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慎行《渡百里湖》閱讀訓練及賞析

查慎行《渡百里湖》閱讀訓練及賞析

  渡百里湖

  查慎行

  湖面寬千頃,湖流淺半篙。

  遠帆如不動,原樹競相高。

  歲已佔秋旱,民猶望雨膏。

  涸鱗如可活,吾敢畏波濤?

  [注]涸鱗:比喻處於窘困境地、亟待救援的百姓。

  (1)首聯與頷聯運用了什麼描寫手法?描繪了一幅什麼樣的圖景?

  (2)尾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情感?請作概述。

  參考答案

  (1)運用了白描的手法,描繪了一幅湖面寬闊,湖水較淺,行船速度緩慢,岸樹越顯高大的圖景。

  (2)抒發發作者只要能讓百姓得到雨水緩解旱情,即使渡湖時遇到風浪要付出代價也在所不惜的感慨,表達了勝者憂民的情懷。

  二:

  (1)詩歌前兩聯描繪了怎樣的情景?(2分)

  參考答案:因為天旱,寬闊的湖裡卻只有淺淺的湖水,船篙也只能入水一半;遠遠望去帆船好像一動不動,近岸的樹(顯得更加高大)爭相比高。(2分)(評價標準:分析2分)

  (2)作者在詩中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請作具體分析。(3分)

  答:三、四兩聯表現了詩人渡湖時發現因為秋旱百姓苦不堪言盼望下雨,就發出感慨,只要百姓能過上好日子,我受一些風浪波折也沒關係。(1分)。“涸鱗”實寫乾涸的湖泥,亦是為旱情受苦的百姓,“波濤”則是虛寫,因為乾旱湖上不可能有風波,即指現實的困難,表達詩人願意為民請命不息一切甘願讓百姓安居樂業的美好願望(2分)。(評價標準:思想1分,分析2分。另選角度分析亦可)

  (3)詩歌的尾聯在謀篇佈局方面有什麼特點?請簡要分析。

  答:卒章顯志。詩歌前三聯描寫了湖面寬闊,湖水較淺,船行速度緩慢,岸邊的樹木越顯高大,百姓在盼望下雨的情景。最後一聯則直接抒發了作者憂國憂民的情懷,只要能讓百姓得到雨水緩解旱情,即使自己渡湖時遇到風浪也在所不惜。

  解析:本題考查鑑賞詩歌的謀篇佈局的技巧。就全詩而言,詩歌的前三聯都是在寫詩人渡百里湖所見的'乾旱的情景,最後一句則是抒情,因而詩歌謀篇佈局的技巧是先景後情,考生需注意題幹不是要求回答全詩謀篇佈局的特點,而是要求回答最後一聯在謀篇佈局方面的特點。最後一聯是詩歌主旨句,抒發了詩人憂國憂民的情懷,因而最後一聯在謀篇佈局方面的技巧是卒章顯志。

  簡析

  查慎行是清代的一位詩人,他喜好描繪大自然,以白描手法,以景入詩,借景寓情。這首詩前兩聯就是典型的寫景,寫自己在舟行百里湖時的所觀。後兩聯轉而抒情言志,渡湖時正值當地秋旱,人民苦不堪言,“猶望雨膏”,於是作者發出了只要能讓人民過上風調雨順的好日子,即使渡湖時遇到風浪要付出代價也在所不惜的感慨。“涸鱗如可活,吾敢畏波濤?”“涸鱗”顯然是指當地因為旱情受苦的百姓,而“波濤”在此是虛寫,因為旱情,當時的湖面是不可能出現真實的“波濤”的,以此表現出詩人為了人民不惜犧牲一切的精神。

  作者

  查慎行(1650~1727) 清代詩人,當代著名作家金庸先祖。初名嗣璉,字夏重,號查田;後改名慎行,字悔餘,號他山,賜號煙波釣徒,晚年居於初白庵,所以又稱查初白。海寧袁花(今屬浙江)人。康熙四十二年(1703)進士;特授翰林院編修,入直內廷。五十二年(1713),乞休歸裡,家居10餘年。雍正四年(1726),因弟查嗣庭訕謗案,以家長失教獲罪,被逮入京,次年放歸,不久去世。查慎行詩學東坡、放翁,嘗注蘇詩。自朱彝尊去世後,為東南詩壇領袖。著有《他山詩鈔》。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