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鄉子黃州臨皋亭作》閱讀答案及賞析
《南鄉子黃州臨皋亭作》閱讀答案及賞析
南鄉子·黃州臨皋亭作
蘇軾
晚景落瓊杯,照眼雲山翠作堆。認得岷峨春雪浪,初來,萬頃蒲萄②漲淥醅。
春雨暗陽臺,亂灑歌樓溼粉腮。一陣東風來卷地,吹回,落照江天一半開。
【注】①這首詞作於元豐四年(1081),詩人因揭露新法弊端被貶至黃州。②蒲萄:即“葡萄”,喻江水澄澈碧綠。
瓊杯:美玉製成的杯。
翠作堆:形容山林青翠茂密。
岷峨:岷山與峨嵋山,謂長江從四川流過來。
1.下列對本詩的理解,不正確的兩項是 (5分)
A.南鄉子,唐教坊曲名,後用為詞牌;瓊杯,玉製的酒杯,亦用以美稱酒杯。
B.“岷峨”指四川岷山、峨眉山,蘇軾常常在詩詞中用“岷峨”代指家鄉。
C.下闋前兩句“暗”和“亂”兩字寫山上春雨忽至,營造了悲涼清冷的氛圍。
D.下闋後三句描寫驟雨復晴的景色,東風吹散雲雨,落日的餘暉染紅了半邊天。
E.本詞描寫的自然景觀陰晴不定、神奇瑰麗,直接抒發了詞人對身世際遇的感慨。
2.本詞上闋寫景運用了虛實結合的藝術手法,請簡要分析。(6分)
參考答案
1.C、E(C,2分;E,3分。C項,“暗”“亂”兩字突出了春雨飄忽不定,倏來倏往的特徵,並無悲涼清冷的氛圍;E項,寓情於景,蘊含詞人對身世際遇的感慨。)
2.①實寫落日美景倒映在酒杯裡,青山綠樹把杯中美酒都染綠了。②虛寫杯中瓊漿是岷山、峨眉山積雪融化而來,萬頃的江水正像那未過濾的酒。③虛實結合,想象奇特,擴充套件了時空,表現了詞人的思鄉之情與曠達胸懷。(每答對一點給2分。如有其它答案,言之成理,分析到位也可酌情給分。)
參考譯文
夕陽美麗的景色倒影在手中的玉杯裡,青山綠樹把一杯的玉液都染綠了。認得這杯中瓊漿是故鄉岷山和峨眉山上的積雪融化而來。初次看來,萬頃的江水都好像那尚未過濾的酒。
陽臺山上春雨忽至,胡亂地灑在歌樓打溼了美人的粉腮。忽然一陣東風捲地而來,吹散了雲雨,落日的餘暉從烏雲縫隙中斜射出來,染紅了半邊天。
賞析
此詞作於元豐四年(1081年),蘇軾在黃州臨皋亭所作。這首詞作於元豐四年(1081),傅棘注本的題目為“黃州臨皋亭作”。蘇軾因為寫詩揭露新法的`弊端,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籤書公事,成為失去自由的罪人。到黃州後,他開始住在定惠院,以後又遷到長江邊上的臨皋亭。元豐四年春天的一個傍晚,詞人在臨皋亭上倚欄觀江,見落日斜照、春意盎然,又逢短暫的春雨令水天生出奇妙的景緻,心神激盪,便將這美好的景色記錄了下來,即成此篇。
詞中描寫春日傍晚的景色,上片寫春日晚景,下片寫雨過天睛。詞作構思獨特,想象豐富,語言質樸,情感真摯,意境闊大,氣勢豪邁。表現了詞人曠達寬廣的襟懷,抒發了濃厚而深沉的思鄉之情。
上闋寫詞人在臨皋亭上看到的黃昏景緻。“晚景落瓊杯,照眼雲山翠作堆。”起首兩句新奇突兀,用誇張的手法寫出水天一色的景緻。放眼望去,傍晚的雲山顯得蒼翠欲滴,夜色與山色交相輝映,倒映在瓊杯一樣的江中,彷彿將滿江春水都染成了綠色。闊大的“晚景”落在精緻的“瓊杯”裡,比喻與誇張兩種手法雙管齊下,營造出新穎生動的意境。
“認得岷峨春雪浪,初來,萬頃蒲萄漲淥醅。”作者看著滿眼碧綠的江面,回想起初到黃州時,見到這碧波盪漾如葡萄美酒般的江水,竟認為是由岷山與峨眉山上的雪浪融化而來的。蘇軾《與範子豐八首》組詩其八曾有言:“臨皋亭下不數十步,便是大江,其半是峨眉雪水,吾飲食沐浴皆取焉,何必歸鄉哉!”作者見到這樣的景緻,自然而然地聯想到峨眉山的雪浪,勾起了鄉思之情。
下闋由靜景轉向描寫動景,寫春雨驟降驟停,更為滿江春水增添了新的情調。“春雨暗陽臺,亂灑歌樓溼粉腮”寫春雨來勢迅疾,令人來不及防避。因滿江碧波,作者的思緒正飄向萬里之外的故鄉,忽然天色驟暗,迅疾的春雨傾瀉而下,打溼了未及躲避的美人的粉腮。
經過春雨的攪擾,作者被迫收回思緒,但其對外界的觀察十分敏感,轉而以更加細膩的手法描景色的變化。“一陣東風來卷地,吹回”寫雨停,隨著一陣突如其來的東風,彷彿有人掌控一樣,雨立即停止了。如同來時一樣,春雨在人們沒有反應過來之前突然停止。“落照江天一半開”,雨停,雲開。霧散,夕陽的餘暉斜倚著山頂,將半邊天空都染成了紅色,天水輝映,江面上霎時呈現出半紅半綠的景色來,奇幻瑰麗,令人歎為觀止。
雖未描述作者的行為事蹟,然而讀者可於詞中窺見他被貶之後不得自由、無所適從,只能寄情山水的生活狀態。處於這種狀態下的作者,對自然環境自然有超乎常人的感知能力。所以他狀景細緻入微,思維廣闊,描寫景緻奇幻瑰麗,令人稱奇;抒情則含蓄蘊藉,於字裡行間不經意散發出飽滿的鄉思愁緒,似有自得之趣,又有千迴百折的情感波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