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稹《行宮》全文翻譯及賞析

元稹《行宮》全文翻譯及賞析

  無論是在學校還是在社會中,大家都收藏過自己喜歡的古詩吧,古詩言簡意豐,具有凝鍊和跳躍的特點。你還在找尋優秀經典的古詩嗎?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元稹《行宮》全文翻譯及賞析,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行宮·元稹

  寥落古行宮,宮花寂寞紅。

  白頭宮女在,閒坐說玄宗。

  詩人簡介

  元稹(779-831),字微之,河南河南(今河南洛陽附近)人。八歲喪父,家貧,由其母教讀。十五歲明經及第,授校書郎,後官監察史,曾與宦官劉士元爭廳,貶江陵府士曹參軍。穆宗長慶初,又受宦官崔潭峻優遇,以其《連昌宮詞》等向穆宗進奏,大為賞識,即知制誥,後又拜相。以武昌軍節度使卒於任所。他是白居易的知已,又一同寫了許多喻詩,因詩集編於穆宗長慶年間,故皆以《長慶集》為名,遂有“長慶體”之稱。

  翻譯

  從前的行宮一片冷落,宮中的春花雖然紅豔依舊,卻無人欣賞。只留下白頭髮的宮女,閒坐無事,談起玄宗時的往事來。

  註釋

  1、行宮:皇帝外出居住的宮舍。

  2、寥落:空虛、冷落。

  3、玄宗:唐明皇李隆基,這是他的廟號。

  簡要評析

  這是詩作作者透過寫白頭宮女在寂寞中回憶往昔的繁華,來概嘆昔盛今衰,從而表達了詩人對歷史滄桑鉅變的深刻思考。全詩只有短短二十字,卻把唐朝從天寶末年以後半個世紀來的社會變遷濃縮其中,其高度精煉的筆法令人讚歎。閱讀本詩,應注意同白居易的《上陽白髮人》相聯絡,如此便可弄清許多問題。白居易的《新樂府》寫成於元和四年(809),反映的是唐德宗時代的社會問題。德宗李適於大曆十四年(779)繼位,在位27年,於貞元二十一年(805)卒,而《上陽白髮人》的具體寫作時期必在其間。又據《上陽白髮人》詩中言所選入的白頭宮女為“玄宗末歲初選入,入時十六今六十”,則可知是在天寶十五年(756)選入,而白居易寫作此詩應在天寶十五年以後的44年時,即貞元十六年(800)。元稹寫作此《行宮》詩是為呼應白居易《上陽白髮人》中的那位年已60的白頭宮女。

  她(或她們)是以自己親身體驗來“說”玄宗的,並非只是道聽途說。此點尤為重要,因為只有說自己的切身感受,才會有更深的滄桑體會。這首詩的主要特色在於含蓄有致,全詩的重心在於一個“說”字。由於這個(或這批)老宮女熟諳歷史,深悉國家社會50年來發生的巨大變化,因此可說的話題特別多,圍坐之時便能滔滔不絕地說個不停了。這一個“說”字,可以使讀者生出無窮聯想,而詩中只用一個字便予以概括,真是用得精煉之極,含蓄之極。本詩由於以上這些優點,所以特別受到歷代詩評家的青睞。

  瞿佑《歸田詩話》說“樂天《長恨歌》,凡一百二十句,讀者不厭其長;元稹之《行宮》,才四句,讀者不覺其短;文章之妙也。”這是讚許本詩短小精緻。這是誇獎本詩能以尺幅見千里,篇制雖短,但與元稹另一篇史詩般的長詩《連昌宮詞》在感嘆歷史盛衰變遷方面有異曲同工之妙。胡應麟《詩藪·內編》認為此詩是王建所作,又說“語意絕妙,合(王)建七言《宮詞》百首,不易此二十字也。”是說此詩特別委婉蘊藉,因此特別符合王建詩的風格特徵,而且在王建詩集中又是上乘中的上乘之作。沈德潛還指出,此詩好在“只說玄宗,不說玄宗長短”,這是點明此詩的詩眼所在,一個“說”字足以將歷史的教訓揭示而出,這在其他懷古、詠史詩中是很難做到的。作者在二十個字裡,從景物的描寫到人物拓敘述,盛衰之感受,寄寓了人世多少滄桑。詩人文字的精練、內涵的深刻,令人歎服。

