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樓上晴天碧四垂》閱讀答案附賞析
《浣溪沙·樓上晴天碧四垂》閱讀答案附賞析
樓上晴天碧四垂,樓前芳草接天涯。勸君莫上最高梯。
新筍已成堂下竹,落花都上燕巢泥。忍聽林表杜鵑啼。
(1)詞中能反映時序變化的兩句是 (2分)
(2)賞析“樓上晴天碧四垂”一句中“垂”字的妙處。(3分)
(3)請結合“芳草”和“杜鵑”兩個意象賞析本詞所表達的感情。(5分)
參考答案
(1)新筍已成堂下竹,落花都上燕巢泥。(2分)
(2)“垂”,準確地描繪出詞人從樓上看四周,只見晴朗高曠的碧天,與四周的曠野渾然一體,難以區分的情景。(2分)著一“垂”字,一個廣闊的立體空間盡收眼底(構成人們自上而下的立體空間感),境界開闊。(1分)
(3)以無邊無際的“芳草”,寫家鄉的遙遠;(2分)以“杜鵑”的悲啼,寫思鄉的悲切(2分)。全詞抒發了作者客居異鄉、欲歸不能的羈旅思鄉之情,詞中滲透著漂泊的疲倦感。(1分)
4、這是一首即景抒懷之作。上片,前兩句寫遠景,極盡空間寥廓之感,彷彿作者也隨著浩渺的碧空和接天的芳草心馳神往,飛向遠在天涯的故鄉。在這種心情支配下,作者告誡自己:“勸君莫上最高梯。”這裡沒有多作說明,點到為止,欲說還休,含而不露,有委婉蘊藉之妙。
下片,
答:前兩句寫近景,抒發時光流逝之慨,說明春天已近遲暮,春天的大好時光已消磨殆盡,而客尚滯留,本已不勝惆悵,何況那聲聲“杜鵑啼”,更引起羈旅之人無限鄉思。“忍聽”,實際上是“豈忍聽”之意。全篇主旨於結尾處點明。
賞析:
這首小令是即景抒懷之作,從結句看,所抒寫的當是鄉情。
小令不比慢詞,沒有鋪敘,作者複雜的感情,起伏變化的心態,都必須壓縮在不長的篇幅裡。因此,語言必須凝鍊集中而又深沉蘊藉,才具有感人的力量,這首小令就有這個特點。
作者的立足點是樓上,從樓上看四周,一個廣闊的立體空間盡收眼底。因為是晴天,沒有浮雲障目,極目遠眺,晴朗高曠的碧天,與四周的曠野一同延伸到遙遠的.地方,無邊無際,分不出哪裡是天,哪裡是地,渾然一碧,似乎融進了無限浩渺的碧色海洋裡,境界開闊。“垂”,能構成人們自上而下的立體空間感,如杜甫的“星垂平野闊”(《旅夜書懷》)就是如此。
“樓前芳草接天涯。”樓前碧色的芳草隨著曠野伸向遙遠的地方,伸向天涯。“天涯何處無芳草”,(蘇軾《蝶戀花》)在古典詩詞中,芳草、春草似乎也和楊柳一樣與離別有密切的關係,最早來自於《楚辭·招隱士》:“王孫遊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王維《送別》:“春草年年綠,王孫歸不歸?”江淹《別賦》:“春草碧色,春水綠波,送君南浦,傷如之何。”白居易詩:“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賦得古原草送別》)李後主更進一步把離恨比喻為春草:“離恨恰如春草,更行更遠還生?”范仲淹詞:“山映斜陽天接水,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春草“更行更遠還生”,芳草遠在斜陽外,其實都與“芳草接天涯”意思相近。周邦彥將前人詩句靈活化用,便成新詞。讀著“樓前芳草接天涯”就可以想象他的鄉情旅思也隨著接天的芳草心馳神往,飛向遠在天涯的故鄉了。情思綿邈,無限低迴。在這種心情支配下,作者自己告誡自己:“勸君莫上最高梯。”古人的思鄉離恨旅愁多因登高、登樓而愈趨強烈,王粲登樓而思故土,杜甫有“花近高樓傷客心”(《登樓》)之嘆,范仲淹也告誡自己:“明月樓高休獨倚。”(《漁家傲》)歐陽修也體貼對方的心情。勸慰說:“樓高莫近危欄倚。”上述諸人的詩句、詞句都緊接著在下文作了或明或暗的說明。而此詞寫到“勸君莫上最高梯”,即作為上片歇拍,不多作說明,點到即止,“欲說還休”,含而不露,有委婉蘊藉之妙。
下片寫因暮春景色而引起鄉愁客思。“新筍已成堂下竹,落花都上燕巢泥”。這兩句都點明時間特點,說明春天已近遲暮,春天的大好時光已消磨殆盡。春光已逝,客尚淹留,本已不勝惆悵,更何況林外子規還在聲聲喚“不如歸去!”其聲悽苦,羈旅之人聽了更加引起無限鄉思。“忍聽林表杜鵑啼”,“忍聽”,實際是“豈忍聽”之意。全篇主旨於結穴處點明。回頭再思索“勸君莫上最高梯”的原因,恍然大悟,原來也如柳永的“不忍登高臨遠,望故鄉渺邈,歸思難收。”(《八聲甘州》)。上文的碧天、芳草、綠竹、落花等物象對詞中主人公情緒上的觸媒作用也不言自明瞭。
這首的主題很普通,無什麼特殊處,而作者寫來有景有情,景中含情,將廣闊的空間與推移的時間交相為用,抒寫曲折有致,含蓄委婉。強煥雲:“美成詞撫寫物態,曲盡其妙。”用來評價這首詞也頗恰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