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郎歸·耒陽道中為張處父推官賦》閱讀答案賞析範文

《阮郎歸·耒陽道中為張處父推官賦》閱讀答案賞析範文

  在學習和工作的日常裡,我們總免不了要接觸或使用閱讀答案,藉助閱讀答案我們可以更好的領會題意和知識點,有助於個人提升。什麼型別的閱讀答案才能有效幫助到我們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阮郎歸·耒陽道中為張處父推官賦》閱讀答案賞析範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阮郎歸耒陽道中為張處父推官賦①

  辛棄疾

  山前燈火欲黃昏,山頭來去雲。鷓鴣聲裡數家村,瀟湘逢故人。

  揮羽扇,整綸巾,少年鞍馬塵。如今憔悴賦招魂②,儒冠多誤身③。

  [注] ①耒陽:地名;張處父:詞人好友;推官:官職名。②招魂:《楚辭》的篇名。

  ③借用杜甫的詩句“紈袴不餓死,儒冠多誤身”。

  瀟湘:瀟水和湘江在湖南零陵匯合後稱之。

  故人:即指張處父。羽扇:即羽毛扇。

  綸巾:青絲做的束口的頭巾。三國時周瑜揮羽扇,佩綸巾,號令三軍。此處喻指自己年輕時代的風采。

  儒冠:古代讀書人戴的冠帽,喻指讀書人。

  1.詞的上闋營造了怎樣的意境?請簡要分析。(5分)

  答案:上闋營造了昏暗、蕭瑟、淒冷的意境。(2分)“山前燈火欲黃昏”寫出了夜幕似降非降的昏暗,“山頭來去雲”寫出了作者飄然不定的悽苦,“鷓鴣聲裡數家村”以“鷓鴣”,寫出了意境淒冷,(2分)表明作者對前途的憂慮。(1分)

  2.下闋運用什麼樣的手法描繪了怎樣的形象?最後兩句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6分)

  答案:運用對比或用典的手法,(2分)寫出了一個少年時期風流瀟灑、意氣風發而現在漂淪憔悴、落魄江湖的詩人形象。(2分)表達了作者壯志難酬、報國無門的苦悶與鬱憤。(2分)

  二:

  【注】①張處父,詞人好友。②招魂,《楚辭》的名篇。③借用杜甫詩句“紈絝不餓死,儒官多誤身”。

  (1)上闋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試作分析。(3分)

  上闋描繪了一幅昏暗悽清的畫面,(1分)“山前燈火欲黃昏”寫出了夕陽似落非落、夜幕似降非降霎那之間的昏暗景象;(1分)“鷓鴣聲裡數家村”透過鷓鴣聲聲,營造淒涼之境。(1分)

  (2)下闋主要運用了哪兩種表現手?描繪了怎樣的詩人形象?(4分)

  運用對比、用典手法,(2分)刻畫了一個少年時期風流瀟灑、意氣風發而現在漂泊憔悴、落魄江湖的詩人形象。(2分)

  (3)詞作表達了哪些豐富的情感?請作簡要概括。(3分)

  ①漂泊不定的悽苦,②前途茫茫的憂慮,③遇見故人的欣喜,④壯志難酬、報國無門的痛苦與鬱憤。(寫到3點即可)

  三:

  (1) 詞的上闋寫了哪些景物?構成了一幅怎樣的畫面?請簡要敘述。

  (2) 詞的下闋作者運用了哪些表達技巧?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情感?

  答案

  (1)詞的上闋寫了燈火、雲、鷓鴣、村等景物。構成了一幅山村傍晚時分寂靜寥落的生活畫面。

  (2)詞的下闋運用對比、用典,用昔日馳騁疆場和如今的憔悴疲憊對比;用諸葛亮揮羽扇整綸巾的典故(或用屈原《招魂》之典),表現了作者歲月蹉跎、英雄老去、壯志難酬、功業難成、失魂落魄、滿腹哀怨、撫今追昔、漂泊憔悴的情感。

  四:

  【注】①耒陽,湖南省耒陽縣;張處父,詞人好友;推官,官職名。②招魂,《楚辭》的名篇。③借用杜甫詩句“紈袴不餓死,儒官多誤身”。

  (1)王夫之《姜齋詩話》:“情景名為二,而實不可離。神於詩者,妙合無垠”。情和景是互相聯絡,互相滲透,請結合上闕作簡要分析。

  (2)下闋透過什麼樣的手法描繪了怎樣的形象?最後兩句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參考答案

  (1)“山前燈火欲黃昏”寫出了夜幕似降非降的昏暗,“山頭來去雲”寫出了作者的飄然不定的悽苦,“鷓鴣聲裡數家村”以“鷓鴣”表明作者對前途的憂慮,襯托他的淒涼心境。(而“瀟湘逢故人”傳達了作者內心淡淡的欣喜,答出這一點也可給分)

  (2)使用了對比、用典的手法,寫出了一個少年時期風流瀟灑、意氣風發而現在漂淪憔悴、落魄江湖的詩人形象。表達了作者壯志難酬、報國無門的痛苦與鬱憤。(意對即可)

