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敦儒的《相見歡》閱讀答案及翻譯賞析
朱敦儒的《相見歡》閱讀答案及翻譯賞析
相見歡·金陵城上西樓
朱敦儒
金陵城上西樓,倚清秋。萬里夕陽垂地大江流。
中原亂,簪纓散,幾時收?試倩悲風吹淚過揚州。
注:①朱敦儒,洛陽人,南宋詞人。本詞寫於詞人因“靖康之難”南逃客居金陵之時。 ②揚州:當時為抗金前線。
金陵:南京。城上西樓:西門上的城樓。
倚清秋:倚樓觀看清秋時節的景色。
中原亂:指公元1127年(宋欽宗靖康二年)金人侵佔中原的大亂。
簪纓:當時官僚貴州的冠飾,這裡代指他們本人。
收:收復國土。
靖康之難,汴京淪陷,朱敦儒南逃金陵。倩(qìng):藉助。
一:1.請從景中藏情的角度鑑賞這首詞的上闕。(4分)
2.下闋表達了詞人怎樣的思想感情?(4分)
3.上片中“萬里夕陽垂地大江流”一句描繪了怎樣的景象?在全詞中有什麼作用?(5分)
4.“中原亂,簪纓散,幾時收”一句中“簪纓”用了什麼修辭手法?指什麼?此句抒發了作者什麼樣的思想感情?(5分)
參考答案:
1.上闕寫景,但景中藏情。千里清秋,夕陽垂地,萬里長江,滾滾東流,這些是眼前景物,但“清秋”“夕陽”“逝水”渲染出極其肅殺、悲涼的氣氛,暗含著山河殘破、國運衰落的氣象,寄寓著詩人悲涼抑鬱的心情。(4分)
2.表達了詩人的亡國之痛、收復中原的強烈願望以及對朝廷不圖恢復的憤懣、對淪陷人民的同情。(4分)
3.景象:黃昏時分,萬里大地都籠罩在蒼茫的暮色中,滾滾長江水向東逝去,一派衰敗的景象3分。作用:一是象徵南宋的國勢日漸衰微;1分二是奠定全詞蒼涼感傷的情感基調。1分
4.借代;(1分)代指達官貴人(注:簪和纓,古時達官貴人的冠飾,用來把冠固在頭上)。(1分)“中原亂,簪纓散,幾時收?”,作者憶及中原淪陷,士族南逃往事,抒發了沉痛之情;(1分)抒發了對收復河山的渴望(1分)與一時又難以收復的無奈(或擔憂)之情。(1分)
二:
1.上片的景物描寫營造出了怎樣的意境,請作分析。(5分)
2.詞的下片,抒情方式有什麼特點?請作簡要分析。(6分)
參考答案:
1.上片寫登樓所見的無邊秋色,夕陽流水,營造出清冷蕭條的意境,抒發了因山河殘破而悲涼抑鬱的心情。(景物,“秋色”“夕陽流水”2分;特點,“冷落蕭條”2分;感情1分。共5分)
2.前面直抒胸臆,表達亡國之痛、收復中原的.心志以及對朝廷的憤慨;後面用擬人的方法,請託“悲風”把淚吹過揚州去,含蓄深沉地表達了憂國憂民的情感。(前後各3分,前為“直抒胸臆”1分,感情2分;後為“擬人”,或者答“含蓄深沉”1分,感情2分,共6分)
翻譯
南京城上西樓,倚樓觀看清秋時節的景色。萬里的長江在夕陽下流去。公元1127年(宋欽宗靖康二年)金人侵佔中原,官僚們散了,什麼時候收復國土?試請悲風吹淚過揚州。
背景
靖康之難,汴京淪陷,二帝被俘。朱敦儒倉猝南逃金陵,總算暫時獲得了喘息機會。這首詞就是他客居金陵,登上金陵城西門城樓所寫的。
賞析:
這首詞一開始即寫登樓所見。在詞人眼前展開的是無邊秋色,萬里夕陽。秋天是冷落蕭條的季節。宋玉在《九辯》中寫道:“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杜甫在《登高》中也說:“萬里悲秋常作客。”所以古人說“秋士多悲”。當離鄉背井,作客金陵的朱敦儒獨自一人登上金陵城樓,縱目遠眺,看到這一片蕭條零落的秋景,悲秋之感自不免油然而生。又值黃昏日暮之時,萬里大地都籠罩在懨懨的夕陽中。“垂地”,說明正值日薄西山,餘暉黯淡,大地很快就要被淹沒在蒼茫的暮色中了。這種景物描寫帶有很濃厚的主觀色彩。王國維說:“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朱敦儒就是帶著濃厚的國亡家破的傷感情緒來看眼前景色的。他用象徵手法使人很自然地聯想到南宋的國事亦如詞人眼前的暮景,也將無可挽回地走向沒落、衰亡。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
下片忽由寫景轉到直言國事,似太突然。其實不然。上片既已用象徵手法暗喻國事,則上下兩片暗線關連,意脈不露,不是突然轉折,而是自然銜接。“簪纓”,是指貴族官僚們的帽飾。簪用來連結頭髮和帽子;纓是帽帶。此處代指貴族和士大夫。中原淪陷,北宋的世家貴族紛紛逃散。這是又一次的“衣冠南渡”。“幾時收?”這是作者提出的一個無法回答的問題。這種“中原亂,簪纓散”的局面何時才能結束呢?表現了作者渴望早日恢復中原,還於舊都的強烈願望,同時也是對朝廷苟安旦夕,不圖恢復的憤慨和抗議。
結句“試倩悲風吹淚過揚州”。悲風,當然也是作者的主觀感受。風,本身無所謂悲,而是詞人主觀心情上悲,感到風也是悲的了。風悲、景悲、人悲,不禁潸然淚下。這不只是悲秋之淚,更重要的是憂國之淚。作者要倩悲風吹淚到揚州去,揚州是抗金的前線重鎮,國防要地,這表現了詞人對前線戰事的關切。
全詞由登樓入題,從寫景到抒情,表現了詞人強烈的亡國之痛和深厚的愛國精神,感人至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