酈道元《三峽》的原文和翻譯

酈道元《三峽》的原文和翻譯

  作為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教案,教案是教學藍圖,可以有效提高教學效率。那麼優秀的教案是什麼樣的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酈道元《三峽》原文和翻譯教案,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酈道元《三峽》原文和翻譯

  原文: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quē)處;

  註釋;①自:在

  ②略無:完全沒有.略,完全,全部

  ③闕:同”缺”,中斷

  翻譯: 在七百里長的三峽中,兩岸群山連綿,沒有一點空缺的地方.

  原文:重巖疊嶂(zhàng),隱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xī)月。

  註釋;①嶂,直立像屏障一樣的山峰

  ②隱,蔽:遮蓋

  ③自:如果

  ④亭午,正午。

  ⑤夜分,半夜

  ⑥曦,早晨的陽光,這裡指太陽

  翻譯: 重重疊疊的巖峰像屏障一樣,遮蓋住了藍天和太陽, 如果不是正午,就看不見太陽;如果不是半夜,就看不見月亮.

  原文:至於夏水襄陵,沿溯(sù)阻絕。

  註釋;①至於:到了

  ②襄陵:上,漫上;丘陵

  ③沿:順流而下;

  ④溯:逆流而上

  ⑤絕:斷

  翻譯: 到了夏天,江水暴漲,漫上兩岸的山陵,上下航行的船隻都阻隔斷了.

  原文:或王命急宣,有時朝發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

  註釋;①或:有

  ②其:這,從白帝城到江陵的距離

  ③雖:即使

  ④乘奔御風:騎著賓士的快馬,駕著風。奔,賓士的快馬。

  ⑤不以:不如;以,認為,如

  ⑥疾:快

  翻譯: (如)有皇帝的命令要緊急傳達,(則)有時早上從白帝城出發,傍晚就到了江陵,這中間有一千二百里,即使是騎著賓士的快馬,駕著長風,也不如船行得快啊.

  原文:春冬之時,則素湍(tuān)綠潭,迴清倒影。

  註釋;①之時:的時節;時,季節,時節

  ②素湍:白色的急流

  ③回清:迴旋著清波

  翻譯: 春冬季節,白色的急流,迴旋著清波;碧綠的深潭,倒映著(映出了)(山石林木的)影子。

  原文:絕巘(yǎn)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shù)其間,清榮峻茂,良多趣味。

  註釋;①絕巘(yǎn):極高的山峰。絕,極;巘,山峰

  ②飛。飛瀉

  ③漱(shù)衝蕩

  ④其,它們,指怪柏

  ⑤清榮峻茂:水清,樹茂,山高,草盛

  ⑥良:實在,的確

  翻譯: 極高的山峰上長著許多奇形怪狀的古柏,懸掛著的泉水瀑布,從它們中間飛瀉,衝蕩下來。水清,樹茂,山高,草盛,實在是趣味無窮。

  原文: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屬引悽異,空谷傳響,哀轉久絕。

  註釋;①晴初霜旦:秋雨初晴,降霜的早晨。

  ②肅:寂靜

  ③屬:連續不斷;引:延長

  ④響:回聲

  ⑤轉:同”囀”,聲音曲折

  ⑥絕:消失

  翻譯: 每逢秋雨初晴或降霜的早晨,樹林和山澗裡一片清冷寂靜,常常有一些高處的猿猴拉長了聲音在叫。叫聲連續不斷,音調淒涼怪異。空蕩的山谷裡傳來回聲,悲哀婉轉,很長時間才消失。

  原文:故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註釋;①故:所以

  ②漁者:打漁的人

  ③三聲:幾聲.三,不表示確數

  翻譯: 所以打漁的人唱道:“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巴東三峽當中巫峽最長,猿猴鳴叫幾聲我的 眼淚就沾溼了衣裳)

  酈道元三峽原文及翻譯

  原文:

  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巖疊嶂,隱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

