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揚州韓綽判官杜牧詩詞原文翻譯及賞析
寄揚州韓綽判官杜牧詩詞原文翻譯及賞析
朝代:唐代
作者:杜牧
原文:
青山隱隱水迢迢,秋盡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
青山隱隱水迢迢,秋盡江南草未凋。
青山隱隱約約綠水千里迢迢,秋時已盡江南草木還未枯凋。
迢迢:指江水悠長遙遠。一作“遙遙”。草未凋(diāo):一作“草木凋”。凋:凋謝。
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
二十四橋明月映照幽幽清夜,你這美人現在何處教人吹簫?
二十四橋:一說為二十四座橋。北宋沈括《夢溪筆談·補筆談》卷三中對每座橋的方位和名稱一一做了記載。一說有一座橋名叫二十四橋,清李鬥《揚州畫舫錄》卷十五:“廿四橋即吳家磚橋,一名紅藥橋,在熙春臺後,……揚州鼓吹詞序雲,是橋因古二十四美人吹簫於此,故名。”玉人:貌美之人。這裡是杜牧對韓綽的戲稱。一說指揚州歌妓。教:使,令。
青山隱隱水迢迢,秋盡江南草未凋。
青山隱隱約約綠水千里迢迢,秋時已盡江南草木還未枯凋。
迢迢:指江水悠長遙遠。一作“遙遙”。草未凋(diāo):一作“草木凋”。凋:凋謝。
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
二十四橋明月映照幽幽清夜,你這美人現在何處教人吹簫?
二十四橋:一說為二十四座橋。北宋沈括《夢溪筆談·補筆談》卷三中對每座橋的方位和名稱一一做了記載。一說有一座橋名叫二十四橋,清李鬥《揚州畫舫錄》卷十五:“廿四橋即吳家磚橋,一名紅藥橋,在熙春臺後,……揚州鼓吹詞序雲,是橋因古二十四美人吹簫於此,故名。”玉人:貌美之人。這裡是杜牧對韓綽的戲稱。一說指揚州歌妓。教:使,令。
青山隱隱水迢迢,秋盡江南草未凋。
青山隱隱約約綠水千里迢迢,秋時已盡江南草木還未枯凋。
迢迢:指江水悠長遙遠。一作“遙遙”。草未凋(diāo):一作“草木凋”。凋:凋謝。
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
二十四橋明月映照幽幽清夜,你這美人現在何處教人吹簫?
二十四橋:一說為二十四座橋。北宋沈括《夢溪筆談·補筆談》卷三中對每座橋的方位和名稱一一做了記載。一說有一座橋名叫二十四橋,清李鬥《揚州畫舫錄》卷十五:“廿四橋即吳家磚橋,一名紅藥橋,在熙春臺後,……揚州鼓吹詞序雲,是橋因古二十四美人吹簫於此,故名。”玉人:貌美之人。這裡是杜牧對韓綽的戲稱。一說指揚州歌妓。教:使,令。
譯註參考:
1、 彭定求 等.全唐詩(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1327
2、 吳鷗.杜牧詩文選譯.成都:巴蜀書社,1991:133-134
3、 蘅塘退士 等.唐詩三百首·宋詞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北京:華文出版社,2009:87
4、 張國舉.唐詩精華註譯評.長春:長春出版社,2010:682-683
譯文及註釋
譯文青山隱隱約約綠水千里迢迢,秋時已盡江南草木還未枯凋。二十四橋明月映照幽幽清夜,你這美人現在何處教人吹簫?註釋⑴韓綽:事不詳,杜牧另有《哭韓綽》詩。判官:觀察使、節度使的屬官。時韓綽似任淮南節度使判官。⑵迢迢:指江水悠長遙遠。一作“遙遙”。⑶草未凋(diāo):一作“草木凋”。凋:凋謝。⑷二十四橋... 顯示全部
譯文及註釋二
譯文青山隱約綠水悠悠長流,江南深秋草木還未凋零。明亮月光映照二十四橋,你是否還在聽美人吹簫?註釋⑴韓綽:事不詳,杜牧另有《哭韓綽》詩。判官:觀察使、節度使的屬官。時韓綽似任淮南節度使判官。公元833年(唐文宗大和七年)至835年(大和九年),杜牧曾任淮南節度使掌書記,與韓綽是同僚。⑵迢迢:指江水悠長... 顯示全部
鑑賞
這是一首調笑詩。詩的.首聯是寫江南秋景,說明懷念故人的背景,末聯是借揚州 二十四橋的典故,與友人韓綽調侃。意思是說你在江北揚州,當此深秋之際,在何處教美人吹簫取樂呢?頹廢喧譁的地方更讓詩人懷念對面江南的青山綠水。唐文宗大和七年四月到九年初,杜牧曾在淮南節度使(使府在揚州)牛僧孺幕中作過推官和掌書記,和... 顯示全部
創作背景
唐文宗大和七年四月到九年初,杜牧曾在淮南節度使(使府在揚州)牛僧孺幕中作過推官和掌書記,和當時在幕任節度判官的韓綽相識。此詩是杜牧離開揚州以後,在江南懷念昔日同僚韓綽判官而作。,具體寫作時間約在大和九年秋或開成元年秋。杜牧在韓綽死後作過《哭韓綽》詩,可見他與韓綽有深厚的友誼。... 顯示全部
解讀
詩的頭兩句寫景。第一句攝取的是遠鏡頭,揚州一帶遠處青翠的山巒,隱隱約約,給人以迷離恍惚之感;江水東流悠長遙遠,給人以流動輕快的感受。第二句是想象江南雖在秋天,但草木尚未完全凋零枯黃,表現優美的江南風光。這兩句是從山川物候來寫長江以南地區,和後面兩句的頹廢形成對比。青山隱隱水迢迢,(遠景描寫——詩人站... 顯示全部
賞析
揚州之盛,唐世豔稱,歷代詩人為它留下了多少膾炙人口的詩篇。這首詩風調悠揚,意境優美,千百年來為人們傳誦不衰。韓綽不知何人,杜牧集中贈他的詩共有兩首,另一首是《哭韓綽》,看來兩人友情甚篤。首句從大處落墨,化出遠景:青山逶迤,隱於天際,綠水如帶,迢遞不斷。“隱隱”和“迢迢”這一對疊字,不但畫出了山清水秀... 顯示全部
創作背景二
此詩是杜牧被任為監察御史,由淮南節度使幕府回長安供職後所作,具體寫作時間約在唐文宗大和九年(835年)或開成元年(836年)秋。唐文宗大和七年(833年)至大和九年(835年),杜牧曾任淮南節度使掌書記,與韓綽是同僚。唐代的揚州,是長江中下游繁榮的都會,店肆林立,商賈如雲,酒樓舞榭,比比皆是,“每重... 顯示全部
作者介紹
杜牧(公元803-約852年),字牧之,號樊川居士,漢族,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唐代詩人。杜牧人稱“小杜”,以別於杜甫。與李商隱並稱“小李杜”。因晚年居長安南樊川別墅,故後世稱“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