全文如下:

  蠶欲老,麥半黃,山前山後水浪浪。

  農夫輟耒女廢筐,白衣仙人在高堂。

  【前言】

  《雨中游天竺靈感觀音院》是北宋文學家蘇軾創作的一首七言古詩。這是一首一首反映現實、關心人民疾苦借題發揮的政治諷刺詩,這首詩借諷刺觀音菩薩深刻地諷刺了在其位而不謀其職的官僚們,詞情含蓄而強勁,語言通俗流暢,音韻和諧,具有鮮明的民歌風味。

  【註釋】

  ⑴靈感觀音院:在杭州上天竺,五代時錢鏐所建,初名天竺看經院。宋仁宗時,因禱雨有應,賜名“靈感觀音院”,祀觀音菩薩。

  ⑵山前山後水浪浪:杭州所屬各地,山澤各半,連下多日雨便成水災。一作“前山後山雨浪浪”。浪浪,形容雨聲之響。

  ⑶輟耒:謂停止農作。輟,止。耒,原指原始的翻土農具,形如木叉,此泛指農具。廢筐:謂停止採桑。筐,指採桑的籃子。

  ⑷白衣仙人:即觀音。這裡暗指官吏。

  【翻譯】

  夏蠶快要老去,麥子已經半黃,山前山後大雨如注濺濺作響。農夫停止耕作農女無法採桑,白衣仙人空自坐在高堂。

  【鑑賞】

  就詩題看,這是一首紀遊詩,但與一般紀遊詩不同,它不是山水名勝的讚頌與刻畫,而是一首反映現實、關心人民疾苦借題發揮的政治諷刺詩。

  蠶欲老,寫蠶到了快要吐絲的時候,需要勤飼桑葉,以保證蠶的健康發育。麥半黃,寫麥已到了快要成熟的時候,需要及時鋤土,以利麥的吸收營養,來促進它的結實。以上兩項農家的工作,都是需要晴天才能做好的。而當時的天氣卻是接連下雨,以至山前山後全被雨水籠蓋著(這是詩題字面的實際描寫)。在這種情況下,農夫不能把耒鋤土,農家婦女也不能攜筐去採桑葉飼蠶了。關於“廢筐”,《詩經·豳風·七月》有“女執懿筐,爰求柔桑”之句,這裡是反用。而且帶有雨水的桑葉,蠶吃了容易生病,所以不宜採用。這一句透過勞動工具的“輟”或者“廢”反映出男子不能下田鋤地,婦女不能採桑。而且,帶雨水的桑葉蠶兒吃了還容易生病。在望的豐收轉眼化為烏有,農民們的`焦急與痛苦可想而知。

  在雨水成災的嚴重時刻,不論是誰都應關心人民疾苦,被百姓奉為救苦救難、大慈大悲的觀音菩薩,更應當挺身而出,解除苦難。然而,這位菩薩卻無動於衷,仍端坐廟堂之上享受著善男信女的禮拜。在當時,指斥被人們普遍崇奉的觀音菩薩,這本身就需要有一定的勇氣和某種唯物觀點。重要的是,詩人在這裡借題發揮,另有所指。蘇軾是因反對新法要求外放來到杭州的。出京兩年時間,他遊歷了很多地方,對新法執行中的某些弊端有更多的瞭解。在新法的條例中,如青苗法、免役法等都規定賦稅只要錢而不收米。所以,有些地方官對農業生產更加漠不關心。表面看“白衣仙人在高堂”,是寫觀音大士,實際卻在諷刺高高在上不顧百姓死活的官僚集團。

  這首詩語言通俗流暢,音韻和諧,具有鮮明的民歌風味。開頭兩個三字句突破了七言四句的固定格式,並且用“蠶”與“麥”這兩個不同的形象,點明男耕女織這兩大生產支柱在當時社會生活中的極端重要性,為最後的嘲諷預作鋪墊。以下諸旬,也都活脫通透,輕快簡潔,一氣如注。其次是含蓄婉折,言外寄意。如對理解“白衣仙人”一句的譏刺,就需要對當時天災人禍兩方面均有深刻把握,才能體味其愛憎的強烈。一般而言,宋代對輿論的控制比唐代要嚴,後來蘇軾就因寫詩而有“烏臺詩案”之冤屈。所以,直接針砭時政之作,在宋詩中並不多見。這首帶有批判鋒芒的諷刺短章,也就難能可貴了。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