  至於夏水襄陵,沿溯阻絕。或王命急宣,有時朝發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溯 同:泝)

  春冬之時,則素湍綠潭,迴清倒影。絕巘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清榮峻茂,良多趣味。(巘 寫作:山獻)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屬引悽異,空谷傳響,哀轉久絕。故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譯文:

  在三峽七百里之間,兩岸都是連綿的高山,完全沒有中斷的地方;重重疊疊的懸崖 峭壁,遮擋了天空和太陽。若不是在正午半夜的時候,連太陽和月亮都看不見。

  等到夏天水漲,江水漫上小山丘的時候,下行或上行的船隻都被阻擋了,不能通航。有時候皇帝的命令要緊急傳達,這時只要早晨從白帝城出發,傍晚就到了江陵,這中間有一千二百里,即使騎上飛奔的馬,駕著疾風,也不如它快。

  等到春天和冬天的時候,就可以看見白色的急流,迴旋的清波。碧綠的潭水倒映著各種景物的影子。極高的山峰上生長著許多奇形怪狀的柏樹,山峰之間有懸泉瀑布飛流衝蕩。水清,樹榮,山高,草盛,確實趣味無窮。

  在秋天,每到初晴的時候或下霜的早晨,樹林和山澗顯出一片清涼和寂靜,經常有高處的猿猴拉長聲音鳴叫,聲音持續不斷,非常淒涼怪異,空蕩的山谷裡傳來猿叫的回聲,悲哀婉轉,很久才消失。所以三峽中漁民的歌謠唱道:“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酈道元歷史故事

  酈道元,字善長,范陽涿縣(今河北涿州)人,是我國古代傑出的地理學家和文學家。酈道元出生於一個世代士官家族,其父酈範是北魏的顯要官員,曾任青州刺史、尚書右丞等職,爵位從男爵、子爵直到公爵。道元幼年隨父赴任。父去世後他繼任其爵位,被封為永伯侯,歷任太尉掾、侍御史、冀州鎮東府長史、潁州太守、魯陽太守、東荊州刺史、河南尹、黃門侍郎、侍中兼行臺尚書、御史中尉等職,在任關右大使時為雍州刺史蕭寶寅所害。

  酈道元晚年時撰有《水經注》40卷,是一部具有極高文學價值的地理鉅著。由於史載簡略,對酈道元的生平事蹟資料疏缺。《魏書》、《北史》酈道元傳中,均不載其生卒年代,因而對酈道元一生中的重要問題一直未能得到很好的解決。明清以來,研究《水經注》不乏其人,唯獨對其作者缺少系統的探索,以致他的生年至今還是個謎。其實搞清酈道元生年對研究他的經歷、思想、學術等方面都有著密切關係。然而,在這個問題上下功夫的人還不多。目前各種辭書、專著、人物傳記和報刊中,凡述及酈氏生年時都打上問號,當然學術界也存在著不同的看法。

  一種說法是清末民國初楊守敬認為道元卒於北魏孝昌二年(526年),年42,上推生於太和九年(485年)(見《水經注疏。巨洋水》),另一種說法認為酈道元的父親酈範約生於北魏神麔初(428年),男子30而娶,10年而字,從而推測道元生於皇興元年(467年)(丁山《酈學考序目》,中央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1932年)。還有一說認為史載酈範太和中任青州刺史時道元為總角之年,假定酈範任職於太和二年(478年)至太和十二年(488年),則總角之年如在三四年,推斷道元生於和平六年或皇興元年(466——467年),如在十年左右,則生於延興初年(472年左右)(趙貞信《酈道元之生卒年考》,載《禹貢》七卷一二三合期,1937年)。也有以道元生年為北魏皇興三年(469年)說(日本1955年出版《世界歷史事典》23卷)等。

