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雎說秦王》閱讀答案和原文翻譯

《范雎說秦王》閱讀答案和原文翻譯

  范雎說秦王

  范雎至秦,王庭迎,敬執賓主之禮。范雎辭讓。

  是日見范雎,見者無不變色易容者。秦王屏左右,宮中虛無人,秦王跪而請曰:“先生何(

  )幸教寡人?”范雎曰:“唯唯。”有間,秦王復請,范雎曰:“唯唯。”若是者三。

  秦王跽曰:“先生不幸教寡人乎?”

  范雎謝曰:“非敢然也。臣聞始時呂尚之遇文王也,身為漁父而釣於渭陽之濱耳。若是者,交疏也。已一說而立為太師,載(

  )俱歸者,其言深也。故文王果收功於呂尚,卒擅天下而身立為帝王。即使文王疏呂望而弗與深言,是周無天子之德,而文、武無與成其王也。今臣,羈旅之臣也,交疏於王,而所願陳者,皆匡君之事,處人骨肉①之間。願以陳臣之陋忠.而未知王心也,所以王三問而不對者是也。

  “臣非有所畏而不敢言也,知今日言之於前,而明日伏誅於後,然臣弗敢畏也。大王信行臣之言死不足以為臣患亡不足以為臣憂漆身而為厲②披髮而為狂不足以為臣恥。五帝之聖而死,三王之仁而死,五伯之賢而死,烏獲之力而死,奔、育之勇焉而死。死者,人之所必不免也。處必然之勢,可以少有補於秦,此臣之所大願也,臣何患乎?伍子胥橐載而出昭關,夜行而晝伏,至於菱水③,無以餌其口,坐行蒲服④,乞食於吳市,卒興吳國,闔廬為霸。

  “使臣得進謀如伍子胥,加之以幽囚,終身不復見,是臣說之行也,臣何憂乎?箕子、接輿,漆身而為厲,被髮而為狂,無益於殷、楚。使臣得同行於箕子、接輿,漆身可以補所賢之主,是臣之大榮也,臣又何恥乎?臣之所恐者,獨恐臣死之後,天下見臣盡忠而身蹶也,是以杜口裹足,莫肯即秦耳。足下上畏太后之嚴,下惑奸臣之態,居深宮之中,不離保傅之手,終身藺惑,無與照奸,大者宗廟滅覆,小者身以孤危。此臣之所恐耳!若夫窮辱之事,死亡之患,臣弗敢畏也。臣死而秦治,賢於生也。”

  秦王跽曰:“先生是何言也!夫秦國僻遠,寡人愚不肖,先生乃幸至此,此天以寡人慁⑤先生,而存先王之廟也。寡人得受命於先生,此天(

  )幸先王而不棄其孤也。先生奈何而言若此!事無大小,上及太后,下至大臣,願先生悉以教寡人,無疑寡人也。”范雎再拜,秦王亦再拜。

  (選自《戰國策·秦策五》)

  【註釋】①骨肉:這裡指宣太后與秦昭王的母子關係。②厲:通“癩”。③菠水:即溧水,在今江蘇省西南部,鄰近安徽省。④蒲服:同“匍匐”。⑤ 慁(hùn):打擾,煩勞。

  5.下列語句中加點的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王庭迎

  庭:通“廷”,在朝廷上

  B.范雎謝曰

  謝:道歉

  C.皆匡君之事

  匡:糾正

  D.無以餌其口

  餌:食物

  6.將文言虛詞依次填人文中括號內,最恰當的一組是

  A.以而所以

  B.乃與有以

  C.乃而有以

  D.以與所以

  7.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A.秦王請范雎賜教,范雎接連三次說“好,好”,卻義不具體陳述,主要是他認為自己客處他鄉,與秦王關係疏遠,想要面陳卻不知秦王的心意。

  B.呂尚遇到文王的時候,關係牛疏。文王卻一與他交談,就任命他做太師,最終,據有大下而成為帝王。

  C.范雎擔心自己像伍子胥那樣進獻謀略,卻被禁閉起,義擔心自己會得到像箕子、接輿那樣裝作發狂的恥辱,因而不敢向秦王陳述自己的意見。

  D.范雎認為秦王上怕太后的嚴厲,下受奸臣的偽裝迷惑,沒法洞察奸佞,可能會導致王室覆火,自身陷於孤立危險的境地,這是他最感到害怕的。

  8.下列用“/”給文中劃波浪線音|5分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大王信行臣之言/死不足以為臣患/亡不足以為臣憂/漆身而為厲/披髮而為狂/不足以為臣恥

