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周東遷》閱讀答案及原文翻譯
《論周東遷》閱讀答案及原文翻譯
論周東遷
[宋]蘇軾
太史公日:學者皆稱周伐紂,居洛邑。其實不然。武王營之,成王使召公卜居之,居九鼎焉,而周復都豐、鎬。至犬戎敗幽王,周乃東徙於洛。
蘇子曰:周之失計,未有如東遷之繆者也。自平王至於亡,非有大無道者也。周靈王之神聖,諸侯服享,然終以不振,則東遷之過也。昔武王克商,遷九鼎於洛邑,成王、周公復增營之。周公既沒,蓋君陳、畢公更居焉,以重王室而已,非有意於遷也。周公欲葬成周,而成王葬之畢,此豈有意於遷戡?
今夫富民之家,所以遺其子孫者,田宅而已。不幸而有敗,至於乞假以生可也,然終不敢議田宅。今平王舉文、武、成、康之業,而大棄之,此一敗而鬻田宅者也。夏、商之王,皆五六百年,其先王之德,無以過周,而後王之敗,亦不減周幽、厲,然至於桀、紂而後亡。其未亡也,天下宗之,不如東周之名存而實亡也。是何也?則不鬻田宅之效也。
盤庚之遷也,復殷之舊也。古公遷於岐,方是時,周人如狄人也,逐水草而居,豈所難哉?衛文公東徙渡河,恃齊而存耳。齊遷臨淄,晉遷於絳、於新田,皆其盛時,非有所畏也。其餘避寇而遷都,未有不亡;雖不即亡,未有能復振者也。
春秋之時,楚大飢,群蠻叛之,申息之北門不啟,楚人謀徙於孤高。蔫賈日:“不可。我能往,寇亦能往。”於是乎以秦人、巴人滅庸,而楚始大。蘇峻之亂,晉幾亡矣,宗廟宮室盡為灰燼。溫嶠欲遷都豫章,三吳之豪欲遷會稽,將從之矣,獨王導不可,曰:“金陵,王者之都也。且北寇方強,一旦示弱,竄於蠻越,望實皆喪矣。”乃不果遷,而晉復安。賢哉導也,可謂能定大事矣。嗟夫,平王之初,周雖不如楚之強,顧不愈於東晉之微乎?使平王有一王導,定不遷之計,收豐鎬之遺民,而修文、武、成、康之政,以形勢臨東諸侯,齊、晉呈強,未敢貳也,而秦何自霸哉!
吾故日:周之失計,未有如東遷之繆者也。
(選自《蘇軾文集》,有刪改)
10.對下列語句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未有如東遷之繆者也 繆:通“謬”,錯誤
B.至於乞假以生可也 假:借,貸
C.恃齊而存耳 恃:依靠
D.修文、武、成、康之政 修:修改
11.下列各組語句中,全都說明周平王不應該“東遷”的一組是 ( )
①周靈王之神聖,諸侯服享,然終以不振
②舉文、武、成、康之業,而大棄之,此一敗而鬻田宅者也
③避寇而遷都,未有不亡;雖不即亡,未有能復振者也
④周人如狄人也,逐水草而居
⑤金陵,王者之都也
⑥平王之初,周雖不如楚之強,顧不愈於東晉之微乎
A.①②④ B.②③⑥ C.①④⑤ D.③⑤⑥
12.下列對作者觀點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成主、周公雖然重視洛邑,但是都沒有遷都洛邑的打算。
B.周平王遷都洛邑是放棄了祖宗基業,導致東周名存實亡。
C.舉齊、晉遷都之例,說明即使是在強盛的時候遷都,國家也會衰亡。
D.周平王如果不遷都,只要採取正確的措施,秦國就沒有稱霸的機會了。
13.把第三大題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線的語句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今夫富民之家,所以遺其子孫者,田宅而已。(3分)
(2)蘇峻之亂,晉幾亡矣,宗廟宮室,盡為滅燼。(3分)
(3)平王之初,周雖不如楚乏強,顧不愈於東晉之微乎?(4分)
參考答案
10.D
11.B
12.C
13.