  上述幾種說法,以趙貞信之說在學術界幾成定論,在我國的公開出版物中有關酈道元的.生年均採用此說,如《辭海》:“酈道元(466或472)”;侯仁之、黃盛章在《中國古代地理名著選讀》“水經注”選釋的說明中:“至於道元生在何年,史無明文,據推求或在北魏和平六年(465年),或在延興二年(472年),享年五十六歲或六十二歲。”直至1980年趙永復發表了《酈道元生年考》(載《復旦學報》歷史地理專輯)一文,提出不同看法。

  認為楊守敬謂道元卒年42歲,上推其生年為太和九年有誤。據《水經。河水注》道元自敘太和十八年(494年)任尚書郎,曾隨高祖北巡,依楊說道元生於太和九年,時年僅10歲,顯然是不正確的。丁山之說原系推測之詞,論據較薄弱。趙貞信之說主要的根據是酈範任青州刺史的時間,但他所考據酈範可能任青州刺史前後達10多年,考慮到對道元總角估計也會有出入,因此,酈道元的生年前後就要相差更多,得出的結論也就不夠精確。文章對太和共二十三年曆任青州刺史的人逐加考證,從而確定酈範任青州刺史的時間為太和八年(484年)至太和十二年(488年)間,比趙貞信之說前後縮短七八年,另對酈道元總角之年(古人在未成年前兒童之稱謂)加以論證,據《水經。巨洋水注》:“先公以太和中,作鎮海岱,餘以總角之年,侍節東州,至若炎夏火流,閒居倦想,提琴命友,嬉娛永日,桂筍尋波,輕林委浪,琴歌既洽,歡情亦暢……。”這時道元正是少年時期,楊守敬以道元總角之年為15歲,趙信假定為十四五歲,與實際情況相差不遠,但哪範任青州刺史約4年,因而要確定道元15歲時是在酈範任職之初或任職之末。據《水經。灅水注》、《魏書。穆羆傳》等,道元任尚書祠部時與宜都王穆羆同拜北郊,其時間約在太和十四五年,酈道元15歲時似在酈範任職青州之初。如在任職青州之末,太和十五年時道元尚未成年,不可能任尚書祠部之職。據上得出酈範在太和八年至十二年間任青州刺史,如太和八年時道元為15歲,由此上推,當生於皇興四年(470年)左右。這一說法提出了酈道元生年的確切年代,是以前所不曾有的,但能否推翻趙貞信幾十年來的傳統說法,尚需經學術界的認可。有人就不同意用總角之年用以推定酈道元的生年。陳橋驛在《酈道元》(載《中國曆代地理學家評傳》,山東教育出版社)一文中指出:酈道元生於何年,歷史上沒有記載,由於“總角”一詞泛指童年,並無確切的數量概念,所以無法由此推算他的出生年代。歷來不少撰述,都曾引過這一段文字(按指上文所引《水經。巨洋水注》載酈道元“總角之年”的材料)

  推測酈道元的生年,其實都並不可靠。雖然作者沒有提出酈道元當生於何年,但顯然他是不同意以上諸說中推斷的觀點的。由此,在沒有發現新的材料之前,用確鑿的證據,提出一個比較符合酈氏生年的實際情況,真正揭開1500多年前的謎底,恐怕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

  酈道元人物簡介

  1、酈道元簡介

  酈道元(約470—527),字善長,北魏范陽郡涿縣(今河北省涿州市)人,北魏平東將軍、青州刺史、永寧侯酈範之子,我國著名地理學家、文學家。

  酈道元故居在今河北省張家口市涿鹿縣境內。

  在酈道元兄弟五人中,道元為長,承襲其父永寧侯爵位,北魏孝昌三年(527年)被害於關中(今陝西臨漳縣)。酈道元出生於官宦世家,其父酈範年少有為,在太武帝時期給事東宮,後以卓越才能成為優秀的軍師,曾經做過平東將軍和青州刺史。酈道元也先後在平城(北魏前期的首都,在今山西省大同市)和洛陽(北魏都城於公元493年南遷至此)擔任過騎都尉、太傅掾、書侍御史、御史中尉和北中郎將等中央官職,並且多次出任地方官,擔任過冀州鎮(今河北省冀縣)東府長史、魯陽郡(今河南省魯山縣)太守、東荊州(今河南省唐河縣)刺史、河南(今洛陽)尹等職。