  B.大王信/行臣之言/死不足以為臣患/亡不足以為臣憂/漆身而為/厲披髮/而為狂不足/以為臣恥

  C.大王信行臣之言/死不足/以為臣患/亡不足/以為臣憂/漆身而為厲/披髮而為狂/不足以為臣恥

  D.大王信/行臣之言/死不足/以為臣患/亡不足以為臣憂/漆身而為/厲披髮而為狂/不足以為臣恥

  9.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獨恐臣死之後,天下見臣盡忠而身蹶也,是以杜口裹足,莫肯即秦耳。(4分)

  (2)秦王跽曰:“先牛是何言也!夫秦國僻遠,寡人愚不肖,先牛乃幸至此,此大以寡人慁先牛,而存先王之廟也。”(6分)

  參考答案

  5、D 餌 喂

  6、D

  7、C 何憂 何恥乎 看出

  8、A

  9、

  只是怕臣死之後,天下人見我因盡忠而死,所以閉口不言,停步不前,沒有人肯到秦國來而已。

  秦昭王長跪著說:“先生,這是什麼話呢!秦國地處偏遠,寡人又愚昧無能,有幸承先生到來,這是上天讓寡人得以麻煩先生,儲存先王的宗廟啊”。

  背景:

  據《史記》記載,范雎隨秦使王稽由魏人秦後,並沒有引起昭王的特別重視,昭王並沒有立即召見他。為了能使自己的治國才能得以早日施展,范雎不得已給昭王寫了封上書,向昭王自薦,並希望他能召見自己,以便進一步陳述自己的治國謀略。昭王讀信後大悅,並立即下令召見范雎,這篇文章便是秦王召見范雎時兩人的談話。

  註釋

  1、庭:指宮廷。舊本《古文觀止》此句作“王庭迎范雎”,按原文“王庭迎”下無“范雎”二字。

  2、幸:表示尊敬對方的用語。

  寡人:古代諸侯向下的自稱。即所謂諸侯自謙是“寡德之人”。

  3、跽:古人席地而坐,姿勢是雙膝著地,臀部坐在自己腳跟上。“跽”是雙膝仍然著地,而把上身挺直起來;是一種表示恭敬,有所請求的姿勢。也稱為長跪。

  4、呂尚:姜姓,呂氏,名尚,字子牙,號太公望。博聞多謀,處殷之末世,不得志,垂釣於渭水之陽,後遇文王輔周滅殷。文王:姬姓,名昌,生前稱周西伯或西伯昌,武王滅殷後追諡文王。遇呂尚於渭水北岸。

  5、太師:商周之際高階武官名,軍隊的最高統帥。與後世作為太子的輔導官或樂師的“太師”,名同實異。

  6、擅天下:擁有天下。按文王生前未及“擅天下”,也未“身立為帝王”。這裡是合文王、武王二人籠統言之。

  7、羇(jī)旅:作客他鄉。

  8、匡君:糾正君王的偏差錯誤。

  9、骨肉:這裡指宣太后與秦昭王的母子關係。

  10、厲:借作“癩”。

  11、五帝:傳說中的上古帝王,《史記》據《世本》、《大戴禮》定為黃帝、顓頊、帝嚳、唐堯、虞舜。

  12、三王:指夏、商、週三代的開創者夏禹、商湯、周文王。

  13、五伯:即春秋五霸。這篇文章指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

  14、烏獲:秦國力士,傳說能舉千鈞之重。秦武王愛好舉重,所以寵用烏獲等力士,烏獲位至大官,年至八十餘歲。

  15、奔、育:孟奔(一作賁)、夏育。戰國時衛國人(一說齊國人)。據說孟賁能生拔牛角,夏育能力舉千鈞,都為秦武王所用。

  16、伍子胥:名員,字子胥,春秋時楚國人。楚平王殺其父兄伍奢及伍尚,子胥逃奔鄭,又奔吳,幫助吳王闔閭即位併成就霸業。橐(tuó):袋子。昭關:春秋時楚吳兩國交通要衝,地在今安徽含山縣北。伍子胥逃離楚國,入吳途中經此。

  17、蔆水:即溧水,在今江蘇省西南部,鄰近安徽省。

  18、蒲服:同“匍匐”。

  19、吳市:今江蘇溧陽。《吳越春秋》卷三:“(子胥)至吳,疾於中道,乞食溧陽。”