  譯文

  早已空虛冷寞的古行宮,

  零落宮花依然開行豔紅。

  有幾個滿頭白髮的宮女,

  閒坐談論當年的唐玄宗。

  賞析

  元稹是名震中唐的大詩人,他的作品在藝術上有得有失,故前人論其詩眾口難一,抑之者說它一H一豔輕浮,語言直露;揚之者卻贊其豔而有骨,耐人咀嚼。

  平心而論,前一說如指元某些詩缺乏含蓄雖有道理,但以寫愛情為一H一豔,以語言通俗為直露,卻未為知言;後一說雖不能總括整個元詩,但用以評價他的優秀之作,顯然當之無愧。宋人洪邁說得好“白樂天《長恨歌》《上一一人歌》、元微之《連昌宮詞》,道開元間宮禁事,最為深切矣;然微之有《行宮》一絕”,“語少意足,有無窮之味”(《容齋隨筆》)。明人瞿佑也說:“樂天《長恨歌》,凡一百二十句,讀者不厭其長;元微之《行宮》詩才四句,讀者不覺其短,文章之妙也。”(《歸田詩話》)詩短而韻味無窮,確是《行宮》的一大特色。

  經過安史之亂,唐代中衰,痛定思痛,全國上下,以有為之君到普通百姓都希望盛世再臨,同時,人們也自然會感嘆盛衰之變,而唐玄宗時代的開元之治和天寶末年之亂,恰成鮮明對比,詩人感時撫事,吟詠成篇。

  元稹借玄宗時事寫過三篇有名的詩:《代曲一江一老人百韻》、《行宮》、《連昌宮詞》。三首詩有許多不同處。前一篇為排律,貞元十年作。它借長安“曲一江一老人”之口述述盛衰變化,多議論典故;後一篇為七言古詩,寫於元和十二年。它透過連昌宮“宮邊老人”之口講李楊故事,反映了社會的治亂與詩人的希望,最唐代膾炙人口的敘事詩;《行宮》詩寫於元和四、五年間。其時元稹以監察御史分務東臺,活動於洛一一。這裡有包括玄宗在內的`唐代帝王東巡時居住過的行宮—上一一宮。其地東接皇城,南臨洛水,西濱谷水,北連御苑,風光宜人。玄宗時龍樓一鳳閣,煙柳繁華,歌舞昇平,與元稹所見淒涼景象迥然不同,所以詩人在本詩一開頭就感嘆上一一宮的荒廢冷落和破舊。

  第二句“宮花寂寞紅”彷彿又是一聲嘆息。詩人的筆觸雖然著眼於上一一宮中的花開,而且渲染它的色彩鮮豔,但“紅”字前冠以“寂寞”二字,頓時就產生出強烈的暗示,它使人想到宮花自開自落,想到花草凋落,缺少百花爭豔。從第三句轉入寫人,寫荒涼宮中被長期冷落的宮女。她們是玄宗時代的歷史見證人,“花鳥使”選美時,她們入宮還是少女,而此時已是滿頭白髮。中間的滄桑變遷,個人的辛酸,不言自明。“閒坐說玄宗”一句既刻畫了宮人的百無聊奈的生活,也給人留下了思考回味的餘地。讀者可以根據歷史和生活經驗,馳騁想象,從各個角度去補充她們“說玄宗”的內容。這樣,小詩所創造的意境,所傳達的情思和蘊含的言外之意,就使它產生了以少總多的藝術魅力。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