  酈道元前半生,北魏正值鼎盛時期。公元439年,北魏太武帝統一北方之後,經過獻文、文成等諸多帝王的勵精圖治,至後來的北魏孝文帝的積極改革,北魏國力日漸強盛。酈道元也跟隨孝文帝等人致力於統一大願的實現。然而,在孝文帝死後,北魏從500年開始,國內矛盾又開始高漲起來,逐漸走下坡路,至527年,六鎮叛亂,四方騷動。在國家正值多事之秋的時候,酈道元慷慨殉國。長空孤雁鳴,秦山鳥悲歌,在流星閃過之時,一代英豪就此隕落。

  2、嚴謹求實的酈道元

  (1)酈道元在做官期間,“執法清刻”,“素有嚴猛之稱”,故頗遭豪強和皇族忌恨。北魏孝昌三年(公元527年),酈道元在奉命赴任關右大使的路上,雍州刺史蕭寶夤受汝南王元悅慫恿派人把酈道元一行圍困在陰盤驛亭(在今陝西省臨潼縣東)。亭在岡上,沒有水吃,鑿井十幾丈,仍不得水,最後力盡,和他的弟弟酈道峻以及兩個兒子一同被殺害。

  (2) 酈道元對所得各種資料先進行分析研究,再親自實地考察,採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例如古書上記載:春秋末年晉國的大貴族智伯曾說:“汾水可以淹沒魏氏諸侯的都城安邑,而絳水可以淹沒韓氏諸侯的都城平陽。”酈道元對此抱著懷疑的態度,親自沿著這兩條河考察,發現汾水河床高,安邑處在東岸低窪處,可能被汾水淹沒;而平陽地勢高於絳水河床,絳水絕不可能淹沒平陽。他又根據各種記載,在“谷水”的注中更正了《水經》以“澗水”為“淵水”之誤。酈道元這種細心求真的態度,足以為現代研究者的楷模。

  《水經注》其格局壯闊,以西漢王朝的疆域為基礎外,還涉及當時許多域外地區,包括今印度、中南半島和朝鮮半島若干地區,覆蓋面積已超越前人甚廣。時間上,上起先秦,下至南北朝。

  酈道元將豐富的自然及人文地理有系統地融入廣闊的時空架構中,《水經注》因此可以說是我國第一部以水系為主的綜合性地理著作。明清以後,許多學者對《水經注》進行廣泛而深入的研究,掀起了所謂的“酈學”。

  3、文學貢獻

  酈道元生於仕官家庭,父親酈範作過青州刺史,北魏太和十八年(494)出任尚書郎,以後歷任潁川太守,東荊州刺史,御史中尉等職,看來他一生在政治上還是有所建樹的。孝昌三年任官右大使時,在陰盤酈道元驛(今希臨潼附近)為雍州刺史蕭寶寅殺害。酈道元一聲生勤於讀書和著述。 《魏書》卷八十九說:"道元好學,歷覽奇書。撰注《水經》四十卷, 《本志》十三篇,又為《七聘》及諸文,皆行於世。"但除 《水經注》外,其餘著作都已亡佚。

  酈道元從少年時代起就愛好遊覽。他跟隨父親在青州時候,曾經和友人遊遍山東。做官以後,到過許多地方,每到一個地方,都要遊覽當地名勝古蹟,留心勘察水流地勢,探溯源頭,並且在餘暇時間閱讀了大量地理方面的著作,逐漸積累了豐富的地理學知識。他一生對我國的自然、地理作了大量的調查、考證和研究工作,並且撰寫了地理鉅著——《水經注》,為我國古代的地理科學做出了重大的貢獻。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