  五:

  【注】

  ①此詞大約寫於南宋淳熙六年(1179年)或七年,辛棄疾時任湖南轉運副使和安撫使。

  ②瀟湘:瀟水和湘水,在湖南零陵縣匯合之後稱瀟湘,這裡指耒陽地區。

  1.詩詞講究透過“煉字”來傳神,這首詞前兩句中哪個字有這種作用?請簡要分析。(5分)

  2. 這首詞的下闕主要的表現手法是什麼?有何作用?請結合內容進行分析。(6分)

  參考答案

  1、欲”。它巧妙的寫出了黃昏時分夕陽似落非落、夜幕似降非降的霎那之間的景象。

  2、用典 下闕用了三個典故:第一,諸葛亮指揮戰鬥的形 象。藉此暗示自己當年抗擊金兵時瀟灑風度,撫今追昔,感慨不已。第二,《楚辭》中的《招魂》篇。藉此表達自己恢復中原的壯舉難以實現的滿腹哀怨與牢騷。第三,杜甫詩中“紈絝不鋨死,儒冠多誤身”(《奉曾韋丞相丈二十二韻》),表現對議和派的強烈控訴,以及自己一身落魄蹉跎的痛苦心境。(具備其中一點且句意通順,即給分)

  【賞析】

  耒陽,即今湖南省耒陽市。張處父生平不詳,為詞人好友。推官,是州郡的屬官。據考,公元1179年(淳熙六年)或1179年,作者任湖南轉運副使和安撫使在此時寫了這首詞。此作的特點是寫景與心理狀態密切結合,自然巧妙地使用典故突出地表現了詞人屢遭排斥,頻繁調任,無法施展抱負的愁悶。

  上闋頭兩句,透過描寫昏暗浮動的景象,來襯托作者飄然不定的心理狀態。公元1176年(淳熙三年),作者由江西提點刑獄調任京西轉運判官,次年又調任江陵知府兼湖北安撫使,輾轉又調任湖南。南宋議和派當權後,排斥忠良,陷害賢能,使得朝政黑暗,詞人抗金救國的理想,難於實現。因此他在另一首詞中寫道:“聚散匆匆不偶然,二年曆遍楚山川。”(《鷓鴣天離豫章別司馬漢章大監》)而此詞的這兩句,用昏暗的夜色,與山頭飄來飄去的`浮雲,構成一種暗淡浮動的意象,巧妙地與詞人的心理狀態結合。首句“欲”字,用得絕妙,寫出了夕陽似落非落、夜幕似降非降的霎那之間的景象。這兩句筆法純熟,自然天成,把山村的景象,和盤托出。

  第三句,在心理描寫上,比前兩句又深了一層。古人認為,鷓鴣的叫聲,好似“行不得也哥哥”,令人寒心。作者黃昏的山村,聽見“鷓鴣聲”,是在表現他對前途的憂慮,襯托他的淒涼心境。第四句筆鋒陡然一轉,寫詞人遇見老友——張處父,立即轉憂為喜,氣氛也隨著由沉悶轉為輕鬆愉快。“瀟湘逢故人”,化用梁代柳惲的詩句“洞庭有歸客,瀟湘逢故人”(《江南曲》),承上啟下,緊扣詞題。

  下闋全用典故,上承“瀟湘逢故人”一句,寫作者見到友人,不免要傾訴衷腸,回首往事。下闋前三句回憶,作者借三國時手持羽扇、頭戴綸巾、指揮三軍的諸葛亮(念奴嬌赤壁懷古中提到)的瀟灑形象,巧妙地比喻他當年抗擊金兵時的瀟灑風度。“鞍馬塵”,謂躍馬揚戈,馳騁在煙塵滾滾的沙場上。詞人撫今思昔,心潮澎湃,不勝感慨。他當年渡淮南歸,正是為了在恢復事業中幹出一番轟轟烈烈的業績。不料後來屢遭排斥,頻繁調任,抗金的奏策,如同廢紙一樣,無人問津,因而,他發出“英雄千古,荒草沒殘碑”(《滿庭芳和洪丞相景伯韻》)的悲鳴。

  “如今憔悴賦招魂,儒冠多誤身”兩句,是詞人蘸著血和淚寫的,向南宋議和派迫害愛國志士提出強烈控訴,表現出作者極其痛苦和複雜的心情。詞人認為,他之所以會弄到如此喪魂落魄、疲憊不堪的境地,大概由於自己是個儒生的緣故吧?似乎,他百思不得其解。“招魂”,是《楚辭》的篇名,詞人使用此典故,表明自己滿腹哀怨牢騷。“儒冠多誤身”,是借用杜甫的詩句“紈絝不餓死,儒冠多誤身”(《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來表現自己落魄蹉跎的遭遇。最後兩句,語調低沉,感情悽愴,讀之令人垂淚,引起了對詞人的無限同情。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