  20、闔廬:吳王闔閭,前514年至前496年在位。

  21、箕子:商紂王的叔父,封於箕(今山西太谷東北)。因諫紂王而被囚禁。武王克殷,才得到釋放。接輿:春秋楚隱士,人稱楚狂,曾唱《鳳兮》歌諷勸孔子避世隱居。據史籍記載,箕子、接輿都曾佯狂,但未見有“漆身為厲”的事。

  22、蹶:跌倒。

  23、太后:指秦昭王之母宣太后,姓羋。秦武王舉鼎膝部骨折而死,子昭王即位才十九歲,尚未行冠禮,宣太后掌握實權。

  24、保傅:太保、太傅。周代以太師、太傅、太保為三公。這裡泛指輔佐國王的大臣。

  25、宗廟:古代帝王、諸侯等祭祀祖宗的處所,引申為王室的代稱。

  26、慁(hùn):打擾,煩勞。

  參考譯文:

  范雎來到秦國,秦昭王在階前迎接他,很恭敬地行賓主之禮。范雎謙讓不肯接受。接見范雎當天,凡是看見范雎的人,無不敬畏肅穆。秦昭王斥退左右,宮中空無一人。秦昭王跪著請求說:「先生願意教導寡人什麼呢?」范雎說:「喔,喔。」隔一會兒,秦昭王再度請求。范雎仍說:「喔,喔。」這樣的`前後三次。秦昭王長跪說:「先生不願意教導寡人嗎?」

  范雎謝罪說:「不敢如此。臣聽說當初呂尚遇見周文王時,不過是個漁父,在渭水北岸釣魚。像這樣,雙方交情是很疏淡的,可是一次交談,周文王便立他為太師,載他一同回去,這是他們交談很深入啊。所以周文王果然得到呂尚的輔佐之功,據有天下,身為帝王。假如當時周文王忽略了呂望而不肯跟他深談,那麼周便沒有天子的德行,而周文王武王也就無從成就王業了。現在臣只是客卿,和大王交情疏淡,而所要陳述的,都是匡正君臣的事,又處在大王的骨肉之間。臣雖然願意陳述一片愚忠,但還不知道大王的心意。大王問了三次,臣之所以沒回答,就是這個緣故啊!

  「臣並非有所畏懼而不敢說。即使明知今天說了,明天就有殺身之禍,臣也並不害怕。只要大王相信並且實行臣所說的話,即使死亡,臣也不以為痛苦;即使逃亡,臣也不以為憂愁;用漆塗身,成為癩子,披頭散髮,成為瘋子,臣也不以為恥辱。五帝那樣的聖人也會死,三王那樣的仁人也會死,五霸那樣的賢人也會死,烏獲那樣的力士也會死,孟賁夏育那樣的勇士也會死。死,是任何人都不能避免的。在必然會死的形勢下,能夠對秦國稍有補益,這是臣最大的心願,臣有什麼可害怕的呢?伍子胥藏在袋子裡逃出昭關,晚上趕路,白天藏匿,到了蔆水,沒有食物充飢,跪爬著在吳國市上行乞,終於復興吳國,使闔廬成為霸主。如果臣能像伍子胥那樣進獻計謀,即使遭到幽禁,終身不再相見,臣的主張已經實行,臣還有什麼憂愁呢?箕子接輿,塗漆在身上成為癩子,披頭散髮裝做瘋子,對殷楚並沒有幫助。假如臣和箕子接輿一樣,但可以有助於所敬佩的賢主,這是臣最大的榮幸,臣有什麼可羞恥的呢?

  「臣所擔心的,只是怕臣死之後,天下人見我因盡忠而死,所以閉口不言,停步不前,沒有人肯到秦國來而已。大王上怕太后的威嚴,下被奸臣醜態所迷惑,住在深宮裡,不離保母師傅的左右,終身迷惑不明,無人幫助您辨別奸邪。這樣下去,大則國家滅亡,小則自身孤立危險,這才是臣所害怕的。至於窮困恥辱的事,死亡放逐的禍患,臣並不害怕。臣死而能使秦治理得好,勝過活著啊。」

  秦昭王長跪著說:「先生,這是什麼話呢!秦國地處偏遠,寡人又愚昧無能,有幸承先生到來,這是上天讓寡人得以麻煩先生,儲存先王的宗廟啊。寡人能受先生的教誨,這是上天福佑先生,不拋棄先王的遺孤啊。先生怎麼說出這樣的話呢!今後不論大事小事,上到太后,下到大臣,希望先生能毫無保留地指教,不要懷疑寡人。

  范雎再拜,秦昭王也跟著再拜。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