(1)現在那些富裕的人家,留給子孫後代的東西,只有田宅罷了。(所以……者,……的東西,用來……的東西。1分。遺,留給。1分。)
(2)蘇峻叛亂的時候,晉朝幾乎滅亡了,宗廟宮室全部成為灰燼。(幾、幾乎。1分。盡,全。1分。)
(3)周平王初年,周朝雖然比不上強大的楚國,難道還不能勝過衰弱的東晉嗎?(雖,雖然。1分。顧,難道。1分。微,衰弱。譯出大意,1分)
參考譯文
太史公說:學者都說周伐紂王,之後住在洛邑。事實上不是這樣的。周武王營建了洛邑,周成王派召公住在洛邑,佔有了九鼎,而周又回到故都豐、鎬。到了犬戎打敗周幽王,周才東遷到了洛邑。
蘇子說:周朝的失策,沒有像東遷這樣錯誤的。從周平王到周朝滅亡,並沒有特別無道的.君王。周靈王神明聖賢,諸侯服從進貢,然而最終也沒有振興(周室),是東遷的過錯啊。從前周武王打敗了商紂,把九鼎遷到洛邑,周成王、周公又增廣營建。周公去世後,君陳、畢公先後住在洛邑,是用來增加周王室的威權的,並非有東遷的想法。周公想要葬在成周,而周成王把他葬在了畢,這哪來是有東遷的想法呢?
現在那些富裕的人家,留給子孫後代的東西,只有田宅罷了。即使遭受不幸而敗落,頂多靠乞求借貸而生存,然而終究不敢動議(賣掉)田宅。現在周平王把文王、武王、成王、康王的祖宗基業全部放棄,這就是一旦敗落就賣掉田宅的做法。夏朝、商朝統治天下,都有五六百年,他們先王的品德,沒有超過周朝的,之後他們敗落的情況,也不遜於周幽王、周厲王,可是他們卻到了桀、紂時才滅亡。他們沒有亡國的時候,天下諸侯都尊崇他,不像東周名存實亡。這是為什麼呢?是不賣田宅的結果。
盤庚遷都到殷,是為了恢復殷的舊貌。古公遷都到岐,在那時,周人和狄人一樣,逐水草而居,哪裡有什麼困難呢?衛文公東遷渡過黃河,依靠齊國而使國家得以保全。齊國遷都臨淄,晉國遷都到絳、新田,都是在他們強盛的時候,並不是有所畏懼。其他的國家因躲避賊寇而遷都的,沒有不滅亡的;即使沒有立即滅亡,也沒有能夠復興的。
春秋的時候,楚國發生了大饑荒,各個蠻族都反叛了,申息的北門無法開啟,楚國人商議遷都到孤高。蔫賈說:“不行。我們能夠前去孤高,賊寇也能前去。”於是依靠秦人、巴人滅掉了庸,而楚國才得以強大。(東晉)蘇峻叛亂的時候,晉朝幾乎滅亡了,宗廟宮室全部成為灰燼。溫嶠想遷都到豫章,三吳的豪族想遷都到會稽,(大家)正要跟從他們,只有王導不同意,說:“金陵是王者之都。況且北方的敵人正很強大,一旦示弱,逃竄到蠻越之地,(國家的)威望和實力就都失去了。”於是最終沒有遷都,而晉室又得以安定。王導是個賢人啊,可以說能定奪大事啊。唉,周平王初年,周朝雖然比不上強大的楚國,難道還不能勝過衰弱的東晉嗎?假使周平王有一個王導(這樣的國相),定下不遷都的計策,收攏故都豐、鎬的的遺民,而學習、遵循文王、武王、成王、康王的治國之道,憑藉這樣的形勢面對山東的諸侯,齊國、晉國雖然強大,也不敢有背叛之心,而秦國憑什麼敢稱霸呢!
所以我說:周朝的失策,沒有像東遷這樣錯誤的。