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客至》詩詞原文及賞析

杜甫《客至》詩詞原文及賞析

  古籍,是指未採用現代印刷技術印製的書籍。圖書在古代稱作典籍,也叫文獻,兼有文書、檔案、書籍三重意義。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杜甫《客至》詩詞原文及賞析,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原文】:

  客至

  杜甫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見群鷗日日來。

  花徑不曾緣客掃,蓬門今始為君開。

  盤飧市遠無兼味,樽酒家貧只舊醅。

  肯與鄰翁相對飲,隔籬呼取盡餘杯。

  【註釋】:

  這首詩作於詩人入蜀之初,在杜甫歷盡顛沛流離之後,終於結束了長期漂泊的生涯,在成都西郊浣花溪頭蓋了一座草堂,暫時定居下來了。詩人在久經離亂,安居成都草堂後不久,客人來訪時作了這首詩。

  但:只。

  緣:因為。

  蓬門:蓬草編織的門。

  飧:熟食。

  兼味:指飯菜不豐富。

  舊醅:沒過濾的陳酒。

  舍:指家。但見:只見。此句意為平時交遊很少,只有鷗鳥不嫌棄能與之相親。

  蓬門:用蓬草編成的門戶,以示房子的簡陋。

  【翻譯】:

  草堂的南北漲滿了春水,只見鷗群日日結隊飛來。老夫不曾為客掃過花徑,今天才為您掃,這柴門不曾為客開過,今天為您開啟。離市太遠盤中沒好菜餚,家底太薄只有陳酒招待。若肯邀請隔壁的老翁一同對飲,隔著籬笆喚來喝盡餘杯!

  【賞析】:

  《客至》是唐代偉大詩人杜甫創作的一首七言律詩,這首詩是作者在成都草堂落成後寫的。前兩句描寫居處的景色,清麗疏淡,與山水鷗鳥為伍,顯出與世相隔的心境;後面寫有客來訪的欣喜以及誠懇待客,呼喚鄰翁對飲的場景,全詩流露詩人誠樸恬淡的情懷和好客的心境,自然渾成,一線相接,把居處景、家常話、故人情等富有情趣的生活場景刻畫得細膩逼真,表現出了濃郁的生活氣息和人情味。

  該詩是一首洋溢著濃郁生活氣息的紀事詩,表現詩人誠樸的性格和喜客的心情。作者自注:“喜崔明府相過”,簡要說明題意。

  【閱讀訓練】:

  1.首聯描繪了怎樣的環境?賞析“皆”字。

  2.頷聯描寫景物,在空間上有何變化?體味作者的情感。

  3作者待客選取了哪些細節?待客兩句傳達出了哪些資訊?

  4.尾聯細節描寫表現了詩人隱居生活怎樣的快樂?

  5.前二名勝“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見群鷗日日來”,對錶達詩人情感有何作用?

  【參考答案】

  1.答:首聯描繪了草堂環境的清幽,景色的秀麗,點明時令、地點和環境。“皆”字寫出春江水勢漲溢的情景,給人以江波浩渺、茫茫一片之感。

  2.答:頷聯由外轉內,從戶外的景色轉到院中的情景,引出“客至”。用與客人談話的口吻,增強了生活實感,表現了詩人喜客之至,待客之誠。

  3.答:作者選取了最能顯示賓主情意的生活場景,著意描畫。

  A主人盛情招待,頻頻勸飲,卻因力不從心,酒菜欠豐,而不免歉疚。

  B我們彷彿聽到那實在而又親切的家常話,字裡行間充滿了融洽氣氛。

  4.答:尾聯以邀鄰助興的精彩細節,出人料想地筆意一轉。這令人想到陶淵明的“過門更相呼,有酒斟酌之”。無須事先約請,隨意過從招飲,是在真率純樸的人際關係中所領略的絕棄虛偽矯飾的自然之樂。

  5.答:“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見群鷗日日來”二句,寫詩人住所周圍綠水環繞,日日鷗鳥聚集,透露出春景的愜意和無人相依的寂寞心情,為下文表達客至的喜悅營造氛圍,景中含情。

  拓展:

  杜甫客至教學反思

  在剛剛結束的學校“課堂教學大賽”中,我做了一節公開課,教學內容是高中語文第五冊中杜甫的《客至》課前,我做了充分的準備。先給這節課定下一個指導思想:“教是為了學會用”,引導學生掌握鑑賞詩歌的方法。在此思想的指導下,我給這節課定了一個課題:學習的遷移運用——例說《客至》。圍繞著一課題,我精心設計瞭如下教學步驟:配樂朗誦,初步感知詩歌內容;例學《客至》,學會抓住關鍵詞理解詩歌;總結詩歌鑑賞的方法——咬文嚼字;舉一反三,運用所學方法進行詩歌鑑賞訓練。為使教學更加完美,我精心製作了多媒體課件,對教學的每個細節都仔細推敲,儘量不漏多餘,不旁逸斜出。

  經過如此準備之後,我信心十足地走進了課堂。課堂教學按想象的節奏順利進行,當分析到詩歌的第一聯時,我預先的設計是讓學生根據對詩文的理解,在自己的頭腦中構思一幅畫面,然後與我出示的畫面相對比,圖文並茂,再配一古典音樂,詩情畫意盡在其中,使學生對詩句的理解昇華。然而當我出示畫面問到“同學們想象的畫面和螢幕上的一樣嗎?”同學們異口同聲回答“不一樣。”我一下懵了,這是我沒有意料到的。本想著同學們的回答是“一樣”,然後順利進入下一教學環節。這突如其來的“不一樣”讓我有點不知所措,片刻的慌亂之後,我抓住一句“作者強調的是水多”勉強讓學生接受,教學才得以繼續。這節課雖然得到了大家的褒獎,在大賽中也獲得了優秀的成績,可教學中的那一段意外,讓我在課後陷入深思。

  思考點一:自認為很周全的教學設計為什麼不能夠按預想的情節順利完成?

  思考點二:學生為什麼沒有按照預想的回答“一樣”?

  思考點三:課堂上應急時“作者強調的是水多”這句救命的稻草是否是最好的解決問題的`辦法?

  經過自我反思和與教研組老師們共同探討後我認識到主要問題出在備課這個環節上:

  1.在整個備課過程中我總是在想自己怎樣講會更精彩,更多以自己為中心進行教學設計,學生在我的教學設計中成為被我設計的物件,從我的理解、我課堂教學需要的角度去設計學生的活動,看似很嚴謹的教學環節其實成為了為精心學生設計的“套”,教學過程中總是想引導學生往自己的“套”裡鑽,忽視了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年齡特徵,這樣做顯然把課堂教學的本末倒置了,沒有讓學生真正成為教學的主體,限制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思維的拓展。

  2.課前在圖片的選擇上,選的不太好,圖片中的水呈現灰綠色,沒有生機,學生看了當然會說和自己想的不一樣。如果自己在備課的時候多從學生的年齡特徵和理解能力的角度想想,在圖片的上可能會選擇的比較明亮一些的;如果不是一幅圖,而是讓學生從同是以水為主題的幾幅圖片中選擇自己認為與詩意最接近的並給解釋自己這樣選的原因,這樣學生的自由空間會更大,而且在對自己的選擇進行解釋的過程中提升了詩歌本意的理解。

  3.課後細細推敲自己在課堂上抓住的那句“作者強調的是水多”的解釋,雖然與詩歌所表達的真實意境吻合,但是並不是給學生最好的解釋還是在把自己的理解強加給學生。學生之所以說“不一樣”,是因為在他們頭腦中存在的是一個風景幽雅的,萬物皆綠的圖景。這說明他們恰恰沒有完全依據詩句加以描繪,沒有抓住詩中的關鍵詞“皆”,如果自己能夠順勢抓住關鍵詞引導一方面能夠讓學習理解畫面中春江水勢漲溢的情景,而且能夠讓學生對“咬文嚼字”對詩歌學習的重要性,更能讓他們對這一鑑賞方法記憶憂心,從而達到教學目的。

  4.在一節有學校近三十位老師聽課的公開課上學生勇敢說出“不一樣”,這是我們學生難能可貴的誠實和求真的精神,這是讓我很感動的一點,我們教學應該更尊重學生、尊重學習學習的個性,而不應該是抹殺個性。

  總之,發生在課堂上的“意外”其實是自己備課中對學生學法不夠重視所導致的,使我更加認識到“備學生”是保證課堂教學質量的前提,如何備好學生是課堂教學中面臨的關鍵問題。當然,備好學生應該立足於對學生真實學習水平和思想認識瞭解的基礎上,這就需要我們做教學中的“有心人”。

  這次教學大賽,學校為我們搭建了展示自我的平臺,也給我們青年教師提供了學習和提高的機會。發生在教學中的“意外”使我積累了一份珍貴的經驗。“感謝意外,感謝失敗。”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